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4646发布日期:2018-10-09 19:2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坡道建设领域,具体为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高速路面、桥面及城市街道路面的防护是指为了避免暴露于大气中受到水、温度、风等自然因素反复作用的路堤和路堑边坡坡面出现剥落、碎落、冲刷或表层土溜坍等破坏而对坡面加以防护的措施。当表面的水排放完毕后,还会有一部分水渗透至表层下面,这部分水流动缓慢且需要及时排放,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620900845.0的一种市政道路坡面结构,包括位于市政道路上的坡面,该坡面由六角砖铺设而成,部分六角砖以三个为一组构成一个护坡单元;所述的护坡单元包括相贴合的三块六角砖和三个锁紧件;所述六角砖的底面具有六角状的缩径圈,在六角砖的每一条边的中心处还都设有一个燕尾槽;相邻两块六角砖上的燕尾槽拼成一个中间小两侧大的卡槽,所述锁紧件也为中间小两侧大的结构,所述锁紧件卡在所述卡槽内。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市政道路坡面结构,它的有益效果是:市政道路上的坡面含有多个强度更高的护坡单元,护坡单元在多处对坡面形成多点支撑,使坡面整体不易破损,可有效减轻市政养护单位的负担。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雨天路面过度潮湿不易干,且内部积水较多无法及时排除,容易导致车速过快的车辆未能及时刹车,相互碰撞而发生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解决了坡道路面渗透积水无法及时有效排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包括坡道,其特征在于:坡道的结构为:素土层上依次设有灰土层、蓄水层、混凝土层、透水面层和基面;蓄水层通过管道与位于蓄水层以下的蓄水池连通。

优选地,蓄水层由砾石或鹅卵石构成,混凝土层为透水混凝土层;或者所述的混凝土层为混凝土块,在混凝土块之间设有透水缝隙。

优选地,灰土层和蓄水层均为楔形,管道位于蓄水层底部的斜面下端的位置。

优选地,蓄水层一侧设有缓冲池,缓冲池通过管道与密闭的蓄水池连通。

优选地,蓄水池为密封的结构,在蓄水池内设有水力负压排气机构,在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存水弯,存水弯与排水沟连接。

优选地,蓄水池上方设有与管道连通的进水管,进水管末端正下方设有水轮转子,水轮转子与曲轴连接,曲轴的弯折部与连杆铰接,连杆与活塞铰接,活塞位于气缸内,气缸设有吸气管和排气管,吸气管内设有进气单向阀,排气管内设有排气单向阀。

优选地,水轮转子包括轴流式水轮转子或径流式水轮转子。

优选地,轴流式水轮转子可转动的支承在进水管的下方,气缸水平放置,吸气管延伸到蓄水池的顶部,排气管与大气连通。

优选地,径流式转子可转动的支承在进水管的下方,气缸竖直放置,吸气管进口位于蓄水池的顶部,排气管与大气连通。

优选地,曲轴和连杆设置在密封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通过在坡道侧面增加一个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将坡道积水通过管道流进蓄水池,管道位于蓄水池的上方,水流冲下来撞击蓄水池下面的水力排气机构,利用水流的势能带动水力排气机构,从而在蓄水池产生负压,负压通过管道对坡道蓄水层产生吸力,加速坡道渗透积水的排出,以便较快排除路面内部雨水,防止雨水堆积,加快路面干燥的进度。该系统节能环保,不需要外部提供动力源,维护周期长,成本低,通用性强,具有很广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水池内部结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水池内部结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透水面层1,混凝土层2,蓄水层3,灰土层4,素土层5,缓冲池6,管道7,存水弯8,基面9,蓄水池10,进水管20,存水弯30,密封腔40,水轮转子11,曲轴12,连杆13,活塞14,气缸15,吸气管16,排气管17,进气单向阀18,排气单向阀19,水流入口101,水流出口102,轴承50,支撑板6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包括坡道,坡道的结构为:素土层5上依次设有灰土层4、蓄水层3、混凝土层2、透水面层1和基面9;蓄水层3通过管道7与位于蓄水层3以下的蓄水池10连通。由此结构可知,水在基面9上沉积,经过透水面层1进入到混凝土层2,这里的混凝土层2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具有渗透性,灰土层4起到固定路基的作用。水能经过混凝土层2渗透至蓄水层3,在蓄水层3最后经过管道7流入蓄水池10,蓄水池10的底部高度小于蓄水层3的底面层的高度,管道7与蓄水池10的连接处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管道7与蓄水层3的连接处的高度,这样方便排水。

