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2280发布日期:2018-07-20 20:21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地铁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屏蔽门时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边缘的一种安全装置。它将列车与车站站台候车区域隔离开来,在列车到达和触发时可自动开启或关闭,为乘客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然而,由于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的间隙客观存在,个别乘客为了抢时间上车,会发生列车们关闭之后被卡在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的情况,给地铁安全运营带来一种潜在的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公开号为CN201970997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安全们安全防护系统,该技术方案中,在屏蔽门的内侧安装有红外线探测机构,在站台列车出站端和车站控制室内设置有与红外线探测机构电信号连接的报警装置,当红外线探测机构检测到夹人时,设置在列车出站端和车站控制时的报警装置也发出报警信号,直至人工干预并取消故障为止。但是该技术方案中,只含有报警功能,当屏蔽门和列车门之间有人被夹住时,从车站工作人员接收到报警信号后首先需要确定发生事故的屏蔽门所在的位置,然后才能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所以从车站工作人员接收到报警信号到开始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于被夹住的人来说是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同时,对于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不仅可以检测到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是否有人,并在检测到屏蔽门和列车门之间有人时控制屏蔽门开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地铁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包括用于固定屏蔽门的屏蔽窗,屏蔽窗与屏蔽门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屏蔽门的让位槽,还包括

检测装置,固定设置在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用于检测屏蔽门与地铁门之间是否有物体,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有物体时,输出控制信号;

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让位槽内,与检测装置电信号连接,用于驱动屏蔽门开启和/或关闭,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地铁门与屏蔽门之间有物体时,控制屏蔽门开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打开屏蔽门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移动屏蔽门,使屏蔽门位于让位槽内。地铁进站停止后,如果检测装置检测到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有物体,则检测装置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控制信号控制驱动机构移动屏蔽门,从而使屏蔽门开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地铁开动而伤到被夹在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的人的情况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报警机构,所述报警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屏蔽窗的上方,所述报警机构与检测装置电信号连接,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地铁门与屏蔽门之间有物体时报警机构发出报警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有物体时,可通过控制信号控制报警机构发出报警信息,从而通知地铁工人员有事故发生。同时,报警机构设置在屏蔽窗的上方,使得报警机构不容易被触碰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报警机构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检测装置内设置有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

检测单元,设置在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用于检测屏蔽门与地铁门之间是否有物体,当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有物体时,输出检测信号;

行程开关,设置在屏蔽门上,用于检测屏蔽门是否已经关闭,当屏蔽门关闭时输出闭门信号;

与门,耦接检测单元和行程开关,用于接收闭门信号和检测信号,当同时接收到闭门信号和检测信号时,输出所述控制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单元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地铁门和屏蔽门之间是否有物体的检测,同时行程开关的设置可以检测屏蔽门是否被开启,与门的设置,使得检测装置只有在列车门关闭的情况下检测装置才能输出控制信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乘客上下车过程中报警机构报警的状况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与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适配的红外光敏三极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红外光敏三极管之间的红外先线传输光路被遮挡时,红外光敏三极管导通,当当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红外光敏三极管之间的红外先线传输光路被未遮挡时,红外光敏三极管关断,通过检测红外光敏三极管的导通与关断可以达到检测检测屏蔽门与地铁门之间是否有物体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报警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报警灯和蜂鸣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报警机构可通过报警灯和蜂鸣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铁工作人员得知报警信号的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报警灯为红光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红色的光线具有较大的波长,其在空气中传播时更容易与空气发生折射,使人即使在较远的地方也可以比较容易的看清。同时红色的光比较醒目,更容易引人注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为轴向活塞式气动马达,驱动机构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屏蔽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向活塞式气动马达在动作时,其伸缩杆可做活塞运动,通过伸缩杆可以达到控制屏蔽门关闭或开启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在检测到屏蔽门和地铁门之间有物体时可控制屏蔽门打开,从而使方便将被夹在屏蔽门和地铁门之间的物体容易被取出,在一定程度保护了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屏蔽门安全控制系统的系统图;

