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风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2545发布日期:2018-06-08 19:14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负压风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尤其是一种负压风动机。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多采用电动马达作为动力输出设备来带动各种日用用品的运行,尤其是一些涉及毛发修理的工具,比如剪发器、宠物的修毛器等等。这种结构形式的生活用品(尤其是毛发修理设备)在使用时不仅需要直接接触生物体,而且还要通电,因此存在漏电而击伤被剪发生物体的危险,同时修理产生的毛发会直接洒落在环境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环保安全、传动效率高的负压风动机。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负压风动机,包括:

前导风架,其内形成有前导风通道;

后导风架,其间隔布置于所述前导风架的出风侧,并且所述后导风架内形成有后导风通道;

前旋转涡轮,其布置在所述前导风架的出风侧以及所述后导风架的入风侧;

后旋转涡轮,其与所述前旋转涡轮同轴间隔布置,并且所述后旋转涡轮布置在所述后导风架的出风侧;以及

动力输出轴,其与所述前旋转涡轮和所述后旋转涡轮同轴固定连接;

所述前导风架包括前内架体、设于所述前内架体外围的圆环形的前外架体、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内架体和前外架体之间且沿圆周方向平行间隔分布的若干前导风片,所述前导风通道形成于所述前导风片之间;所述后导风架包括后内架体、设于所述后内架体外围的圆环形的后外架体、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内架体和后外架体之间且沿圆周方向平行间隔分布的若干块后导风片,所述后导风通道形成于所述后导风片之间;所述前旋转涡轮收容于所述前外架体内,所述后旋转涡轮收容于所述后外架体内。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前导风片与所述前旋转涡轮的中轴线呈非零夹角布置,所述前旋转涡轮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平行分布的若干块前旋转叶片,所述前旋转叶片与所述前旋转涡轮的中轴线呈非零夹角布置,并且所述前导风片与所述前旋转叶片垂直布置。

所述后导风片与所述前旋转涡轮的中轴线呈非零夹角布置,所述后旋转涡轮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平行分布的若干块后旋转叶片,所述后旋转叶片与所述后旋转涡轮的中轴线呈非零夹角布置,并且所述后导风片与所述后旋转叶片垂直布置。

所述后导风片与所述前旋转叶片垂直布置。

所述前外架体与所述后外架体卡合固定。

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行星减速器传动连接有传动转轴,所述传动转轴的一端连接有偏心轮。

本申请的优点是:

1、本申请这种负压风动机具有两个前后布置的导风架以及分别布置在这两个导风架后方的旋转涡轮,充分利用了负压风的流体动力,提高了动力输出轴的输出扭矩。

2、两个旋转涡轮分别收容在前后导风架的外架体内,从而使得从导风架引出的风尽可能多的吹向旋转涡轮,避免漏风,提高了风能的转化效率。

3、本申请利用气流作为动力源而通过输出转轴向外输出动力,避免了触电危险,而且节约了电能。

4、当本申请这种负压风动机用于毛发修理设备中时,负压风流不能具有驱动该负压涡轮风动机的作用,而且负压风流还能够吸取修理产生的毛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毛梳的整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毛梳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毛梳的分解图。

其中:1-前导风架,2-后导风架,3-前旋转涡轮,4-后旋转涡轮,5-动力输出轴,6-行星减速器,7-传动转轴,8-偏心轮;

101-前内架,102-前外架体,103-前导风片;

201-后内架体,202-后外架体,203-后导风片;

301-前旋转叶片;

401-后旋转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图1~图3示出了本申请这种负压风动机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主要包括:前导风架1、后导风架2、前旋转涡轮3、后旋转涡轮4和动力输出轴。其中:

前导风架1,其内形成有多条前导风通道。具体地,前导风架1包括前内架体101、设于前内架体外围的圆环形的前外架体102、固定连接在前内架体和前外架体之间且沿圆周方向平行间隔分布的多个前导风片103。前述的前导风通道形成于前导风片103之间,显然,前导风片103的分布方向决定了前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

后导风架2布置在前导风架1的出风侧(或称后侧)、且与前导风架1隔开一定距离。后导风架2内形成有多条后导风通道。具体地,后导风架2包括后内架体201、设于后内架体外围的圆环形的后外架体202、固定连接在后内架体和后外架体之间且沿圆周方向平行间隔分布的多个后导风片203。前述的后导风通道形成于后导风片203之间,显然,后导风片203的分布方向决定了后导风通道的导风方向。

前旋转涡轮3布置在前导风架1的出风侧(或称后侧),同时也布置在后导风架2的入风侧(或称前侧)。

后旋转涡轮4其与前旋转涡轮同轴间隔布置,并且后旋转涡轮布置在后导风架的出风侧。

动力输出轴5与前旋转涡轮3和后旋转涡轮4同轴固定连接,以用于将前旋转涡轮3和后旋转涡轮4的旋转动力向外输出。

实际应用时,将该负压风动机安装在负压风道中,并将前导风架1和后导风架2与负压风道固定,同时使前导风架1的前外架体102的外周面以及后导风架2的后外架体102的外周面均与负压风道的风道壁密封抵接,以避免漏风,保证负压风道中的风流尽可能的从前导风通道和后导风通道流通。负压风先流入前导风架1,经过前导风通道的导向后吹向前旋转涡轮3,从而带动前旋转涡轮3转动。之后,从前旋转涡轮3流出的负压风在流向后导风架2,经过后导风通道的导向后吹向后旋转涡轮4,为后旋转涡轮4提供旋转动力。前旋转涡轮3和后旋转涡轮4共同带动动力输出轴5转动,通过动力输出轴5向外输出扭矩。

为了保证从前导风架1流出的负压风尽可能全部吹向前旋转涡轮3,本实施例将前旋转涡轮3收容在前外架体102内部。为了保证从后导风架2流出的负压风尽可能全部吹向后旋转涡轮4,本实施例将后旋转涡轮4完全收容在后外架体202内部。如此提高负压风流对两旋转涡轮的气流作用力。

本实施例中,前导风片103与前旋转涡轮3的中轴线呈非零夹角(一般为30至60度)布置,前旋转涡轮3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平行分布的多个前旋转叶片301,前旋转叶片301与前旋转涡轮3的中轴线也呈非零夹角(一般为30至60度)布置,并且前导风片103与前旋转叶片301垂直布置。

同样的,后导风片203与前旋转涡轮3的中轴线也呈非零夹角(一般为30至60度)布置,后旋转涡轮4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平行分布的多个后旋转叶片401,后旋转叶片401与后旋转涡轮4的中轴线呈非零夹角布置,并且后导风片203与后旋转叶片401垂直布置。

这里所说的“垂直”意为“大致垂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垂直,并非指导风通道出风方向与叶片夹角严格为90°。

并且,上述后导风片203与前旋转叶片301也垂直布置。前外架体102与后外架体202卡合固定,以提高该风动机的结构整体性。

此外,上述动力输出轴5还通过行星减速器6传动连接有传动转轴7,传动转轴7的一端连接有偏心轮8。实际应用时,可将工作体(比如剪发刀头)与该偏心轮8连接,利用该偏心轮8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往复运动。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