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8090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挖掘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挖掘工具。



背景技术:

在油田的生产作业中,常需要对现场的土壤挖掘出一个较小直径、深度较大的施工孔,以便对待作业的土壤进行检测,观察土壤下方是否存在掩埋的管线或者掩埋地桩等影响正常施工的设备。

现有技术中,常使用铁锹和铁锨对土壤挖掘出预设形状的施工孔轮廓,在利用铁锹凿松深坑轮廓范围内的土壤,然后再使用铁锨将松动后的土壤铲出。

但是,现有技术这种利用铁锹和铁锨来制作施工孔的方法不但操作不便,并且在施工孔所需直径小到一定范围时,或在施工孔加深时,操作更为困难,甚至无法将凿松的土壤取出至施工孔轮廓外部,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挖掘工具,本实用新型的挖掘工具特别适用于直径小、深度大的施工孔的加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挖掘工具,包括:

工作部,所述工作部内形成有用于盛装土壤的容纳腔,所述工作部的第一端面为开口端,所述工作部的第二端面为封闭端,所述开口端上设有至少一个工作齿,所述工作齿具有背离所述容纳腔伸出的齿尖;

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包括便于握持的握持杆,所述握持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工作部的第二端面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工作部呈圆柱状或棱柱状,所述工作部两端的端面分别构成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工作部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刮除粘附在容纳腔内的泥土的开口。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工作齿为至少两个,且所述至少两个工作齿沿所述开口端的边沿均匀分布。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工作部由第一组成部和第二组成部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组成部包括所述第二端面和竖直伸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竖边、第二竖边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竖边和第二竖边之间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二组成部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竖边、第四竖边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竖边和第四竖边之间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一竖边和第三竖边连接、所述第二竖边和第四竖边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对接围成所述容纳腔。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第一竖边和第三竖边铰接连接,所述第二竖边和第四竖边可拆卸连接。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握持杆的第二端设有转动把手,所述转动把手呈杆状,所述转动把手与所述握持杆垂直连接。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握持部设有液压缸,所述握持杆形成在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上。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所述握持杆包括内杆和外杆,所述外杆套设在所述内杆的外表面上,所述外杆和内杆的表面上均设有若干径向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紧固件。

如上所述的挖掘工具,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杆由多个连杆首尾相连组成,每一个所述连杆与其相邻的连杆之间可拆卸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挖掘工具,工作部内形成有用于盛装土壤的容纳腔,工作部的开口端设置工作齿,且工作齿具有背离容纳腔伸出的齿尖,握持部设有与工作部相连的握持杆,握持杆与工作部的封闭端相连,带动工作部运动;由于设置了工作齿能够保证挖掘工具顺利的插入土壤中,通过握持杆对工作部在下压的同时施加水平方向的转动力,使工作部上的工作齿对地面进行旋转切割,工作部在垂直下压力和水平转向力的作用下不断插入土壤中,并将工作部覆盖范围内的土壤装入容纳腔中带出施工孔,从而完成对施工孔的加工作业。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的将施工孔内的土壤取出,减小了施工孔的作业半径,特别适用于对直径小、深度大的施工孔的加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组成部的主视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组成部的侧视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组成部的主视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组成部的侧视结构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

1-工作部; 2-握持部;

10-第一端面; 11-第二端面;

12-开口; 13-第一组成部;

14-第二组成部; 100-工作齿;

130-第一竖边; 131-第二竖边;

132-第一曲面; 140-第三竖边;

141-第四竖边; 142-第二曲面;

20-握持杆; 21-转动把手;

200-液压缸; 201-外杆;

202-内杆; 203-紧固件;

210-第一连杆; 220-第二连杆;

230-第三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油田的生产作业中,常需要对现场的土壤挖掘出一个较小直径、深度较大的施工孔,以便对待作业的土壤进行检测,观察土壤下方是否存在掩埋的管线或者掩埋地桩等影响正常施工的设备。现有技术中,常使用铁锹和铁锨对土壤挖掘出预设形状的施工孔轮廓,在利用铁锹凿松深坑轮廓范围内的土壤,然后再使用铁锨将松动后的土壤铲出。但是,现有技术这种利用铁锹和铁锨来制作施工孔的方法不但操作不便,并且在施工孔所需直径小到一定范围时,或在施工孔加深时,操作更为困难,甚至无法将凿松的土壤取出至施工孔轮廓外部,影响施工进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挖掘工具,其能够适用于直径小、深度大的施工孔的加工。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挖掘工具,包括:

工作部1,工作部1内形成有用于盛装土壤的容纳腔,工作部1的第一端面10为开口端,工作部1的第二端面11为封闭端,开口端10上设有至少一个工作齿100,工作齿100具有背离容纳腔伸出的齿尖;

