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1377发布日期:2018-06-23 01:3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领域和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水利发电以其发电量大且稳定越来越受到新能源利用的重视。在水电站中对于淤泥的处理量非常大,现有淤泥分离装置比较单一,且处理量不是很大,也不够一体化和机械化,现有装置仅能达到分离泥沙或淤泥的效果,但是由于水体的污染,在淤泥中常常会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简单的分离会使这些重金属元素重新进入到水体或土壤中,从而会出现二次污染,因此对淤泥分离以及分离之后的精细化处理是臻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提出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

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包括破碎腔、分离室、储泥箱以及污水处理部件。

所述破碎腔包括吸泥泵、破碎腔外壳、破碎腔入口、破碎轴、破碎刀、橡胶杆以及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外壳总体为横置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顶侧的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入口,所述破碎腔入口与所述吸泥泵相连,用于将水利工程淤泥通过吸泥泵泵入到破碎腔内,所述破碎轴横置与破碎腔外壳内部,所述破碎刀以单螺旋的方式设置在破碎轴上,在破碎刀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横置的橡胶杆,在破碎腔底侧与破碎腔入口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出口通过破碎腔底侧整体向下弧形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分离室包括分离外筒、分离内筒、分离室入口、导流上板、导流下板、中心轴、收泥口、内筒出泥口以及外筒出水口;所述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为同轴竖直中空圆柱体,所述分离内筒能够以二者共同的轴旋转,所述分离内筒侧壁为密布多孔结构,在分离内筒中心竖轴顶端设置有分离室入口,所述分离室入口上端与所述破碎腔出口相连通,在分离室入口下端设置有倒置漏斗形的导流上板,在导流上板正下方设置有圆锥体结构的导流下板,所述导流下板下端与中心轴固接,所述中心轴下端与所述分离内筒底壁固接并随所述分离内筒旋转;在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底端设置有中空倒置圆台体结构的收泥口,在所述分离内筒底壁最外侧设置有环形的内筒出泥口,分离室分离之后的固态物通过所述内筒出泥口转移到所述收泥口中,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并与所述储泥箱相连通,在所述分离外筒侧壁最下端设置有外筒出水口。

所述储泥箱设置有储泥箱入口、入口挡板以及干燥部件,所述储泥箱入口与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入口挡板用于所述储泥箱开口的开闭,所述干燥部件用于将储泥箱中的固态物干燥。

所述污水处理部件包括滤泥管部件、过滤室、絮凝室以及回收水储存箱;

所述滤泥管部件包括与所述外筒出水口相连通的横管、与横管相连通的滤泥管、设置在滤泥管中的滤泥板以及设置在滤泥管外侧的杂泥储存箱;所述滤泥板倾斜设置,所述滤泥板为密布通孔结构,在所述滤泥板向下倾斜终端一侧设置有杂泥储存箱,所述杂泥储存箱设置有可闭合的开口,用于将从滤泥板上滑下并聚集的杂泥进行收纳。

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口、静置腔、活性炭过滤腔、中心管、过滤水入口、负压腔以及螺旋桨叶片;所述过滤室外壳总体呈中空圆柱体,在过滤室外壳中央顶部设置有过滤室入口,所述过滤室入口为倒置漏斗形,且顶端与所述滤泥管相连通,底部与所述静置腔顶部中央连通;所述活性炭过滤腔设置在所述静置腔的下部,设置为上下均为密布通孔板且中间夹持有活性炭颗粒的形式;在所述活性炭过滤腔下部中央竖直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顶部封闭,底部与所述负压腔连通,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入口,所述负压腔设置在所述过滤室外壳底部,为扁平圆柱体结构,在负压腔内部竖直设置且贯通于絮凝室设置有转轴管,在负压腔内设置有螺旋桨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与所述转轴管固接并随着转轴管旋转。

