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型的装配式管廊。
背景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市政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能够有效加强市政工程中的公共管线安全布局,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防灾与抗灾的整体性能,还能促进城市地下管线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对于城市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综合管廊混凝土整体现浇法和分段预制法,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现浇法施工周期长,基坑安全隐患暴露时间长,不利于安全生产。
2、整体现浇法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施工进度受制约,不利于项目生产成本控制。
3、整体现浇法为多工序穿插作业,各种施工用料均需要在现场进行周转,现场文明施工较差,混凝土浇筑为传统湿作业方式,不节能、不环保。
4、分段预制法管廊自重较大,吊装时对设备的起吊能力要求较高,施工作业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大,机械台班费用较高。
5、分段预制法管廊拼缝多,给管廊防水带来巨大压力,对工程质量控制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利用叠合板体系,提供一种新型的装配式管廊,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的装配式管廊,包括管廊底板、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管廊侧壁以及布置在管廊侧壁上方的顶板,所述管廊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廊侧壁的导墙,所述顶板包括预制板以及铺设在预制板上的现浇板钢筋,该预制板沿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通过下翻边与管廊侧壁连接,预制板沿管廊长度方向的两侧开设有凹槽,相邻两管廊之间通过设置在该凹槽中的第一暗梁连接以及设置在管廊侧壁间拼缝处的构造暗柱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板预留的环形钢筋一与管廊侧壁预留的环形钢筋二结合,并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形成有第二暗梁。
所述管廊侧壁包括内侧墙板和外侧墙板,该内侧墙板标高低于外侧墙板。
所述导墙内预埋有钢板止水带,导墙与管廊侧壁连接处设置有橡胶止水条。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能够起到施工方便、降低成本的效果,同时提高了管廊结构的防水质量、减少了安全风险。本发明的优点尤其体现在如下方面:
1、在施工现场使用本发明,管廊混凝土浇筑不依赖于模板,节约周转料及木工作业人员投入,降低成本;
2、本发明组装快捷,连接简单,运输方便,操作方便,可大大提高过程中的施工效率;
3、本发明在实施时,可以免去模板支架作业,采用新型工具式支撑系统,大大降低传统支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4、本发明在实施时,管廊内部腋角与预制板一体,不需要另外支设模板,减少了侧壁上预留孔洞,降低渗漏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两组管廊的链接;
图2为本发明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导墙与管廊侧壁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管廊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管廊侧壁与预制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相邻管廊之间的第一暗梁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相邻管廊之间的构造暗柱安装示意图。
图中:1、管廊底板,2、管廊侧壁,21、环形钢筋二,22、内侧墙板,23、外侧墙板,3、顶板,31、预制板,32、现浇板钢筋,33、下翻边,34、凹槽,35、环形钢筋一,4、导墙,41、钢板止水带,42、橡胶止水条,5、第一暗梁,6、构造暗柱,7、第二暗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管廊用于地下综合管廊,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还可以作为其他施工领域的管线设计。本发明所指“装配式管廊”只是为了说明目的,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应用范围。特别地,老式工艺存在工效低、成本高以及安全隐患大等缺点,本发明旨在解决这些缺点进行设计。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在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前,对所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名称相同或标号相同的部件代表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且仅限于示意的目的。
如图1和2所示,所述装配式管廊包括管廊底板1、管廊侧壁2、顶板3和导墙4构成,本实施中示出了前后两段7管廊,每段管廊采用三个平行设置的管廊侧壁,导墙用于将管廊侧壁固定在管廊底板上,每段管廊上铺设有两个顶板。
如图3所示,为了确保管廊侧壁的防水效果,在导墙4中间预埋钢板止水带41,管廊侧壁与导墙交接处安装橡胶止水条42,导墙在管廊底板混凝土施工中同时现浇,浇筑前在管廊底板上支设定型模板,41导墙高度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确定。
所述导墙4从管廊底板上翻一定高度(具体按设计要求),导墙根部向管廊内放大,放大部分水平投影长度以设计要求为准。在导墙内预埋封闭环形钢筋,环形钢筋布置间距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其外露长度应满足钢筋抗拉锚固长度。
如图4所示,所述管廊侧壁2采双皮墙形式,由内侧墙板22和外侧墙板23构成,其中外侧墙板高度与管廊完成顶板现浇混凝土后板面标高一致,内侧墙板高度与顶板下翻处标高一致,该内侧墙板标高低于外侧墙板。
如图7所示,两段管廊的管廊侧壁之间拼缝处设置构造暗柱6,该构造暗柱截面呈矩形,长边尺寸不小于构造暗柱的抗震锚固长度,短边尺寸与管廊侧壁现浇部分的厚度一致。
如图5所示,所述顶板3包括预制板31以及铺设在预制板上的现浇板钢筋32,该预制板沿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通过45°下翻边33与管廊侧壁的内侧墙板22连接,交接处腋角采用整体预制,避免腋角处二次支设模板。预制板沿管廊长度方向的两侧开设有凹槽34,相邻两管廊之间通过设置在该凹槽中的第一暗梁5连接,参照图6。
通过管廊侧壁间拼缝处设置的构造暗柱6、预制板与管廊侧壁交接处预制的45°下翻边33,以及预制板之间凹槽处设置的第一暗梁5,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所述预制板31预留的环形钢筋一35与管廊侧壁预留的环形钢筋二21结合,并沿管廊长度方向布置形成有第二暗梁7,形成管廊顶部边缘处的箍筋,参照图5。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