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8086发布日期:2019-10-08 22:44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缝纫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缝纫线即为针织衣物制品所需的线,缝纫线按原料可分为天然纤维缝纫线、合成纤维缝纫线及混合缝纫线三大类。天然纤维缝纫线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制备的缝纫线,其吸水、透气效果好;天然纤维来源丰富,天然纤维能从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

但天然纤维制成的缝纫线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变形,影响缝纫线的走向和抗拉强度;合成纤维缝纫线的强度较好,但是触感较差,而且不能满足人们对其耐磨以及防静电的需求;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本发明通过将天然纤维制得的丝线和合成纤维制得的丝线热压制得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高强度、耐磨以及抗静电缝纫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本发明中提供的高强度缝纫线制取工艺操作简单,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产生;能高效的获得具有优良的触感、较高强度、耐磨性好且抗静电的缝纫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将获得的天然纤维进行纺织加工,得到天然纤维线a;

s2、向获得的的聚酯纤维内添加聚丙烯酰胺、石墨烯、竹炭纤维、硬脂酸锌、乳化剂、抗菌剂和抗氧化剂,得到混合物b;

s3、将混合物b在加入密炼机内混练,并升温至45-60℃,保温30-45min,得到混合物c;

s4、将混合物c纺丝成型,得到复合纤维线d;

s5、将得到的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依次进行并纱和加捻操作,得到混合纤维线e;

s6、将混合纤维线e进行热压,得到高强度缝纫线f。

优选的,s1中获得的天然纤维为植物纤维。

优选的,天然纤维纺织加工前进行加湿处理;加湿处理方法为:

s1、润滑油剂和去离子水按照按重量比为1:8-12混合得到油剂g;

s2、天然纤维与油剂g按照按重量比为15-22:1的配比,称取油剂g;

s3、将天然纤维进行堆垛;堆垛时,天然纤维按照6-9cm的高度进行喷雾加湿;天然纤维堆垛高度不超过1.5m;

s4、对喷湿堆垛后的天然纤维覆盖一侧薄膜,并保持24-30h,得到可加工天然纤维。

优选的,s2中聚酯纤维采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经酯化和缩聚反应而制得。

优选的,抗氧化剂为茶多酚、植酸和黄酮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抗菌剂选用壳聚糖或者羧甲基壳聚糖或者纳米银。

优选的,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按数量比为3-6:1进行并纱和加捻。

优选的,混合物b中各成份按重量份计,包括聚酯纤维40-60份、丙烯酰胺5-10份、石墨烯1-3份、竹炭纤维4-9份、硬脂酸锌2-6份、乳化剂1-3份、抗菌剂1-4份和抗氧化剂1-4份。

优选的,混合物b中各成份按重量份计,包括聚酯纤维40份、丙烯酰胺5份、石墨烯1份、竹炭纤维4份、硬脂酸锌2份、乳化剂1份、抗菌剂1份和抗氧化剂1份。

优选的,混合物b中各成份按重量份计,包括聚酯纤维60份、丙烯酰胺10份、石墨烯3份、竹炭纤维9份、硬脂酸锌6份、乳化剂3份、抗菌剂4份和抗氧化剂4份。

优选的,混合纤维线e的热压温度为20-40℃,热压压力为1.2-2.2mpa以及热压时间为2-5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提供的高强度缝纫线制取工艺操作简单,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产生;能高效的获得具有较高强度、耐磨性好且抗静电的缝纫线。

2、本发明制得的缝纫线由天然植物纤维和复合纤维制成,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缝纫线制得衣服或者其他衣制品,既具有优良的触感又具有足够的强度,值得推广。

3、本发明中,在制得的缝纫线中含有抗菌剂和抗氧化剂,以提高制得的缝纫线的抗菌和抑菌的效果;另外添加的竹炭纤维用以提高了缝纫线的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将获得的天然纤维进行纺织加工,得到天然纤维线a;

s2、向获得的的聚酯纤维内添加聚丙烯酰胺、石墨烯、竹炭纤维、硬脂酸锌、乳化剂、抗菌剂和抗氧化剂,得到混合物b;

s3、将混合物b在加入密炼机内混练,并升温至45℃,保温30min,得到混合物c;

s4、将混合物c纺丝成型,得到复合纤维线d;

s5、将得到的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依次进行并纱和加捻操作,得到混合纤维线e;

s6、将混合纤维线e进行热压,得到高强度缝纫线f。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1中获得的天然纤维为植物纤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然纤维纺织加工前进行加湿处理;加湿处理方法为:

