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浆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4998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浆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浓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纸浆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制浆造纸技术多在低浓状态下运行,但在长期的生产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低浓造纸技术的诸多弊病,例如:生产效率低、电耗高、产品质量较差、占用面积较大等等,鉴于此,制浆造纸技术由低浓转变为中、高浓技术就成为造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低浓造纸技术相比,中高浓造纸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节省能源消耗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现有的一些纸浆浓缩装置,结构较为简单,浓缩效率较为低下,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且现有的一些纸浆浓缩装置,对于浓缩产生的水,没有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导致浪费水资源,污染环境,同时也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纸浆浓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纸浆浓缩装置,包括壳体、匀浆箱、上连接管、上纸浆浓缩箱、下纸浆浓缩箱、控制面板和电机控制旋钮,所述壳体内部安装有匀浆箱,所述匀浆箱左侧安装有进料管,所述匀浆箱上方安装有电机,所述匀浆箱内部安装有螺旋搅拌器,所述匀浆箱通过上连接管与上纸浆浓缩箱连接,所述上连接管内部安装有流量控制器,所述上纸浆浓缩箱内部安装有上过滤筛网,且上过滤筛网下方安装有水回收箱,所述匀浆箱通过下连接管与下纸浆浓缩箱连接,所述下纸浆浓缩箱下方安装有下过滤筛网,所述上纸浆浓缩箱右侧安装有出浆管,且出浆管下方安装有排水管,所述壳体前表面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表面安装有流量控制旋钮,且流量控制旋钮右侧安装有电机控制旋钮,所述电机控制旋钮右侧安装有电源开关。

优选的,所述流量控制旋钮输出端与流量控制器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控制旋钮输出端与电机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左侧安装有连接头。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表面安装有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安装有流量控制器和流量控制旋钮,可以控制进入上纸浆浓缩箱内部纸浆的流速,保证上纸浆浓缩箱能够高效稳定的进行纸浆浓缩,通过安装有上纸浆浓缩箱和下纸浆浓缩箱,可以同时进行纸浆浓缩,提高了该纸浆浓缩装置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安装有水回收箱,可以将浓缩纸浆产生的水进行回收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纸浆浓缩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纸浆浓缩装置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料管、3匀浆箱、4电机、5螺旋搅拌器、6上连接管、7流量控制器、8上纸浆浓缩箱、9上过滤筛网、10水回收箱、11下连接管、12下纸浆浓缩箱、13下过滤筛网、14出浆管、15排水管、16连接头、17控制面板、18指示灯、19流量控制旋钮、20电机控制旋钮、21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纸浆浓缩装置,包括壳体1、匀浆箱3、上连接管6、上纸浆浓缩箱8、下纸浆浓缩箱12、控制面板17和电机控制旋钮20,壳体1内部安装有匀浆箱3,匀浆箱3左侧安装有进料管2,匀浆箱3上方安装有电机4,匀浆箱3内部安装有螺旋搅拌器5,匀浆箱3通过上连接管6与上纸浆浓缩箱8连接,上连接管6内部安装有流量控制器7,上纸浆浓缩箱8内部安装有上过滤筛网9,且上过滤筛网9下方安装有水回收箱10,匀浆箱3通过下连接管11与下纸浆浓缩箱12连接,下纸浆浓缩箱12下方安装有下过滤筛网13,上纸浆浓缩箱8右侧安装有出浆管14,且出浆管14下方安装有排水管15,壳体1前表面安装有控制面板17,控制面板17表面安装有流量控制旋钮19,且流量控制旋钮19右侧安装有电机控制旋钮20,电机控制旋钮20右侧安装有电源开关21,流量控制旋钮19输出端与流量控制器7输入端电性连接,电机控制旋钮20输出端与电机4输入端电性连接,壳体1左侧安装有连接头16,控制面板17表面安装有指示灯18。

工作原理:当使用一种纸浆浓缩装置时,首先将进料管2、出浆管14和排水管15连接好,打开电源开关21,此时纸浆通过进料管2接入到匀浆箱3,此时通过电机控制旋钮20,打开电机4,调节好电机4转速,电机4带动螺旋搅拌器5开始工作,搅拌纸浆,此时通过流量控制旋钮19打开流量控制器7,使得纸浆通过上连接管6和下连接管11进入到上纸浆浓缩箱8和下纸浆浓缩箱12,通过上过滤筛网9和下过滤筛网13的工作,进行浓缩,浓缩后的水进入到水回收箱10从排水管15排出,浓缩的纸浆通过出浆管14排出使用,整个装置完整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