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05846阅读:2923来源:国知局
车窗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汽车控制领域,涉及一种车窗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车窗一般分为手动型及电动型车窗,随着电动车窗制造成本的下降及制造工艺的提升,电动车窗逐渐取代了手动车窗,电动车窗系统一般在车门及中控台处设置车窗升降按钮,便于司机及乘客操作升降车窗。车窗升降按钮一般分为两种工作模式,点动模式和长按模式。点动模式,即轻按/轻抬,可以使车窗下降/上升大约2厘米。长按模式,即将开关按到底/将开关彻底拉起,可以将车窗完全打开/完全关闭。行车途中开启车窗,可以有效更换乘车室内空气。一般情况下,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建筑内的空气比较污浊,车辆尾气浓度相对于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建筑外空气集聚上升,对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进入隧道或停车场,不能自行、及时关闭车窗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窗自动控制系统,以实现对汽车进入隧道或停车场的时机的识别,并自行控制车窗开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要点是:

一种车窗自动控制系统,包括:

gps定位模块,用于采集车辆定位信息,并以此得到gps信号的信噪比信息;

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与车辆内部总线通讯以得到车窗开关状态信息,并在gps信号的信噪比低于预先设置的门限值时,且车窗为开状态时,发出控制信息至车辆内部总线,由车辆数据通讯总线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升窗电机升窗。

一种车窗自动控制方法,由车辆数据通信网关接收gps定位模块采集的车辆定位信息,检测定位信息中的信噪比,当gps信噪比低于预先设定的门限值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与车辆内部通讯总线进行通讯,进行车窗状态开关检测,车窗为开状态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内部总线控制车窗的升窗电机工作,从而将车窗升起。

有益效果:减少驾驶员人工操作,提高驾驶安全性,车辆驶入建筑物内车窗自动升起,减少驾驶员在行驶中操作车窗升降按钮的次数,降低了驾驶风险及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了驾乘人员吸入有害气体的吸入量。升窗过程安全,防止车窗夹人夹物。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组成框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组成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现有的车窗控制系统,存在下述缺点:

人工操作频繁。现有的汽车车窗的控制方法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司机在驾车途中需要调节车窗升起的高度,增加了司机操作的次数,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增加了驾驶风险。

仅在车辆熄火锁车时自动升窗。现有的汽车车窗自动升起控制方法,仅在车辆熄火后锁车时动作,现有技术依靠检测锁车指令,触发车窗升起动作,作用是防止驾驶人员遗忘升起车窗而导致车内财物被盗。

仅在速度超过阈值时有效。现有的汽车车窗自动升起控制方法,仅在车辆速度超过阈值时自动升起车窗,如果车辆以低速驶入地下停车场等建筑物时,现有技术并不会自动升起车窗。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窗自动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系统包括:

gps定位模块,用于采集车辆定位信息,并以此得到gps信号的信噪比信息;

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与车辆内部总线通讯以得到车窗开关状态信息,并在gps信号的信噪比低于预先设置的门限值时,且车窗为开状态时,发出控制信息至车辆内部总线,由车辆数据通讯总线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升窗电机升窗。

作为一种实施例: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obd接口及车辆内部通讯总线接口与车辆内部总线进行通讯。

作为一种实施例:gps定位模块安装于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中,由车辆数据通信网关读取gps模块定位信息,监测gps信号的信噪比信息。

作为一种实施例: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内部总线控制车窗升窗电机,控制车窗升降分为两种工作模式,点动模式及长按模式。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点动模式是,按/抬升降车窗按钮,每次使车窗下降/上升大约1-3厘米;长按模式是,按升降车窗按钮,将开关按到底/将开关彻底拉起,车窗完全打开/完全关闭。

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系统还包括蜂鸣器和/或报警灯,gps信号的信噪比低于预先设置的门限值时,且车窗为开状态时,蜂鸣器发出报警音和/或报警灯点亮。

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车窗自动控制方法,由车辆数据通信网关接收gps定位模块采集的车辆定位信息,检测定位信息中的信噪比,当gps信噪比低于预先设定的门限值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与车辆内部通讯总线进行通讯,进行车窗状态开关检测,车窗为开状态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内部总线控制车窗的升窗电机工作,从而将车窗升起。

作为一种实施例,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obd接口及车辆内部通讯总线接口与车辆内部总线进行通讯。

作为一种实施例,gps定位模块安装于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中,由车辆数据通信网关读取gps模块定位信息,监测gps信号的信噪比信息。

作为一种实施例,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内部总线控制车窗升窗电机,控制车窗升降分为两种工作模式,点动模式及长按模式,所述点动模式是,按/抬升降车窗按钮,每次使车窗下降/上升大约1-3厘米;长按模式是,按升降车窗按钮,将开关按到底/将开关彻底拉起,车窗完全打开/完全关闭。

