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上油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0297发布日期:2020-08-11 21:5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纤维上油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纤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上油设备。



背景技术:

纤维在日常生活、化工领域等均有广泛的应用。在纤维的生产技术领域中,纤维在流水线运输过程中容易因为摩擦产生静电和热量,不仅降低了纤维产品的质量,而且静电电火花容易引起纤维丝起火,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纤维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对纤维进行上油,减小纤维丝线之间的摩擦,防止静电起火。目前市场上的上油机的缺点有上油不均均,而且上油机内不设有回收装置,油剂无法回收利用,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而且产生了资源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油均匀、且可回收油剂的纤维上油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纤维上油设备,包括设置于机架上的导线辊、压线辊、油缸和传输辊,所述压线辊设置在油缸内,所述导线辊和传输辊均设置在油缸上方,纤维通过导线辊、压线辊与传输辊依次输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线辊为多个,所述压线辊的轴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相邻所述压布辊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

所述机架上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两个链轮、两个链条、连接轴和电机,所述连接轴设置于机架的顶部并位于油缸上方,两个所述链轮分别固定在连接轴的两端,两个所述链条分别与两个链轮连接,两个所述链条一端分别焊接于所述链轮的轮周上,另一端分为两个自由端分别焊接于所述油缸侧面的两端,所述电机用于驱动连接轴带动两个所述链轮转动;

所述机架上位于传输辊上方的位置设有油刷,所述机架上位于传输辊的输出方向的位置有刮油装置,所述刮油装置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压板和有所述压板构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包括球形部和锥形部,所述锥形部的内壁设有海绵;

所述机架上位于传输辊和刮油装置下方的位置设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倾斜设置,所述集油槽的最低端位于所述油缸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竖直成排设置的压线辊,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对纤维进行多次挤压,即优化了设备的占地空间,且可使上油更加均匀,且经过多次上油涂匀的设置,不仅提高了纤维生产过程中的纤维上油效果,而且上油过程中多余的油可以通过集油槽进行回收,并经过过滤处理后循环使用,提高了油剂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纤维上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纤维上油设备的剖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纤维上油设备的刮油装置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机架;11、驱动机构;111、链轮;112、链条;113、连接轴;12、集油槽;

2、导线辊;

3、压线辊;

4、油缸;

5、传输辊;51、油刷;52、刮油装置;521、压板;522、球形部;

523、锥形部;5231、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纤维上油设备,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导线辊2、压线辊3、油缸4和传输辊5,所述压线辊3设置在油缸4内,所述导线辊2和传输辊5均设置在油缸4上方,纤维通过导线辊2、压线辊3与传输辊5依次输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线辊3为多个,所述压线辊3的轴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相邻所述压布辊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

所述机架1上设有驱动机构11,所述驱动机构11包括两个链轮111、两个链条112、连接轴113和电机,所述连接轴113设置于机架1的顶部并位于油缸4上方,两个所述链轮111分别固定在连接轴113的两端,两个所述链条112分别与两个链轮111连接,两个所述链条112一端分别焊接于所述链轮111的轮周上,另一端分为两个自由端分别焊接于所述油缸4侧面的两端,所述电机用于驱动连接轴113带动两个所述链轮111转动;

所述机架1上位于传输辊5上方的位置设有油刷51,所述机架1上位于传输辊5的输出方向的位置有刮油装置52,所述刮油装置52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压板521和有所述压板521构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包括球形部522和锥形部523,所述锥形部523的内壁设有海绵5231;