所述絮凝室包括絮凝室外壳、转轴管、絮凝剂盒、轴承、转轴上支管、转轴下支管、过滤水出口以及回收水出口;所述絮凝室外壳整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内部中央竖直设置有转轴管,在所述转轴管的侧部还设置有多个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所述转轴管、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均为中空,所述转轴管顶部贯穿至所述中心管内部且顶部开口底部封闭,所述转轴上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出口,所述转轴下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转轴管通过轴承与絮凝室外壳转动连接,并能够高速旋转(带动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共同转动);在转轴管内部上端设置有絮凝剂盒,所述絮凝剂盒外壁为密布通孔结构设置,内部设置有絮凝剂;在高度位于所述转轴下支管高度以下的絮凝室外壳侧壁上设置有回收水出口。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设置有回收水入口,所述回收水入口与所述回收水出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干燥部件为滚动干燥部件,为横置的多齿转轴配合侧部设置的风机将固态物干燥。

作为优选,所述滤泥板的通孔的孔径为0.2~0.9mm。

作为优选,所述絮凝剂盒侧壁还设置有开口,用于向絮凝剂盒内输入絮凝剂。

作为优选,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还设置有入口挡板,用于控制回收水入口的开闭。

作为优选,所述活性炭过滤腔的上下密布通孔板的通孔孔径为1~3mm。

作为优选,絮凝剂盒外壁的孔径为0.5~1.1mm。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上支管为3根,所述转轴下支管为2根。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下支管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30%~38%(中部靠下布置转轴下支管,但不能太靠下)。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上支管最下端的一根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50%~60%(中上部布置转轴上支管)。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1,通过对淤泥分离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水进行了精细处理,使得从淤泥中吸附到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元素得到了吸附絮凝处理,避免了这些污水直接排放后将污染重新回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由于本发明采用先充分搅拌破碎的方式将淤泥与处理水充分混合,并且采用高速旋转离心分离的方式将泥和水进行分离,从而实现了淤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元素充分的进入到了水中,继而将淤泥干燥收集,实现了淤泥处理的纯净化。而处理之后的污水,首先通过预过滤,将杂物分离,然后通过大量的活性炭吸附,将其中有害杂质进行吸附也将其中有害元素进行了吸附,然后通过添加絮凝剂的絮凝室进行絮凝处理,进一步将其中溶解的有害元素反应并析出为絮凝物形成沉淀从而对水体进行净化,达到了避免二次污染的目的。

2,通过设置独特的污水处理部件,尤其是其中的负压腔以及与负压腔配合的中心管、转轴管、转轴上支管等,使得污水处理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通过设置中心管,并将中心管上部设置为密布通孔结构,使得这些通孔成为从过滤室进入到絮凝室的入口,但是这些入口流入的时候仅仅依靠重力,压力明显不够(如果出现堵塞情况,更加影响处理效率),因此通过设置转轴管以及与转轴管配合的负压腔,负压腔中的转轴管部分设置有螺旋桨叶片,通过转轴管的转动带动螺旋桨叶片的转动,从而即可以使得负压腔中形成较大的负压,从而将过滤室中的水吸入到中心管内,这种负压作用对水的流动产生非常大的压入作用。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独特的转轴管,转轴管不仅实现转动的目的,还实现传送水体的目的,转轴管顶部是开口的,与中心管连通,通过转轴管的转动,下部的转轴上支管转动过程中,将其中的水分从密布通孔甩出去,从而使得管内形成较大的负压,从而进一步的将水从中心管中压入到转轴管中。

在转轴管中设置有絮凝盒,当水通过絮凝盒的时候,即与其中的絮凝剂融合,然后通过转轴上支管的甩出,从而造成混合物与侧壁的强烈碰撞,从而更加容易将细小的絮凝颗粒通过碰撞结合为相对较大的絮凝颗粒,从而更加容易在絮凝室中形成沉淀。转轴下管设置在絮凝室中部的位置(略微靠下),既能实现对混有絮凝剂的水进行进一步的搅拌,强化絮凝的目的,同时对下部水的搅拌影响相对较小,还可以实现在下部沉淀物进行沉淀的目的。

3,通过在破碎刀上设置有橡胶杆,在螺旋转动过程中既能实现对淤泥的破碎,同时由于橡胶杆的存在,当淤泥被传送过程中会将橡胶杆向一边压迫,而橡胶杆在压迫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回弹力,从而将淤泥向反方向推动,从而强化淤泥与破碎刀刀面接触的时间,从而整体上强化破碎过程。

