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7835发布日期:2018-07-13 17:30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料机,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天花板打孔大多为人工操作,由工人站在折叠梯上用手持电钻在天花板上打孔。操作过程中需将折叠梯在相应位置打开,人爬上折叠梯后用手持电钻对着天花板打孔,之后需要爬下折叠梯取膨胀螺丝再爬上折叠梯安装膨胀螺丝,或者有其他人将膨胀螺丝递上去。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膨胀螺丝型号较多,有时膨胀螺丝带着很长的连杆,这使得操作过程更加繁琐,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专利号“CN201924573U”公开了一种“冲击电钻向上打孔辅助装置”,在可伸缩调节的支杆下方设置有一个手压式支架,支杆顶部设置有可固定冲击电钻装置,手压式支架是在带底座的主杆中间通过活动连杆与支杆下端相连,主杆顶部的带柄把撬杆通过轴销连接在支杆中间,由此构成可以平行上撬的结构,可固定冲击电钻装置是在支杆的顶部设有一个托板和数个固定环扣,使用时,将冲击电钻固定在支杆的顶部,支好带底座的主杆,手持柄把,即可对准上方所需打孔的位置,下压撬杆,由此可快速方便的实现对上方的打孔。另外公开号“201010112742”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电钻支撑架”,在可移动的支撑杆上方通过活动操作杆连接有顶杆,顶杆上端装有电钻固定架和粉尘收集罩,支撑杆的下端设有滑动底座,活动操作杆与顶杆连接处设有用于定位和加固的活动支杆,在支撑杆上设置有移动操作柄和电源开关或带开关的电源插座,使用时,可将电钻固定在电钻固定架上,通过下按活动操作杆,可对上方的天花板平顶进行打孔,并可随需要移动整体装置,可解决手持电钻对天花板打孔难以操作的问题。但这些专利都没有解决膨胀螺丝的送料的问题。因此设计一种能够给工人送料的机构,提升工人的效率和安全性,或者是给机器送料的机构,提升现有机器的效率都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目前在天花板上拧膨胀螺丝时需要人工操作、不能自动送料、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能够在天花板打孔过程中对膨胀螺丝进行自动换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包括: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多扳手可旋转平台、换挡机构、运动间歇机构、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中心轴、自动控制系统、轴承和支撑架;

所述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设于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的底部,所述第一外壳设在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的承压平台中间,所述中心轴的下端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在承压平台上,所述运动间歇机构通过轴承设在中心轴的上端并位于第一外壳的内腔中,所述多扳手可旋转平台位于运动间歇机构上且与运动间歇机构的棘轮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外壳设在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的承压平台上并位于第一外壳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壳的顶部一侧设有齿轮孔,所述换挡机构设在第二外壳的内腔中且换挡机构的啮合齿轮位于齿轮孔的正下方;

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LDM301红外测距传感器和STM32控制器,所述 LDM301红外测距传感器设在多扳手可旋转平台的扳手的内层,所述LDM301红外测距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STM32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STM32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运动间歇机构的第一步进电机、换挡机构的第二步进电机和第三步进电机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间歇机构由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凸轮运动间歇机构、棘轮机构和第一步进电机组成;所述凸轮运动间歇机构由凸轮和轴组成,所述凸轮设在轴上,所述轴两端设有轴承并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凸轮表面上设有运动轨迹凹槽;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蜗轮设在凸轮运动间歇机构的轴上并位于凸轮的一侧,所述第一步进电机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蜗杆与第一步进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棘轮机构的棘轮底面设置的凸柱与凸轮的运动轨迹凹槽相接触且棘轮机构位于凸轮运动间歇机构的上面。

进一步地,所述换挡机构由丝杆上升机构、啮合齿轮、第二步进电机和第三步进电机组成,所述丝杆上升机构由螺盘和丝杆组成,所述螺盘的一边设有螺丝孔,另一边设有步进电机卡槽,所述丝杆设在螺盘上的螺丝孔中,所述第三步进电机设在步进电机卡槽中,所述啮合齿轮与第三步进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与第二步进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丝杆的上端通过轴承固定在第二外壳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多扳手可旋转平台由圆盘和若干扳手组成,所述若干扳手均匀设置在圆盘的外边缘上,所述扳手为活扳手,所述扳手的调节轴上设有传动螺杆,所述传动螺杆上设有端面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棘轮机构由棘轮、凸柱和两个棘爪构成,所述凸柱与棘轮的齿数相同,所述凸柱设在棘轮的底面且凸柱位于棘轮齿根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换挡机构自动精确的调节取料位置,大大降低工人换料和取料的繁琐性,不仅能够保证安装膨胀螺丝的效率,而且能够保障作业的安全性,使作业简单,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运动间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仰视图;

