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3360发布日期:2019-05-24 21:07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特别指一种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充电电池由电芯和保护电路板组成,充电电池除去保护电路板就是电芯了,电芯是充电电池的蓄电部分,电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充电电池的质量。电芯生产加工过程包含多个工序工位,通常在加工流水线上完成,随着国内产业升级调整,自动化改造是企业有效提升产线产能、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电芯生产制造企业,针对电芯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升级,实现机器替人,提高产能效率是当前较为急迫的任务。

电芯生产加工过程中,包覆好的铝塑膜边水平延伸至电芯本体的两侧边,后续工序需要在铝塑膜边上点胶,再将水平的铝塑膜边折弯90°后,需要将点胶后的铝塑膜边粘附固定于电芯本体的侧面上,形成完整的电芯;因此,在铝塑膜点胶之前为保证点胶位置准确以及铝塑膜折弯粘附电芯的均一性,需要在点胶之前对铝塑膜外边进行切边动作;因此,在电芯整线自动化过程中,需要设计一种用于自动化完成电芯切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现电芯自动化,以保证电芯铝塑膜边平整,提高后续点胶准确性的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设置于电芯加工线的切边工位处,夹装电芯后的治具经电芯加工线的传输导轨移动至切边工位处,包括第一侧顶部件、切边部件及第二侧顶部件,其中,上述第一侧顶部件及切边部件分别设置于传输导轨左右两侧;上述第一侧顶部件朝电芯一侧边设置,并从该侧抵住电芯的侧壁;上述切边部件设置于电芯的另一侧;上述第二侧顶部件设置于切边部件上,第二侧顶部件和第一侧顶部件分别从内外两侧抵住电芯的内外端面后,切边部件移动至电芯的铝塑膜边处,从上下两侧将铝塑膜边的外边切除。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侧顶部件包括侧顶座、第一侧顶气缸及第一侧顶块,其中,上述侧顶座设置于传输导轨的一侧;上述第一侧顶气缸设置于侧顶座上,且输出端朝传输导轨方向设置;上述第一侧顶块可滑动地连接于侧顶座上,且与第一侧顶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侧顶气缸驱动第一侧顶块伸入治具内,并抵住电芯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的切边部件包括切边座、切边上电机、切边上滑座、上切刀、切边下电机、切边下滑座及下切座,其中,上述切边座设置于传输导轨的另一侧,切边座内设有安装空间;上述切边上电机及切边下电机分别设置于安装空间的上部及下部,且切边上电机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切边下电机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上述切边上滑座及切边下滑座分别通过丝杆及丝杆座与切边上电机及切边下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上述上切刀及下切座分别设置于切边上滑座及切边下滑座上;切边时,切边上电机及切边下电机分别驱动上切刀及下切座从上侧及下侧向电芯铝塑膜边运动,以便将电芯铝塑膜边的外边切除。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侧顶部件包括第二侧顶气缸及第二侧顶块,其中,上述第二侧顶气缸设置于切边座的侧壁上,且输出端朝传输导轨方向运动;上述第二侧顶块为U型结构,第二侧顶块的端部连接于第二侧顶气缸的输出端,第二侧顶块U型部延伸至上切刀及下切座之间;切边前,第一侧顶块及第二侧顶块分别从电芯的两侧顶住电芯,以固定电芯,防止电芯切边时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自主研发设计了一种实现电芯自动化,以保证电芯铝塑膜边平整,提高后续点胶准确性的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本实用新型集成设计于电芯自动化生产线中的电芯切边工位处,其作用在于在电芯定位校正后,对位置校正后的电芯的内外两侧的铝塑膜外边部分切除,以便于保证后续铝塑膜边点胶以及铝塑膜包覆电芯时包覆均一性。在电芯加工整线中,治具装载电芯后,带动电芯先运动至电芯定位机构处,电芯定位机构处的治具开合部件将治具打开后电芯定位机构的第一侧推面、第二侧推面、第三侧推面及第四侧推面从四侧伸入治具内,并不断贴近电芯,以便在水平面内校正电芯;电芯校正完成后,治具开合机构给治具向上的推力消失,治具关闭夹紧电芯,并带动治具运动至本实用新型处,在整线中本实用新型的切边装置包括二套,分别设置于两个切边工位处,切边机构的第一侧推部件及第二侧推部件分别从内外两侧抵住电芯的端面后,切边机构的上切刀及下切座分别从上下两侧将电芯内外两侧延伸的铝塑膜外边切除,为防止第二侧推部件对切边时产生运动干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侧顶块设计为U型结构,切边时上切刀从第二侧顶块的U型口上下移动,避免干涉;电芯内外两侧的铝塑膜边在两套切边机构处完成切边后,治具带动电芯移动至整形机构处,整形机构包括二套,两套整形机构设置于一个整形工位处,且沿传输导轨对称设置,电芯在两套整形机构处完成其两侧铝塑膜的热压整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设置于电芯加工线的切边工位处,夹装电芯后的治具经电芯加工线的传输导轨移动至切边工位处,包括第一侧顶部件、切边部件及第二侧顶部件,其中,上述第一侧顶部件及切边部件分别设置于传输导轨左右两侧;上述第一侧顶部件朝电芯0一侧边设置,并从该侧抵住电芯0的侧壁;上述切边部件设置于电芯0的另一侧;上述第二侧顶部件设置于切边部件上,第二侧顶部件和第一侧顶部件分别从内外两侧抵住电芯0的内外端面后,切边部件移动至电芯0的铝塑膜边处,从上下两侧将铝塑膜边的外边切除。