s1、润滑油剂和去离子水按照按重量比为1:8混合得到油剂g;

s2、天然纤维与油剂g按照按重量比为15:1的配比,称取油剂g;

s3、将天然纤维进行堆垛;堆垛时,天然纤维按照6cm的高度进行喷雾加湿;天然纤维堆垛高度为1m;

s4、对喷湿堆垛后的天然纤维覆盖一侧薄膜,并保持24h,得到可加工天然纤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2中聚酯纤维采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经酯化和缩聚反应而制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抗氧化剂为茶多酚、植酸和黄酮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抗菌剂选用壳聚糖或者羧甲基壳聚糖或者纳米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按数量比为3:1进行并纱和加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混合物b中各成份按重量份计,包括聚酯纤维40份、丙烯酰胺5份、石墨烯1份、竹炭纤维4份、硬脂酸锌2份、乳化剂1份、抗菌剂1份和抗氧化剂1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混合纤维线e的热压温度为20℃,热压压力为1.2mpa以及热压时间为2min。

实施例2

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将获得的天然纤维进行纺织加工,得到天然纤维线a;

s2、向获得的的聚酯纤维内添加聚丙烯酰胺、石墨烯、竹炭纤维、硬脂酸锌、乳化剂、抗菌剂和抗氧化剂,得到混合物b;

s3、将混合物b在加入密炼机内混练,并升温至55℃,保温38min,得到混合物c;

s4、将混合物c纺丝成型,得到复合纤维线d;

s5、将得到的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依次进行并纱和加捻操作,得到混合纤维线e;

s6、将混合纤维线e进行热压,得到高强度缝纫线f。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1中获得的天然纤维为植物纤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然纤维纺织加工前进行加湿处理;加湿处理方法为:

s1、润滑油剂和去离子水按照按重量比为1:10混合得到油剂g;

s2、天然纤维与油剂g按照按重量比为18:1的配比,称取油剂g;

s3、将天然纤维进行堆垛;堆垛时,天然纤维按照7cm的高度进行喷雾加湿;天然纤维堆垛高度为1.2m;

s4、对喷湿堆垛后的天然纤维覆盖一侧薄膜,并保持27h,得到可加工天然纤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2中聚酯纤维采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经酯化和缩聚反应而制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抗氧化剂为茶多酚、植酸和黄酮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抗菌剂选用壳聚糖或者羧甲基壳聚糖或者纳米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按数量比为5:1进行并纱和加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混合物b中各成份按重量份计,包括聚酯纤维50份、丙烯酰胺6份、石墨烯2份、竹炭纤维6份、硬脂酸锌4份、乳化剂2份、抗菌剂2份和抗氧化剂2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混合纤维线e的热压温度为30℃,热压压力为2mpa以及热压时间为3min。

实施例3

一种免染棉缝纫线高强度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将获得的天然纤维进行纺织加工,得到天然纤维线a;

s2、向获得的的聚酯纤维内添加聚丙烯酰胺、石墨烯、竹炭纤维、硬脂酸锌、乳化剂、抗菌剂和抗氧化剂,得到混合物b;

s3、将混合物b在加入密炼机内混练,并升温至60℃,保温45min,得到混合物c;

s4、将混合物c纺丝成型,得到复合纤维线d;

s5、将得到的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依次进行并纱和加捻操作,得到混合纤维线e;

s6、将混合纤维线e进行热压,得到高强度缝纫线f。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1中获得的天然纤维为植物纤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然纤维纺织加工前进行加湿处理;加湿处理方法为:

s1、润滑油剂和去离子水按照按重量比为1:12混合得到油剂g;

s2、天然纤维与油剂g按照按重量比为22:1的配比,称取油剂g;

s3、将天然纤维进行堆垛;堆垛时,天然纤维按照9cm的高度进行喷雾加湿;天然纤维堆垛高度为1.4m;

s4、对喷湿堆垛后的天然纤维覆盖一侧薄膜,并保持30h,得到可加工天然纤维。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2中聚酯纤维采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为原料经酯化和缩聚反应而制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抗氧化剂为茶多酚、植酸和黄酮类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抗菌剂选用壳聚糖或者羧甲基壳聚糖或者纳米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天然纤维线a和复合纤维线d按数量比为6:1进行并纱和加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混合物b中各成份按重量份计,包括聚酯纤维60份、丙烯酰胺10份、石墨烯3份、竹炭纤维9份、硬脂酸锌6份、乳化剂3份、抗菌剂4份和抗氧化剂4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混合纤维线e的热压温度为40℃,热压压力为2.2mpa以及热压时间为5min。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