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8862阅读:2122来源:国知局
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锚索,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



背景技术:

对开挖深度大于10m的深基坑进行开挖时,为防止基坑开挖施工引起地表位移,防止基坑周边已有建筑物发生过量变形与破坏,以保证深基坑下安全施工,并减小深基坑对附近已有建筑、道路的影响,需对基坑进行及时、稳固支护。现如今,对基坑进行支护时,通常采用的是排桩加锚杆支护方案,具体是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加单层土锚杆相结合的桩锚式支护方案。但上述排桩加锚杆支护方案存在施工过程复杂、施工效率较低、投入成本较高等问题,并且施工成型的排桩加锚杆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较差,不能简便、快速且及时对深基坑进行有效支护,尤其对于深基坑来说,所采用锚杆的锚固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效果好,采用多道钢绞线并通过两次注浆,能有效提高锚固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在于:包括锚索本体、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所述锚索本体包括多道钢绞线,所述一次注浆管、二次注浆管和多道所述钢绞线均沿所述锚索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所述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均绑扎固定在所述锚索本体上;多道所述钢绞线之间通过多个架线环固定连接为一体,多个所述架线环沿所述锚索本体的长度方向由后向前进行布设;所述锚索本体分为自由段锚索和位于所述自由段锚索前侧的锚固段锚索,所述锚固段锚索中由后向前设置有多个对中支架,多道所述钢绞线均支撑在所述对中支架上。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多个所述架线环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架线环之间的间距为1.5m~2.5m;多个所述对中支架呈均匀布设,所述锚固段锚索上对中支架与架线环呈交错布设。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对中支架为星形支架,多道所述钢绞线沿圆周方向由前至后支撑于对中支架外侧。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锚索本体中钢绞线的数量为三道,所述架线环为由铁丝弯曲而成的三角形环,三道所述钢绞线均位于所述三角形环内,且三道所述钢绞线分别布设在所述三角形环的三个顶角上。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锚索本体中多道所述钢绞线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二次注浆管位于多道所述钢绞线之间中部,所述一次注浆管位于多道所述钢绞线外侧。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均管壁上开有多个注浆孔的注浆钢管。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自由段锚索中每道所述钢绞线上均套装有外护管,所述外护管的前端与其内侧的钢绞线之间通过黄油封堵层进行封堵。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锚索本体的前端同轴套装有导向帽,所述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的长度均小于所述锚索本体的长度。

上述深基坑支护施工用预应力锚索,其特征是:所述架线环和对中支架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与所述锚索本体呈垂直布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加工制作简便且投入成本较低。

2、结构设计合理,包括锚索本体、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锚索本体包括多道钢绞线,一次注浆管、二次注浆管和多道钢绞线均沿锚索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均绑扎固定在锚索本体上;多道钢绞线之间通过多个架线环固定连接为一体,锚索本体分为自由段锚索和位于自由段锚索前侧的锚固段锚索,锚固段锚索中由后向前设置有多个对中支架,多道钢绞线均支撑在对中支架上;这样,通过多个架线环将多道钢绞线组装为一体,并通过多个对中支架进行对中控制,能简便、快速将本实用新型放入锚索孔内。

3、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将常规锚索换成钢绞线并通过先后两次注浆,能有效提高锚索的锚固力,先将锚索放入锚索孔内,再先后进行两次注浆,然后对锚索张拉预应力,使锚索与周围土体间产生微变形和摩阻力,从而能有效增强基坑支护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效果好,采用多道钢绞线并通过两次注浆,能有效提高锚固力。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向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由段锚索中锚索本体、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锚固段锚索中对中支架所处位置处锚索本体、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锚固段锚索中架线环所处位置处锚索本体、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对中支架; 2—钢绞线; 3—导向帽;

4—架线环; 5—外护管; 6—黄油封堵层;

7—二次注浆管; 8—一次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锚索本体、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所述锚索本体包括多道钢绞线2,所述一次注浆管8、二次注浆管7和多道所述钢绞线2均沿所述锚索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均绑扎固定在所述锚索本体上;多道所述钢绞线2之间通过多个架线环4固定连接为一体,多个所述架线环4沿所述锚索本体的长度方向由后向前进行布设;所述锚索本体分为自由段锚索和位于所述自由段锚索前侧的锚固段锚索,所述锚固段锚索中由后向前设置有多个对中支架1,多道所述钢绞线2均支撑在所述对中支架1上。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架线环4呈均匀布设。

实际加工时,相邻两个所述架线环4之间的间距为1.5m~2.5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架线环4之间的间距为2m。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相邻两个所述架线环4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对中支架1呈均匀布设,所述锚固段锚索上对中支架1与架线环4呈交错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中支架1为星形支架,多道所述钢绞线2沿圆周方向由前至后支撑于对中支架1外侧。

所述星形支架上设置有多个供钢绞线2卡装的卡装槽。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索本体中钢绞线2的数量为三道,所述架线环4为由铁丝弯曲而成的三角形环,三道所述钢绞线2均位于所述三角形环内,且三道所述钢绞线2分别布设在所述三角形环的三个顶角上。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锚索本体中钢绞线2的数量以及各钢绞线2的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索本体中多道所述钢绞线2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

并且,所述一次注浆管8位于多道所述钢绞线2之间中部,所述二次注浆管7位于多道所述钢绞线2外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均管壁上开有多个注浆孔的注浆钢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上所开的多个所述注浆孔均呈均匀布设,且多个所述注浆孔呈梅花形布设。所述注浆孔的孔径为Φ5mm,相邻两个所述注浆孔之间的间距为250mm。

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加工完成后,采用胶带对所述注浆孔进行临时封孔。

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上所开注浆孔的孔径和间距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由段锚索中每道所述钢绞线2上均套装有外护管5,所述外护管5的前端与其内侧的钢绞线2之间通过黄油封堵层6进行封堵。并且,所述外护管5为PVC塑料管。

实际加工时,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的直径均为Φ20mm~Φ30mm。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均为DN20钢管,DN20钢管的公称直径为20mm。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的直径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索本体的前端同轴套装有导向帽3,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的长度均小于所述锚索本体的长度。

实际加工时,所述一次注浆管8和二次注浆管7均通过多道铁丝绑扎固定在所述锚索本体上。

如图2所示,所述导向帽3为钢帽。所述钢帽包括同轴套装在所述锚索本体前端的圆柱形管段和同轴布设在所述圆柱形管段前端的圆锥形节段。所述圆柱形管段的长度为150mm,所述圆锥形节段的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圆柱形管段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架线环4和对中支架1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与所述锚索本体呈垂直布设。

并且,每道所述钢绞线2与架线环4之间均通过铁丝进行绑扎固定。

实际施工时,先采用钻机由后向前在所述边坡内钻取供本实用新型安装的锚索孔,再将本实用新型放入所述锚索孔内;之后,通过一次注浆管8向所述锚索孔内注入水泥砂浆,再通过二次注浆管7向所述锚索孔内注入水泥浆;待通过一次注浆管8注入的水泥砂浆和通过二次注浆管7注入的水泥浆均达到设计强度后,按照常规锚索的张拉及封锚方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预应力张拉及封锚施工,施工简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