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铲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01004阅读:来源:国知局
渡到下部部分68中的稍微弯曲区域。在所述区域中,下部部分44的曲率半径可在向下部部分68移动时减小。
[0032]上部部分70的第二端98和下部部分68的第二端102可大体重合。上部部分70可具有近似于上部封装装置半径R2的曲率半径。下部部分68可具有近似于下部封装装置半径R1的曲率半径。上部部分70的第一端96可位于封装装置40上的第一点处,在该点处封装装置40从封装装置40第一端41移向第二端47时具有近似于上部封装装置半径R2的曲率半径。下部部分68的第一端100可位于封装装置40的第一点处,在该点处封装装置40从封装装置40的第二端47移向第一端41时具有近似于下部封装装置半径R1的曲率半径。上部部分70的第二端98 (和下部部分68的第二端102)可位于封装装置40上的一点处,在该点处封装装置40的曲率半径从近似于上部封装装置半径R/变为近似于下部封装装置半径R1。
[0033]应理解,上部部分70和/或下部部分68的曲率半径可略有不同。例如,上部部分70的曲率半径在上部部分70的一个区域中可为第一值,而在上部部分70的另一区域中可为稍微不同于第一值的第二值。类似地,还可以想到下部部分68的曲率半径在下部部分68的一个区域中可具有第一值,而在下部部分68的另一区域中可具有稍微不同于第一值的第二值。例如,上部部分70可包括接近于其第二端98的其中上部部分70过渡到下部部分68中的过渡区域,并且下部部分68还可包括接近于其第二端102的其中下部部分68过渡到上部部分70中的过渡区域。在上部部分70的过渡区域中,上部部分70的曲率半径可在下部部分68的方向上增大。在下部部分68的过渡区域中,下部部分68的曲率半径可在上部部分70的方向上减小。
[0034]参照图1,铰接支撑板角θ τ可为基部边缘30的顶部表面与支撑板18的底部表面之间的角。另外或可选择地,铰接支撑板角θτ可为封装装置40的大体为平面的上部区域42和下部区域44之间的角。
[0035]图2中显示侧杆角Θ 2。侧杆角Θ 2可为基部边缘30的顶部表面31与侧杆54的下部边缘部分55之间的角。
[0036]在第一实例中,铲斗10可具有约1020mm的边缘半径Re、约31°的边缘前延角θ p约541_的深度D、约949_的长度L、约0.570的D/L比、约532_的深度D’、约860_的长度L’、约0.618的D’ /L’比、约325mm的下部封装装置半径R1、约150mm的上部封装装置半径R2、约0.46的R2ZiR1半径比、约49°的上部半径夹角Θ ?、约96°的下部半径夹角Θ ^约35°的铰接支撑板角θ τ和约48°的侧杆角Θ 2。
[0037]在第二实例中,铲斗10可具有约1190mm的边缘半径Re、约31°的边缘前延角θ p约611_的深度D、约1077mm的长度L、约0.567的D/L比、约601_的深度D’、约961_的长度L’、约0.625的D’ /L’比、约380mm的下部封装装置半径R1、约150mm的上部封装装置半径R2、约0.39的R2ZiR1半径比、约51°的上部半径夹角Θ ?、约94°的下部半径夹角Θ ^约35°的铰接支撑板角θ τ和约48°的侧杆角Θ 2。
[0038]在第三实例中,铲斗10可具有约1214mm的边缘半径Re、约31°的边缘前延角θ p约637mm的深度D、约1130mm的长度L、约0.564的D/L比、约626_的深度D’、约1012mm的长度L’、约0.618的D’ /L’比、约390mm的下部封装装置半径R1、约190mm的上部封装装置半径R2、约0.49的R2ZiR1半径比、约53°的上部半径夹角Θ ?、约92°的下部半径夹角Θ。约35°的铰接支撑板角θτ和约48°的侧杆角Θ 2。
[0039]下文将更加详细地描述,上文所述的铲斗10的实例可拥有增强几何尺寸的性能。实例之间的差异表明考虑到了铲斗参数值的一些变化。例如,所述值可根据所需的铲斗10的整体尺寸和/或与用于将铲斗10连接到机器的联动组件相关的参数变化。
[0040]工业实用性
[0041]铲斗10的性能增强特性可作为其参数值的结果。例如,所公开的D’ /L’比可为约0.61到0.63。这一比率可提供薄型设计的铲斗10,因此提高物料从铲斗10排出的容易度。另外,这一比率可有助于防止物料粘附到铲斗10的表面。
[0042]如果铲斗的D’/L’比超过所规定范围,那么物料可能粘附到铲斗的表面,因此减小铲斗在随后运土操作中的容量。另外,D’/L’比超过所需范围的铲斗可使铲斗更加难以装载和卸载。此外,如果D’/L’比超过所需范围,那么在填充期间进入铲斗中的物料必须经过更大的距离才能到达铲斗后部,且在倾倒期间还必须后退更大的距离。物料进入和排出铲斗增加的行程时间可增加作业周期时间。
[0043]如果铲斗的D’/L’比值在所需范围之下,那么可非常迅速地装载和卸载铲斗,但在容量方面不足。例如,每次用铲斗倾倒和装载的物料很少。通过将D’/L’比值保持在0.61与0.63的要求范围内,铲斗10可存在装载和倾倒容易度与铲斗容量之间的平衡,因此有助于避免上述低效现象。
[0044]所公开的R2Z^R1半径比可为约0.39到0.49。这一比率可有助于确保铲斗10具有上述的提高铲斗10的倾倒和填充容易度并有助于防止物料粘附到铲斗10内表面的薄型设计的形状。
[0045]所公开的边缘前延角度值Q1可为约31°。这一边缘前延角Θ ^直可向机器操作者提供观察铲斗10的下部部段的最前端的点(例如铲斗10的基部边缘30的最前端的点)的线。当机器操作者使用铲斗10移动物料时,所述观察线可使机器操作者能够准确地移动和放置铲斗10。因此,可避免不必要的铲斗移动。因此,可更快速地执行操作,可增加每单位燃料装卸物料的量,节约生产成本。