第一侧顶部件包括侧顶座111、第一侧顶气缸112及第一侧顶块113,其中,上述侧顶座111设置于传输导轨的一侧;上述第一侧顶气缸112设置于侧顶座111上,且输出端朝传输导轨2方向设置;上述第一侧顶块113可滑动地连接于侧顶座111上,且与第一侧顶气缸11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侧顶气缸112驱动第一侧顶块113伸入治具7内,并抵住电芯0的侧壁.

切边部件包括切边座114、切边上电机115、切边上滑座116、上切刀117、切边下电机118、切边下滑座119及下切座1110,其中,上述切边座114设置于传输导轨的另一侧,切边座114内设有安装空间;上述切边上电机115及切边下电机118分别设置于安装空间的上部及下部,且切边上电机115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切边下电机118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上述切边上滑座116及切边下滑座119分别通过丝杆及丝杆座与切边上电机115及切边下电机118的输出端连接;上述上切刀117及下切座1110分别设置于切边上滑座116及切边下滑座119上;切边时,切边上电机115及切边下电机118分别驱动上切刀117及下切座1110从上侧及下侧向电芯铝塑膜边运动,以便将电芯铝塑膜边的外边切除。

第二侧顶部件包括第二侧顶气缸1111及第二侧顶块1112,其中,上述第二侧顶气缸1111设置于切边座114的侧壁上,且输出端朝传输导轨方向运动;上述第二侧顶块1112为U型结构,第二侧顶块1112的端部连接于第二侧顶气缸1111的输出端,第二侧顶块1112U型部延伸至上切刀117及下切座1110之间;切边前,第一侧顶块113及第二侧顶块1112分别从电芯0的两侧顶住电芯0,以固定电芯0,防止电芯0切边时移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实现电芯自动化,以保证电芯铝塑膜边平整,提高后续点胶准确性的电芯自动化切边装置。本实用新型集成设计于电芯自动化生产线中的电芯切边工位处,其作用在于在电芯定位校正后,对位置校正后的电芯的内外两侧的铝塑膜外边部分切除,以便于保证后续铝塑膜边点胶以及铝塑膜包覆电芯时包覆均一性。在电芯加工整线中,治具装载电芯后,带动电芯先运动至电芯定位机构处,电芯定位机构处的治具开合部件将治具打开后电芯定位机构的第一侧推面、第二侧推面、第三侧推面及第四侧推面从四侧伸入治具内,并不断贴近电芯,以便在水平面内校正电芯;电芯校正完成后,治具开合机构给治具向上的推力消失,治具关闭夹紧电芯,并带动治具运动至本实用新型处,在整线中本实用新型的切边装置包括二套,分别设置于两个切边工位处,切边机构的第一侧推部件及第二侧推部件分别从内外两侧抵住电芯的端面后,切边机构的上切刀及下切座分别从上下两侧将电芯内外两侧延伸的铝塑膜外边切除,为防止第二侧推部件对切边时产生运动干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侧顶块设计为U型结构,切边时上切刀从第二侧顶块的U型口上下移动,避免干涉;电芯内外两侧的铝塑膜边在两套切边机构处完成切边后,治具带动电芯移动至整形机构处,整形机构包括二套,两套整形机构设置于一个整形工位处,且沿传输导轨对称设置,电芯在两套整形机构处完成其两侧铝塑膜的热压整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