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20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记录数据从设置在记录头上的墨排 出口排出墨滴以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设备具有配置为包括墨排出口阵列和相应排列 的记录元件的记录头。记录元件为加热器和压电装置等用于排 出墨滴的能量生成单元。重复如下记录扫描,从而将图像记录 在记录介质上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记录头,同时在记录区域 中排出墨滴,并且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上输 送.i己录介质。有这样一种结构可以从记录头的各墨排出口列(记录元件 列)的所有墨排出口同时排出墨滴,由于这种结构所需的电源容 量的原因,因而从喷墨记录设备的电源的增加成本的角度来看, 这种结构是困难的。因此,以时分多路复用式来驱动记录元件 以回避该问题。可以如下说明时分驱动。在各墨排出口列中, 将记录元件分成多个组,并且将各组中的记录元件分配成不同 块。同时或大体上同时驱动属于相同块的记录元件,并且顺序 驱动各块的记录元件,其中在各块的记录元件之间存在间歇, 依次驱动所有记录元件从而形成一个周期。在主扫描方向上重 复这样,从而在记录区域中进行一 次主扫描的记录。这里,对于喷墨记录设备,由于记录头的安装误差或记录 头的组装误差,可能将记录头以倾斜方式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与该倾斜相对应的点形成位置的偏差, 该偏差还被称为"倾斜移位"。现参考图3 0和3 1说明该倾斜移位。图30示出将记录头理想地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并且没有 倾斜移位的状况下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在图30中, 与通过箭头B所表示的副扫描方向平行安装记录头ll,并且, 记录头11沿着通过箭头A所表示的主扫描方向在记录介质12上 从左向右移动,/人而进4亍记录。沿着箭头B乂人图中的底部向顶 部输送记录介质,图的顶部为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图的 底部为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这里,假定记录头U具有128个墨排出口 13,其中相应地 配置记录元件(未示出)。将这些记录元件分成8组(组0到组7), 每一组具有16个记录元件。将各组的记录元件分配成不同块, 并且顺序驱动这些组,其中在相同块中的记录元件之间存在间 歇。这里,通过/人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开始4安顺序取16个记录 元件,将记录元件分成组0到组7。另外,从副扫描方向的下游 侧开始在各组中取记录元件,在各组中分配块1到15。因此,以驱动顺序为块O、块l、块2......块15的周期,驱动这些组中的记录元件。只要没有倾斜移位,就在相同列(具有一个像素宽度的区域) 内形成通过块1到块15中的记录元件的 一 个周期的驱动所形成 的点。图30示出下面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 局按照块0到块15的顺序驱动记录元件,并且将三列即第一列 到第三列的记录数据分配给这些记录元件。因此,将通过各组 的记录元件一个周期的驱动所形成的点置于相同列内,并且可 以获得高记录质量的图像。另 一方面,图31示出利用与图30中的相同结构记录图像时 发生了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点的布局。如图31所示,在主扫描 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移位形成由分配成相同块的记录元 件所形成的点。此外,存在形成于列的外部位置处的点,其中这些点本应形成于所述列内。例如,在组2中,乂人块0到3的四个 点形成于列的外部位置处,其中这四个点本应形成于所述列内。 因此,倾斜移位导致点形成于它们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位置处, 从而导致图像质量差。因此,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利用包括用以检测与倾斜移 位有关的信,l的方法的结构对倾斜移位进行校正,并且基于与 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改变记录头的排出定时。日本特开 2004-09489说明了 一种利用时分驱动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设 备,其中,根据倾斜移位,通过改变从记录緩冲器读出的记录 数据的位置,来改变记录头的排出定时。参考图32和33说明日本特开2004-09489中所述的倾斜移位 校正方法。该喷墨记录设备具有与图30所示的相同结构,将设 置在记录头11上的记录元件分成8组即组0到组7,各组均具有16 个记录元件,并且向各组的记录元件分配块编号O到15。以驱动顺序为块0、块l、块2......块15的周期,驱动这些组中的记录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对于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使用记录 头11的所有墨排出口 13在第 一 列到第三列这三列的区域中形成 点,以记录图^(象。另外,假定对于记录介质12顺时针方向倾斜地安装记录头 11,由于发生了倾斜移位,因而在由记录头ll的两端处的墨排 出口 13所形成的点位置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产生了约一列的 移位。图3 2是示出分配成组0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驱动 编号、记录数据和点位置的图。注意,图32中的点布局示意性 示出在没有倾斜移位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 局。另外,喷嘴编号是假想分配给记录元件的编号,按照从副 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开始的顺序向记录元件分配0到127。对于日本特开2004-09489所述的结构,根据倾斜移位,对 于各组都改变从记录緩冲器读出的记录数据的位置。如果存在 一列的倾斜移位,则如图32所示,使从原始列在主扫描方向改 变一列,读出分配给组4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具体地,将记录数据分配给组0到组3的记录元件,从而4吏 得在第一列到第三列的区域中形成点。另一方面,由于记录数 据的读取位置的改变,因而将记录数据分配给组4到组7的记录 元件,从而使得在第二列到第四列的区域中形成点。图33示出通过如参考图32所述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在 记录介质上实际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在图33中,记录介质12上 组4到7的位置处所示的白色圈表示在不进行上述校正的情况下 由分配给组4到7的记录元件的第 一 列的记录数据所形成的点的 位置。由于根据日本特开2004誦09489的倾斜移位校正,因而在 从通过白色圈所表示的位置开始在主扫描方向上向右偏移一列 的位置处,形成组4到7的点。因此,从图33可以看出,对于副 扫描方向的下游和上游侧的相同块中的点,可以抑制主扫描方 向上的移位量。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号公报的校正方法改变了 组内所有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因此,在改变了记录 数据读取位置的组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点这些点落在它们本应 所处的列的外部。例如, 一企查组4的第一列,我们可见如果不 进行倾斜移位校正,则块12到15的4个点位于第一列中,并且块 0到11的其余12个点位于第一列的左侧。才艮据该倾斜移位校正, 对于该组内的所有记录元件,将第一列的记录数据分配给第二 列的记录定时,因而块12到15的4个点将位于第二列中,而不是 位于它们本应所处的第 一 列中。此外,根据记录头的倾斜量,即使在点本应所处的列的外部位置处存在所述点,也可能存在不进行校正的组,如组1到3。因此,对于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校正方法,虽然可以减轻倾斜移位对于图像质量下降的影响,但是也可能存在以 下情况在点本应形成的区域的外部位置处形成所述点。另夕卜, 如果记录头的倾斜量小,则出现下面的情况存在不进行校正 的组,对于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位置处的这些点没有进行校 正。因此可以明白根据相关技术的倾斜移位4交正方法在可以 抑制图像质量下降的程度上受到限制。