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0769发布日期:2020-02-07 23:07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城市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准时、快速的优点,在拓宽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全国各大城市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需要,都在积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尽可能少的占用地上空间,减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铁被广泛使用。

而在地铁区间的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相应的施工方法。针对富水砂层,地铁区间的施工通常会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由地面开挖的基坑中进行建筑施工。现有的基坑支护体系中的止水帷幕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较低。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坑支护体系中的止水帷幕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其结构简单,施工难度较低、安全可靠、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包括设置在基坑外侧的围护结构和横向支撑结构;

所述围护结构包括第一桩排、若干芯柱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桩排上端的冠梁;所述第一桩排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搅拌桩,相邻的两个第一搅拌桩相互搭接;各所述芯柱分别插设在各所述第一搅拌桩中;

所述横向支撑结构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侧的围护结构。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芯柱可拆卸的插设在所述第一搅拌桩中,所述芯柱的上端超出所述冠梁;所述冠梁上设有与所述芯柱相适应的过孔。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芯柱与所述第一搅拌桩之间设有减摩剂。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芯柱为h型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横向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排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排下方的第二支撑排;

所述第一支撑排包括若干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横向设置且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冠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排包括若干第二支撑件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桩排上的钢围檩,所述第二支撑件横向设置且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钢围檩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围护结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桩排的外侧的第二桩排;所述第二桩排包括若干第二搅拌桩,所述第二搅拌桩的位置、数量和第二搅拌桩的位置、数量相对应,相邻的两个第二搅拌桩相互搭接,所述第二搅拌桩和相对应的第一搅拌桩搭接。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桩排的上方设有压顶板,所述压顶板与所述冠梁整体浇筑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桩排的若干第一搅拌桩相互搭接在一起,形成重力式挡墙支护结构兼止水帷幕,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同时,又做到了止水的作用,省去了止水帷幕的施工,横向支撑机构能够给予围护结构稳定的支撑力,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桩排和第二桩排连接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围护结构;11-第一桩排;111-第一搅拌桩;12-芯柱;13-冠梁;14-第二桩排;141-第二搅拌桩;15压顶板;

2-横向支撑结构;21-第一支撑排;211-第一支撑件;22-第二支撑排;221-第二支撑件;222-钢围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参照图1至图3,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包括设置在基坑外侧的围护结构1和横向支撑结构2,所述横向支撑结构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侧的围护结构1,以横向支撑两侧的围护结构1,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性。

其中,如图1至图3,所述围护结构1包括第一桩排11、若干芯柱1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桩排11上端的冠梁13;所述第一桩排11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搅拌桩111,相邻的两个第一搅拌桩111相互搭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搅拌桩111的直径为800mm,相邻两个第一搅拌桩111桩间搭接200mm;各所述芯柱12分别插设在各所述第一搅拌桩111中,即每一个第一搅拌桩111插入一根芯柱12。其中芯柱12为h型钢,第一搅拌桩111在施工现在进行钻孔搅拌注浆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芯柱12可拆卸的插设在所述第一搅拌桩111中,所述芯柱12的上端超出所述冠梁13的顶面600mm,方便在工程后期拔出回收芯柱12,以重复利用芯柱12,降低成本;所述冠梁13上设有与所述芯柱12相适应的过孔。

为了便于芯柱12的拔出,芯柱12在插入第一搅拌桩111前表面涂有减摩剂,在插入后,所述芯柱12与所述第一搅拌桩111之间通过减摩剂分隔,在后期拔出时大大减少了芯柱12与第一搅拌桩111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拔出难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围护结构1的强度,进一步加强其止水帷幕的功能,如图3,所述围护结构1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桩排11的外侧的第二桩排14;所述第二桩排14包括若干第二搅拌桩141,所述第二搅拌桩141的位置、数量和第二搅拌桩141的位置、数量相对应,相邻的两个第二搅拌桩141相互搭接,所述第二搅拌桩141和相对应的第一搅拌桩111搭接。第二桩排14和第一桩排11的结构相同,起到的作用相同。第二搅拌桩141的直径为600mm,相邻两个第二搅拌桩141桩间搭接200mm,而第一搅拌桩111和第二搅拌桩141之间搭接100mm,使第二桩排14和第一桩排11连成一体,增强整体的止水能力。

所述第二桩排14的上方设有压顶板15,如图1,所述压顶板15与所述冠梁13整体浇筑成型。

其中,如图1和图2,所述横向支撑结构2包括第一支撑排21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排21下方的第二支撑排22。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排21包括若干第一支撑件211,所述第一支撑件211横向设置且第一支撑件211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冠梁13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排22包括若干第二支撑件221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桩排11上的钢围檩222,所述第二支撑件221横向设置且第二支撑件221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钢围檩2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221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1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其中第一支撑件211和第二支撑件221都为钢管,该钢管的直径为609mm。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预挖基坑的外侧采用“二喷二搅”工艺施工第一搅拌桩111和第二搅拌桩141;当钻机的搅拌桩头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开启灰浆泵,边喷边搅拌约1-2min;第一次喷浆量为60%,第二次喷浆量为40%;搅拌下沉及提升过程中,控制下沉速度不大于2m/min,提升速度为0.5m/min;相邻桩的施工间隔不超过24小时,以保证桩间搭接强度。

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搅拌桩111施工完毕2至5小时内插入芯柱12,优选为3小时,芯柱12插入第一搅拌桩111前经表面除锈处理并在干燥条件下涂抹减摩剂,以方便后续拔出回收芯柱12。

第三步,现场支模进行浇筑冠梁13,浇筑时将芯柱12与冠梁13的混凝土分隔开,保证h型钢高出冠梁13的顶面600mm以上,便于后续拔出芯柱12;

第四步,待第一搅拌桩111、第二搅拌桩141及冠梁13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纵向分段开挖基坑至冠梁13底标高下方0.5m处,将第一支撑件211安装连接两侧的冠梁13;分段开挖基坑至第二支撑件221的设计标高下0.5m处并安装钢围檩222和第二支撑件221,即在安装时仅开挖出安装时需要的空间,不过分扰动地层,以保证横向支撑结构2安装完成前围护结构1的稳定性;

第五步,分层、分段地进行基坑的土方开挖,并实时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位移、水位变化及土体的不均匀沉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富水砂层的装配式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的其它内容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