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066阅读:1086来源:国知局
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油注氮灭火装置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充氮灭火装置广泛应用于发电厂和变电站容量在2MVA以上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灭火消防,传统结构的变压器充氮灭火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充氮机构和排油机构均为单独靠电驱动,在火场的各种复杂情况下,安全隐患大;传统结构的灭火装置由于其自身结构的局限性,不能够保证做到先进行对变压器排油,后进行充氮灭火的动作,而一旦变压器内油未排尽便开始充氮灭火,效果事倍功半;传统变压器充氮灭火装置只能够一对一进行灭火动作,大数量的灭火装置也不便于后期的管理与维护。申请人的专利201420166084.1公开了一种双排油系统连锁机构注氮灭火装置,该装置结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上述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存在压力释放或漏油问题,因此,开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现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该装置包括:消防柜、第一变压器、第二变压器、控制柜和事故油池,消防柜内设置有端子箱、氮气瓶、第一排油管路、第二排油管路、设置在氮气瓶出口管路上的第一注氮管和第二注氮管,第一注氮管和第二注氮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联动分配阀和第二联动分配阀,所述第一排油管路和第二排油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器、第一排油阀和第二压力检测器、第二排油阀,第一排油阀与第一联动分配阀联动,第二排油阀与第二联动分配阀联动,第一排油阀和第二排油阀下侧的管道内分别设置有漏油检测组件,第一压力检测器、第二压力检测器通过端子箱与控制柜连接;第一排油管路底部和第二排油管路底部均与事故油池连通;所述第一注氮管和第二注氮管分别与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连通,第一排油管路上部和第二排油管路上部分别与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连通;所述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箱和第二接线箱,第一接线箱和第二接线箱分别和控制柜连接,所述控制柜包含有:DC220V控制电源输入、高中低压侧开关位置输入、整变报警输出和调变报警输出。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注氮管和第二注氮管并联设置,第一注氮管和第二注氮管上均设置有氮管排气组件和氮气分流组件。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油管路上部和第二排油管路上部分别通过排油接口阀、法兰与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连通,第一排油管路上部和第二排油管路上部与排油接口阀之间均设置有油管排气组件。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变压器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气体继电器、第一断流阀、第一底阀和第一油枕,第一变压器上通过支架设置有第一火灾探测器,第一接线箱与第一火灾探测器、第一气体继电器、第一断流阀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二气体继电器、第二断流阀、第二底阀和第二油枕,第二变压器上通过支架设置有第二火灾探测器,第二接线箱与第二火灾探测器、第二气体继电器、第二断流阀连接。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变压器顶部和第二变压器顶部均设置有压力释放阀。本发明中的压力检测器的作用是能够时刻监视第一变压器或第二变压器主变内部的压力变化,在本装置中压力检测的设定值低于主变本体上的压力释放阀(“压力释放阀”的作用是当变压器内部有故障时(过热、短路、击穿等),变压器油膨胀,要把变压器内部的非正常压力排放出去)设定值,当主变内部发生情况导致内部压力急剧增加,在压力释放阀动作之前控制柜的压力检测的回馈信号先将充氮灭火装置动作进行排油泄压,从而达到保护主变本体的目的。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漏油检测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排油阀和第二排油阀下侧的管道内的集油槽、与集油槽相连的集油盒、设置在集油盒内的触发感应开关,触发感应开关通过端子箱与控制柜连接。漏油检测组件用于监视管道隐蔽部位油料的渗漏情况,当管路或者阀门有渗漏情况时,油料会沿着管壁通过集油槽聚集到集油盒,油料达到设定量的时候可触发浮力触发感应器开关,从而可进行漏油报警提示。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油注氮灭火装置存在的压力检测和管路漏油的问题,压力检测可以实时监测主变内部的压力变化,当超过额定的压力值后赶在主变压力释放阀动作之前装置动作对主变进行排油降压,排出的油料将集中处理,漏油检测主要是检测无压管道内部阀门的密封情况,防止主变因为长时间运行造成跳闸,方便实用,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本发明的注氮灭火装置的系统启动原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消防柜3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变压器,10.第一接线箱,11.氮管排气组件,12.油管排气组件,13.第一火灾探测器,2.第二变压器,20.第二接线箱,21.氮气分流组件,22.第二火灾探测器,3.消防柜,30.端子箱,31.氮气瓶,32.第一排油管路,33.第二排油管路,34.第一注氮管,35.第二注氮管,36.第一联动分配阀,37.第二联动分配阀,38.第一压力检测器,39.第二压力检测器,4.控制柜,5.事故油池,6.漏油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并且,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解决方案所必须的。