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设备,通过该记录设备可以抑制由于 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的下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 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 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 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 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来驱动所述记录 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 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以 及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各记录元件为递增单 位,来改变要提供给记录元件组的、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 记录数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所述组由所述记录元件 列中的各块中的连续记录元件组成。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 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 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 记录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 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 息;并且读取单元,能够基于所获得的信息,读取所述存储单 元中主扫描方向存储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以大体上同时驱动 属于相同块的记录元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 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 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 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 记录元件;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 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以及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 获得的信息,独立地针对各记录元件,来改变与进行所述时分 驱动的多个记录元件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记录 位置。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具有对于各记录元件可以独立改 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或存储位置的结构,从而可以减轻由于倾 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的下降。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 特征显而易见。


图l是示出根据第 一 实施例的倾斜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 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图2是示出根据第 一 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图3是可适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外部透视图;图4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记录头的说明图;图5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记录头的说明图;图6A和6B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记录头的墨排出口面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可适用本发明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ASIC的框图;图9是示出第 一记录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的布局的示意图;图IO是示出写入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中的块驱动顺序 数据的例子的图;图ll是用于驱动记录头的驱动电路的图;图12是示出块使能信号的驱动定时的图;图13是示出根据第 一 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的概况的流 程图;图14是示出根据第 一 实施例的测试图案的例子的图;图15A和15B是示出存在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测试斑紋(test patch)和此时的点阵列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上游侧点和下游侧点之间的主扫描方向移位的图;图17A和17B是用于说明具有均匀记录浓度、不具有黑色或 白色条紋(streak)的测试斑紋的图;图18是示出在校正值存储单元以表形式所设置的校正信 息的图;图19是示出逆时针方向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喷嘴编号、 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图20是示出逆时针方向的倾斜移位才交正中的点布局的图;图21是示出在进行分散驱动时倾斜移位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图22是示出在进行分散驱动时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 的图;图23是示出在存在倾斜移位或者双向移位中的 一个的情 况下的点布局的图;图24是示出在双向记录或偶数次的多遍记录中存在倾斜 移位或者双向移位中的一个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图25是示出在双向记录或偶数次的多遍记录中存在倾斜 移位或者双向移位中的一个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图26是递增单位区域和递增单位区域中的点布局的图;图27A和27B是用于说明如何出现带不规则性的图;图28是利用四遍的多遍记录来进行才艮据第 一 实施例的倾 斜移位矫正的点布局图;图29A和29B是递增单位区域和递增单位区域中的点布局 的图;图30是用于说明不存在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存在倾斜移位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 图32是示出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图33是示出根据日本特开2004-09489的倾斜移位校正中的点布局的图;图34是用于说明创建测试斑紋的过程的图;图35是说明HV转换的操作的图;图36是示出第二记录存储器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7是示出保持在第二记录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的布局的示意图;图38是示出第三记录存储器的结构的图; 图39是示出数据选择电路的记录数据的选择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利用单个锁存单元进行控制的情况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从第三存储器读取记录数据的定时的图; 图42是示出在累计次数为22时的定时生成传输数据的示 意图;图4 3是示出在累计次数为3 4时的定时生成传输数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定义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在此所使用的术语"记 录,,不仅是指形成字符和形状等有意义的信息,而且还宽泛地包 含在记录介质上或通过加工记录介质本身来形成无论是否有意 义的图像、图样和图案等。这不局限于显现这些图像、图样和图案等以便可为人眼感知的情况。另外,术语"记录介质,,不局限于普通记录设备中所使用的纸张,并且广泛包括纺织品、塑料薄膜、金属板、玻璃、陶瓷、 木头和皮革等能够接收墨的物品。