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下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176发布日期:2018-06-12 22:30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城市道路下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道路下水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种常见的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包括路面本体2以及人行道3,路面本体2和人行道3之间设置有用于排水的排水沟4,排水沟4与下水道连通,下雨天气时,落在路面本体2上的雨水会流入到排水沟4内,最后雨水通过排水沟4排入到下水道内。

虽然该城市道路能够将水排走,但是下水道内的臭气会通过排水沟4散出来,这对城市的卫生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下水系统,该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下水井内的臭气通过排水沟散出,改善了城市的卫生形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包括土层,所述土层上设置有路面本体和人行道,所述路面本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有排水沟,所述土层内设置有与下水道连通的下水井,所述下水井与排水沟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排水沟与连接管连接的位置低于下水井与连接管连接的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排水沟与连接管连接的位置低于下水井与连接管连接的位置,则当排水沟内水的水位高于排水沟与连接管的连接处时,水会进入到连接管内,进而在排水沟与下水井之间形成密封,该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下水井内的臭气通过排水沟散出,改善了城市的卫生形象。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排水沟的底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连接管连接在排水沟的底部,排水沟只需存有少量能够进入到连接管内的水即可在排水沟与下水井之间形成密封。

优选的,所述路面本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沥青路面层、粗砂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沥青路面层采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制成,透水沥青路面层能够提供较为坚硬的表面结构,以供人们在上面行走,并且透水沥青路面层压实后的空隙率在20%左右,其内部能够形成排水通道以供水流流过。粗砂层能够为透水沥青路面层提供较为平稳的支撑,并且其具有表面平整、稳定受力、顺利疏水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排水沟靠近路面本体一侧的顶部与透水沥青路面层的底部平齐,所述透水沥青路面层的两侧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天气时,部分雨水流过透水沥青路面层进入到路面本体内部,而未能及时向下渗漏的雨水会向透水沥青路面层的两侧流动,当雨水流动至透水沥青路面层的倾斜处时,雨水会顺着透水沥青路面层的倾斜结构流入到排水沟内,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雨水排到排水沟内的速度。

优选的,所述粗砂层下方设置有碎石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层由粒径在5~25mm之间的岩石颗粒构成,承载强度高,能够为粗砂层提供较为结实的支撑,碎石之间的间隙能够为水流提供较大的蓄存空间,并且水流能够往周边扩散。

优选的,所述碎石层下方设置有基层,所述基层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采用建筑垃圾回收加工而成,一方面可以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有利于环保,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强度高、堆积密度小、孔隙率大、透水能力强等特点,并且其还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因此基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和蓄水性能。

优选的,所述人行道包括路缘石,所述路缘石位于排水沟上方且一端延伸至透水沥青路面层上,所述路缘石与透水沥青路面层之间留有用于供水进入排水沟内的进水空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路缘石将排水沟的顶部遮挡,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行人踩入到排水沟内,并且也减少了外界杂物落入排水沟内的几率。路缘石与透水沥青路面层之间一直延伸有进水空隙,透水沥青路面层任意一段的积水均能够通过进水空隙进入到排水沟内,排水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进水空隙的高度在1~3cm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空隙的高度在1~3cm之间,一方面既能保证排水空隙能够具有较高的排水效率,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些外界杂物落入到排水沟内。

优选的,所述进水空隙内沿路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支撑块,若干所述支撑块一端与路缘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透水沥青路面层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能够对路缘石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减少路缘石的悬空部分发生断裂的几率。

优选的,所述人行道还包括主道,所述下水井的进口位于主道的顶面上,所述下水井顶部设置有井盖。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井盖可以防止行人掉落到下水井内,并且也可防止下水井内的臭气散发出来。该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在日常使用时,会有一些垃圾和杂物进入到排水沟内,垃圾和杂物可能通过连接管进入到下水井内,也可能堵塞连接管,此时清理人员可以打开井盖进入到下水井内,然后借助棍、棒等常见工具对连接管进行清理,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垃圾和杂物堵塞连接管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当连接管内存有水时,连接管在排水沟与下水井之间形成水封,则下水井内的臭气不易通过排水沟散发出来。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城市道路下水系统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中城市道路下水系统的剖视结构图,主要突出该城市道路下水系统的具体结构;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主要突出安装槽与井盖之间的安装结构。

