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07777发布日期:2020-03-17 18:33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适用于在城市桥梁、公路桥梁、房屋建筑等特殊部位的施工。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大型跨河桥梁、高层民用建筑对外观造型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设计及施工难度日益提升。为满足以上要求,在建设工程中钢结构构件使用量逐渐增大,在此类工程中一般设置有钢混过渡段。钢混过渡段承担着两侧结构传递来的巨大轴力,同时还要承担弯矩、剪力和扭矩的作用。通过钢混过渡段将两侧主梁的内力进行平顺过渡,确保过渡段自身的安全可靠,因此钢混过渡段成为工程设计及施工中的关键。

钢混过渡段内部设计结构复杂,设置有肋板、隔板、剪力钉,且尺寸较小,以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方式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不具备振捣施工条件,无法保证混凝土浇筑到位、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因此,如何实现钢混过渡段顺利施工,是行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动密实,即使存内部结构较为致密也能完全填充内部空隙,同时获得很好的均质性,并且不需要附加振动。通过优化钢混过渡段内部结构,在过渡段设置浇筑孔,使用自密实混凝土进行浇筑,解决了钢混过渡段内部混凝土无法施工的问题,所施工的钢混过渡段达到了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施工目标,强度和质量满足了设计及规范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的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有效解决了由于钢混过渡段内部设计结构复杂,混凝土无法振捣的施工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钢混结合段内部构造优化:在隔板上开φ45mm-φ55mm孔洞,使混凝土通过孔洞,孔洞上下间距190mm-210mm,同排孔洞间间距145mm-155mm,用来保证混凝土流动性的要求;

步骤二:钢混过渡段制作

1.板材预处理:采用抛丸清理机和高压无气喷涂机进行,抛丸清理机清理宽度为2.8m-3.2m,清理长度为11m-13m,清理高度0.15m-0.25m,去除板材轧制时残留的应力;

2.数控火焰切割机下料: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机进行,切割用气体为丙烷和液氧,火焰下料后立即用角磨机清理掉割渣,下料时预留焊接收缩余量和加工余量;

3.单元分别组装:采用弹线法,弹线后校核一下弹线位置精度,确认无误后开始组装,组装定位焊采用手工电弧焊,点焊定位高度3mm-4mm,焊点间距300mm-400mm;

4.单元焊接:

焊接顺序为:由内弧部分-两侧部分-外弧部分;

焊接方法为:先二氧化碳气体保护打底,随后对二氧焊进行清根,清根完成后用半自动埋弧焊机进行施焊;

步骤三:钢混过渡段安装:主体结构钢构件的吊装定位全部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进行坐标的转换,在吊装过程中对钢混过渡段两端进行测量定位,发现误差及时修正;

吊装后的微调措施:

标高:吊装之前将标高测量完毕,构件直接落在临时支撑上,落实之后采用千斤顶进行标高的微调。

轴线定位:采用全站仪进行定位,局部采用焊接门刀,千斤顶进行微调,手板葫芦、钢丝绳辅助校正。

步骤四:自密实混凝土配置

1)自密实混凝土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均按重量计量,每盘商品混凝土计量允许偏差为水泥±1%,矿物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1%,外加剂±1%;

2)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

拌合机投料顺序为:细骨料、水泥及掺合料,然后加水、外加剂及粗骨料;

步骤五: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从每个大单元在顶部小单元处浇筑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通过预留孔洞依靠自身流动性,逐渐充满每个小单元,达到混凝土充盈、密实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自密实混凝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结构尺寸很小,结构内部复杂或致密的情况下也能完全填充钢混过渡段内部。同时自密实混凝土既有高度流动性,又不离析,且具有均匀性、稳定性,浇筑依靠自重流动,无需振捣而达到密实。由于免振,可以大幅度缩短商品混凝土浇筑时间、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燃料消耗、提高施工效率。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本发明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的钢混过渡段立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钢混过渡段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钢混结合段内部构造优化:在隔板上开φ45mm-φ55mm孔洞,使混凝土通过孔洞,孔洞上下间距190mm-210mm,同排孔洞间间距145mm-155mm,用来保证混凝土流动性的要求;

步骤二:钢混过渡段制作

1.板材预处理:采用抛丸清理机和高压无气喷涂机进行,抛丸清理机清理宽度为2.8m-3.2m,清理长度为11m-13m,清理高度0.15m-0.25m,去除板材轧制时残留的应力;