此外,与以上给出的"记录"的定义一样,应该对术语"墨" 进行宽泛解释,并且"墨"是指这样的液体通过将"墨"提供在 记录介质上,可以形成图像、图样和图案等,或者加工记录介 质,或者对墨进行处理。墨的处理的例子包括提供至记录介质 的墨中的着色剂的凝固或不溶解化等。此外,除非特别说明,否则"记录元件,,(还称为"喷嘴")统 指喷墨口 、与喷墨口连通的液体通道和用于生成排出墨所使用 的能量的元件。第一实施例记录设备的结构参考图3说明本发明可适用的喷墨记录设备。喷墨记录设备100包括自动送给单元IOI,用于将纸张等记录介质自动给 送进设备主单元中;和输送单元103,用于一次将一张从自动送 给单元101所给送的记录介质输送至预定记录位置,然后从该记 录位置将该记录介质输送至排出单元102。喷墨记录设备100还 包括记录单元,用于在输送至记录位置的记录介质上进行想 要的记录;和恢复单元108,用于对记录单元进行恢复处理。记录单元包括由滑架轴104支持以可在通过箭头X所表示 的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滑架105、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到滑架105 上的记录头ll(这里未示出)。以与滑架105啮合的方式在滑架105上设置滑架盖106,以 使得将记录头ll引导至滑架105上的预定安装位置。此外,将头 设置杆107设置成与记录头11的容器保持器113啮合(参见图4), 从而使得对记录头ll加压,以将记录头ll设置在预定安装位置。在滑架105上部的头设置杆轴和滑架105的啮合部分处设 置通过弹簧加压的头设置板(未示出),以使得头设置板可在头 设置杆轴上转动。头设置板的弹簧力能够使得头设置杆107对记 录头ll加压,/人而将记录头11安装到滑架105。记录头的结构图4和5示出可适用本实施例的记录头11 。记录头1 l是侧面 喷射类型的气泡式喷射记录头,其在与加热器基板大体垂直的 方向上排出墨滴。记录头ll由记录元件单元lll、墨供给单元112 和容器保持器113配置成。另外,记录元件单元lll包括第一记 录元件114、第二记录元件115、第一板116、电子配线带118、 电接触板119、以及第二板117。另外,墨供给单元112包括墨供给部件120、流3各形成部件121、接合橡胶122、过滤器123、以 及密封橡胶124。接着说明记录元件单元111。按照如下顺序组装记录元件单 元lll:通过接合第一板116和第二板117形成板接合体125,并 且将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安装在板接合体125 上。此外,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组装电子配线带118的分层 (layering)、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电连4姿、以 及电连接部分等的密封。由于第 一板116影响墨滴的排出方向,因而第 一板116需要 具有平面精度,并且由厚度为0.5到1.0 mm的氧化铝(Al203)材料 构成第一板116。在第一板116中形成墨供给开口 126,用于向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供给墨。第二板117是厚度为0.5到1 mm的单个板状部件,并且具有 外型尺寸大于粘着并固定到第一板116的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 二记录元件115的窗状开口 127。将第二板117分层,并利用粘合 剂将其固定到第一板116,从而形成板接合体125。通过粘着到在开口 127中所形成的第一4反116的表面,来固 定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然而,此时的安装精 度本身难以确保,并且加之粘合剂的运动等使得精确安装十分 困难。这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头的组装误差的 一 个因素。具有由多个墨排出口形成的墨排出口列141到144的第一 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 5是已知结构,该结构作为侧面 喷射类型的气泡喷射基板而被熟知。第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 录元件115具有由在厚度为0.5到1 mm的硅基板中形成的用作墨 流^各的沟习犬贯通口 (groove-shaped through-opening)开》成的墨供 给开口和作为以交错方式排列的能量生成器的加热器列,其中, 在墨供给开口的两侧各有一列加热器。此外,与加热器列垂直的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边缘具有电极部分, 在电极部分处,在基板的两个外侧设置有与加热器连接的连接垫。采用TAB带作为电子配线带118。 TAB带是由带基材(基材 膜)、铜箔配线和覆盖层构成的分层部件。从与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的电极部分相对 应的装置孔的两个连接边伸出内部引线129作为连接端。电子配 线带118使其覆盖层侧通过利用热硬化型环氧树脂粘合层粘到 第二板117的表面来进行固定,并且电子配线带118的基材膜用 作平滑封口面(capping face),其中,记录元件单元111的封口部件与该平滑封口面4妄触。利用热超声波接合(thermosonic bonding)或各向异性导电 带(anisotropic electroconductive tape), 电连才妻电子酉己纟戋带118 和这两个记录元件114和115。在TAB带的情况下,使用热超声 波4妻合的内吾P引线才妄合(inner lead bonding, ILB)是适合的。利 用记录元件单元lll,对电子配线带118的引线和第 一记录元件 114与第二记录元件115的柱形凸起进行内部引线接合。在电子配线带118与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录元件115 的电连接之后,利用第一密封剂130和第二密封剂131密封该电 连接部分,用于防止由于墨造成的腐蚀,并且还用于防止外来 冲击。第一密封剂130主要密封安装的记录元件的周围,并且第 二密封剂131密封电子配线带118与第 一记录元件114和第二记 录元件115之间的电连4妄部分的正面。图6A示出记录头11的墨排出口面140上的墨排出口 13的阵 列。包括多个墨排出口 13的阵列的墨排出口列141、 142、 143 和144,每一均具有128个墨排出口 13的阵列,分别排出黑色、 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墨滴。注意,例如,可以将记录头ll配置成每一种颜色的墨排出口列141、 142、 143和144均配置有在副扫描方向上交^齐^殳置的 两列墨排出口13,或者可以釆用下面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黑 色墨排出口列141具有较其它颜色的墨排出口列142、 143和144 更多的墨排出口 13。注意,本发明中下面的说明是关于一个墨排出口歹'J(例如, 黑色墨排出口列141),但是还可以以相同方法对于其它墨排出 口列进行倾斜移位校正。图6B示出具有由128个墨排出口 13配置成的墨排出口列 141的记录头11。墨排出口列141的上侧的墨排出口 13处于副扫 描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假想从该墨排出口 13开始朝向上游侧, 分配喷嘴编号0到127。此外,从较小喷嘴编号侧开始,将墨排 出口13分成组0到组7,每一组均具有16个墨排出口 13,此外, 各组均具有与从较小编号侧开始分配成块1到块15的墨排出口 相对应的记录元件。对被分配了块编号的记录元件进行时分驱 动,乂人而i己录图^f象。记录设备的框7是示出喷墨记录设备100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图。对 于记录设备IOO,附图标记201表示CPU,并且202表示存储CPU 201执行的控制程序的ROM。首先将以光栅为递增单位从主机 2 0 0所接收的记录数据存储在接收緩沖器2 0 3中。对存储在接收 緩冲器203中的记录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来自主机200的传输 数据量,并且将其存储在下面解释的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 HV转换电路205对存储在第 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进 行HV转换处理,并将其存储在第二记录存储器211(图8)中。图9示意性示出第 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的布局。 存储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记录数据通过与128个记录元件对应的地址000到0FE垂直相关。第一记录存储器204水平对应 于打印分辨率的大小x记录介质的大小,并且,在打印分辨率为例如1200 dpi并且记录介质的大小为8英寸的情况下,这是能 够记录水平方向上9600个点的数据的存储区域。在图9中,具有地址OOO的bO保持喷嘴编号为O的记录元件 的记录数据,而具有相同地址0 0 0的b 1保持喷嘴编号0的下 一 列 的记录数据,其中,要记录在下一列中的数据被保持在地址OOO 的水平方向上。另外,地址OFE以相同方法4呆持喷嘴编号为127 的记录数据。