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13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尤指一种可将地震发生时作用于建筑物及桥梁其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的防震补强装置。



背景技术:

位于地震带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台湾、日本等,常因为地震强大自然力,而对建筑物及桥梁等造成损害,轻者造成建筑物及桥梁的龟裂变形,重者使建筑物及桥梁发生粉碎倾倒坍塌,严重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如何将地震对建筑物及桥梁造成损害降低,乃是各界致力研究重要目标,且各国政府也订定相关建筑物安全规范,以提高建筑物及桥梁的耐震能力,另外,现有建筑物及桥梁等也会安装消能装置进行补强,以协助建筑物及桥梁承担地震破坏力,而于实务中发现,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及桥梁等结构破坏处,常位于梁、柱连接处,而梁、柱受破坏后将会大幅降低建筑物及桥梁的结构强度,故若能针对梁、柱连接处安装消能补强装置,将能有助于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及桥梁等的安全性。

于是,本发明人有鉴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及桥梁其梁、柱若遭破坏,将会对建筑物及桥梁安全性造成严重损害等缺失,借其多年于相关领域的制造及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辅佐,并经多方巧思,研制出可简便组装于梁、柱连接处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可将地震发生时作用于建筑物及桥梁其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的防震补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实施目的,本发明人提出一种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包含:

一主管体,所述主管体中央贯穿一管孔;

二顶撑杆,二所述顶撑杆分别位于所述主管体的所述管孔两端,二所述顶撑杆上 于相邻的一端处各组设有一挡片,二所述顶撑杆设有所述挡片的一端及所述挡片套入所述主管体的所述管孔中,且二所述顶撑杆套入所述主管体的所述管孔的一端之间形成有一间隔,二所述顶撑杆另一端伸出所述主管体外,且于二所述顶撑杆另一端各设有一组立部;

二套盖,所述套盖成型有对应所述主管体及所述顶撑杆直径而设的主管体套孔及顶撑杆套孔,二所述套盖的所述主管体套孔分别与所述主管体二端相套接,二所述套盖的所述顶撑杆套孔分别与二所述顶撑杆相套设;

数弹性件,包含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及第三弹性件,且于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中央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容置于所述主管体的所述管孔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二顶撑杆间,而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所述通孔与二所述顶撑杆位于所述主管体的所述管孔内的一端相套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二端分别抵设于二所述顶撑杆的所述挡片处定位,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的所述通孔分别与二所述顶撑杆相套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各位于二所述套盖及二所述顶撑杆的所述挡片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二端分别与二所述套盖及二所述顶撑杆的所述挡片抵设定位。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进一步包含有二连结件,所述连结件一端形成一枢接部,二所述顶撑杆另一端的所述组立部与所述连结件的所述枢接部枢接组设,二所述连结件另一端分别固接有一基座。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连结件的所述枢接部成型有二间隔设立的凸耳,且于二所述凸耳上设有对应的枢孔,所述顶撑杆的所述组立部设置于所述连结件的所述二凸耳间,并于所述顶撑杆的所述组立部上成型有枢孔,以与所述连结件的二所述凸耳的所述枢孔相对应,又设有一枢轴以穿接于所述顶撑杆及二所述凸耳的所述枢孔,所述顶撑杆与所述连结件的所述枢接部枢接组设。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主管体于的二端外壁处成型有外螺纹段,所述套盖的所述主管体套孔孔壁成型有内螺纹段,二所述套盖的所述主管体套孔的所述内螺纹段与所述主管体二端的所述外螺纹段相螺设。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套盖的所述顶撑杆套孔孔壁进一步嵌设有至少一止水环,且所述止水环的环孔与所述顶撑杆杆壁密合接触。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套盖依序形成一主管体组立段及一顶撑杆组立段,所述顶撑杆组立段直径小于所述主管体组立段直径,所述套盖内部对应的所述主管体组立段及所述顶撑杆组立段处分别形成所述主管体套孔及所述顶撑杆套孔。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顶撑杆的所述组立部成型为一杆体,且与所述顶撑杆呈夹角设立。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顶撑杆与杆状的所述组立部呈45度夹角设立。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杆状的所述组立部二端处各进一步组设有一延长管。

