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6299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芯线用锭子,尤其是涉及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



背景技术:

锭子是纺纱机上加拈卷绕的主要部件之一,是以两点支承的细长回转轴为主体的组合件。在粗纱机、细纱机和拈线机上都有锭子。粗纱锭子长度约为1米,由油杯锭脚和锭套管支承,材料为优质高碳钢,经热处理加工,具有较高的制造精度和足够的刚度与硬度。细纱锭子的主体是锭杆与锭盘,两者结合成回转体。锭杆用滚珠轴承钢材制作,先车削或热轧成细长杆坯料,经热处理后磨削成形。锭杆的中部轴承档和下端锭尖要有较高的制造精度、光洁度、硬度和耐磨的金相组织。锭杆的上部用以支承筒管,必须十分平直、坚韧而有弹性。锭盘呈钟鼓形紧套于锭杆的中部,由铸铁或易切削钢制成,是锭子的传动件,由锭带或龙带传动,上轴承置于其中,能防止飞花尘埃侵入轴承。锭脚是整套锭子的支座,并作贮油之用。锭钩用以挡住锭盘,防止锭杆、锭盘在拔筒管时被带离锭脚或剧烈窜动。制动器用以制动锭子和纱管以便接头操作,棉纺大卷装、毛、化纤纺纱和拈线时均需使用。锭子的好坏影响纱线的质量、功率消耗、环境噪声、劳动生产率等。

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现有的锭子工作时,芯线易受锭杆旋转影响,在其表面出现起毛、假捻、断纱等现象,从而降低了锭子的包覆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针对现有锭子的缺陷,将锭杆固定在锭子板上,带轮与纱管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的作用围绕锭杆做旋转运动,使得芯线不会在旋转中出现起毛、假捻及断纱现象,保证芯线不断纱、不破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包括锭杆,锭杆内设有芯线孔,其特征在于:锭杆固定于锭子板,锭子板位于锭杆的下端部,锭杆的周向上围绕设置有纱管及带轮,纱管的下端连接带轮的上端;纱管与锭杆之间设有第一轴承,纱管通过第一轴承围绕锭杆旋转;带轮与锭杆之间设有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带轮通过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围绕锭杆旋转。

进一步,锭子板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母与第二固定螺母,第一固定螺母与第二固定螺母固定锭杆与锭子板。第一固定螺母与第二固定螺母锁定锭杆,并将锭子板夹紧,从而固定锭子板与锭杆,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纱管的上端设有上延伸部,纱管的下端设有下延伸部,下延伸部连接带轮。上延伸部加强纱管的上部强度,不易受外力撞击而损坏;下延伸部加强纱管的下部强度,同时增加纱管的连接表面积,从而提升连接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带轮的上端设有连接部,连接部连接下延伸部。连接部增加带轮的连接表面积,从而提升带轮的连接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连接部上设有限位凸起,下延伸部内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相互匹配。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用于限定带轮与纱管的连接位置,防止连接位置偏移,且进一步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连接部与下延伸部之间设有磁铁。磁铁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连接部与下延伸部,进一步提升连接稳定性,纱管与带轮不会发生相对滑移。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针对现有锭子的缺陷,将锭杆固定在锭子板上,带轮与纱管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的作用围绕锭杆做旋转运动,使得芯线不会在旋转中出现起毛、假捻及断纱现象,保证芯线不断纱、不破坏。其具体有益效果表现为一下几点:

1、锭子板用于固定锭杆,使锭杆保持竖直设置,防止纱管与带轮旋转时产生不必要的滑移,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2、纱管与带轮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的作用围绕锭杆旋转,旋转状态不会影响芯线在芯线孔内正常输送,所以芯线不会出现摩擦起毛、假捻、破坏等现象,从而提升锭子的包覆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锭杆无旋转式包覆锭子,包括锭杆1,锭杆1内设有芯线孔17,芯线16通过芯线孔17输送;锭杆1固定于锭子板4,锭子板4位于锭杆1的下端部,锭子板4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母14与第二固定螺母15,第一固定螺母14与第二固定螺母15固定锭杆1与锭子板4。第一固定螺母14与第二固定螺母15锁定锭杆1,并将锭子板4夹紧,从而固定锭子板4与锭杆1,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使锭杆1保持竖直设置,防止纱管3与带轮10旋转时产生不必要的滑移,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锭杆1的周向上围绕设置有纱管3及带轮10,纱管3与锭杆1之间设有第一轴承2,纱管3通过第一轴承2围绕锭杆1旋转;带轮10与锭杆1之间设有第二轴承11与第三轴承12,带轮10通过第二轴承11与第三轴承12围绕锭杆1旋转。纱管3与带轮10通过第一轴承2、第二轴承11与第三轴承12的作用围绕锭杆1旋转,旋转状态不会影响芯线16在芯线孔17内正常输送,所以芯线16不会出现摩擦起毛、假捻、破坏等现象,提升锭子的包覆效果。

纱管3设置于上端位置,带轮10设置于下端位置,即纱管3的下端连接带轮10的上端;纱管3的上端设有上延伸部5,纱管3的下端设有下延伸部6,下延伸部6连接带轮10。上延伸部5加强纱管3的上部强度,不易受外力撞击而损坏;下延伸部6加强纱管3的下部强度,同时增加纱管3的连接表面积,从而提升连接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带轮10的上端设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连接下延伸部6。连接部13增加带轮10的连接表面积,从而提升带轮10的连接强度,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连接部13上设有限位凸起8,下延伸部6内设有限位凹槽9,限位凸起8与限位凹槽9相互匹配。限位凸起8与限位凹槽9用于限定带轮10与纱管3的连接位置,防止连接位置偏移,且进一步提升连接的稳定性。同时,连接部13与下延伸部6之间设有磁铁7。磁铁7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连接部13与下延伸部6,进一步提升连接稳定性,纱管3与带轮10不会发生相对滑移。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