因此,第 一记录存储器204中的相同地址保持相同喷嘴编 号的数据。然而,实际上,将地址OOO到OFE的bO的数据记录为 第一列,^接着,将地址000到OFE的bl的^t据记录为第二列。因 此,H V转换电路2 0 5对按照光栅顺序存储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 中的记录数据进行HV(Horizontal-Vertical,水平-垂直)转换,从 而按照列顺序将记录数据存储在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现参考图35说明HV转换的操作。对于本实施例,以16xl6 为递增单位进行HV转换。首先,读出保持在第一记录存储器204 的地址N十O到N十lE的bO中的数据,并且将其写到第二记录存 储器211中的地址M十0。接着,读出保持在地址N十O到N十1E 的bl中的数据,并且将其写到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地址M十 2。以相同方法,/人M+0到M+le,重复该才喿作16次,乂人而以 16xl6为递增单位完成HV转换。」接照^^人组0到组7的顺序,以时 分驱动组为递增单位,进行利用本实施例的H V转换。图36示意性示出第二记录存储器211的结构。在进行记录 操作时进行HV转换,因此第二记录存储器211具有两个存储体 (two-bank)结构,其中16列作为 一个存储体,从而4吏得向第二记 录存储器211的写操作和从第二记录存储器211的读取操作为互斥操作。因此,如果使用存储体0来写入,则从存储体l进行读 取,并且,如果使用存储体l来写入,则从存储体0进行读取。另外,图37示出保持在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记录数据。与128 个记录元件相对应,保持第二记录存储器211中的记录数据。图8是ASIC 206的内部框图。将说明对记录元件进行时分 和顺序驱动的结构。数据重排电路212是用于对记录数据进行重 排的电^各。该电^各取出保持在与128个记录元件相对应的第二记 录存储器211中的记录数据,并且同时将该记录数据集合到要记 录的各块的7比特的记录数据中,其中,将所述7比特的记录数 据写到第三记录存储器213。图38是示出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结构的图。在图38中, 地址0到F按顺序保持从块0到块15的记录数据。块0保持从组0 到组7的b0数据,并且,以相同方法,块l保持从组0到组7的bl 数据。第三记录存储器213具有三个存储体(three-bank)结构, 其中,16列作为一个存储体,从而使得写操作和读取操作为互 斥操作。当使用存储体O来写入时,从存储体1和存储体2进行读取, 当使用存储体l来写入时,从存储体2和存储体0进行读取,并且 当使用存储体2来写入时,从存储体0和存储体1进行读取。后面 将说明为什么本实施例使用两个存储体进行读取的原因。回到图8,传送次数计数器216是用于对记录定时信号的数 量进行计数的计数器电路,并且对于每一记录定时信号将传送 次数计数器216增大1。传送次数计数器216从0到15进行计数, 然后返回到0。传送次数计数器216计数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 储体值,并且每当传送次数计数器216计数16时,将存储体值增 大+ 1。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将用于驱动从块编号O到15这16个分割块的记录元件的顺序存储在地址0到15。例如,如果/人 块O开始顺序进纟亍驱动,则从地址0到15,」接照顺序0 — 1 — 2 —>......15存储块编号。例如,利用基于光学线性编码器所生成的记录定时信号作 为触发器,记录数据传送电路219将传送次数计数器216增大1。 数据选择电路215根据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值和传送次 数计数器216所计数的存储体值,从记录定时信号开始,读出存 储在第三存储器213中的记录数据。根据保持在校正值存储单元 217中的校正值,对记录数据进行校正,并且,与数据传送CLK 生成器218所生成数据传送CLK信号(HD—CLK)同步,将经过该 校正的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 。图10示出写到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到地址 15的块驱动顺序数据的例子。在图10中,将表示块0和块1的块 数据存储在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和地址1 。以相同 方法,将表示块2到块15的块数据顺序写在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 器214的地址2到15。数据选择电路215以记录定时信号作为触发器,从块驱动 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0读出块数据OOOO(表示块0的数值), 作为块使能信号。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块数据OOOO相对 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该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 。以相同方法,在下一记录定时信号时,数据选择电路215 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H卖出块数据0010(表示块1 的数值)作为块使能信号。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块数据 OOIO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该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11。随后,以相同方法,以随后的记录定时信号作为触发器, 数据选择电路215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址2到15读 出块数据。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各个块数据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ll。因此,数据选择电路215从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的地 址0到15读出块数据,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与各个块数据 相对应的记录数据,并且将记录数据传送给记录头ll,从而记 录一列。图ll是用于驱动记录头ll的驱动电路的图。记录头ll具有 128个记录元件15,其中,将这些记录元件分成16个块以进行驱 动,从而驱动被分配成相同块的16个记录元件。根据HD—CLK 信号314将记录数据信号313串行传送给记录头11。在16比特的 移位寄存器301处接收记录数据信号313,在锁存信号312的前沿 以16比特锁存器302进行锁存。通过四个块使能信号310表示块 块指定,从而选择在解码器303处所展开的指定块的记录元件 15。根据通过与门305的加热器驱动脉沖信号311仅驱动通过 块使能信号310和记录数据信号313两者所指定的记录元件15, 从而排出墨滴,并且进行图像记录。图12示出块使能信号310的驱动定时。未示出的分割块选 择电路可以基于存储在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器214中的块驱动 顺序数据,生成块使能信号310。因此,如图12中的块使能信号 310所示,设置分割块选择电路,以使得由块驱动顺序数据存储 器214所生成的块驱动顺序指定从块O开始到块15的16个块的顺 序。因此,利用单向记录和双向记录的往返扫描,表示驱动定时的块使能信号310以块0— 1 — 2 —......~>15的驱动顺序来驱动记录头ll。注意,生成块使能信号310,从而使得在l个周期 中等间隔地指定各块。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接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倾斜移位校正。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进行点倾斜移位校正,因此不特别局限 于用于检测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任一方法,然而,以下对 于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氛、的结构,将利用 图1 3和随后的附图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点倾斜移位校正的示意的流程图。首先,在步 骤S11 ,记录用于检测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测试图案。接着,在步骤S12,使用光学传感器测量所记录的测试图 案的各测试斑紋的光学特性,并且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 对于本实施例,测量来自测试斑纹的反射光学浓度作为光学特 性。