图4是驱动机构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检测电路图。

图中,1、屏蔽门;2、地铁门;3、屏蔽窗;31、让位槽;4、顶板;5、检测装置;51、检测单元;52、行程开关K;53、与门AN;6、驱动机构;7、报警机构;8、站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3所示,地铁屏蔽门1安全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检测屏蔽门1与地铁门2之间是否夹住物体的检测装置5、与检测装置5电信号连接的驱动机构6以及与检测装置5电信号连接的报警机构7。

如图4-5所示,地铁站中设置有用于固定屏蔽门1的屏蔽窗3,屏蔽窗3设置在地铁站台8靠近地铁的边缘位置,用于隔开乘客和地铁,屏蔽窗3设置有用于屏蔽门1滑移的让位槽31,每个屏蔽门1均设置有两个门板。上述驱动机构6包括固定设置在让位槽31中的轴向活塞式气动马达,驱动机构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门板位于让位槽31内的一侧,当驱动机构6动作时可驱动屏蔽门1打开或关闭。上述报警机构7位于屏蔽窗3的上方,优选为设置在靠近地铁车头所在位置的屏蔽门1的上方。

当检测装置5检测到当屏蔽门1已关闭并且屏蔽门1和地铁门2之间有物体时,则输出控制信号,上述报警机构7受控于控制信号发出报警信息,上述驱动机构6受控于控制信号控制屏蔽门1开启。

上述检测装置5内还设置有检测电路,检测电路包括检测单元51、行程开关K52和与门AN53。

检测单元51包括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以及与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适配的红外光敏三极管VT1,上述屏蔽门1上方设置有向屏蔽门1两侧凸出的顶板4,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和红外光敏三极管VT1分别设置在顶板4和站台8上对应于屏蔽门1和地铁门2之间的区域。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与一固定电阻R1串接于电源,红外光敏三极管VT1的发射极通过一固定电阻耦接电源负极,红外光敏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耦接电源正极。初始状态时,红外光敏三极管VT1接收到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而导通;当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和红外光敏三极管VT1之间有物体遮挡住红外线的传输光路时,红外光敏三极管VT1关断,此时红外光敏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输出检测信号。

行程开关K52嵌设与屏蔽门1的其中一个门板上,并且,行程开关K52位于所在屏蔽门1与另一门板接触的边上(如图2所示),当屏蔽门1关闭时,行程开关K52闭合。行程开关K52与一个继电器KM1的线圈串接于电源,继电器KM1的常开触点KM11的一端耦接电源正极,常开触点KM11的另一端当行程开关K52闭合后输出闭门信号。

与门AN53为双输入与门,与门AN53的其中一个输入端耦接常开触点KM11,用于接收闭门信号;与门AN53的另一个输入端通过一非门NO耦接红外光敏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用于接收检测信号。当与门AN53和非门NO分别接收到闭门信号和检测信号时,与门AN53输出上述控制信号。

报警机构7包括串联设置的报警灯L和蜂鸣器BEE,报警机构7的两端分别耦接一NPN型的三极管VT2和电源负极,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耦接电源正极,三极管VT2的基极耦接与门AN53的输出端并用于接受与门AN53输出的控制信号。当三极管VT2接收到控制信号后报警机构7输出灯光报警信号,进而起到提示位于车头内的驾驶人员的作用,并且,报警灯L设置为红光灯。

三极管VT2的发射极还耦接一继电器KM2,继电器KM2的线圈与上述报警灯L和蜂鸣器BEE串联,继电器KM2的常开触点KM21与上述驱动机构6串接于电源。当三极管VT2接收到控制信号后,继电器KM2的线圈得电,常开触点KM21闭合,驱动机构6动作,进而达到控制屏蔽门1开启的目的。

由上述内容可知,当屏蔽门1关闭之后,行程开关K52闭合,常开触点KM11输出闭门信号。若此时有物体挡住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和红外光敏三极管VT1之间的传输光路,则红外光敏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输出检测信号。与门AN53和非门NO分别接收到闭门信号与检测信号之后,与门AN53输出控制信号。上述三极管VT2接收到控制信号之后将控制报警机构7发出声光报警信号,以达到通知位于车头位置的列车员和驾驶员有事故发生的目的;并通过继电器KM2控制驱动机构6动作,从而达到控制屏蔽门1开启的目的。

进一步的,上述红外线发光二极管D2和红外光敏三极管VT2可在同一屏蔽门1所在区域设置多组,从而增加检测装置5检测的空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