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水沟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0821阅读:1516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水沟挡土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水沟挡土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利用挡土墙自重以及挡土墙后背的土与附加锚杆及土钉等的摩擦力实现挡土墙墙自身的稳定性,其稳定性不足,水沟易产生滑塌,挡土墙易产生错台,挡土墙底部托空,从而产生滑动。目前,利用放大脚保证挡土墙底部的稳定性以避免滑动,但放大脚埋入土中,需要挖坑,带来成本的上涨,增加挡土墙的高度,容易出现埋深过浅,底部发生垮塌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式水沟挡土墙,充分利用路面结构层,与路基结构层的自动平衡挡土墙后背的土压力,起到保护水沟的排水通畅性,提高散水坡的整体性与稳定性,提高其抗冲刷能力,有效缓解因雨产生的冒浆,减少遇水对土层的侵蚀,保持挡土墙散水坡基础土层含水率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式水沟挡土墙,包括挡土墙和水沟,所述挡土墙竖向设置,挡土墙的下端连接一体有朝下倾斜的散水坡,朝下倾斜的散水坡位于挡土墙的正面,水沟的两个侧壁和底壁一体连接,水沟的两个侧壁上端分别一体连接有压顶梁,水沟两个侧壁上端的压顶梁之间一体连接有沿着水沟通长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撑梁,水沟的靠近挡土墙侧的侧壁上端的压顶梁与散水坡的倾斜末端一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过滤包和引水管,所述过滤包埋设于挡土墙背面的土中,所述引水管包括水平穿过挡土墙的水平部、沿挡土墙向下竖向延伸的延伸部、沿散水坡向下倾斜延伸的倾斜部和竖向伸入水沟中的竖向部,水平部、延伸部、倾斜部和竖向部依次连接,过滤包与水平部连接,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梁之间的间隙处布置有一所述引水管的竖向部,每个引水管的水平部与一所述过滤包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梁之间的间距为5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土墙与散水坡的衔接处为附加扩大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土墙内还固定有伸入土内的锚杆或土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水沟挡土墙的有益效果如下:

(1)挡土墙、散水坡、压顶梁、支撑梁和水沟的侧壁和底壁连为一体,从而充分利用路面结构层,与路基结构层的自动平衡挡土墙后背的土压力,同时保护水沟的排水通畅性,提高散水坡的整体性与稳定性,提高其抗冲刷能力,有效缓解因雨产生的冒浆,减少遇水对土层的侵蚀,保持挡土墙散水坡基础土层含水率的稳定性,杜绝挡土墙发生滑动、垮塌现象。

(2)过滤包的设计可以避免引水管被堵塞,引水管的结构设计有助于通畅排水。

(3)相邻的两个支撑梁之间的间距为5m,降低成本,且不影响雨水收集。

(4)采用附加扩大角,有助于通畅排水。

(5)采用锚杆或土钉,可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体式水沟挡土墙的平面图。

图2为一体式水沟挡土墙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考图1-2,所述的一体式水沟挡土墙包括挡土墙1、水沟2、散水坡3、压顶梁4、支撑梁5、过滤包6和引水管7。所述挡土墙1竖向设置,挡土墙1的下端连接一体有朝下倾斜的散水坡3,使得排水通畅,朝下倾斜的散水坡3位于挡土墙1的正面。水沟2的两个侧壁21和底壁22一体连接,水沟2的两个侧壁21上端分别一体连接有压顶梁4,水沟2两个侧壁21上端的压顶梁4之间一体连接有沿着水沟2通长方向间隔分布的支撑梁5,压顶梁4和支撑梁5可用于平衡挡土墙1后背的土压力。水沟2的靠近挡土墙1侧的侧壁上端的压顶梁4与散水坡3的倾斜末端一体连接。所述过滤包6埋设于挡土墙1背面的土中。所述引水管7包括水平穿过挡土墙1的水平部71、沿挡土墙1向下竖向延伸的延伸部72、沿散水坡3向下倾斜延伸的倾斜部73和竖向伸入水沟2中的竖向部74,水平部71、延伸部72、倾斜部73和竖向部74依次连接,过滤包6与水平部71连接,引水管7的结构设计有助于通畅排水,过滤包6的设计可以避免引水管7被堵塞。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梁5之间的间隙处布置有一所述引水管7的竖向部74,每个引水管7的水平部71与一所述过滤包6连接。

具体而言,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梁5之间的间距为5m,降低成本,且不影响雨水收集。所述挡土墙1与散水坡3的衔接处为附加扩大角8,有助于通畅排水。所述挡土墙1内还固定有伸入土内的锚杆或土钉9,可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由于,挡土墙1、散水坡3、压顶梁4、支撑梁5和水沟2的侧壁21和底壁22连为一体,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路面结构层,与路基结构层的自动平衡挡土墙1后背的土压力,同时保护水沟2的排水通畅性,提高散水坡3的整体性与稳定性,提高其抗冲刷能力,有效缓解因雨产生的冒浆,减少遇水对土层的侵蚀,保持挡土墙1、散水坡3基础土层含水率的稳定性。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