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其中,所述主管体和所述组立部之间的所述套盖和所述顶撑杆进一步包裹有一软性包覆物。

借此,将本实用新型组装于建筑物及桥梁其梁、柱连接处,当地震发生造成梁、柱产生相对运动时,该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即会传导至与其相接的二顶撑杆处,并驱使二顶撑杆,借由相接第一、第二及第三弹性件,于主管体内活动压缩顶撑,即可将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据此,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及桥梁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梁柱间的组装状态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梁柱间的组装状态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梁柱及楼板间的组装状态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正视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实施于梁柱间的组装状态正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主管体 11、管孔

12、外螺纹段 2、顶撑杆

21、挡片 22、组立部

221、枢孔 23、间隔

24、延长管 3、套盖

31、主管体组立段 311、主管体套孔

312、内螺纹段 32、顶撑杆组立段

321、顶撑杆套孔 33、止水环

4、弹性件 41、第一弹性件

411、通孔 42、第二弹性件

421、通孔 43、第三弹性件

431、通孔 5、连结件

51、枢接部 511、凸耳

512、枢孔 52、枢轴

6、基座 61、衔接孔

62、锁孔 7、梁

8、柱 9、包覆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1-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主要包含:

一主管体1,使该主管体中央贯穿一管孔11,并使该主管体1于其二端外壁处成型有外螺纹段12;

二顶撑杆2,二所述顶撑杆分别位于所述主管体的所述管孔两端,二所述顶撑杆2上于相邻的一端处各组设有一挡片21,并使该二顶撑杆2设有挡片21的一端及其挡片 21套入该主管体1的管孔11中,且使该二顶撑杆2套入该主管体1其管孔11的一端间形成有一间隔23,又使该二顶撑杆2另一端伸出该主管体1外,且于该二顶撑杆2另一端各设有一组立部22,且于该组立部22上成型有枢孔221;

二套盖3,使该套盖3依序形成有一主管体组立段31及一顶撑杆组立段32,并使该顶撑杆组立段32直径小于该主管体组立段31,以使该套盖3内部对应其主管体组立段31及顶撑杆组立段32形成的主管体套孔311及顶撑杆套孔321呈具相异孔径,使该主管体套孔311及顶撑杆套孔321分别对应主管体1及顶撑杆2直径而设,又使该主管体套孔311孔壁成型有内螺纹段312,另使该顶撑杆套孔321孔壁嵌设有至少一止水环33,使该二套盖3其主管体套孔311分别与该主管体1二端相套接,并使其内螺纹段312与该主管体1端部的外螺纹段12相螺设,另使该二套盖3其顶撑杆套孔321各与该二顶撑杆2相套设,且使其止水环33的环孔与顶撑杆2杆壁密合接触;

数弹性件4,包含第一弹性件41、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该第一弹性件41、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为弹簧,以于其中央形成有通孔411、421、431,使该第一弹性件41、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容置于该主管体1的管孔11中,并使该第一弹性件41位于二顶撑杆2间,而使其通孔411与二顶撑杆2位于该主管体1其管孔11内的该端相套接,并使该第一弹性件41二端分别抵设于二顶撑杆2的挡片21处定位,又使该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其通孔421、431分别与二顶撑杆2相套接,且使该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各位于二套盖3及二顶撑杆2的挡片21间,而使该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二端分别与二套盖3及二顶撑杆2的挡片21抵设定位;

二连结件5,使该连结件5一端形成有一枢接部51,并使该连结件5其枢接部51成型有二间隔设立的凸耳511,且于该二凸耳511上设有对应的枢孔512,又使该二顶撑杆2其组立部22分别设置于该二连结件5其枢接部51的二凸耳511间,并使该顶撑杆2其组立部22的枢孔221与该二凸耳511的枢孔512相对应,另设有枢轴52,且使该枢轴52穿接于该顶撑杆2及二凸耳511的枢孔221、512,以将顶撑杆2与连结件5的枢接部51相枢接;