通过设置导流下板与导流上板配合,当破碎后的淤泥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内筒后,由于圆锥形的导流下板是随着分离内筒高速旋转的,当淤泥从导流上板下落到导流下板后,会被高速旋转的导流下板打散并向分离内筒内壁分散并与分离内筒内壁碰撞,这种碰撞会强化固液分离,当碰撞之后的淤泥会再次随着分离内筒的转动而达到内壁上,然后由于重力原因富集到内壁底端,从而整体设置强化了固液分离。

通过设置滤泥管以及设置在其中的滤泥板进行初级过滤,从而避免过多固态物质堵塞活性炭过滤腔,倾斜设置使得上表面的堵塞减少了,而在倾斜终端设置杂泥储存箱,将过滤板上表面富集的杂泥进行了收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利工程清淤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污水处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吸泥泵,12-破碎腔入口,13-破碎轴,14-破碎刀,15-橡胶杆,16-破碎腔出口,21-分离外筒,22-分离内筒,231-导流上板,232-导流下板,24-收泥口,25-内筒出泥口,26-外筒出水口,31-过滤室, 311-滤泥管,312-杂泥储存箱,313-过滤室入口,314-滤泥板,315-静置腔,316-活性炭,317-中心管,318-过滤水入口,319-负压腔,32-絮凝室,321-螺旋桨叶片,322-转轴管,323-絮凝剂盒,324-轴承,325-转轴上支管,326-转轴下支管,327-过滤水出口,33-回收水出口,4-回收水储存箱,5-储泥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包括破碎腔、分离室、储泥箱以及污水处理部件。

所述破碎腔包括吸泥泵、破碎腔外壳、破碎腔入口、破碎轴、破碎刀、橡胶杆以及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外壳总体为横置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顶侧的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入口,所述破碎腔入口与所述吸泥泵相连,用于将水利工程淤泥通过吸泥泵泵入到破碎腔内,所述破碎轴横置与破碎腔外壳内部,所述破碎刀以单螺旋的方式设置在破碎轴上,在破碎刀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横置的橡胶杆(个数与螺旋破碎刀切面数量相同,本实施例螺旋破碎刀切面为4个,因此横置的橡胶杆也为4个),在破碎腔底侧与破碎腔入口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出口通过破碎腔底侧整体向下弧形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分离室包括分离外筒、分离内筒、分离室入口、导流上板、导流下板、中心轴、收泥口、内筒出泥口以及外筒出水口;所述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为同轴竖直中空圆柱体,所述分离内筒能够以二者共同的轴旋转,所述分离内筒侧壁为密布多孔结构,在分离内筒中心竖轴顶端设置有分离室入口,所述分离室入口上端与所述破碎腔出口相连通,在分离室入口下端设置有倒置漏斗形的导流上板,在导流上板正下方设置有圆锥体结构的导流下板,所述导流下板下端与中心轴固接,所述中心轴下端与所述分离内筒底壁固接并随所述分离内筒旋转;在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底端设置有中空倒置圆台体结构的收泥口,在所述分离内筒底壁最外侧设置有环形的内筒出泥口,分离室分离之后的固态物通过所述内筒出泥口转移到所述收泥口中,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并与所述储泥箱相连通,在所述分离外筒侧壁最下端设置有外筒出水口。

所述储泥箱设置有储泥箱入口、入口挡板以及干燥部件,所述储泥箱入口与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入口挡板用于所述储泥箱开口的开闭,所述干燥部件用于将储泥箱中的固态物干燥。

所述污水处理部件包括滤泥管部件、过滤室、絮凝室以及回收水储存箱;

所述滤泥管部件包括与所述外筒出水口相连通的横管、与横管相连通的滤泥管、设置在滤泥管中的滤泥板以及设置在滤泥管外侧的杂泥储存箱;所述滤泥板倾斜设置,所述滤泥板为密布通孔结构,在所述滤泥板向下倾斜终端一侧设置有杂泥储存箱,所述杂泥储存箱设置有可闭合的开口,用于将从滤泥板上滑下并聚集的杂泥进行收纳。

