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式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1494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可拆卸式扳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式扳手,包括横杆和竖杆构成的T型把手及扳头,所述的横杆的中部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的竖杆的一端设有插销,该插销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的第一插孔中,且二者通过第一限位机构相配合;所述的竖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座,该安装座的底面中部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的扳头的一端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第二插孔中,且二者通过第二限位机构相配合。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T型扳手体积较大不方便存放和携带等问题。
【专利说明】可拆卸式扳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指代一种T型可拆卸式扳手。

【背景技术】
[0002]扳手工作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钉、螺母和其他螺纹紧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固件的手工工具,目前,市场上的扳手有梅花扳手、六角扳手、活扳手等,在安装、拆卸零部件时,由于零部件结构、位置等方面的原因,螺钉的紧固和旋出都是一个难题,举例内六角扳手来说,在安装或拆卸大的零部件时,往往需要很大的力,故内六角的扳手大多设计成T字型,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可以施加足够的力,但是这样的设计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缺陷,比如体积过大,不方便存放和携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卸式扳手,以解决现有技术的T型扳手体积较大不方便存放和携带等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拆卸式扳手,包括横杆和竖杆构成的T型把手及扳头,所述的横杆的中部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的竖杆的一端设有插销,该插销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的第一插孔中,且二者通过第一限位机构相配合;所述的竖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座,该安装座的底面中部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的扳头的一端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第二插孔中,且二者通过第二限位机构相配合。
[0005]优选地,上述的第一插孔贯穿设置于所述横杆的中部,并呈正方形。
[0006]优选地,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插孔内壁的第一限位槽、设置于插销侧壁内的第一弹簧及第一钢珠,该第一弹簧与第一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插销侧壁内。
[0007]优选地,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插销侧壁的第一限位槽、设置于第一插孔内壁中的第一弹簧及第一钢珠,该第一弹簧与第一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第一插孔内壁中。
[0008]优选地,上述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插孔内壁的第二限位槽、设置于扳头一端侧壁内的第二弹簧及第二钢珠,该第二弹簧与第二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二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扳头一端侧壁内。
[0009]优选地,上述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扳头一端侧壁的第二限位槽、设置于第二插孔内壁中的第二弹簧及第二钢珠,该第二弹簧与第二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二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第二插孔内壁中。
[0010]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扳手,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可根据螺栓的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扳头,在更换时仅需一只手握住竖杆,另外一只手向外拉动扳头即可,扳头在受到外力拉动时,第二限位机构中的第二钢珠受到外力挤压第二弹簧,脱离第二限位槽,使得扳头脱离第二插孔。在使用完成后,操作人员一只手握住竖杆,另外一只手拉动横杆使其与竖杆分离,在拉动过程中,第一限位机构中的第一钢珠受到外力挤压第一弹簧,脱离第一限位槽,使得插销与第一插孔分离。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2]1、可更换不同类型的扳头以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螺栓进行紧固,适应性较高;
[0013]2、把手的横杆和竖杆可方便地拆卸,存放时占用的空间较少,携带时较为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可拆卸式扳手的横杆的剖视图。
[0015]图2绘示本实用新型可拆卸式扳手的竖杆的剖视图。
[0016]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可拆卸式扳手的扳头的剖视图。
[0017]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可拆卸式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可拆卸式扳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0]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扳手,于第一实施例中,包括横杆11和竖杆12构成的T型把手I及扳头2,所述的横杆11的中部设有第一插孔111,该第一插孔111贯穿设置于所述横杆11的中部,并呈正方形;所述的竖杆12的一端设有插销121,该插销121也同样呈正方形,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第一插孔111中,且二者通过第一限位机构3完全相配合,上述二者呈正方形的好处在于方便用户安装,同时在使用时防止二者相互转动;所述的竖杆12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座122,该安装座122的底面中部设有第二插孔1221 ;所述的扳头2的一端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第二插孔1221中,且二者通过第二限位机构相配合。其中,