附图标记:1、土层;2、路面本体;21、透水沥青路面层;22、粗砂层;23、碎石层;24、基层;3、人行道;31、路缘石;32、主道;4、排水沟;5、下水井;6、连接管;7、进水空隙;8、支撑块;9、安装槽;10、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2所示,一种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包括土层1、设置在土层1上的路面本体2和人行道3,路面本体2和人行道3之间设置有排水沟4,土层1内设置有与下水道连通的下水井5,下水井5与排水沟4之间通过连接管6连通。

路面本体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沥青路面层21、粗砂层22、碎石层23、基层24。

透水沥青路面层21的两侧呈向下倾斜设置,透水沥青路面层21采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制成,透水沥青路面层21能够提供较为坚硬的表面结构,以供车辆在上面行驶,并且透水沥青路面层21压实后的空隙率在20%左右,其内部能够形成排水通道以供水流流过。

粗砂层22由粒径在3.1~3.7mm之间的砂石构成,具有表面平整、稳定受力、顺利疏水的作用。

碎石层23由粒径在5~25mm之间的岩石颗粒构成,承载强度高,能够为透水沥青路面层21提供较为结实的支撑,碎石之间的间隙能够为水流提供较大的蓄存空间,并且水流能够往周边扩散。

基层24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铺设而成,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采用建筑垃圾回收加工而成,一方面可以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有利于环保,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强度高、堆积密度小、孔隙率大、透水能力强等特点,并且其还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因此基层24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和蓄水性能。

排水沟4的截面为U型,排水沟4由砖堆砌而成,并且砖块的表面涂有一层水泥,排水沟4靠近路面本体2一侧的顶面与透水沥青路面层21的底面平齐,排水沟4远离路面本体2一侧的顶面高于透水沥青路面层21的顶面1~3cm。

连接管6呈S型,且连接管6为中空的圆形管道,连接管6一端连接在排水沟4的底部并与排水沟4的内腔连通,另一端连接在下水井5上并与下水井5的内腔连通,排水沟4与连接管6连接的位置低于下水井5与连接管6连接的位置,当排水沟4内存有少量能够进入到连接管6内的水时,连接管6会在排水沟4与下水井5之间形成密封,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下水井5内的臭气通过排水沟4散出,改善了城市的卫生形象。

人行道3包括路缘石31、与路缘石31相接的主道32,主道32位于路缘石31远离路面本体2的一侧,主道32的顶面与路缘石31的顶面平齐。人行道3处土层1的高度高于路面本体2处土层1的高度,路缘石31铺装在土层1上,路缘石31为长方体,路缘石31的数量为若干,若干路缘石31在宽度方向相接形成与路面本体2延伸方向平行的整体,路缘石31位于排水沟4上方,并且路缘石31背离主道32的一端延伸至透水沥青路面层21上,路面层与透水沥青路面层21之间留有用于供水进入到排水沟4内的进水空隙7,进水空隙7的高度在1~3cm之间,一方面既能保证进水空隙7能够具有较高的排水效率,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些外界杂物落入到排水沟4内。

进水空隙7内设置有支撑块8,支撑块8的数量为若干,若干支撑块8沿路面本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支撑块8为圆柱状,支撑块8一端与路缘石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透水沥青路面层21固定连接。

如图2和3所示,下水井5的顶部位于主道32上,下水井5顶部开设有安装槽9,安装槽9为环形,安装槽9上安装有井盖10,井盖10为圆盘状,井盖10的顶面与主道32的路面平齐,井盖10可以防止行人掉落到下水井5内,并且也可防止下水井5内的臭气散发出来。

在下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透水沥青路面层21上,部分雨水流过透水沥青路面层21进入到路面本体2内部,进入到路面本体2内部的雨水能够蓄存在碎石层23内或者在碎石层23内缓缓向四周扩散,而未能及时向下渗漏的雨水会向透水沥青路面层21的两侧流动,当雨水流动至透水沥青路面层21的倾斜处时,雨水会顺着透水沥青路面层21的倾斜结构流入到排水沟4内,排水沟4内的雨水通过连接管6进入到下水井5内,最后下水井5将水排入到下水道中。

该城市道路下水系统在日常使用时,会有一些垃圾和杂物进入到排水沟4内,垃圾和杂物可能通过连接管6进入到下水井5内,也可能堵塞连接管6,此时清理人员可以打开井盖10进入到下水井5内,然后借助棍、棒等常见工具对连接管6进行清理,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垃圾和杂物堵塞连接管6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