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口、静置腔、活性炭过滤腔、中心管、过滤水入口、负压腔以及螺旋桨叶片;所述过滤室外壳总体呈中空圆柱体,在过滤室外壳中央顶部设置有过滤室入口,所述过滤室入口为倒置漏斗形,且顶端与所述滤泥管相连通,底部与所述静置腔顶部中央连通;所述活性炭过滤腔设置在所述静置腔的下部,设置为上下均为密布通孔板且中间夹持有活性炭颗粒的形式;在所述活性炭过滤腔下部中央竖直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顶部封闭,底部与所述负压腔连通,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入口,所述负压腔设置在所述过滤室外壳底部,为扁平圆柱体结构,在负压腔内部竖直设置且贯通于絮凝室设置有转轴管,在负压腔内设置有螺旋桨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与所述转轴管固接并随着转轴管旋转。

所述絮凝室包括絮凝室外壳、转轴管、絮凝剂盒、轴承、转轴上支管、转轴下支管、过滤水出口以及回收水出口;所述絮凝室外壳整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内部中央竖直设置有转轴管,在所述转轴管的侧部还设置有多个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所述转轴管、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均为中空,所述转轴管顶部贯穿至所述中心管内部且顶部开口底部封闭,所述转轴上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出口,所述转轴下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转轴管通过轴承与絮凝室外壳转动连接,并能够高速旋转(带动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共同转动);在转轴管内部上端设置有絮凝剂盒,所述絮凝剂盒外壁为密布通孔结构设置,内部设置有絮凝剂;在高度位于所述转轴下支管高度以下的絮凝室外壳侧壁上设置有回收水出口。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设置有回收水入口,所述回收水入口与所述回收水出口相连通。

所述干燥部件为滚动干燥部件,为横置的多齿转轴配合侧部设置的风机将固态物干燥。

所述滤泥板的通孔的孔径为0.3mm。

所述絮凝剂盒侧壁还设置有开口,用于向絮凝剂盒内输入絮凝剂。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还设置有入口挡板,用于控制回收水入口的开闭。

所述活性炭过滤腔的上下密布通孔板的通孔孔径为1.5mm。

絮凝剂盒外壁的孔径为0.8mm。

所述转轴上支管为3根,所述转轴下支管为2根。

所述转轴下支管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33%。

所述转轴上支管最下端的一根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52%。

实施例2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包括破碎腔、分离室、储泥箱以及污水处理部件。

所述破碎腔包括吸泥泵、破碎腔外壳、破碎腔入口、破碎轴、破碎刀、橡胶杆以及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外壳总体为横置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顶侧的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入口,所述破碎腔入口与所述吸泥泵相连,用于将水利工程淤泥通过吸泥泵泵入到破碎腔内,所述破碎轴横置与破碎腔外壳内部,所述破碎刀以单螺旋的方式设置在破碎轴上,在破碎刀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横置的橡胶杆,在破碎腔底侧与破碎腔入口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出口通过破碎腔底侧整体向下弧形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分离室包括分离外筒、分离内筒、分离室入口、导流上板、导流下板、中心轴、收泥口、内筒出泥口以及外筒出水口;所述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为同轴竖直中空圆柱体,所述分离内筒能够以二者共同的轴旋转,所述分离内筒侧壁为密布多孔结构,在分离内筒中心竖轴顶端设置有分离室入口,所述分离室入口上端与所述破碎腔出口相连通,在分离室入口下端设置有倒置漏斗形的导流上板,在导流上板正下方设置有圆锥体结构的导流下板,所述导流下板下端与中心轴固接,所述中心轴下端与所述分离内筒底壁固接并随所述分离内筒旋转;在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底端设置有中空倒置圆台体结构的收泥口,在所述分离内筒底壁最外侧设置有环形的内筒出泥口,分离室分离之后的固态物通过所述内筒出泥口转移到所述收泥口中,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并与所述储泥箱相连通,在所述分离外筒侧壁最下端设置有外筒出水口。