二基座6,使该基座6中央处设有一衔接孔61,并使该二基座6的衔接孔61分别与该二连结件5相对其枢接部51的另一端焊固衔接,又于该基座6上设有多个锁孔62。

据此,当安装使用时,请一并参阅图4-图6所示,将本实用新型组装于建筑物及桥梁其梁7与柱8之间(如图4、图5所示),或者在梁7与楼板地面之间(如第图6所示), 或者在柱8与墙壁之间等处,以使本实用新型其二基座6分别抵靠于梁7与柱8端面(如图4、图5所示),或将其一基座6抵靠于梁7上,而另一基座6抵靠于楼板地面处(如图6所示),或者将其一基座6抵靠于柱8上,而另一基座6抵靠于墙壁上,再以螺丝或铆钉等锁固件穿设二基座6的锁孔62,以将二基座6锁固于梁7、柱8或墙壁、楼板地面等上,而使本实用新型的主管体1及顶撑杆2呈45度角架设于梁7、柱8间(如图4、图5所示),或者垂直架设于梁7与楼板地面间(如6图所示),或水平架设于柱8与墙壁之间等,以形成菱形防震架构,并借由二套盖3其止水环33与顶撑杆2杆壁密合接触设计,以防止雨水等渗入主管体1内,造成主管体1内弹性件4生锈失能情形。

于此,当地震发生使建筑物及桥梁其梁7、柱8等因震动、摇晃等产生相对运动时,其作用力会传导至本实用新型的菱形防震架构,以至与二基座6相接的二顶撑杆2处,而驱使二顶撑杆2相对主管体1活动伸缩,当二顶撑杆2缩入主管体1内的二顶撑杆2形成的间隔23时,位于二顶撑杆2间的第一弹性件41会受到二顶撑杆2压缩,并同时提供二顶撑杆2一弹性缓冲力,以将二顶撑杆2往主管体1内收的能量波予以缓冲吸收,另当二顶撑杆2受力伸出主管体1时,位于二顶撑杆2及套盖3间的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会受到压缩,此时,该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提供往外伸出的二顶撑杆2弹性缓冲力,而将二顶撑杆2往主管体1外伸出能量波予以吸收并消除,依此,利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弹性件41、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于地震发生时,适时提供的弹性缓冲力,即可将作用于建筑物及桥梁其梁7、柱8的能量波有效吸收并消除,以减轻地震能量波对建筑物及桥梁其梁7、柱8的破坏,进而维护建筑物及桥梁其梁7、柱8结构完整性,以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及桥梁的安全。

又请一并参阅图7、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及桥梁防震补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使该顶撑杆2的组立部22成型为一杆体,并与该顶撑杆2呈45度夹角设立,又使该组立部22二端各组设有一延长管24,以与该组立部22二端套设组接,而于该杆状组立部22与延长管24间可进一步借由螺纹螺接组设。借此,当安装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主管体1其二端套盖3以至与其同端的顶撑杆2的组立部22间各包裹有一软性包覆物9,该包覆物9可为发泡体、胶膜或软垫等,继将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建筑物及桥梁等其梁7与柱8之间,并使二组立部22及其延长管24抵靠于梁7、柱8端面,以使本实用新型呈45度角架设于梁7、柱8间,续于该梁7、柱8及本实用新型外侧铺设水泥,以将本实用新型埋设于墙内,借由包覆物9的包裹,即可使本实用新型于水泥凝固后,其二 顶撑杆2仍可相对主管体1活动伸缩,于此,当地震发生,造成梁7、柱8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的作用力经组立部22传导至二顶撑杆2,而使二顶撑杆2相对主管体1活动伸缩时,借由主管体1内第一弹性件41、第二弹性件42及第三弹性件43提供予二顶撑杆2的弹性缓冲及顶撑,即可将地震作用于梁7、柱8的能量波有效吸收并消除,以避免梁7、柱8结构发生粉碎性破坏,以同样达到维护建筑物及桥梁结构安全性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