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2770阅读:8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筑养路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新建沥青路面修筑基层或者对旧路面就地冷再生的施工场合,需要进行固态粘结剂的撒布,用于新建路面基层土壤稳定或改善旧路面再生后的力学性能。常用的固态粘结剂材料有石灰、水泥、粉煤灰或上述几种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混合物。在用的固态粘结剂的撒布装置,一般是借用石屑封层所使用的悬挂式碎石撒布机改装而成,将其安装在装满固态粘结剂的自卸卡车后部,来进行材料的撒布,由于悬挂式碎石撒布机原设计是用于碎石的撒布,通常碎石粒径和孔隙率均较大,而石灰、水泥等用作道路固态粘结剂的这一类粉粒物料颗粒微细,孔隙率很小,悬挂式碎石撒布机用于固态粘结剂材料的撒布时,存在计量不准,控制不精确的情形,而且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国道、县道等不同等级公路宽度不同,悬挂式碎石撒布机没有撒布宽度调节功能,造成了施工的不便,例如,高速公路一个标准车道宽度为3.75m,而悬挂式碎石撒布机的撒布宽度为2.5m,当完成一幅2.5m宽度的撒布作业后,剩余的半幅1.25m宽度的撒布施工无法单独完成,只能采取在两次撒布作业的过程中,在中央搭接撒布1.25m宽的方法来进行施工,这种施工方法,造成了中间搭接处的1.25m宽路面上实际进行了两次撒布作业,因而撒布量较两侧未重叠部位为大,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同时也使得整个施工路面上形成了撒布量的横向分布不均,影响了后续基层稳定或旧路面再生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宽度可调,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包括料门机构、拨料机构、撒布机构,所述的料门机构为横向成组布置,每组分别由下料口、旋转料门和执行器组成,所述的下料口为上窄下宽的喇叭形箱体结构,其上下两端均为开放式出口,上方可与相应的固态粘结剂输送机相连接,下料口的下部有转轴孔,下料口的侧部设置有销座;所述旋转料门由门板、转轴、耳板组成,门板为矩形平板,其下方焊接有转轴,转轴的端部焊接有耳板,所述旋转料门的转轴与所述下料口的转轴孔相配合,并可相对旋转;所述执行器的尾端与所述下料口的销座相连接,所述执行器的首端与所述旋转料门的耳板相连接;

所述拨料机构安装于成组布置的料门机构的下方,由拨料箱、拨叉和拨料驱动装置组成;所述拨料箱为上下开口的方形箱体结构,所述拨叉安装在拨料箱内,由拨料驱动装置驱动。

所述撒布机构安装于所述拨料机构的下方,由撒布箱、撒布辊、撒布驱动装置构成;所述撒布箱为上下开口的箱体结构,左右两侧设置有端板,前后两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为弧形板结构;所述撒布辊位于撒布箱内,与所述撒布箱的壳体同心安装,由撒布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撒布辊为圆形筒体结构,筒体表面均布安装有槽形叶片。

作为优选:所述料门机构的执行器为三位气缸;所述拨料机构的拨料驱动装置为液压马达驱动的链条传动装置;所述撒布机构的撒布驱动装置为液压马达驱动的链条传动装置。

一种利用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进行固态粘结剂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器的三位气缸三个气路接口a、b、c分别与两位三通电磁阀相连,当需要三位气缸的第一节气缸伸出时,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换向,a、b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压缩空气进入三位气缸的第一节气缸的无杆腔,推动活塞杆伸出,至第一节气缸走到行程末端时,即中位,三位气缸将旋转料门推动至竖直位置,若此时将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则三位气缸停止在此位置,旋转料门竖直,可实现下料口全宽度方向的撒布;如果在三位气缸到达中位后继续保持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和a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并同时使b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换向,则压缩空气同时进入三位气缸的第一节气缸和第二节气缸的无杆腔,三位气缸的第二节气缸伸出,至第二节气缸到达行程末端,即三位气缸伸出全部行程时,此时三位气缸将旋转料门推动至左侧位置,由于旋转料门的导向作用,下料口向右侧落料,可实现下料口右半幅宽度的撒布;当a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换向,b、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三位气缸完全缩回时,对应旋转料门处于右侧位置,由于旋转料门的导向作用,下料口向左侧落料,可实现下料口左半幅宽度的撒布。

