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芯扳手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3351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油芯扳手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油芯扳手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可提供单向驱动,以提供快速传动及有利于狭小空间内驱动的油芯扳手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汽车在保养时,其油芯组的拆卸及组装为相当频繁且平常的作业,然而,油芯锁结组立在引擎上的空间相当的狭小,是以造成其拆组的作业相当的不便,而一般的油芯扳手,请参阅图1~图3所示,该油芯扳手1主要是于其抵转部11上以螺结元件111枢设于一螺杆12的顶端,而于该螺杆12上螺设一调整座13,该调整座13上二侧设置有螺孔131,该螺孔131供一螺结元件132穿设过一夹持元件14的二末端的透孔141并螺结固设于螺孔131上,而使该夹持元件14的二末端固结于调整座13的二侧,而该螺杆12末端枢结一转动把手2,并通过一螺结元件22穿设该转动把手2末端透孔且螺结于螺杆12末端上,如此,通过转动把手2的带动螺杆12转动,进而使调整座13得以前后位移,可达到调整夹持元件14的内径大小,以达到拆卸与组装油芯,然而,该油芯锁结组立在引擎上的空间相当的狭小,其使得该油芯扳手1于操作上的回转半径相对较小,当该油芯扳手1驱动一有限距离而无法再转动时,即需回转该油芯扳手1,但回转油芯扳手1时为了不会使油芯一并回转,此时则需先转动转动把手2,使螺杆12带动调整座13位移,使得随其位移的夹持元件14内径与油芯脱离夹持状态后,回转转动把手2及抵转部11至原先的转动起点后,再转动该转动把手2,使夹持元件14内径与油芯再度形成夹持状态后,再驱动该转动把手2,如此反复作动,始得达到拆卸与组装油芯的目的,以致增加了拆卸与组装油芯的工作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缘此,本案的发明人基于其从事各种五金工具的设计及制造多年的经验,尤其于扳手工具的着墨,鉴于现有油芯扳手效果不彰的缺失,期以提供一种可单向驱动,而有利于狭小空间内使用,乃积极加以研究改良,经由多次的试验及改变,终得本发明的产生。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种于该油芯扳手的抵动部内枢结单向控制部,通过单向控制部及夹持元件可达到夹持油芯转动,亦可提供油芯扳手回转时,油芯不会随其回转的单向传动状态,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组装油芯,并提供于狭小空间内驱动使用的油芯扳手改良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是于一油芯扳手的抵转部近中段位置设置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内近底端二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抵靠壁、一第二抵靠壁及一容置空间,而于抵转部上设置有一横向贯穿该容置槽的透孔,该抵转部二侧设有贯穿的穿置槽,该穿置槽供一夹持元件的二底端穿设,该夹持元件二末端则通过螺结元件螺设于一螺杆上的调整座,该螺杆末端套设于一转动把手上,该转动把手可供一螺结元件穿设锁结于螺杆末端上,而该抵转部的容置槽供一单向控制部的枢设,该单向控制部以一控制件螺结于螺杆的顶端,该控制件近底端一侧为一施力段,该施力段可抵于抵动部的抵靠壁,而异于施力段的一侧设有一套合部,该套合部上套设一弹性元件的一端,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则抵靠于抵动部的容置空间内壁面,该控制件上设置有一第一横向透孔,再以一第一轴杆穿设过抵转部的透孔及控制件的第一横向透孔,并使控制件得以枢结于抵转部的容置槽内,该控制件顶端则为一顶抵部,该顶抵部可顶抵于棘齿件的内部顶缘,该棘齿件顶端表面为齿状,而于棘齿件的一侧设置有抵靠段,该抵靠段可抵靠于抵转部的第二抵靠壁,该棘齿件上设有一透孔,该透孔可供一第二轴杆穿设,该第二轴杆可穿设控制件的第二横向透孔,使该棘齿件得以枢设于控制件的顶端上,并使棘齿件的抵靠段可抵靠于抵转部的第二抵靠壁,再将夹持元件的二末端穿设过抵动部的穿置槽,且通过螺结元件穿过夹持元件的透孔并螺结于调整座的螺孔,使夹持元件的末端固结于调整座的二侧边,此时,将转动把手套设于螺杆末端,并通过一螺结元件锁结固设于螺杆末端的螺孔上,通过单向控 制部及夹持元件可达到夹持油芯转动,亦可提供油芯扳手回转时,油芯不会随其回转的单向传动状态,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组装油芯,并提供于狭小空间内驱动使用的油芯扳手改良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油芯扳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现有油芯扳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一。

图3,为现有油芯扳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三。

图8,为本发明抵转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顺时针转动锁紧油芯时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的部份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逆时针转动时控制件位移不顶抵于棘齿件时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的部份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二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二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三的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号部份>

