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530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并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涉及新建项目,其他已建和在建的项目也需要按照海绵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其中,建筑小区的海绵化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为了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有些建筑小区内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多高出路面,而雨水由屋面雨落管排入绿化带后会直接流向道路面,给人们的雨天出行带来不便。同时,当绿化养护不到位时,屋面的雨水会将绿化带中的泥土一起冲刷至道路上,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如何在此类建筑小区内构建低影响排水系统,降低小区开发对雨水径流的影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状小区进行海绵改造时多是采用直接将绿化带下沉的方式收集道路和绿化带雨水,但是对于某些绿化带在建设时地势明显高于道路的小区,采用绿化带下沉的方式不易与现有景观协调,甚至容易造成原有景观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绿化带在建设时地势明显高于道路的现状的雨水收集系统,该雨水收集系统不仅能够同时收集道路和绿化带上的雨水径流,而且具有对现状地形扰动较小、收集效果好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该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道路、绿化带、位于所述道路与绿化带之间的路沿石以及设置于所述路沿石的靠近所述绿化带的一侧的雨水收集装置,其中,所述绿化带的地势高于所述道路,所述雨水收集系统还包括供所述道路的雨水径流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第一通道和供所述绿化带的雨水径流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第二通道。

优选地,所述路沿石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道路路面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开口,该开口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优选地,所述开口设置为从所述道路朝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方向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绿化带形成为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斜向上延伸的斜坡结构,该斜坡结构的坡面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优选地,所述路沿石的上表面高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过滤装置和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下方且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的蓄水装置,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均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石笼和填充于所述石笼内的滤料。

优选地,所述蓄水装置包括蓄水模块。

优选地,所述蓄水模块包括顶壁、底壁和侧壁,其中,所述顶壁和底壁外覆盖有透水纺工布,所述侧壁外覆盖有防水土工布。

优选地,所述道路的路面下方设置有雨水井以及与所述雨水井连通的雨水管网,所述蓄水模块内设置有与所述雨水井连通的溢流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在不影响现状绿化带格局的前提下解决建筑、绿化带、道路的雨水收集和控制问题,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道路 101 雨水井

102 雨水管网 11 路沿石

111 开口 12 绿化带

20 雨水收集装置 21 石笼

22 滤料 23 蓄水模块

231 顶壁 232 底壁

233 侧壁 24 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安装使用状态下的上、下。“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系统,该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道路10、绿化带12、位于所述道路10与绿化带12之间的路沿石11以及设置于所述路沿石11的靠近所述绿化带12的一侧的雨水收集装置20,其中,所述绿化带12的地势高于所述道路10,所述雨水收集系统还包括供所述道路10的雨水径流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第一通道和供所述绿化带12的雨水径流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第二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道路10主要是指人行道或车行道;所述绿化带12是指位于车行道或人行道旁的或者建筑小区内的种植有植物的绿地。

本实用新型针对绿化带的地势明显高于道路的现状地形,通过在绿化带12的靠近道路10的一侧设置雨水收集装置20,使得在下雨时,绿化带12上的雨水径流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中,道路10上的雨水径流经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中,从而避免绿化带12上的雨水径流直接流向道路10给人们的雨天出行带来不便,或将绿化带12中的泥土一起冲刷至道路10上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在不影响现状绿化带格局的前提下解决建筑、绿化带、道路的雨水收集和控制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问题,具有对现状地形扰动较小、收集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路沿石1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道路10路面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开口111,该开口111形成所述第一通道。这样,道路10上的雨水径流能够通过所述开口111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中。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111设置为从所述道路10朝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方向向下倾斜。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道路10上的雨水径流向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绿化带12形成为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斜向上延伸的斜坡结构,该斜坡结构的坡面形成所述第二通道。这样绿化带12上的雨水径流能够沿着所述坡面顺势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中。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进一步防止所述绿化带12上的雨水径流流向所述道路10,提高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收集效果,所述路沿石11的上表面最好高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上表面。从而使所述路沿石11对所述绿化带12上的雨水径流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当然,所述路沿石11的上表面也可以与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上表面齐平,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可以具有任意形式,只要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即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可以包括过滤装置和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下方且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的蓄水装置,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均与所述过滤装置连通。通过上述方案,经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流入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雨水,先经所述过滤装置过滤后再流入所述蓄水装置中。

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过滤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石笼21和填充于所述石笼21内的滤料22。其中,所述石笼21不仅可以接收来自各个方向的雨水,还可以增加建筑小区的景观多样性;所述滤料22优选河川等水域的鹅卵石等天然砾石,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拦截、吸附功能的物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蓄水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蓄水装置包括蓄水模块23。该蓄水模块23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选择。由于蓄水模块23为公知技术,因此对于其具体结构和蓄水原理此处不再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蓄水模块23可以包括顶壁231、底壁232和侧壁233。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所述顶壁231和底壁232外覆盖透水纺工布,在所述侧壁233外覆盖防水土工布。这样,经所述过滤装置过滤的雨水经覆盖于顶壁231的透水纺工布的二次过滤(透水土工布可以防止沙粒及其它废物进入到蓄水模块23内)后流入所述蓄水模块23中,然后从覆盖于底壁232的透水纺工布下渗,达到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上述中,由于侧壁233外均覆盖有防水土工布,因此雨水只能从蓄水模块23的顶壁231进入并从底壁232渗出。而为了加快蓄水模块23中雨水的渗透,还可以将蓄水模块23的邻近所述绿化带12的部分侧壁233(例如图1中位于右侧的部分侧壁)改为覆盖透水纺工布,这样还能够使得绿化带12中的植被得到进一步灌溉。

上述中,可根据汇水面积的大小以及设计降雨量来调整蓄水模块23的容积,同时还可通过使蓄水模块23外均覆盖防水土工布,使蓄水模块23收集的雨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避免蓄水模块23充满时影响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的收集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在所述道路10的路面下方设置有雨水井101以及与所述雨水井101连通的雨水管网102,所述蓄水模块23内设置有与所述雨水井101连通的溢流管24(参见图1)。这样当蓄水模块23充满时,超过设计调蓄量的雨水可以通过溢流管24排至雨水管网中。其中,所述溢流管24的上端入口端面应低于所述蓄水模块23的顶壁231,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雨水收集系统所涉及到的结构,除所述雨水收集装置20外,其他结构均可以是现状结构,如道路10、绿化带12、路沿石11(除了开口111的结构)、雨水井101和雨水管网102,其中也可以对道路10上开设的雨水井101的雨水口进行封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不仅适用于已建和在建项目的海绵化改造,实现现状绿化带高于道路时的道路及绿化带产生的雨水径流的收集、调蓄和控制,也可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建项目中。

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对道路和绿化带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时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要求。此外,可以有效削减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根据相关运行和监测显示,其对初期雨水中COD、SS、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在75%、85%、40%、50%以上。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在实现海绵城市控制目标的同时,不会对原有绿化带微地形造成任何破坏和影响。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