本发明借助于料门机构内旋转料门的不同位置的切换,可方便的实现撒布宽度的调节,同时,撒布辊上槽形叶片具备容积计量的作用,撒布辊每转由槽形叶片甩落到地面的固态粘结剂材料体积是一定的,故可通过对撒布辊转速的控制来对撒布量进行准确控制,可适应更多的施工工况,提高了施工质量;它具有结构合理,宽度可调,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与固态粘结剂输送机装配时的等轴侧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与固态粘结剂输送机装配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料门机构的等轴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下料口的等轴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所示旋转料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拨料机构等轴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撒布机构等轴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撒布机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控制方法气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料门机构执行元件伸出至中位时等轴侧示意图及对应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料门机构执行元件全部伸出时等轴侧示意图及对应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料门机构执行元件全部缩回时等轴侧示意图及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包括料门机构1、拨料机构2、撒布机构3,所述的料门机构1为横向成组布置,每组分别由下料口11、旋转料门12和执行器13组成,所述的下料口11为上窄下宽的喇叭形箱体结构,其上下两端均为开放式出口,上方可与相应的固态粘结剂输送机相连接,下料口11的下部有转轴孔111,下料口11的侧部设置有销座112;所述旋转料门12由门板121、转轴122、耳板123组成,门板121为矩形平板,其下方焊接有转轴122,转轴122的端部焊接有耳板123,所述旋转料门12的转轴122与所述下料口11的转轴孔111相配合,并可相对旋转;所述执行器13的尾端与所述下料口11的销座112相连接,所述执行器13的首端与所述旋转料门12的耳板123相连接;

所述拨料机构2安装于成组布置的料门机构1的下方,由拨料箱21、拨叉22和拨料驱动装置23组成;所述拨料箱21为上下开口的方形箱体结构,所述拨叉22安装在拨料箱21内,由拨料驱动装置23驱动。

所述撒布机构3安装于所述拨料机构2的下方,由撒布箱31、撒布辊32、撒布驱动装置33构成;所述撒布箱31为上下开口的箱体结构,左右两侧设置有端板311,前后两侧设置有壳体312,所述壳体312为弧形板结构;所述撒布辊32位于撒布箱31内,与所述撒布箱31的壳体312同心安装,由撒布驱动装置33驱动;所述撒布辊32为圆形筒体结构,筒体表面均布安装有槽形叶片321。

图中所示,本发明所述料门机构1的执行器13为三位气缸;所述拨料机构2的拨料驱动装置23为液压马达驱动的链条传动装置;所述撒布机构3的撒布驱动装置33为液压马达驱动的链条传动装置。

图9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利用所述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进行固态粘结剂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

执行器13的三位气缸三个气路接口a、b、c分别与两位三通电磁阀4相连,当需要三位气缸的第一节气缸伸出时,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换向,a、b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压缩空气进入三位气缸的第一节气缸的无杆腔,推动活塞杆伸出,至第一节气缸走到行程末端时,即中位,三位气缸将旋转料门推动至竖直位置,若此时将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则三位气缸停止在此位置,旋转料门竖直,可实现下料口全宽度方向的撒布;如果在三位气缸到达中位后继续保持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和a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并同时使b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换向,则压缩空气同时进入三位气缸的第一节气缸和第二节气缸的无杆腔,三位气缸的第二节气缸伸出,至第二节气缸到达行程末端,即三位气缸伸出全部行程时,此时三位气缸将旋转料门推动至左侧位置,由于旋转料门的导向作用,下料口向右侧落料,可实现下料口右半幅宽度的撒布;当a口两位三通电磁阀得电换向,b、c口两位三通电磁阀断电,三位气缸完全缩回时,对应旋转料门处于右侧位置,由于旋转料门的导向作用,下料口向左侧落料,可实现下料口左半幅宽度的撒布。

本发明固态粘结剂撒布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由于所述料门机构安装于相应的固态粘结剂输送机的下方,故由固态粘结剂输送机输送来的固态粘结剂可经由料门机构进入拨料机构,拨料机构内部安装的拨叉对固态粘结剂起到打散、匀化的作用,同时,如果有材料起拱结块的现象,拨叉会将块状材料打散,保证下料的连续性。固态粘结剂材料由于重力作用继续向下落入撒布机构后,撒布辊在撒布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旋转,由于撒布辊上槽形叶片的拨料作用,即可实现平滑的撒布作业,从而达到较好的撒布均匀度。

由于所述料门机构的执行器伸出或缩回时可通过旋转料门上的耳板带动门板旋转,并实现旋转料门左、中、右三个位置的切换和定位,旋转料门的三个位置,对应的分别是每个料门机构的右半幅、全幅、左半幅的撒布状态;本发明通过成组料门机构的执行器的状态切换,可方便的实现各种撒布宽度的施工。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所作的任何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