所述储泥箱设置有储泥箱入口、入口挡板以及干燥部件,所述储泥箱入口与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入口挡板用于所述储泥箱开口的开闭,所述干燥部件用于将储泥箱中的固态物干燥。

所述干燥部件为滚动干燥部件,为横置的多齿转轴配合侧部设置的风机将固态物干燥。

所述污水处理部件包括滤泥管部件、过滤室、絮凝室以及回收水储存箱;

所述滤泥管部件包括与所述外筒出水口相连通的横管、与横管相连通的滤泥管、设置在滤泥管中的滤泥板以及设置在滤泥管外侧的杂泥储存箱;所述滤泥板倾斜设置,所述滤泥板为密布通孔结构,在所述滤泥板向下倾斜终端一侧设置有杂泥储存箱,所述杂泥储存箱设置有可闭合的开口,用于将从滤泥板上滑下并聚集的杂泥进行收纳。

所述滤泥板的通孔的孔径为0.8mm。

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口、静置腔、活性炭过滤腔、中心管、过滤水入口、负压腔以及螺旋桨叶片;所述过滤室外壳总体呈中空圆柱体,在过滤室外壳中央顶部设置有过滤室入口,所述过滤室入口为倒置漏斗形,且顶端与所述滤泥管相连通,底部与所述静置腔顶部中央连通;所述活性炭过滤腔设置在所述静置腔的下部,设置为上下均为密布通孔板且中间夹持有活性炭颗粒的形式;在所述活性炭过滤腔下部中央竖直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顶部封闭,底部与所述负压腔连通,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入口,所述负压腔设置在所述过滤室外壳底部,为扁平圆柱体结构,在负压腔内部竖直设置且贯通于絮凝室设置有转轴管,在负压腔内设置有螺旋桨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与所述转轴管固接并随着转轴管旋转。

所述活性炭过滤腔的上下密布通孔板的通孔孔径为2.8mm。

所述絮凝室包括絮凝室外壳、转轴管、絮凝剂盒、轴承、转轴上支管、转轴下支管、过滤水出口以及回收水出口;所述絮凝室外壳整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内部中央竖直设置有转轴管,在所述转轴管的侧部还设置有多个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所述转轴管、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均为中空,所述转轴管顶部贯穿至所述中心管内部且顶部开口底部封闭,所述转轴上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出口,所述转轴下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转轴管通过轴承与絮凝室外壳转动连接,并能够高速旋转(带动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共同转动);在转轴管内部上端设置有絮凝剂盒,所述絮凝剂盒外壁为密布通孔结构设置,内部设置有絮凝剂;在高度位于所述转轴下支管高度以下的絮凝室外壳侧壁上设置有回收水出口。

所述转轴上支管为3根,所述转轴下支管为3根。

所述转轴下支管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36%。

所述转轴上支管最下端的一根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58%。

所述絮凝剂盒侧壁还设置有开口,用于向絮凝剂盒内输入絮凝剂。

絮凝剂盒外壁的孔径为1.0mm。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设置有回收水入口,所述回收水入口与所述回收水出口相连通。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还设置有入口挡板,用于控制回收水入口的开闭。

实施例3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设备,包括破碎腔、分离室、储泥箱以及污水处理部件。

所述破碎腔包括吸泥泵、破碎腔外壳、破碎腔入口、破碎轴、破碎刀、橡胶杆以及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外壳总体为横置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顶侧的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入口,所述破碎腔入口与所述吸泥泵相连,用于将水利工程淤泥通过吸泥泵泵入到破碎腔内,所述破碎轴横置与破碎腔外壳内部,所述破碎刀以单螺旋的方式设置在破碎轴上,在破碎刀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横置的橡胶杆,在破碎腔底侧与破碎腔入口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破碎腔出口,所述破碎腔出口通过破碎腔底侧整体向下弧形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分离室包括分离外筒、分离内筒、分离室入口、导流上板、导流下板、中心轴、收泥口、内筒出泥口以及外筒出水口;所述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为同轴竖直中空圆柱体,所述分离内筒能够以二者共同的轴旋转,所述分离内筒侧壁为密布多孔结构,在分离内筒中心竖轴顶端设置有分离室入口,所述分离室入口上端与所述破碎腔出口相连通,在分离室入口下端设置有倒置漏斗形的导流上板,在导流上板正下方设置有圆锥体结构的导流下板,所述导流下板下端与中心轴固接,所述中心轴下端与所述分离内筒底壁固接并随所述分离内筒旋转;在分离外筒和分离内筒底端设置有中空倒置圆台体结构的收泥口,在所述分离内筒底壁最外侧设置有环形的内筒出泥口,分离室分离之后的固态物通过所述内筒出泥口转移到所述收泥口中,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并与所述储泥箱相连通,在所述分离外筒侧壁最下端设置有外筒出水口。