图中,1-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2-多扳手可旋转平台、3-换挡机构、4-运动间歇机构、5-蜗轮蜗杆减速机构、501-蜗轮,502-蜗杆,6-凸轮运动间歇机构、601-凸轮,602-轴,7-棘轮机构、701-棘轮,702-棘齿,703-凸柱,8-第一步进电机、9-第一外壳、10-第二外壳、11-中心轴、12-STM32控制器、13-扳手,14-第二步进电机,15-第三步进电机,16-丝杆上升机构,17-啮合齿轮、 18-螺盘,19-丝杆,20-端面齿轮,21-传动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包括: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1、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换挡机构3、运动间歇机构4、第一外壳9、第二外壳10、中心轴11、自动控制系统、轴承和支撑架;

所述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1设于自动调节扳手送料机构的底部,所述第一外壳9设在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1的承压平台中间,所述中心轴11的下端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运动间歇机构4通过轴承设在中心轴11的上端并位于第一外壳9的内腔中,所述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位于运动间歇机构4上且与运动间歇机构4的棘轮机构7连接,所述第二外壳10设在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1的承压平台上并位于第一外壳9的一侧,所述第二外壳10的顶部一侧设有齿轮孔,所述换挡机构3设在第二外壳10的内腔中且换挡机构3的啮合齿轮17位于齿轮孔的正下方;

所述自动控制系统包括LDM301红外测距传感器和STM32控制器12,所述 LDM301红外测距传感器设在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的扳手13的内层,所述LDM301红外测距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STM32控制器1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STM32控制器12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运动间歇机构4的第一步进电机8、换挡机构3的第二步进电机14和第三步进电机15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STM32控制器12设在第一步进电机8上。

如图4所示,所述换挡机构3由丝杆上升机构16、啮合齿轮17、第二步进电机14、第三步进电机15和若干支撑架组成,所述丝杆上升机构16由螺盘18和丝杆19组成,所述螺盘18的一边设有螺丝孔,另一边设有步进电机卡槽,所述丝杆19设在螺盘18上的螺丝孔中,所述第三步进电机15设在步进电机卡槽中,所述啮合齿轮17与第三步进电机15的转轴连接;所述丝杆19的下端与第二步进电机14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步进电机14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丝杆19的上端通过轴承固定在第二外壳10的顶部。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运动间歇机构4由蜗轮蜗杆减速机构5、凸轮运动间歇机构6、棘轮机构7和第一步进电机8组成;所述凸轮运动间歇机构6由凸轮601和轴602组成,所述凸轮601设在轴602上,所述轴602两端设有轴承并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凸轮601表面上设有运动轨迹凹槽;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构5的蜗轮501设在凸轮运动间歇机构6的轴602上并位于凸轮601的一侧,所述第一步进电机8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承压平台上,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构5的蜗杆502与第一步进电机8的转轴连接;所述棘轮机构7 由棘轮701、凸柱703和两个棘爪702构成,所述凸柱703与棘轮701的齿数相同,所述凸柱703设在棘轮701的底面且凸柱703位于棘轮齿根部的下方,所述凸柱703与凸轮601的运动轨迹凹槽相接触且棘轮机构7位于凸轮运动间歇机构6的上面。

所述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由圆盘和若干扳手13组成,所述若干扳手13均匀设置在圆盘的外边缘上,所述扳手13为活扳手,所述扳手13的调节轴上设有传动螺杆21,所述传动螺杆21上设有端面齿轮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所述可移动式剪叉升降梯1上升,使所述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上升至工作位置,所述STM32控制器12控制第一步进电机8带动运动间歇机构4中的蜗轮蜗杆减速机构5转动,从而带动运动间歇机构4中的凸轮运动间歇机构6进行运动,进而带动棘轮机构7运动,最终带动所述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旋转,扳手13随之旋转,当扳手13旋转至取料位置时,由STM32控制器12 控制多扳手可旋转平台2停止转动。此时,所述换挡机构3开始工作,由STM32 控制器12控制第二步进电机14带动丝杆19转动,从而带动丝杆上升机构16上升,使啮合齿轮17上升至扳手13的下面,并使啮合齿轮17与扳手13上的端面齿轮20 啮合,STM32控制器12再次控制换挡机构3并带动啮合齿轮17转动,此时,扳手 13开启,实现自动取料过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