握持部2,握持部2包括便于握持的握持杆20,握持杆20的第一端与工作部1的第二端面11固定连接。

具体的,工作部1由于是直接与土壤接触的部位,因此其磨损较其他部位严重,最好选用强度较高耐磨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制造而成,例如使用钢材制造。工作部1内部中空,从而形成用于盛装土壤的容纳腔,可以理解的是该容纳腔的体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例如其最大直径可根据使用条件以及所挖施工孔的直径大小进行具体的选用,容纳腔的深度可根据使用条件以及所挖施工孔的深度进行具体的选用,本实用新型不对容纳腔的直径和深度的具体尺寸进行限定。工作部1的两个端面中的第一端面10(图1中工作部1的左侧端面)为开口端,在开口端的边沿上设有至少一个工作齿100,工作齿100包括背离容纳腔伸出的齿尖,用于切割土壤使工作部1能够方便的插入土壤内部,工作齿100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其形状,例如,工作齿100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方形或菱形。工作部1的第二端面11(图1中工作部1的右侧端面)为封闭端,其用于与握持部2连接,同时作为容纳腔的底面,防止土壤掉落。

握持部2包括便于握持的握持杆20,优选的,握持杆20呈长杆状,握持杆20的第一端与工作部1的第二端面11固定连接,以通过操作握持杆20向工作部1施力,其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其具体的连接方式。握持杆20可以选用金属材料、木材或者塑胶材料制造,握持杆20的粗细可根据不同用户握持时的需求来设置,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本实施例挖掘工具的使用方法为:首先将工作部1和握持部2连接在一起组成完整的挖掘工具,然后握住握持杆20靠近第二端的部位对握持杆施力,使工作部1上的工作齿100插入需要挖掘施工孔的地面,之后操作人员需要在转动握持杆20的同时对握持杆20施加一个向地面方向的力,使工作部1相对地面转动,在工作齿100的尖齿切割土壤的同时向土壤内部运动,使容纳腔内不断装入所挖掘的土或碎石,当工作部1进入地下预定深度后,工作人员可将装有土或碎石的工作部1从施工孔中拿出,将土或碎石从工作部1的开口端倒出,重复上述操作就可以实现施工孔的挖掘。

本实施例提供的挖掘工具,工作部1内形成有用于盛装土壤的容纳腔,工作部1的开口端设置工作齿100,且工作齿100具有背离容纳腔伸出的齿尖,握持部2设有与工作部相连的握持杆20,握持杆20与工作部1的封闭端相连,带动工作部1运动;由于设置了工作齿100能够保证挖掘工具顺利的插入土壤中,通过握持杆20对工作部1在下压的同时施加水平方向的转动力,使工作部1上的工作齿100对地面进行旋转切割,工作部1在垂直下压力和水平转向力的作用下不断插入土壤中,并将工作部1覆盖范围内的土壤装入容纳腔中带出施工孔,从而完成对施工孔的加工作业。本实施例提供的挖掘工具能够方便的将施工孔内的土壤取出,施工孔的加工半径基本等同于其实际半径,有效减小了施工孔的作业半径,本实施例的挖掘工具特别适用于对直径小、深度大的施工孔的加工。另外,当地下掩埋有线缆时,使用铁锹或者铁锨挖掘施工孔很容易将线缆挖断,进而造成财产损失,造成施工现场设备的停机,影响施工进度,而本实施例由于施加在工作齿100上的竖直方向的力较小,因此,当遇到地下掩埋物时可以及时停止作业,有效防止了对地下掩埋物的破坏。使用本实施例的挖掘工具,工作人员不必进入施工孔内,只需站在地面即可完成整个施工过程,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由于不必进入施工孔内进行作业,免去了相应特种作业的审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上述工作部1可以呈圆柱状或棱柱状,也可以是为适应于特殊地形而设计的其他形状,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其形状。当工作部1呈圆柱状或棱柱状时,其两端的端面分别构成第一端面10和第二端面11。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挖掘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倒出容纳腔内的泥土,工作部1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刮除粘附在容纳腔内的泥土的开口12。这样当容纳腔内的泥土粘在容纳腔的内壁上时,则可通过开口12利用细木棒等工具将泥土抠出。开口12的设置使本实施例的挖掘工具能够适应粘度较高的土壤,有效的提高了作业进度。

具体的,开口12可以设置在工作部1侧面的任意位置,开口12最好是工作部1上的一个豁口,这样在使用其他工具从工作部1中抠泥土时会更加方便,同时加工开口12时可以直接从工作部1的侧壁上切割,加工更加方便。优选的,为便于加工,如图1所示,开口12可以从工作部1的第一端面10向工作部1的第二端面11延伸,开口12的从工作部1的第一端面10向工作部1的第二端面11延伸的距离可以是工作部1长度的1/2-4/5。此外,为了保证工作部1的整体强度,开口12的数量不应超过三个,当在工作部1的侧面同时设置三个开口12时,应使开口12均布在工作部1的侧面上。