所述机架1上位于传输辊5和刮油装置52下方的位置设有集油槽12,所述集油槽12倾斜设置,所述集油槽12的最低端位于所述油缸4的上方。

上述纤维上油设备的工作原理为:工作时,电机驱动连接轴113带动两个链轮111转动,转动的链轮111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链条112将油缸4上移直到压线辊3被油缸4内的油剂覆没,纤维由导线辊2传送到压线辊3上由此接触油剂,被油剂浸染的纤维在竖直方向上成排、排与排间互相平行的压线辊3的间隙中成“s”形路线行进,在压线辊3的辊与辊的挤压下完成第一次上油操作,后纤维传输到传输辊5上,由传输辊5上方的油刷51将多余的油剂扫除,然后纤维进入两个相互配合的压板521之间,所述球形部522内的球形容置空间内存有大量油剂,对纤维丝进行二次上油,纤维丝进入所述锥形部523时,内壁上的海绵5231除去纤维丝上的多余的油剂;被油刷51和海绵5231扫除的多余油剂滴落到下方的集油槽12内再流回油缸4回收利用。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竖直成排设置的压线辊,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对纤维进行多次挤压,即优化了设备的占地空间,且可使上油更加均匀,且经过多次上油涂匀的设置,不仅提高了纤维生产过程中的纤维上油效果,而且上油过程中多余的油可以通过集油槽进行回收,并经过过滤处理后循环使用,提高了油剂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4上设置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进油口位于油缸4的侧壁的上部,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油缸4的下部,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上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油缸4为顶面开口的空心长方体状,所述油缸4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机架1的两根撑柱之间。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油缸的两端分别设于支架的两根支撑柱之间,当油缸上下移动时,支撑柱可对其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支撑作用,省去了添加导轨的措施,简化了设备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油刷51为纳米短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部523靠近所述集油槽12的一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外设有导流块。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通孔和导流块的设置,锥形部内的多余油剂通过所述通孔和导流块进入所述集油槽进行回收利用。

请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纤维上油设备,包括设置于机架1上的导线辊2、压线辊3、油缸4和传输辊5,所述压线辊3设置在油缸4内,所述导线辊2和传输辊5均设置在油缸4上方,纤维通过导线辊2、压线辊3与传输辊5依次输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线辊3为多个,所述压线辊3的轴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相邻所述压布辊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高度;

所述机架1上设有驱动机构11,所述驱动机构11包括两个链轮111、两个链条112、连接轴113和电机,所述连接轴113设置于机架1的顶部并位于油缸4上方,两个所述链轮111分别固定在连接轴113的两端,两个所述链条112分别与两个链轮111连接,两个所述链条112一端分别焊接于所述链轮111的轮周上,另一端分为两个自由端分别焊接于所述油缸4侧面的两端,所述电机用于驱动连接轴113带动两个所述链轮111转动;

所述机架1上位于传输辊5上方的位置设有油刷51,所述机架1上位于传输辊5的输出方向的位置有刮油装置52,所述刮油装置52包括两个相互配合的压板521和有所述压板521构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包括球形部522和锥形部523,所述锥形部523的内壁设有海绵5231;

所述机架1上位于传输辊5和刮油装置52下方的位置设有集油槽12,所述集油槽12倾斜设置,所述集油槽12的最低端位于所述油缸4的上方;

所述油缸4上设置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进油口位于油缸4的侧壁的上部,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油缸4的下部,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上均设有阀门;

所述油缸4为顶面开口的空心长方体状,所述油缸4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机架1的两根撑柱之间;

所述油刷51为纳米短纤维;

所述锥形部523靠近所述集油槽12的一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外设有导流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竖直成排设置的压线辊,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对纤维进行多次挤压,即优化了设备的占地空间,且可使上油更加均匀,且经过多次上油涂匀的设置,不仅提高了纤维生产过程中的纤维上油效果,而且上油过程中多余的油可以通过集油槽进行回收,并经过过滤处理后循环使用,提高了油剂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将油缸的两端分别设于支架的两根支撑柱之间,当油缸上下移动时,支撑柱可对其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支撑作用,省去了添加导轨的措施,简化了设备的结构;

通过通孔和导流块的设置,锥形部内的多余油剂通过所述通孔和导流块进入所述集油槽进行回收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