基于与在步骤S13所获得的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确定 校正信息,其中,将该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在步骤S14,基于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的校正信 息,改变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在步骤S15,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接着对于在步骤S11中所进行的测试图案的记录和与步骤 S12的光学特性测量中的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获得进行说 明。这里,获得在墨排出口列141的上游侧由墨排出口 13所形成 的点与在墨排出口列141的下游侧由墨排出口 13所形成的点之 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量,作为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图14示出在步骤S11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测试图案的 例子,其中,由7个测试斑紋401到407构成根据本实施例的测试 图案。记录在测试斑紋附近的数字"O"和"+ l"等用于识别各个 测试斑紋,并且各个测试斑紋的记录都是可任意选择的。参考图34说明各测试斑紋的记录过程。这里,为了简化说 明,仅示出三个排出口列作为上游侧墨排出口列和下游侧墨排 出口列。在第一记录头扫描时,由上游侧的三个墨排出口记录 副扫描方向3个点x主扫描方向4个点的点图像411,其中,在图34的上侧可见,在主扫描方向上有4个点的空白,随后,输送记 录介质12,并且在第二次记录头扫描时,在第一次记录头扫描 时未记录的副扫描方向3个点x主扫描方向4个点的空白区i或 中,由下游侧的三个墨排出口记录副扫描方向3个点x主扫描方 向4个点的点图Y象412。注意,当^己录测i式扭王^:时,由于扫描方 向上的差异,因而记录不同扫描方向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扫描 可能导致点形成位置的偏移,因此最好是在相同方向上进行利 用第一次和第二次扫描的记录。在这7个测试斑紋中,对于标准测试斑紋404,在利用第一 次扫描所记录的两个点图像411之间,利用第二次扫描记录点图 ^f象412。另一方面,?于于测试斑紋405、 406和407,在用于记录 点图像412的第二次扫描时,延迟下游侧墨排出口 13的驱动定 时。也就是说,记录点图像412,以使得在这两个点图像411之 间的区域,使点图像412向右偏移l/2个像素、l个像素和3/2个 像素。另一方面,对于测试斑紋403、 402和401,在用于记录点 图像412的第二次扫描时,加快下游侧墨排出口 13的驱动定时。 也就是说,记录点图像412,以使得在这两个点图像411之间的 区域,将点图像412向左偏移l/2个像素、l个像素和3/2个像素。图15 A和15B是示出倾斜移位情况下的测试斑故404和测试 斑紋404的点阵列的图。如果存在倾4牛移4立,则测试斑紋404表 现如图15A所示的黑色条紋409和白色条紋410。与图15B中的黑 色条紋409和白色条紋410相对应,存在点重叠的部分413和没有 点的部分414。如果存在倾斜移位,则在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 点415之间存在主扫描方向移位L,如图16所示。对于测试斑紋 404,在第一次扫描所记录的两个点图像411之间记录第二次扫 描时的点图像412。因此,从图15B可见,由于点图像411和点 图像412之间的重叠点部分或没有点的部分,因而如图15A所示,产生具有黑色条紋409和白色条紋410的测试斑紋。这样, 倾斜移位导致标准测试斑紋404中的白色和黑色条紋。4妄着i兌明在上游侧点和下游侧点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存 在移位量的情况下用于获得倾斜量的方法。将对于下面的情况 进行说明这7个测试斑紋中的"-2"测试斑紋402是均匀图像记 录浓度,并且没有黑色条紋也没有白色条紋,如图17A所示。对于测试斑紋402,加快第二次扫描的下游侧墨排出口的 驱动定时,并且记录点图像412,以使得在这两个点图像411之 间,在主扫描方向上各向左偏移一个像素。因此,如果不存在 倾斜移位,则在空白空间区域的左侧,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 415将会重叠,导致黑色条紋,另外,由于既不存在上游侧点也 不存在下游侧点,因而在空白空间区域的右侧应该出现白色条 紋。然而,由于存在倾斜移位,因而在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 415之间出现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L,如图16所示。由于加快下 游侧墨排出口 13的驱动定时,因而点的位置偏移抵消了该移位 L,结果产生具有均匀记录浓度的测试斑紋。因此,可以理解 上游侧点408和下游侧点415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4立L为L =l个像素,并且发生了主扫描方向上的顺时针倾斜移位。如上所述,从延迟或加快了下游侧墨排出口的驱动定时的 多个测试斑紋中,选择具有均匀记录浓度的图像,从而获得主 扫描方向上的点的移位量,作为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注意, 对于使用光学传感器的光学测量,可以检测具有高反射光学浓 度,作为点布局均匀且不具有黑色或白色条紋的测试斑紋。另外,对于本实施例,利用光学传感器选择点布局非常均 匀的测试斑紋,并且#r测记录该测试斑紋时上游侧点和下游侧 ,*之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位量,并且作为与倾斜移位(倾斜量) 有关的信息获得该移位量。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该结构,并且可以做出如下配置例如,测量各片的光学特性,检测具有 最高和次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紋,并且计算这两个测试斑 紋的反射光学浓度的差,并且,如果反射光学浓度的差为预定 值或更大,则使用具有最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紋的移位量, 而不改变地作为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然而,如果该差小于 预定值,则使用具有最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紋的移位量和 具有次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斑紋的移位量的平均值。另外,还可以做出如下配置基于来自具有最高反射光学浓度的测试 斑紋的两侧其中 一 侧的测试斑纹的光学特性l史纟居,通过线性近 似或多项式近似获得近似直线或近似曲线,并根据这两条直线 或曲线的交点获得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在步骤S13,基于在步骤S12中通过测量光学特性所检测到 的、对于主扫描方向的点布局移位量,将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 值存储单元217中。根据本实施例的校正信息是对于组0到组7 各组的、要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校正值)。 以表形式将该校正信息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如图18 所示。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如果发生"-2"的倾斜移位, 则设置校正值以使得对于基准组O设置O,对于组1设置2,同 样,对于组2设置4,对于组3设置6,对于组4设置8,对于组5 设置IO、对于组6设置12,以及对于组7设置14。注意,可以预先以多个表保持对于各种倾斜量的组的校正 值。另外,可以做出如下配置对于基准组O校正值为O,根据 倾斜量确定组7的校正值,并且通过简单计算确定中间组的校正 值。另外,对于本实施例,作为校正值为O的基准说明了组0, 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组。例如,如果假定将组4作为基准,则设置 校正值,以使得对于组0设置-8,对于组l设置-6,对于组2设置-4,对于组3设置-2,对于组5设置2、对于组6设置4、以及对 于组7设置6。在步骤S14,基于如上所述设置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的 校正信息,改变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并且,在随后的步骤S15 中,基于改变了读取位置的记录数据,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 上。图l是示出组0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记录数据和 点布局的图。