优选的,上述工作齿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工作齿100沿开口端的边沿均匀分布。为了保证工作齿100与开口端边沿连接的强度,需要将工作齿100均匀的设置在开口端边沿上,以保证使用时多个工作齿100受力的均匀。工作齿100的数量以及每个工作齿100的大小可根据具体施工场地的土壤特点进行具体设定,例如当所施工的场地土质较松软时,可将工作齿100的长度设置大一些、数量稀疏一些;相反如果对应的施工场地土质较硬时,可将工作齿100的长度设置小一些、数量设置多一些。

进一步的,图2为本实施例第一组成部的主视结构简图;图3为本实施例第一组成部的侧视结构简图;图4为本实施例第二组成部的主视结构简图;图5为本实施例第二组成部的侧视结构简图;参见图2-5,本实施例中工作部1由第一组成部13和第二组成部14组合而成,第一组成部13包括第二端面11和竖直伸出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竖边130、第二竖边131以及位于第一竖边130和第二竖边131之间的第一曲面132,第二组成部14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竖边140、第四竖边141以及位于第三竖边140和第四竖边141之间的第二曲面142,第一竖边130和第三竖边140连接、第二竖边131和第四竖边141连接以使第一曲面132和第二曲面142对接围成上述容纳腔。其中,第一竖边130和第三竖边140铰接连接,第二竖边131和第四竖边141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由于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挖掘工具时,工作部1中会承装不同粘度的土壤、碎石或淤泥,所以工作部1中常会粘覆一些泥土,而仅靠工作部1侧面上的开口12有时很难将其清除干净。为了便于进一步的清除工作部1中的泥土,将工作部1设置成分体的形式,使其由第一组成部13和第二组成部14组合而成,且第二组成部14可绕第一组成部13转动,当需要清除工作部1内的泥土时,可以将第二竖边131和第四竖边141的连接处拆开,由于第一竖边130和第三竖边140铰接连接,此时第二组成部14即可绕第一组成部13转动,从而可以方便的将粘在工作部1内的泥土清理出来。

在具体实施当中,其中第一竖边130和第三竖边140可以通过转轴或者折叶铰接连接,转轴或者折叶设置在容纳腔的内壁上,可以避免使用挖掘工具时转轴或者折叶与施工孔壁的磨擦,避免浪费工作人员的力气;转轴或者折叶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的方式连接在容纳腔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握持杆20的第二端还设有转动把手21,转动把手21呈杆状,转动把手21与握持杆20垂直连接。由于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挖掘工具时是通过转动握持杆20工作的,且转动握持杆20的同时还要向工作部1的方向施加压力,所以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本实施例的挖掘工具在握持杆20的端部设置一个转动把手21,并使该把手与握持杆20呈垂直状态,这样用户使用挖掘工具时,可通过转动把手21对握持杆20施加转动力以及压力,使挖掘工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握持杆20的具体形状,只要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即可。例如,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2设有液压缸200,握持杆20形成在液压缸的活塞杆上。采用液压驱动的方式可以方便的控制下压力的大小,便于掌握挖掘深度。

再如,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握持杆20包括内杆202和外杆201,外杆201套设在内杆202的外表面上,外杆201和内杆202的表面上均设有若干径向通孔,通孔内设有紧固件203。为了使本实施例的挖掘工具适合挖掘深坑,则需要将握持杆20设置的较长,但是当握持杆20设置的长度过长时,例如握持杆20的长度在2米以上时,不仅不方便携带,握持杆20的强度也会严重降低,所以将握持杆20设置成内杆202和外杆201的组合形式,这样当不使用挖掘工具时,可以将内杆202和外杆201拆开,此时便于工作人员携带;当需要使用挖掘工具挖掘较浅的施工孔时,可直接使用内杆202作为握持杆20进行工作;当需要使用挖掘工具挖掘较深的施工孔时,可将内杆202和外杆201连接在一起作为握持杆20进行工作,且外杆201可以设置为多个,根据不同的深度选用不同数量的外杆201来加长握持杆20的长度;内杆202和外杆201之间的紧固件203可选用销钉、螺栓或连接柱等,这样在转动使用挖掘工具时,内杆202和外杆201之间不会出现打滑的情况,使转动力全部传动到工作部1上。

又如,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中握持杆20由多个连杆首尾相连组成,每一个连杆与其相邻的连杆之间可拆卸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握持杆20包括第一连杆210、第二连杆220和第三连杆230,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杆数量及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组成不同长度的握持杆20,连杆之间的连接方式可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式,例如卡接、螺纹连接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