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机械用纱线合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9596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机械用纱线合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织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纺织机械用纱线合股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业在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合股纱线是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单纱捻合而成的线。其强力、耐磨好于单纱。同时,股线还可按一定方式进行合股并合加捻,得到复捻股线,如双股线、三股线和多股线。主要用于缝纫线、编织线或中厚结实织物。

而现有的方法一般是人工对单股纱线的加工或者是采用简单的设备对纱线进行加工,纱线的合股质量较差,不能根据生产需要进行数的变化股,使用不方便,影响了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机械用纱线合股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纺织机械用纱线合股装置,包括:底座、上机体、外转盘、内转盘、外转轴、内转轴、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上机体、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转盘与所述内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外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上机体上,所述外转轴在远离外转盘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轮,所述内转盘与所述内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内转轴位于外转轴内部,且内转轴与外转轴同轴设置,所述内转轴在靠近带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同轴连接,所述内转盘镶嵌在所述外转盘的凹槽内,且内转盘的外边缘与外转盘的内边缘设置有橡胶。

优选的,所述底座在纱线的出口处设置导向罗拉,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收线辊,纱线通过导向罗拉与收线辊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转盘在与内转盘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沿轴心位置均匀设置有四组。

优选的,所述带轮通过三角带与所述第一电机上的电机轮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转盘顺时针转动,所述内转盘逆时针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使用时将单股纱线通过外转盘上的限位孔,第一电机控制外转盘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控制内转盘逆时针转动,在外转盘和内转盘之间单股纱线得到同向搓挤,使得位于限位孔内的纱线在扭力下聚集在一起,外转盘同时控制单股纱线聚拢形成多股纱线,最后通过导向罗拉在收线辊上收集,该发明可进行多组纱线的合股,工作效率快,纱线衔接紧密,合股的质量好,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外转盘和内转盘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收线辊;2-导向罗拉;3-内转盘;4-外转盘;41-限位孔;5-内转轴;6-外转轴;7-上机体;8-带轮;9-第二电机;10-第一电机;11-底座;12-电机轮;13-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纺织机械用纱线合股装置,包括:底座11、上机体7、外转盘4、内转盘3、外转轴6、内转轴5、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9,所述上机体7、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9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1上,所述外转盘4与所述外转轴6固定连接,所述外转轴6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上机体7上,所述外转轴6在远离外转盘4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轮8,所述内转盘3与所述内转轴5固定连接,所述内转轴5位于外转轴6内部,且内转轴5与外转轴6同轴设置,所述内转轴5在靠近带轮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9同轴连接,所述内转盘3镶嵌在所述外转盘4的凹槽内,且内转盘3的外边缘与外转盘4的内边缘设置有橡胶13。

所述底座11在纱线的出口处设置导向罗拉2,所述底座11的一侧设置有收线辊1,纱线通过导向罗拉2与收线辊1连接;所述外转盘4在与内转盘3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孔41,限位孔41用于限制单股纱线的位置,所述限位孔41沿轴心位置均匀设置有四组;所述带轮8通过三角带与所述第一电机10上的电机轮12传动连接;所述外转盘4顺时针转动,所述内转盘3逆时针转动。

工作原理:该发明使用时将单股纱线通过外转盘4上的限位孔41,第一电机10控制外转盘4顺时针转动,第二电机9控制内转盘3逆时针转动,在外转盘4和内转盘3之间单股纱线得到同向搓挤,使得位于限位孔41内的纱线在扭力下聚集在一起,外转盘4同时控制单股纱线聚拢形成多股纱线,最后通过导向罗拉2在收线辊1上收集,该发明可进行多组纱线的合股,工作效率快,纱线衔接紧密,合股的质量好,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等优点。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