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性编织袋纺丝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884发布日期:2018-10-23 15:5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性编织袋纺丝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袋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功能性的编织袋纺丝结构。



背景技术:

光触媒本身是一种催化剂,不直接参与降解反应,它通过吸收光能把水或氧气转化成强氧化活性基团,而强氧化活性基团可以使空气污染物降解,一般光催化反应都是多相光催化过程,反应过程都在界面发生。光催化反应效率由催化剂自身的量子效率和反应过程条件两个方面决定。光催化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光催化反应的效率。好的光催化材料微观表面应该是粗糙的、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增加捕捉甲醛、VOC等有机物气体分子的机率,产生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进而增强降解净化能力。

作为光触媒的材料众多,包括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氧化锡(SnO2)、二氧化锆(ZrO2)、硫化镉(CdS)等多种氧化物硫化物半导体,其中二氧化钛因其氧化能力强,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应用最为广泛。

一般认为,纳米细度大于50纳米的光触媒基本不具备光活性, 30纳米以下较佳。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进行户外活动,这样就需要一些具有功能性的材料来制造帐篷、登山绳索、睡觉用的防潮垫等。尚没有文献记载具有空气净化、脱腥嗅、消毒杀菌的编织袋纺丝及其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空气净化、脱腥嗅、消毒杀菌的编织袋纺丝及其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性编织袋纺丝结构,包括最中间的聚丙烯层,所述聚丙烯层外是混合层,所述混合层的外侧具有一层纳米级石墨粉层,石墨粉层外是纳米级二氧化钛粉层;所述混合层的外廓为锯齿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采用了聚丙烯作为最中间的基层,因此,有效保证强度,而混合层的材料为含有纳米级石墨粉的聚丙烯材料,由于含有石墨粉,因此,便于二氧化钛层的附着,而最外侧的纳米级二氧化钛粉层在受到光的激发下,发生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反应,具有空气净化、脱腥嗅、消毒杀菌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制备本实用新型产品的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材料需要采用特殊的设备制备,该设备包括电机15驱动的螺旋挤压仓,挤压仓外部设置加热装置,挤压仓内部的转轴16上设置螺旋叶片17,挤压仓上部设置进料装置,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料仓8,漏斗 18,漏斗18的下方设置密封阀7,料仓8的侧面设置抽真空孔5、放气孔6及充氮气孔9;所述挤压仓的末端为多管式熔体支管10,多管式熔体支管10与混合仓11连接;混合仓上部设置石墨粉入口12;混合仓与喷风仓13连接,喷风仓的侧面设置喷口,喷出的风中含有纳米级二氧化钛粉;喷风仓与出料口14连接。

将固相聚合后的高粘度聚丙烯切片在氮气保护下经由加料装置进入螺杆挤压仓,在螺杆挤压仓中加热熔融得到高粘度聚酯熔体;得到的高粘度聚酯熔体经熔体总管分配到各个多管式熔体支管挤出形成丝束,喷出的丝束经混合仓11穿过后,在基层的外侧形成混合层,混合层的外部附着一层石墨粉,在喷风仓中冷却成型,喷风仓的风中含有纳米级二氧化钛粉物质,因此,形成最外侧的纳米级二氧化钛粉层。

由于聚丙烯是从融化状态冷凝的,而石墨粉和二氧化钛粉的加入时机正好是在冷凝前的阶段,因此,石墨粉和二氧化钛粉均可粘贴在聚丙烯混合层的表面。

为增加更好的技术效果,可以在石墨粉中添加粘结剂,这样可便于二氧化钛粉的附着力。

最终形成的产品结构是:最中间的聚丙烯层1,所述聚丙烯层外是混合层2,所述混合层2的外侧具有一层纳米级石墨粉层3,纳米级石墨粉层3外是纳米级二氧化钛粉层4;所述混合层的外廓为锯齿型,设置锯齿形是为了增加感光面积,并且纳米级石墨粉便于纳米级二氧化钛粉的附着。纳米级石墨粉微观表面是粗糙的、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增加捕捉甲醛、VOC等有机物气体分子的机率,产生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进而增强降解净化能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