1-油芯扳手

11-抵转部 111-螺结元件

12-螺杆

13-调整座

131-螺孔 132-螺结元件

14-夹持元件 141-透孔

2-转动把手

21-螺结元件

3-油芯扳手

31-抵动部

311-容置槽 312-第一抵靠壁

313-容置空间 314-第二抵靠壁

315-透孔 316-穿置槽

32-夹持元件

321-透孔 322-螺结元件

323-第一套入口 324-第二套入口

33-调整座 331-螺孔

34-螺杆 341-顶端

4-转动把手 41-螺结元件

5-单向控制部

51-控制件

511-施力段 512-套合段

513-弹性元件 514-第一横向透孔

515-第二横向透孔 516-顶抵段

52-螺结元件

53-棘齿段

531-抵靠段 532-透孔

533-第二轴杆

54-第一轴杆

6-握把

A-油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达上述的目的,兹就本发明的结构内容及其特征,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相信能就本发明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功效,作更进一 步的了解。

请参阅图4~图9所示,本发明主要包含有一油芯扳手3、一转动把手4及一单向控制部5,其中:

一油芯扳手3,主要是于其抵转部31的近中段设置有容置槽311,该容置槽311内近底端一侧设置有一第一抵靠壁312,容置槽311内异于第一抵靠壁312的一端则为一容置空间313,容置空间313上方为一第二抵靠壁314,而于抵转部31上设置有一横向贯穿该容置槽311的透孔315,该抵转部31二侧设有贯穿的穿置槽316,该穿置槽316供一夹持元件32的二底端穿设,该夹持元件32的二底端分别设置有透孔321,该透孔321供螺结元件322穿设,该螺结元件322可螺设于调整座33二侧的螺孔331,使夹持元件32得以固结于调整座33上,而形成有一第一套入口323及第二套入口324,该调整座33则螺设于一螺杆34上;

一转动把手4,该转动把手4是可供螺杆34末端套设,并通过一螺结元件41锁结固设于螺杆34末端的螺孔上;

一单向控制部5,该单向控制部5是可枢设于抵动部31的容置槽311内,其是以一控制件51通过一螺结元件52锁结于螺杆34的顶端341,该控制件51近底端一侧为一施力段511,该施力段511可抵靠于抵动部31的第一抵靠壁312,而异于施力段511的一侧设有一套合部512,该套合部512上套设一弹性元件513的一端,该弹性元件513的另一端则抵靠于抵动部31的容置空间313内壁面,该控制件51上设置有一第一横向透孔514及一第二横向透孔515,而该控制件51顶端为一顶抵部516,该顶抵部516可顶抵于棘齿件53的内部顶缘,该棘齿件53顶端表面为齿状,而于棘齿件53的一侧设置有抵靠段531,该抵靠段531可抵靠于抵转部31的第二抵靠壁314,该棘齿件53上设有一透孔532,该透孔532可供一第二轴杆533穿设,该第二轴杆533可穿设控制件51的第二横向透孔515,使该棘齿件53得以枢设于控制件51的顶端上,而该控制件51则可通过一第一轴杆54穿设过抵转部31的透孔315及控制件51的第一横向透孔514,并使控制件51得以枢结于抵转部31的容置槽311内。

如是,将调整座33螺设于螺杆34上,且将控制件51通过螺结元 件52而可锁结固设于螺杆52的顶端,再将棘齿件53套设于控制件51上,且通过一第二轴杆532穿设控制件51的第二横向透孔515,使该棘齿件53得以枢设于控制件51的顶端上,再将控制件52及其套合段512上套设的弹性元件513套设于抵动部31的容置槽311内,且令该弹性元件513的另一端抵靠于抵动部31的容置空间313内壁面,再以一第一轴杆54穿设过抵转部31的透孔315及控制件51的第一横向透孔514,并使控制件得以枢结于抵转部31的容置槽311内,且使棘齿件53的抵靠段531可抵靠于抵转部31的第二抵靠壁314,再将夹持元件32的二末端穿设过抵动部31的穿置槽316,且通过螺结元件322穿过夹持元件32的透孔321并螺结于调整座33的螺孔311,使夹持元件32的末端固结于调整座331的二侧边,此时,将转动把手4套设于螺杆34末端,并通过一螺结元件42锁结固设于螺杆34末端的螺孔上,即可完成该油芯扳手3的组装。

请参阅图10、图11示,当欲锁紧该油芯A时,将油芯扳手3的第一套入口323以向下的方向套入油芯A的外径上,转动该转动把手4,使螺杆34随其转动,使该调整座33得以往下位移,且使该夹持元件32亦随其向下位移,并缩小夹持元件32的内径,直至该夹持元件32的内径及棘齿件53的顶缘夹持于油芯A的外径上,顺时钟方向扳动该转动把手4,该螺杆34与控制件51亦一并转动,控制件51的施力段511可推靠于抵动部31的抵靠壁312而限位,是以使得抵动部31亦随之位移,而控制件51的顶抵部516则顶抵于棘齿件53的内部顶缘,使棘齿件53的齿状顶端咬合于油芯A的外径上,而于棘齿件53一侧的抵靠段531抵靠于抵转部31的第二抵靠壁314,而可随抵动部31位移,如此,使油芯A的外径受夹持元件32的内径及棘齿件53的顶缘夹持转动,使油芯A可往锁紧状态的方向转动。