2.数控火焰切割机下料: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机进行,切割用气体为丙烷和液氧,火焰下料后立即用角磨机清理掉割渣,下料时预留焊接收缩余量和加工余量;

3.单元分别组装:采用弹线法,弹线后校核一下弹线位置精度,确认无误后开始组装,组装定位焊采用手工电弧焊,点焊定位高度3mm-4mm,焊点间距300mm-400mm;

4.单元焊接:

焊接顺序为:由内弧部分-两侧部分-外弧部分;

焊接方法为:先二氧化碳气体保护打底,随后对二氧焊进行清根,清根完成后用半自动埋弧焊机进行施焊;

步骤三:钢混过渡段安装:主体结构钢构件的吊装定位全部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进行坐标的转换,在吊装过程中对钢混过渡段两端进行测量定位,发现误差及时修正;

吊装后的微调措施:

标高:吊装之前将标高测量完毕,构件直接落在临时支撑上,落实之后采用千斤顶进行标高的微调。

轴线定位:采用全站仪进行定位,局部采用焊接门刀,千斤顶进行微调,手板葫芦、钢丝绳辅助校正。

步骤四:自密实混凝土配置

1)自密实混凝土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均按重量计量,每盘商品混凝土计量允许偏差为水泥±1%,矿物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1%,外加剂±1%;

2)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

拌合机投料顺序为:细骨料、水泥及掺合料,然后加水、外加剂及粗骨料;

步骤五: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从每个大单元在顶部小单元处浇筑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通过预留孔洞依靠自身流动性,逐渐充满每个小单元,达到混凝土充盈、密实的目的。

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项目钢混过渡段1施工位置距地面高度较高,各小单元结构尺寸小,高度、宽度仅为47cm。每个单体长度方向最长弧长为3.2m;分体单元高度方向为高2.8m。内部设置有剪力钉。按照常规混凝土施工方法,无法进行混凝土浇筑。为解决混凝土浇筑问题,在施工中采用优化内部构造保证自密实混凝土能够流动到位、在封闭的构造上设置混凝土浇筑孔、施工中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的方法解决钢混过渡段1内部混凝土施工问题操作要点。

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钢混过渡段应用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钢混结合段内部构造优化:在隔板上开φ50mm孔洞,使混凝土通过孔洞,孔洞上下间距200mm,同排孔洞间间距150mm,用来保证混凝土流动性的要求;

步骤二:钢混过渡段制作

1.板材预处理:采用抛丸清理机和高压无气喷涂机进行,抛丸清理机清理宽度为3m,清理长度为12m,清理高度0.2m,去除板材轧制时残留的应力;

2.数控火焰切割机下料:采用数控火焰切割机进行,切割用气体为丙烷和液氧,火焰下料后立即用角磨机清理掉割渣,下料时预留焊接收缩余量和加工余量;

3.单元分别组装:采用弹线法,弹线后校核一下弹线位置精度,确认无误后开始组装,组装定位焊采用手工电弧焊,点焊定位高度3-4mm,焊点间距300-400mm;

4.单元焊接:

焊接顺序为:由内弧部分-两侧部分-外弧部分;

焊接方法为:先二氧化碳气体保护打底,随后对二氧焊进行清根,清根完成后用半自动埋弧焊机进行施焊;

步骤三:钢混过渡段安装:主体结构钢构件的吊装定位全部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进行坐标的转换,在吊装过程中对钢混过渡段两端进行测量定位,发现误差及时修正;

吊装后的微调措施:

标高:吊装之前将标高测量完毕,构件直接落在临时支撑上,落实之后采用千斤顶进行标高的微调。

轴线定位:采用全站仪进行定位,局部采用焊接门刀,千斤顶进行微调,手板葫芦、钢丝绳辅助校正。

步骤四:自密实混凝土配置

1)自密实混凝土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均按重量计量,每盘商品混凝土计量允许偏差为水泥±1%,矿物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1%,外加剂±1%;

2)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

拌合机投料顺序为:细骨料、水泥及掺合料,然后加水、外加剂及粗骨料;

步骤五: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从每个大单元在顶部小单元处浇筑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通过预留孔洞依靠自身流动性,逐渐充满每个小单元,达到混凝土充盈、密实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