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6673发布日期:2020-09-25 18:1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水运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沿海、沿河地区通过建设堤坝用以防御洪水、抵挡风浪及抗御潮汐水流等,为保证结构稳定性及耐久性,传统堤坝大多采用大直径石料或大尺寸人工预制混凝土构件,该类结构具有稳定性高、消浪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功能单一,环境友好性差,甚至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河口、滨海湿地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的岸滩防护结构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基质层、中层强防护层、外层弱防护层和柔性植物,所述中层强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外侧连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与中层强防护层外侧连接,所述柔性植物穿过中层强防护层和外层弱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连接;

其中,第一侧板、顶板、植被生长孔槽、第二侧板和消浪防护结构组成所述中层强防护层。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与顶板组成第一侧顶板,所述第一侧顶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板与第二侧板组成第二侧顶板,所述第二侧顶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侧顶板和第二侧顶板通过顶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通过顶板与第二侧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中层强防护层纵向三等分为第一中层强防护层、第二中层强防护层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所述第一中层强防护层、第二中层强防护层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从左至右纵向连接。

进一步,所述内层基质层包括:沙土料堤身和植生袋,所述植生袋与沙土料堤身表面连接。

进一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包括:填土堤身和自然边坡,所述填土堤身与中层强防护层表层连接,所述自然边坡与填土堤身表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增设柔性植被,利用时间效应实现生物植被防护功能,提升了堤坝的灾害防御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既解决无防护植被早期和散粒砂土料难以抵御波流作用的问题,又提高了传统堤坝环境友好性,并且构件工程造价合理,施工工艺简单,后期维护便利,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及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

附图标记:

内层基质层100、沙土料堤身110和植生袋120。

中层强防护层200、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

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

外层弱防护层300、填土堤身310、自然边坡320和柔性植物400。

第一侧顶板510和第二侧顶板5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

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基质层100、中层强防护层200、外层弱防护层300和柔性植物400,中层强防护层200与内层基质层100外侧连接,外层弱防护层30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外侧连接,柔性植物400穿过中层强防护层200和外层弱防护层300与内层基质层100连接;

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组成中层强防护层200。

如图3所示,第一侧板210与顶板220组成第一侧顶板510,第一侧顶板510为一体式结构,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组成第二侧顶板520,第二侧顶板520为一体式结构,第一侧顶板510和第二侧顶板520通过顶板220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侧板210通过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连接。

如图5所示,中层强防护层200纵向三等分为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从左至右纵向连接。

内层基质层100包括:沙土料堤身110和植生袋120,植生袋120与沙土料堤身110表面连接。

外层弱防护层300包括:填土堤身310和自然边坡320,填土堤身31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表层连接,自然边坡320与填土堤身310表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内层基质层100需密实填筑,并根据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保证中层强防护层200不会因地基变形而发生过大沉降、偏移、变形等;中层强防护层200预制构件的安装工序一般与内层基质层100表面紧密衔接,应按照设计要求沿堤坝轴线将单个块体依次布置,连续摆放;在植被生长成株前,根据强波浪、水流作用对外层弱防护层300的损坏情况进行阶段性补填砂土维护,以加强结构的防护效果。在成堤初期利用外层弱防护层300的砂土料抵御一般风浪,利用中层强防护层200的混凝土结构抵御可能出现的较大波流作用;随着柔性植物400的生长,根系锚固内、外层弱防护层300散粒砂土料,加固堤坝结构,形成稳定的自然岸坡,最终实现防护功能。

在成堤后至植被成株并形成永久防护期间:在一般波浪、水流作用下,外层弱防护层300呈动态平衡状态,并经过一定的时间形成坡度较缓的自然岸滩,以进一步实现堤前消减波浪、水流作用力的效果;在强波浪、水流作用下,外层弱防护层300临海侧可能会形成局部冲刷,使得中层强防护层200外露,此时可利用中层强防护层200抵御强波浪、水流作用;在外层弱防护层300每次遭破坏后,需对外层弱防护层300及时进行人工补填砂土维护,以加强植被成株后结构的防护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基质层(100)、中层强防护层(200)、外层弱防护层(300)和柔性植物(400),所述中层强防护层(200)与内层基质层(100)外侧连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30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外侧连接,所述柔性植物(400)穿过中层强防护层(200)和外层弱防护层(300)与内层基质层(100)连接;

其中,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组成所述中层强防护层(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0)与顶板(220)组成第一侧顶板(510),所述第一侧顶板(510)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组成第二侧顶板(520),所述第二侧顶板(520)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侧顶板(510)和第二侧顶板(520)通过顶板(2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0)通过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强防护层(200)纵向三等分为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所述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从左至右纵向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基质层(100)包括:沙土料堤身(110)和植生袋(120),所述植生袋(120)与沙土料堤身(110)表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弱防护层(300)包括:填土堤身(310)和自然边坡(320),所述填土堤身(31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表层连接,所述自然边坡(320)与填土堤身(310)表面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基质层、中层强防护层、外层弱防护层和柔性植物,中层强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外侧连接,外层弱防护层与中层强防护层外侧连接,柔性植物穿过中层强防护层和外层弱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连接。其中,第一侧板、顶板、植被生长孔槽、第二侧板和消浪防护结构组成中层强防护层。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增设柔性植被,利用时间效应实现生物植被防护功能,提升了堤坝的灾害防御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既解决无防护植被早期和散粒砂土料难以抵御波流作用的问题,又提高了传统堤坝环境友好性,并且构件工程造价合理,施工工艺简单,后期维护便利,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丁洁;孙鹏;黄东海;杨琪;杨一琛;张同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8
技术公布日:2020.09.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