请参阅图12所示,当欲快速转动油芯扳手3或于施力空间狭小而使该油芯扳手3顺时针转动的空间受限而无法再转动时,逆时针转动该油芯扳手3,此时的控制件51会以轴杆54为中心而往抵动部31的容置空间313方向位移,而使控制件51的顶抵部516不再顶抵于棘齿件53的内部顶缘,使棘齿件53的齿状顶端不再咬合夹掣于油芯A的外径上 (如图13所示),使油芯A不会随油芯扳手3的逆时针回转而转动回位,如此,当油芯扳手3逆时针转动时,呈现不再夹掣油芯A转动的自转现象,使该油芯扳手3可呈现单向转动,而当油芯扳手3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位置时,再呈现顺时针转动,使油芯A的外径再度受夹持元件32的内径及棘齿件53的顶缘夹持转动,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组装油芯A,而无需一再转动调整把手4,始得提供夹掣与松开油芯A的表面,并提供于狭小空间内驱动的油芯扳手3。

请参阅图14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当欲松开该油芯A时,将油芯扳手3的第二套入口324以向下的方向套入油芯A上,逆时针转动该握把4,即可达到转动该油芯A,使该油芯A呈现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可松开该油芯A。

请参阅图15~图17所示,其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二,其中,主要包含有一油芯扳手3、一转动把手4及一单向控制部5,其中:

一油芯扳手3,主要是于其抵转部31的近中段设置有容置槽311,该容置槽311内近底端一侧设置有一第一抵靠壁312,容置槽311内异于第一抵靠壁312一端则为一容置空间313,而于抵转部31上设置有一横向贯穿该容置槽311的透孔315,该抵转部31二侧设有贯穿的穿置槽316,该穿置槽316供一夹持元件32的二底端穿设,该夹持元件32的二底端分别设置有透孔321,该透孔321供螺结元件322穿设,该螺结元件322可螺设于调整座33二侧的螺孔331,使夹持元件32得以固结于调整座33上,而形成有一第一套入口323及第二套入口324,该调整座33则螺设于一螺杆34上;

一转动把手4,该转动把手4可供螺杆34末端套设,并通过一螺结元件41锁结固设于螺杆34末端的螺孔上;

一单向控制部5,该单向控制部5是可枢设于抵动部31的容置槽311内,其是以一控制件51通过一螺结元件52锁结于螺杆34的顶端341,该控制件51近底端一侧为一施力段511,该施力段511可抵靠于抵动部31的第一抵靠壁312,而异于施力段511的一侧设有一套合部512,该套合部512上套设一弹性元件513的一端,该弹性元件513的另一端则抵靠于抵动部31的容置空间313内壁面,该控制件51上设置 有一第一横向透孔514,可通过一第一轴杆54穿设过抵转部31的透孔315及控制件51的第一横向透孔514,并使控制件51得以枢结于抵转部31的容置槽311内,而该控制件51顶端为一顶抵部516。

当欲锁紧该油芯A时,将油芯扳手3的第一套入口323以向下的方向套入油芯A上,转动该转动把手41,使螺杆34随其转动,使该调整座33得以往下位移,且使该夹持元件32亦随其向下位移,直至该夹持元件32的内径及控制件51的顶抵段511夹持于油芯A的外径上,顺时钟方向扳动该握把4,该螺杆34与控制件51亦一并转动,控制件51的施力段511可推靠于抵动部31的第一抵靠壁312,是以使得抵动部31亦随其位移,如此,通过因螺杆34及调整座33位移而产生以油芯A为中心的转动位移的夹持元件32配合控制件51的顶抵段516夹持而使油芯A得以呈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油芯A呈锁紧状态的方向转动,当逆时针转动该油芯扳手3,此时的控制件51会以轴杆54为中心而往抵动部31的容置空间313方向位移,而使控制件51的顶抵部516不再顶抵于油芯A的外径上,呈现不再夹掣油芯A转动的自转现象,使该油芯扳手3可呈现单向转动,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组装油芯A,并提供于狭小空间内驱动的油芯扳手3。

请参阅图18所示,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三的组合外观示意图,其中,于该转动把手4上枢结一握把6,该握把6的另端则可供抵转部31套设,如此,可提供一易于施力及握持的油芯扳手。

上述本发明仅以最佳实施例作举例说明,对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员,当可进行各变化实施,但此变化实施,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于抵动部内枢结单向控制部,通过单向控制部及夹持元件可达到夹持油芯转动,亦可提供油芯扳手回转时,油芯不会随其回转的单向传动状态,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组装油芯,并提供于狭小空间内驱动使用,其不论是结构上的改变,抑或是功效上的增进,皆已毋庸置疑,且本发明于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实已符合专利申请要求,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