在图1中,记录数据表示分配给各记录元件的第一 到第三列中的记录数据的读取定时,并且点布局示意性示出以 下情况下在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点布局在没有倾斜移位的定 时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在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情况下,如 果没有倾斜移位,则点位置如图l所示,4旦是,如后面所述,倾 斜移位使得点处于它们本应形成的列中。从图l中的记录数据部可知,本实施例中,对于从具有块 编号0的各组中的记录元件开始,校正值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 件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例如,在组l中,设置校正值2,并 且,将/人块0到块1这两个记录元件的记录It据的读if又位置从作 为原来的位置的第 一到第三列的定时改变成第二到第四列的定 时。以相同方法,对于组2直到块3、对于组3直到块5、以及对 于组4直到块7,使得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偏移一列,以改变成第 二到第四列。以相同方法,对于组5直到块9、对于组6直到块11、 以及对于组7直到块13,使得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偏移一列,以改 变成第二到第四列。图2示出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倾斜移位校正在记录介质12上 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图2中的白色点表示根据本实施例在不进行 倾斜移位校正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点的位置。如果存在倾斜移位, 则存在这样的点,这些点形成于它们本应形成在其中的列的外部,如图2所示。以与组编号相对应的递增方式,位于点本应形 成在其中的列的外部的这些点的数量为组l中的块0到l的两个点、以及组2中的块0到3的四个点等等。如果发生这类倾斜移位, 则对于从记录头的 一 端到另 一 端的各组,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 外部形成点的数量增加。因此,对于各组,必须根据点的数量, 确定要偏移点位置的点。此外,根据倾斜量,甚至对于相同组 内的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的数量也发生变 化。也就是说,倾斜量越大,设置给相同组的校正值越大,并 且记录数据读取位置偏移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增加。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结构是这样的对于 各记录元件,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改变分配纟合记录元件的记录 数据读取位置。也就是说,对于本实施例,根据倾斜量,可以 使得改变要记录的列位置的点的数量各组间相互不同。例如,在发生倾斜量为"-2"的倾斜移位的情况下,对于组2, 在块0到块3这四个点本应形成的位置的外部形成这四个点。然 而,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4,因此将分配给块0到3的记录元件的 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偏移一列。另外,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6, 因此分配给块0到5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偏移一 列。因此,对于各记录元件可以改变分配《会这些记录元件的记 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因此,可以根据倾斜量,通过在主扫描方 向上进行偏移,仅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 校正。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从记录头的一端到另一端, 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的数量增加,从记录头的 一端到另一端也增加各组的校正值,因此,可以仅偏移在点本 应形成在其中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如上所述,由于倾斜移位,因而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 所形成的点的数量各组间相互不同,但是,本实施例中,针对各组设置校正值,并且可以改变与根据校正值的记录元件的数 量相对应的记录凄t据读取位置。因此,利用本实施例,可以减 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注意,尽管以上对于可以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 成的所有点进^亍才交正的配置进行了说明。然而,根据倾斜量, 可能存在不能进行校正的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各组中设 置可校正点的数量最大的校正值,由此进行倾斜移位校正。下面是对于用于执行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的设 备结构的例子的说明。图41是示出用于从第三存储器213进行记录数据读取的定 时的时序图。注意,在图41中,累计次数是表示从基准开始的 记录定时信号的数量的时间轴的指示符。另外,传送次数计数 器值是这样的值对于每一记录定时信号,传送次数计数器216 将该值增大l,如前所述,并且,在从0计数到15时,返回到O。 此外,触发器信号下的四方框中的数字表示在该定时要传送的 块编号。这里,以淡灰色填充的四方框表示本应记录在第一列中的 记录数据,没有填充的四方框表示本应记录在第二列中的记录 数据,并且以深灰色填充的四方框表示本应记录在第三列中的 记录数据。本实施例中,校正值存储单元217已对于组0设置了 0,对 组1设置了2,对组2设置了4,对组3设置了6,对组4设置了8, 对组5设置了10,对组6设置了12,以及对组7设置了14,作为各 组的校正值。参考图41,设置了校正值0的组0在累计次数0到15 期间记录第一列的记录数据。另外,设置了校正值2的组1随着 记录定时移位了两个累计次数,在累计次数2到17期间记录第一 列的记录数据。接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在倾斜移位校正中生成记录数据的处理。首先,数据选择电路215在累计次数0到15的定 时,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来自存储体0和存储体2的数据, 在累计次数16到3 1的定时读取来自存储体l和存储体O的数据, 在累计次数3 2到4 7的定时读取来自存储体2和存储体1的数据, 并且在累计次数48到63的定时读取来自存储体1和存储体0的数 据。因此,数据选择电路215根据累计次数,读出来自存储体O、 l和2其中两个的数据。例如,为了读取来自存储体0和存储体2的数据,在累计次 数0时,读出作为块0的记录数据的地址0的记录数据(存储体0) 和地址20的记录凄t据(存储体2)(参见图41)。以相同方法,为了 读取来自存储体1和存储体0的数据,在累计次数22时,读出作 为块6的记录数据的地址16的记录数据(存储体1)和地址6的记 录数据(存储体O)。图42是示意性示出在累计次数22的定时生成传送给记录 头ll的记录数据(传送数据)的示意图。在图42中,要传送的记 录数据bO是与组O的累计次数相对应的块的记录元件数据。这 里,要传送的块是6,因此相当于组0的块6的记录数据,即,要 从记录头ll的seg6记录的数据。另外,b7是组7的块6的记录元 件数据,因此相当于要从记录头11的segl 18记录的数据。图39是示出数据选择电路215的记录数据的选择的流程 图。将参考该流程图说明用于在累计次数22的定时生成传送数 据的方法。在输入记录定时信号时(步骤S301),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 的存储体1的地址16读出记录数据,并且由内部第 一锁存单元 (未示出)临时保持该数据(步骤S302)。接着,以相同方法,从存 储体0的地址6读出记录数据,并由内部第二锁存单元(未示出)临时保持该数据(步骤S3 03)。接着,将组O的校正值与传送次数计数器的值进行比较(步骤S304)。根据本实施例的组O的校正值为O,并且在与传送次数 6进行比较时,满足条件0 S 6,因此将地址16的数据b0保持在 第三锁存单元(步骤S305)。从组0到组7执行类似处理。例如,对于组4,校正值为8, 并且传送次数为6,因而不满足步骤S304的条件,因此,将地 址6的数据b4保持在第三锁存单元(步骤S306)。从组0到组7如此 进行处理,从而创建传送数据b0到b7。回到图4 2 ,组0到组3的传送数据b 0到b 3是在累计次数2 2时 本应记录的记录数据,即,第二列的记录数据。相反,组4到组 7的传送数据b4到b7是应该在16次前即第 一 列记录的记录数据。 通过记录数据传送电路219将所生成的记录数据与在数据传送 CLK生成器218所生成的HD—CLK—起发送给记录头ll。