[0021]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插孔111内壁的第一限位槽21、设置于插销121侧壁内的第一弹簧22及第一钢珠23,该第一弹簧22与第一钢珠23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钢珠23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插销121侧壁内。在安装横杆11和竖杆12时,插销121侧壁内的第一钢珠23接触第一插孔111后,受到外力挤压,第一钢珠23会同时挤压第一弹簧22收缩,这样第一钢珠23处于插销121侧壁外的部分会伸缩至插销121侧壁内,插销121插入第一插孔111内,当二者完全配合后,第一钢珠23受到第一弹簧22的弹力推动使其置于第一限位槽21中,把手安装完成。在拆卸横杆11和竖杆12时,拉动横杆11和竖杆12,插销121侧壁内的第一钢珠23受到外力,使得第一钢珠23处于插销121侧壁外的部分受到挤压,推动第一弹簧22收缩,并脱离第一限位槽21,使得插销121与第一插孔111分离,把手拆卸完成。
[0022]上述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插孔1221内壁的第二限位槽41、设置于扳头2 —端侧壁内的第二弹簧42及第二钢珠43,该第二弹簧42与第二钢珠43固定连接,且该第二钢珠43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扳头2 —端侧壁内。安装和拆卸扳头2与上述把手的操作步骤原理相同,均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得第二钢珠43挤压第二弹簧42收缩,使第二钢珠43置于或脱离第二限位槽41,从而完成扳头2的安装与拆卸, 申请人:在此不加以赘述。
[0023]于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插销侧壁的第一限位槽、设置于第一插孔内壁中的第一弹簧及第一钢珠,该第一弹簧与第一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第一插孔内壁中。
[0024]上述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扳头一端侧壁的第二限位槽、设置于第二插孔内壁中的第二弹簧及第二钢珠,该第二弹簧与第二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二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第二插孔内壁中。
[0025]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在具体的操作使用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原理相同,同样都是利用钢珠和弹簧的收缩移动来与限位槽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完成把手及扳头的安装与拆卸,技术原理很容易理解, 申请人:不加以重复说明。
[0026]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扳手,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可根据螺栓的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扳头,在更换时仅需一只手握住竖杆,另外一只手向外拉动扳头即可,扳头在受到外力拉动时,第二限位机构中的第二钢珠受到外力挤压第二弹簧,脱离第二限位槽,使得扳头脱离第二插孔。在使用完成后,操作人员一只手握住竖杆,另外一只手拉动横杆使其与竖杆分离,在拉动过程中,第一限位机构中的第一钢珠受到外力挤压第一弹簧,脱离第一限位槽,使得插销与第一插孔分离。
[0027]本实用新型具体应用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拆卸式扳手,包括横杆和竖杆构成的T型把手及扳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杆的中部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的竖杆的一端设有插销,该插销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的第一插孔中,且二者通过第一限位机构相配合;所述的竖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座,该安装座的底面中部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的扳头的一端可拆卸地插设于上述的第二插孔中,且二者通过第二限位机构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扳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插孔贯穿设置于所述横杆的中部,并呈正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扳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插孔内壁的第一限位槽、设置于插销侧壁内的第一弹簧及第一钢珠,该第一弹簧与第一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插销侧壁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扳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插销侧壁的第一限位槽、设置于第一插孔内壁中的第一弹簧及第一钢珠,该第一弹簧与第一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一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第一插孔内壁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扳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插孔内壁的第二限位槽、设置于扳头一端侧壁内的第二弹簧及第二钢珠,该第二弹簧与第二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二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扳头一端侧壁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扳手,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扳头一端侧壁的第二限位槽、设置于第二插孔内壁中的第二弹簧及第二钢珠,该第二弹簧与第二钢珠固定连接,且该第二钢珠部分可伸缩地设于该第二插孔内壁中。
【文档编号】B25B23/16GK204036321SQ201420410906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龙海丰, 汪先锋, 邬景军, 林海浪 申请人: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