实施例一

如附图1和4所示的一种具有双排油系统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该装置包括:消防柜3、第一变压器1、第二变压器2、控制柜4和事故油池5,消防柜3内设置有端子箱30、氮气瓶31、第一排油管路32、第二排油管路33、设置在氮气瓶31出口管路上的第一注氮管34和第二注氮管35,第一注氮管34和第二注氮管3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联动分配阀36和第二联动分配阀37,所述第一排油管路32和第二排油管路3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器38、第一排油阀和第二压力检测器39、第二排油阀,第一排油阀与第一联动分配阀36联动,第二排油阀与第二联动分配阀37联动,第一排油阀和第二排油阀下侧的管道内分别设置有漏油检测组件6,第一压力检测器38、第二压力检测器39通过端子箱30与控制柜4连接;第一排油管路32底部和第二排油管路33底部均与事故油池5连通;所述第一注氮管34和第二注氮管35分别与第一变压器1和第二变压器2连通,第一排油管路32上部和第二排油管路33上部分别与第一变压器1和第二变压器连通2;所述第一变压器1和第二变压器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接线箱10和第二接线箱20,第一接线箱10和第二接线箱20分别和控制柜4连接,所述控制柜4包含有:DC220V控制电源输入、三侧(高中低压侧)开关位置输入、整变报警输出和调变报警输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其中,所述第一注氮管34和第二注氮管35并联设置,第一注氮管34和第二注氮管35上均设置有氮管排气组件11和氮气分流组件21(将氮气分成两路从变压器前方和后方分别接入,接入口设置有注氮接口阀);所述第一排油管路32上部和第二排油管路33上部分别通过排油接口阀、法兰与第一变压器1和第二变压器2连通,第一排油管路32上部和第二排油管路33上部与排油接口阀之间均设置有油管排气组件12。所述第一变压器1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气体继电器(重瓦斯)、第一断流阀、第一底阀和第一油枕,第一变压器1上通过支架设置有第一火灾探测器13,第一接线箱10与第一火灾探测器13、第一气体继电器、第一断流阀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2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二气体继电器、第二断流阀、第二底阀和第二油枕,第二变压器2上通过支架设置有第二火灾探测器22,第二接线箱20与第二火灾探测器22、第二气体继电器、第二断流阀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1顶部和第二变压器2顶部均设置有压力释放阀。所述漏油检测组件6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排油阀和第二排油阀下侧的管道内的集油槽、与集油槽相连的集油盒、设置在集油盒内的触发感应开关,触发感应开关通过端子箱30与控制柜4连接。

附图2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排油注氮灭火装置的原理示意图,由图可知,自动状态下的启动条件为:三侧开关+探测器+气体继电器(重瓦斯)+压力检测;手动状态下的启动条件为:三侧开关+启动按钮,其中,三侧开关为高压侧开关、中压侧开关和低压侧开关串联接入控制柜;本发明的注氮灭火装置在接到启动信号后柜内的排油阀(第一排油阀和/或第二排油阀)立刻开启,利用连接在变压器与装置之间的排油管道立即从主变本体排出上层热油并释放本体内部压力。此刻断流阀动作切断油枕补油通道制止油流外溢,其次为氮气的注入提供足够的覆盖空间。在实施排油15秒后,充氮阀打开,氮气以一定流量从主变本体底部注入,强迫油液上下搅动,迅速将油面温度降低并使油面含氧量急度减少无法维持燃烧而灭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