优选地方案,蓄水层3由砾石或鹅卵石构成,混凝土层2为透水混凝土层;或者所述的混凝土层2为混凝土块,在混凝土块之间设有透水缝隙。由此结构可知,透水混凝土层能快速将水渗透至蓄水层3,蓄水层3里的砾石或鹅卵石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路面的作用,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方便水的快速渗透,加速路面干燥,而设有透水缝隙的混凝土块不仅能快速将水渗透,且便于二次维护。

优选地方案,灰土层4和蓄水层3均为楔形,管道7位于蓄水层3底部的斜面下端的位置。由此结构可知,蓄水层3的底面为斜面,当水渗透至蓄水层3的底部时,在重力作用下会加速渗透水流入蓄水池10。

优选地方案,蓄水层3一侧设有缓冲池6,缓冲池6通过管道7与密闭的蓄水池10连通。由此结构可知,缓冲池6一方面增大了与蓄水层3的接触面积,方便水流出,另一方面,当蓄水池10在水利排气机构的作用下形成负压时,能更好的将负压传递至蓄水层3。

优选地方案,如图2所示蓄水池10为密封的结构,在蓄水池10内设有水力负压排气机构,在蓄水池10的底部设有存水弯8,存水弯8与排水沟连接。由此结构可知,水最后流入蓄水池10后,经过蓄水池10的底端的存水弯排出,当蓄水池10底端水位达到一定时,便会通过存水弯排出,当蓄水池10底端水位不够时,存水弯8保持一定的水位,因此,保证了蓄水池10处于一个密闭的状态。

优选地方案,蓄水池10上方设有与管道7连通的进水管20,进水管20末端正下方设有水轮转子11,水轮转子11与曲轴12连接,曲轴12的弯折部与连杆13铰接,连杆13与活塞14铰接,活塞14位于气缸15内,气缸15设有吸气管16和排气管17,吸气管16内设有进气单向阀18,排气管17内设有排气单向阀19。由此结构可知,水从路面渗透至蓄水层3后需要排除,在蓄水层3的侧面通过一根管道7与一个密闭的蓄水池10连通,这样便可将水流引流至蓄水池10,水从管道7的末端倾泻而下,管道7的末端距离下方的水力排气机构较远,具体根据实际工况来设计,水流下来撞击水力排气机构的水轮转子,水利排气机构开始工作将密闭的蓄水池10内的空气排出,因此在蓄水池10内形成负压,进而经过管道7给蓄水层3造成吸力,从而加速蓄水层3内的水流出。当蓄水池10内的压力过大时,水利排气机构停止运转,直到水流入补充压力时继续开始运转,如此往复,整个过程不需要电源,节能环保。

优选地方案,水轮转子11包括轴流式水轮转子或径流式水轮转子。由此结构可知,两种水轮转子都能最大化将水流的势能转化为水轮转子11的势能,其中进水管20的出水处的正下方放置轴流式水轮转子,若是径流式水轮转子,则进水管20的出水处的正下方位于径流式水轮转子的偏离中心处。

优选地方案,轴流式水轮转子可转动的支承在进水管20的下方,气缸15水平放置,吸气管16延伸到蓄水池10的顶部,排气管17与大气连通。由此结构可知,通过气缸15的周期性吸气与排气,将蓄水池10内的空气排出至大气,且吸气管16延伸到蓄水池10的顶部,保证了吸气管不受到水的影响。

优选地方案,如图3所示,径流式转子可转动的支承在进水管20的下方,气缸15竖直放置,吸气管16进口位于蓄水池10的顶部,排气管17与大气连通。曲轴与支撑板60之间通过轴承50连接,且轴承50外有密封件图中未示出,这样便可保证蓄水池10有水流的空间处于封闭状态。

优选地方案,曲轴12和连杆13设置在密封腔40内。由此结构可知,曲轴12和连杆13位于密封腔40内可以免受水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坡道渗透水快速排放系统,通过在坡道侧面增加一个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将坡道积水通过管道流进蓄水池,管道位于蓄水池的上方,水流冲下来撞击蓄水池下面的水力排气机构,利用水流的势能带动水力排气机构,从而在蓄水池产生负压,负压通过管道对坡道蓄水层产生吸力,加速坡道渗透积水的排出,以便较快排除路面内部雨水,防止雨水堆积,加快路面干燥的进度。该系统节能环保,不需要外部提供动力源,维护周期长,成本低,通用性强,具有很广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