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4798发布日期:2020-01-31 18:5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钢桥面铺装uhpc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兴起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应用在桥面铺装层中,通过栓钉和钢筋网与桥面钢板组合一起。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抗折强度大、耐久性好、耐磨及抗爆性能优良等优点。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抗折性能,设计要求尽可能减少施工缝产生,行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按设计要求一次性摊铺完成,横向大跨径一次性摊铺不仅对摊铺机要求高,对摊铺完成后混凝土面覆盖养生薄膜同样要求高。现时的做法是,养生薄膜覆盖是通过人工直接牵拉薄膜卷把薄膜拉出,然后覆盖在混凝土表面,如此,铺设效率低下,养生薄膜覆盖效果不理想,养生薄膜与混凝土表面之间易产生较多较大的气泡,养生薄膜不能完全贴合混凝土表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生膜铺设效率低、铺设效果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梁架,两梁架之间连接有若干横梁;

移动台,所述移动台可移动地设于两梁架之间;

洒水机构,所述洒水机构设于所述移动台上,随所述移动台移动洒水;

布膜机构,所述布膜机构包括转杆、第一电机、两摆臂和布膜杆;所述转杆可转动地设于移动台底部,所述两摆臂分别设于所述转杆的两端,所述布膜杆可拆卸地固定于两摆臂上,卷筒养生膜套接于所述布膜杆,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连接所述转杆;

控制箱,设于所述机架上并用于控制该布膜机运作。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洒水机构包括蓄水箱、水泵、水管和若干雾化喷头;所述蓄水箱设于所述移动台上,所述蓄水箱、所述水泵和所述若干雾化喷头通过所述水管管道连接,所述若干雾化喷头分别设于所述移动台移动方向的前后侧。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两梁架上均设有导轨,所述移动台底部设有至少一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两侧设有与所述导轨配合的导轮,至少一传动轴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导轨为齿条,所述导轮为齿轮。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其中一梁架上设有布线槽,所述移动台上的第二电机和第一电机均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电线通过坦克链设于所述布线槽上。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摆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杆,另一端设有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布膜杆卡合。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梁架的两端均设置移动轮。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至少一移动轮与第三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作为所述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导轨上设有限位开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不需要工人走进刚浇筑的混凝土上,避免对浇筑好的混凝土造成破坏;养生膜的铺设效率高,有效加快建筑工程进度;减少人工成本,也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降低环境影响,即使是大风天也能高效施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所述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为所述移动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移动台另一视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的放大图。

图中:1、机架;11、梁架;111、导轨;112、布线槽;12、横梁;2、移动台;3、蓄水箱;31、水泵;32、水管;33、雾化喷头;4、转杆;41、第一电机;42、摆臂;421、挂钩;43、布膜杆;5、传动轴;51、导轮;6、移动轮;61、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考图1-6,示出了一种全宽养生薄膜自动布膜机,包括机架1和移动台2,所述机架1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梁架11,两梁架11之间连接有若干横梁12,其中所述梁架11可由钢筋或钢管焊接而成,形成空间桁架,满足高强度结构同时尽可能减少重量;所述移动台2上设有洒水机构和布膜机构,所述移动台2可移动地设于两梁架11之间,从而带动所述洒水机构洒水以及带动所述布膜机构铺设养生膜。

具体而言,在实际应用中,该自动布膜机可与混凝土摊铺机配合使用,摊铺机在前方不断摊铺混凝土,而该自动布膜机在后方对混凝土进行养生;将所述机架1横跨混凝土铺设的路段,所述移动台2在所述梁架11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这个过程中所述洒水机构洒水到铺设好的混凝土上,为了方便描述,将这个过程称为洒水阶段;所述移动台2从另一端复位移动到原本的位置,这个过程中,所述布膜机构将养生膜铺设到混凝土上,为了方便描述,将这个过程称为布膜阶段。

上述方案中,参考图5和6,所述布膜机构包括转杆4、第一电机41、两摆臂42和布膜杆43;所述转杆4可转动地设于移动台2底部,所述两摆臂42分别设于所述转杆4的两端,所述布膜杆43可拆卸地固定于两摆臂42上,卷筒养生膜套接于所述布膜杆43,所述第一电机41驱动连接所述转杆4;其中,当处于洒水阶段时,所述第一电机41带动所述转杆4转动,所述转杆4带动两摆臂42摆动,使得所述布膜杆43提高而远离地面,而套接于布膜杆43上的卷筒养生膜不与地面上的混凝土接触;在进入布膜阶段时,所述第一电机41带动所述转杆4转动,使得所述布膜杆43降低而靠近地面,从而使卷筒养生膜与混凝土接触;由于经过先前的洒水阶段,混凝土上充满水分,而养生膜为亲水性,卷筒养生膜与混凝体接触后,混凝土对养生膜有一定的拉扯力,随着所述移动台2移动,卷筒养生膜摊开,养生膜被铺设到混凝土上,并且养生膜被水分吸附在混凝土上,当移动台2复位后,工人将铺设好的养生膜从卷筒养生膜上裁剪分离。

此外,参考图6,所述摆臂4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杆4,另一端设有挂钩421,所述挂钩421与所述布膜杆43卡合。方便更换消耗完毕的卷筒养生膜。

上述方案中,参考图4,所述洒水机构包括蓄水箱3、水泵31、水管32和若干雾化喷头33;所述蓄水箱3设于所述移动台2上,所述蓄水箱3、所述水泵31和所述若干雾化喷头33通过所述水管32管道连接,所述若干雾化喷头33分别设于所述移动台2移动方向的前后侧。当处于洒水阶段时,所述水泵31从所述蓄水箱3中抽水并通过水管32送至雾化喷头33喷出,所述雾化喷头33可使水雾化,从而更均匀地喷洒在混凝土上,避免混凝土部分区域积水。

上述方案中,参考图3,所述两梁架11上均设有导轨111,所述移动台2底部设有至少一传动轴5,所述传动轴5两侧设有与所述导轨111配合的导轮51,至少一传动轴5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传动轴5转动,使所述导轮51在所述导轨111上滚动,从而实现移动台2在所述梁架11上移动;其中,所述导轨111为齿条,所述导轮51为齿轮;可有效避免打滑的情况发生,使得所述移动台2的移动距离可以更精确。

理所当然的,为了实现该自动布膜机的自动化,还包括控制箱(未图示),所述控制箱设于所述机架1上并用于控制该布膜机运作,其中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移动台2上的水泵31、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等;为了方便布线,其中一梁架11上设有布线槽112,电线通过坦克链设于所述布线槽112上,即使所述移动台2反复进行往复移动,也不会使电线被缠绕而绞断。

上述方案中,参考图1,为了使该自动布膜机的效率更高,所述梁架11的两端均设置移动轮6,当布膜完成后,可通过所述移动轮6移动所述支架,使得该自动布膜机可以紧跟摊铺机后进行布膜养生;所述移动轮6还起到垫高所述梁架11的作用,如此梁架11不与混凝土接触,不会压坏刚浇筑的混凝土。为了方便移动所述支架,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至少一移动轮6与第三电机61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电机61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如此通过所述第三电机61带动所述移动轮6滚动,无需工人推动所述支架。

另外,为了方便控制所述移动台2的移动,所述导轨111上设有限位开关(未图示)。当所述移动台2触碰到所述限位开关后,即停止或反向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