图43是示出在累计次数34的定时生成传送给记录头ll的 记录数据(传送数据)的示意图。在累计次数34的定时,从第三 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作为块2的记录数据的地址22和地址12的记 录数据。参考示出记录数据的选择的图39中的流程图,从组0到组7 的校正值与传送次数计数器值进行的比较,示出组0和1满足步 骤S304的4交正值和传送次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组0和组1 的传送数据bO和bl,选择地址21的记录数据,并且对于形成组2 到组7的传送数据,选择地址ll的记录数据。对于本实施例,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取2个存储体的数 据,由第一和第二锁存单元各保持其中一个,并且进行数据选 择,而且将所选择的数据作为传送数据,并且进行第三次锁存。 可以利用单个锁存单元执行相当于上述控制的控制。图40是示出仅利用单个锁存单元进行控制的情况的图。在输入记录定时信号时(步骤S401),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储 体1的地址16读出记录数据(步骤S402)。接着,将组O的校正值 与传送次数计数器的值进行比较(步骤S 4 0 3 )。根据本实施例的 组O的校正值为O,并且在与传送次数为6进行比较时,满足条件 0^6,因此将地址16的数据bO保持在锁存单元(步骤S404)。从 组0到组7执行类似处理,并且在步骤S404,仅对满足步骤S403 中的条件校正值^传送次数计数器值的组的数据进行锁存。接着,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存储体0的地址"读出记录 数据(步骤S405)。这里,对于不满足步骤S403中的条件的组进 行锁存(步骤S406)。也就是说,对满足条件校正值〉传送次数 计数器值的组的数据进行锁存。从组0到组7如此进行与此类4以 的处理,从而创建传送数据bO到b7。对于累计次数22的定时,在步骤S404,仅对地址13的数据 bO到b3进行锁存,并且在步骤S406,对地址3的数据b4到b7进 行锁存。对于本实施例,从第三记录存储器213读出两个存储体的 数据。然而,在第一列,读出存储体O的记录数据和作为前一列 的数据的存储体2的记录数据,但是,由于这是紧接开始进行记 录之后的列,因而在前一列没有数据。因此,丢弃从存储体2 读出的数据,并且在第一列的记录操作中不使用该数据。以相 同方法,对于第四列,读出存储体O的记录数据和作为前一列的 数据的存储体2的记录数据,但是,由于这是已完成了记录的列, 因而没有进行记录的数据。因此,丢弃从存储体O读取的数据, 并且在第四列的记录操作中不使用该数据。如上所述,可以根据设备的结构,对于各记录元件,改变 分配给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如上所述。因此,通过获得倾斜量和根据该倾斜量设置各组的校正值,可以仅对在 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校正。因此,根据本实 施例,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f象质量下降。 第一实施例的补充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息的手动检测对于第一实施例,说明了了这样一种配置为了获得与倾 斜移位有关的信息,利用光学传感器检测在主扫描方向从上游侧和下游侧墨排出口 13所形成的点的移位量。然而,本实施例的应用不局限于具有光学传感器的喷墨记录设备,并且可以应 用于不具有光学传感器的喷墨记录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从图14所示的7个测试斑紋中,用户根据目测选择没有黑色或白色条 紋的均匀测试斑紋,并且将关于所选择的测试斑紋的信息(例 如,"-2,,等)输入PC等主机,将该信息传送给喷墨记录设备。或 者,用户可以从设置给喷墨记录设备的输入单元,设置所选择 的测试斑紋的信息。此外,考虑到光学传感器发生故障的情况,用于使用光学 传感器检测倾斜量的模式以外,甚至可以对具有光学传感器的 喷墨记录设备的结构设置用户根据目测检测倾斜量的模式。逆时4十倾杀牛移4立 一交正对于第一实施例,对于记录头在顺时针方向倾斜的情况下 的倾斜移位的校正方法进行了说明。然而,在记录头逆时针方 向倾斜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4交正。这 里将就下面的情况进行说明下游侧的点相对于上游侧的点在 主扫描方向上向左发生了一个像素的移位("+ 2")。将省略对于 与第 一 实施例中的相同的结构的说明。对于该倾斜移位校正,对于组0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设 置校正值14,对于组1设置校正值12,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10,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8,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6,对于组5设置校正 值4,对于组6设置校正值2,并且对于组7设置校正值0。图19是示出组0到组7的记录元件的喷嘴编号、驱动顺序、 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从各组中具有更早排出顺序的记录元 件开始,对分配给通过校正信息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的记 录数据读取位置进行偏移。也就是说,对于组0的块0到13的记 录元件、组1的块0到ll的记录元件、组2的块0到9的记录元件、 组3的块0到7的记录元件、组4的块0到5的记录元件、组5的块0 到3的记录元件、以及组6的块0到l的记录元件,将记录数据从 第二列改变成第四列。图20示出通过图19所示的倾斜移位校正在记录介质12上 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对于本实施例,对于各组设置校正值,并 且同样利用逆时针倾斜移位校正,改变与根据该校正值的数量 的记录元件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因此,同样利用逆 时针倾斜移位校正,可以仅对在点本应形成在其中的列的外部 所形成的点进行校正,并且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 像质量下降。分散驱动中的倾斜移位校正对于喷墨记录,利用在记录元件中使用加热器或压电装置 的能量来提供墨,从而排出墨滴并记录图像。对于这些喷墨记 录方法,从特定墨排出口排出墨滴,这使得相邻的墨排出口的 喷嘴部分受到压力波等的影响,导致这样一种现象(串扰)来 自相邻墨排出口的墨排出变得不稳定。因此,优选时分驱动(分 散驱动),在时分驱动中,顺序驱动非相邻位置处的记录元件, 从而使得相邻墨排出口不连续排出墨。在利用这种分散驱动类型的时分驱动进行倾斜移位校正 的情况下,对于组0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中设置校正值0,对于组1设置校正值2,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4,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6, 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8,对于组5设置校正值10,对于组6设置校 正值12,以及对于组7设置4交正值14。图21和22是用于说明在进行这种分散驱动类型时分驱动 时所进行的倾斜移位校正的图。图21是示出这些组的记录元件 的喷嘴编号、块、记录数据和点布局的图。图22示出通过图21 所示的倾斜移位校正在记录介质12上所形成的点的布局。对于分散驱动类型时分驱动,驱动顺序不同于第 一 实施例 的驱动顺序,因此改变记录数据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不同。然 而,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乂人各组中具有更早排出顺序 的记录元件开始,对分配给通过校正值所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 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进行偏移。从图22可知,根据本实施例,对于各组设置校正值,并且 同样利用分散驱动结构,改变与根据该校正值的数量的记录元 件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读取位置。因此,对于各组,在主扫描 方向上,可以仅对在点本应形成的列的外部所形成的点进行偏 移,并且可以减轻由于倾斜移位所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小于 一 列的倾斜移位校正将针对下游侧的点相对于上游侧的点在主扫描方向上向 右发生1/2像素的移位的情况,对于倾斜移位小于第 一 实施例的 倾斜移位("-1,,)的4交正方法进行说明。对于"-l,,的倾斜移位校正,对于组0在校正值存储单元217 中设置校正值O,对于组l设置校正值l,对于组2设置校正值2, 对于组3设置校正值3,对于组4设置校正值4,对于组5设置校正 值5,对于组6设置校正值6,并且对于组7设置校正值7。