上述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是:

减少驾驶员人工操作,提高驾驶安全性:由于车窗升起的操作是通过车辆数据通信网关来判断gps模块的信噪比,从而控制车窗电机关闭车窗的,由设备自动完成的,无需人工操作,所以本实施例的车窗自动升起控制方法可以减少驾驶员人工操作,提高驾驶安全性。

减少了驾乘人员吸入有害气体的吸入量:由于车辆驶入建筑物内,车窗自动升起,隔离了建筑物内有害气体飘入驾驶室内,因而可以减少了驾乘人员吸入有害气体的吸入量。

升窗过程安全,防止车窗夹人夹物:由于本实施例在车辆驶入建筑物内的情况下,先通过蜂鸣器进行声音提醒,再通过点动模式先升起车窗玻璃2厘米进行提醒,然后再将车窗升起,因此升窗过程安全,防止车窗夹人夹物事件的发生。

实施例2:作为一个独立的实施例或者作为实施例1的补充,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窗自动升起的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的硬件装置由以下几部分组成:gps定位模块、车辆数据通信网关、蜂鸣器、车辆总线接口、升窗电机。

车辆数据通信网关中含有gps定位模块及蜂鸣器,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隐藏安装在车内,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obd接口及车辆内部通讯总线接口与车辆内部总线进行通讯。车辆数据通信网关读取gps模块定位信息的同时,监测gps模块的信噪比信息。车辆数据通信网关可以通过车辆总线控制车窗升窗电机,控制车窗升降分为两种工作模式,点动模式及长按模式。点动模式,即如同轻按/轻抬升降车窗按钮,可以使车窗下降/上升大约2厘米。长按模式,即如同长按升降车窗按钮,将开关按到底/将开关彻底拉起,可以将车窗完全打开/完全关闭。

所述的车窗自动升起的控制方法是,由车辆数据通信网关接收gps信息,检测gps信息中的信噪比,当gps信噪比低于预先设定的门限值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obd接口及车辆内部通讯总线接口与车辆内部总线进行通讯,检测车窗状态,如果车窗状态为打开状态,则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蜂鸣器发出报警音,同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总线控制车窗的升窗电机工作,从而将车窗升起的方法。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总线控制车窗的升窗电机工作的过程是先发出点动模式指令,将车窗升起大约2厘米,用于提示车上驾乘人员将要自动升窗,防止驾乘人员被车窗夹住,然后再发出长按模式指令,将车窗完全升起直至车窗关闭。

当车辆驶入地下停车场或隧道时,如果车窗开启,地下停车场及隧道内的空气比较污浊,车辆尾气浓度相对于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建筑外空气集聚上升,对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驾乘人员为减少呼入有害气体,一般手动触发升窗按钮关闭车窗。车辆驶入地下停车场及隧道时,光线强度会突然变换,与此同时进行升窗操作势必增加驾驶风险,特别是车况不熟悉的驾驶员,尤其可能出现找不到升窗按钮而手忙脚乱的情况。

安装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车窗自动升起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的车辆,当车辆驶入地下停车场及隧道时,由于gps信噪比低于门限值,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obd接口及车辆内部通讯总线接口与车辆内部总线进行通讯,检测车窗状态,如果车窗状态为打开状态,则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蜂鸣器发出报警音,同时车辆数据通信网关通过车辆总线控制车窗的升窗电机先以点动模式升起2厘米进行提醒,再以长按模块将车窗完全升起直至车窗关闭。整个过程自动完成,无需驾驶员人工干预,自动完成升窗过程。减少驾驶员在行驶中操作车窗升降按钮的次数,降低了驾驶风险及事故发生概率,有效减少驾乘人员呼入有害气体。

gps定位模块通过数据接口将gps信息不断的发送给车辆数据通信网关,gps信息中包含gps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属于数字信号,当车辆行驶在开阔的公路上,往往gps信噪比较高,同时可接收到多颗卫星的gps信息,但当车辆驶入地下停车场及隧道时,由于gps信号是高频无线电波,会在地下停车场及隧道中迅速衰减,gps模块的信噪比迅速下降,现象明显,车辆数据通信网关很容易根据gps信噪比判断车辆已经驶入有遮挡的建筑物内。

作为一种实施例,一种车窗自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车辆数据通信网关初始化;

s2:gps模块初始化;

s3:车辆数据通信网关读取gps信噪比;

s4:判断gps信噪比是否低于门限值;

s5:检测车窗状态,判断车窗是否为打开状态;

s6:蜂鸣器报警;

s7:点动模式升窗2厘米,用于提示驾乘人员;

s6:长按模式升窗至关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创造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