所述储泥箱设置有储泥箱入口、入口挡板以及干燥部件,所述储泥箱入口与所述收泥口下端开口相连通,所述入口挡板用于所述储泥箱开口的开闭,所述干燥部件用于将储泥箱中的固态物干燥。

所述干燥部件为红外线干燥部件,通过红外线的照射,将其中水分蒸发并冷凝收集,从而达到固态物质的干燥。

所述污水处理部件包括滤泥管部件、过滤室、絮凝室以及回收水储存箱;

所述滤泥管部件包括与所述外筒出水口相连通的横管、与横管相连通的滤泥管、设置在滤泥管中的滤泥板以及设置在滤泥管外侧的杂泥储存箱;所述滤泥板倾斜设置,所述滤泥板为密布通孔结构,在所述滤泥板向下倾斜终端一侧设置有杂泥储存箱,所述杂泥储存箱设置有可闭合的开口,用于将从滤泥板上滑下并聚集的杂泥进行收纳。

所述滤泥板的通孔的孔径为0.62mm。

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口、静置腔、活性炭过滤腔、中心管、过滤水入口、负压腔以及螺旋桨叶片;所述过滤室外壳总体呈中空圆柱体,在过滤室外壳中央顶部设置有过滤室入口,所述过滤室入口为倒置漏斗形,且顶端与所述滤泥管相连通,底部与所述静置腔顶部中央连通;所述活性炭过滤腔设置在所述静置腔的下部,设置为上下均为密布通孔板且中间夹持有活性炭颗粒的形式;在所述活性炭过滤腔下部中央竖直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顶部封闭,底部与所述负压腔连通,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入口,所述负压腔设置在所述过滤室外壳底部,为扁平圆柱体结构,在负压腔内部竖直设置且贯通于絮凝室设置有转轴管,在负压腔内设置有螺旋桨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与所述转轴管固接并随着转轴管旋转。

所述活性炭过滤腔的上下密布通孔板的通孔孔径为2mm。

所述絮凝室包括絮凝室外壳、转轴管、絮凝剂盒、轴承、转轴上支管、转轴下支管、过滤水出口以及回收水出口;所述絮凝室外壳整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在其内部中央竖直设置有转轴管,在所述转轴管的侧部还设置有多个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所述转轴管、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均为中空,所述转轴管顶部贯穿至所述中心管内部且顶部开口底部封闭,所述转轴上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过滤水出口,所述转轴下支管一端与所述转轴管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转轴管通过轴承与絮凝室外壳转动连接,并能够高速旋转(带动转轴上支管和转轴下支管共同转动);在转轴管内部上端设置有絮凝剂盒,所述絮凝剂盒外壁为密布通孔结构设置,内部设置有絮凝剂;在高度位于所述转轴下支管高度以下的絮凝室外壳侧壁上设置有回收水出口。

所述转轴上支管为5根,所述转轴下支管为3根。

所述转轴下支管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33%。

所述转轴上支管最下端的一根与所述絮凝室外壳底壁的距离为整个絮凝室外壳高度的55%。

所述絮凝剂盒侧壁还设置有开口,用于向絮凝剂盒内输入絮凝剂。

絮凝剂盒外壁的孔径为0.81mm。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设置有回收水入口,所述回收水入口与所述回收水出口相连通。

所述回收水储存箱还设置有入口挡板,用于控制回收水入口的开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