[0046]此外,所公开的边缘前延角Θ i可向机器操作者提供观察铲斗到10的接纳装置56的至少一部分的线。此操作可使操作者能够在填充期间直观地确定铲斗10填满物料还是仍然有额外的容量装载物料。因此,机器操作者可避免浪费时间去尝试用额外的物料填充满载铲斗或者对仅部分填充的铲斗执行操作。
[0047]所公开的铰接支撑板角θτ可为约35°。这一铰接支撑板角Θ 1可影响其容量。如果铲斗的铰接支撑板角Θ /j、于所公开的值,那么铲斗的容量可能太大,这样可能因物料进入和排出铲斗增加的行程时间而增加周期时间。如果铲斗的铰接支撑板角01大于所公开的值,那么铲斗的铰接强度可能受影响,因此减小可装载到铲斗中的物料的量。
[0048]所公开的侧杆角θ2可为约48°。将侧杆角Θ 2提供在约48°处可在确保铲斗10穿透物料能力的同时帮助增强机器操作者的可见性。例如,如果侧杆角θ2太小,那么铲斗可能不能充分穿透物料。另一方面,如果侧杆角θ2太大,那么其可影响操作者的目视观察,这样可能降低效率。
[004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所公开的铲斗进行各种变形和改变。应理解,说明书可实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确定。
【主权项】
1.一种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扭矩管,其具有外表面; 支撑板,其连接到所述扭矩管,所述支撑板包括底部表面; 基部边缘,其包括切削边缘;及 弯曲封装装置,其位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基部边缘之间, 其中,与第一条线垂直截取的所述弯曲封装装置与所述第一条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与所述第一条线长度的比为0.61到0.63,所述第一条线从所述基部边缘延伸到所述扭矩管的所述外表面,其中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扭矩管的所述外表面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封装装置包括上部和下部,并且所述最大距离从所述第一条线延伸到所述弯曲封装装置的所述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限定具有49°到53°圆心角的圆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限定具有92°到96°圆心角的圆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封装装置包括大体平坦的上部和大体平坦的下部,并且所述大体平坦的上部和所述大体平坦的下部之间的角度为3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到所述扭矩管的所述外表面的铰链板,所述铰链板具有上销孔和下销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基部边缘的最前端延伸到上销孔中心的第二行和垂直地从所述弯曲封装装置的所述下部延伸到上销孔中心的第三行之间形成的角度为31°。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杆和侧板,所述侧杆具有边缘,其中所述基部边缘顶部表面与所述侧杆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形成的角度为48°。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铲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曲率半径与所述下部曲率半径的比为0.39到0.4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铲斗。机器铲斗可包括具有外表面的扭矩管。机器铲斗还可包括连接到扭矩管的支撑板。支撑板可包括底部表面。机器铲斗还可包括基部边缘,所述基部边缘包括切削边缘。机器铲斗还可包括位于支撑板和基部边缘之间的弯曲封装装置。与第一条线大体垂直截取的弯曲封装装置与第一条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与第一条线长度的比可为约0.61到0.63,所述第一条线从所述基部边缘延伸到所述扭矩管的所述外表面,其中支撑板的底部表面与扭矩管的外表面相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铲斗的倾倒和填充易用性同时有助于防止物料粘附到铲斗内表面的薄型设计。
【IPC分类】E02F3-40
【公开号】CN204510306
【申请号】CN201520137041
【发明人】R·A·罗舍尔, J·D·斯坦尔雷克, J·K·耐帝
【申请人】卡特彼勒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1日
【公告号】US2015025987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