从各组 中具有更早排出顺序的记录元件开始,对分配给通过校正值所 指定的数量的记录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进行偏移。也就是说,对于组1的块0的记录元件,对于组2的块0到l的记录元件、 对于组3的块0到2的记录元件、对于组4的块0到3的记录元件、 对于组5的块0到4的记录元件、对于组6的块0到5的记录元件、 以及对于组7的块0到6的记录元件,将记录数据从第二列改变成第四列。如上所述,本实施例能够对小于 一 列的孩i小倾斜移位进行 校正。另外,如果倾斜量如此小,则可以通过设置校正值,将 根据第 一 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应用于小于 一 列的倾斜移位校 正,从而使得各组中偏移记录时间读取位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 更少。通过改变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的倾斜移位校正 以上对于本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主扫描 方向上改变由来自第三记录存储器213的校正值所指定的记录 元件的记录数据读取位置,以进行倾斜移位校正。然而,可以 做出不设置第三记录存储器的配置,在根据经过HV转换处理的 记录数据从各列读出数据时,基于校正信息来改变数据读取位 置。另外,可以做出这样一种配置基于与倾斜移位有关的信 息,将记录存储器的记录数据存储位置从第三记录存储器改变 到另一记录存储器。也就是说,利用在存储位置发生了改变的 情况下将记录数据存储在分开设置的记录存储器中的配置,使 得在主扫描方向上对与各组中的校正值相对应的数量的点进行 偏移,并且以众所周知的方式从记录存储器读出记录数据,从 而实现根据本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当然,还可以做出这样 一 种结构在用于存储后处理 (post-processing)记录数据的记录存储器,在对从主机所传送的 并进行了展开的记录数据进行H V转换处理时,基于校正信息改变记录数据的存储位置。 第二实施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是这种记录i殳备在该记 录设备中,在利用双向记录和偶数次的多遍记录来记录图l象时 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倾斜位移校正。注意,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简化说明,将记录头ll的墨排出口的数量描述为64。双向记录是这种记录方法,在该记录方法中,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往返扫描,并且在往扫描(outbound scan)和返扫描 (return scan)两者中都记录图像。并且,多遍记录是记录头对相 同区域扫描多次以完成图像记录的方法。因此,偶数次的多遍 扫描记录表示利用多遍记录来完成相同区域的记录的扫描次数 是偶数次。在利用双向记录的情况下,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由于往返 扫描记录头11的滑架的机械误差等,出现在往扫描和反向扫描 期间形成的点位置的相对移位,也称为"双向移位"。已知用于 校正双向移位以减轻由于双向移位引起的图像质量的劣化的技 术。利用通用的双向移位校正方法,首先,为了检查双向移位 的移位量,记录多个测试斑紋,其中对于往扫描和返扫描中的 一个,使排出墨滴的定时不同。通过光学传感器或者通过人类 视觉观测来确定多个测试斑紋中的哪个具有点的最少的位置偏 移,从而获得与移位量有关的信息。然后,基于所获得的移位 量信息,对于往扫描或者返扫描来改变排出墨滴的定时,并且 因此执行双向移位校正。然而,对喷墨记录设备上设置的光学传感器的分辨率或者 人眼可识别的分辨率存在限制。因此,上述双向移位4交正不能 实现对充足分辨率的双向移位校正,并因此存在不能够解决由于双向移位导致的点形成位置偏移的效果的许多情况。现在,将i^明在倾斜移位以外的具有双向移位的弊端。图 23是示出在存在倾斜移位和双向移位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12上 形成的点的布局的图。注意,将64个墨排出口 13分割为组0到组 3的四个组,并且每个组具有从其下游侧开始分配至块0到块15 的记录元件。4安0—1—2 —…15的驱动顺序来驱动记录元件。在图23中,实线圏表示在记录头11沿箭头A所示的主扫描 方向/人左向右移动(往扫描记录)时所形成的点501。白色圏在记 录头11在主扫描方向从右向左移动(返扫描记录)时所形成的点 502。这里注意,记录介质12不在往扫描记录和返扫描记录之间 输送,并且所示出的点布局是用于每个针对往扫描记录和返扫 描记录的 一 次记录扫描。如/人图23可以理解,存在倾斜移位,因此在相同块中由记 录元件形成的上游侧点和下游侧点之间,往扫描记录点501和返 扫描记录点502两者都呈现主扫描方向移位。此外,存在双向移 位,所以返扫描记录点502从它们原本应该所在的列向右移位, 并且存在关于往扫描记录点501在主扫描方向的移位。因此,存 在倾斜移位和双向移位的情况导致例如如上所述的点形成位置 移位。接着,将说明在双向记录和偶数次的多遍记录中出现了倾 斜移位和双向移位的情况下的点布局。这里将说明四次的多遍 记录作为偶数次的多遍记录的例子。黑色点是在往扫描时形成 的点,并且白色点是在返扫描时形成的点。随着箭头B的输送 方向,从附图的顶部向底部输送记录介质12。并且注意,根据 四次的多遍扫描记录将各扫描的记录数据减少到2 5 % 。在图24中,在递增单位区域503中,按往、返、往、返的 顺序来扫描记录头11,并且通过四次记录扫描来完成递增单位区域503的图像。首先,利用递增单位区域503的第一次扫描, 记录头ll沿由箭头A表示的主扫描方向从左向右移动(往扫描), 并且利用组3的16个墨排出口 13、即记录头的墨排出口 13的1/4 来进行记录(图24中的(A))。接着,在由与记录头的l/4等同的量 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之后,记录头ll沿由箭头A表示 的主扫描方向从右向左移动(返扫描),并且利用组2的16个墨排 出口 13来进行记录(图24中的(B))。以相同的方式,在由与记录 头的l/4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之后,记录头ll 进行往扫描,并且利用组l的16个墨排出口 13来进行记录(图24 中的(C)),并且在由与记录头的1/4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 记录介质12之后,记录头ll进行返扫描,并且利用组0的16个墨 排出口 13来进^f亍记录(图24中的(D))。因此,四次记录扫描完成 了递增单位区域503的记录。图25是示出递增单位区域504的点布局的图,其中,在递 增单位区域503的记录之后在递增单位区域504中进行记录。在 递增单位区域504中,记录头ll沿返、往、返、往的顺序来扫描 记录头ll,并且通过四次记录扫描来完成递增单位区域504的图 像。首先,记录头11利用组3的16个墨排出口 13来进行返扫描(图 25中的(A))。注意,在图25A中示出的状态中,已经完成了递增 单位区域503的两次扫描,并且通过从组3和组2的墨排出口进行 排出已经形成了点。接着,在通过与记录头的l/4等同的量在副 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时,记录头ll利用组2的16个墨排出口 13来进行往扫描(图25中的(B)),并且在通过与记录头的1/4等同 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时,记录头1 l进行返扫描, 并且利用组l的16个墨排出口 13来进行记录(图25中的(C)),并 且在通过与记录头的1/4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 12时,记录头ll进行往扫描,并且利用组O的16个墨排出口 13来进行记录(图25中的(D))。因此,通过四次的多遍记录来完成 递增单位区域504的记录。在递增单位区域504之后的递增单位区域是再次进行从往 扫描开始的四次的多遍记录的区域,并且点布局与递增单位区 域503的相同。因此,在记录介质12上交替形成利用往扫描开始 记录的递增单位区域503的点布局、以及利用返扫描开始记录的 递增单位区域5 0 4的点布局。图26是示出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的点布 局。附图中的实线表示在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 中已经形成的点的范围。如从该附图可以看出,在递增单位区 域503中,与递增单位区域504相比,在主扫描方向在较窄的范 围中形成点。因此,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具有 每单位面积不同的覆盖率(面积因素)。也就是说,由于在记录 介质12上交替形成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的点布 局,因此在副扫描方向重复具有不同覆盖率的两个递增单位区 域,并且对于每个递增单位区域图像浓度有所差异。下文中将 该具有不同浓度的递增单位区域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带不规 则性(band irregularity)",并且有损图像质量。现在,参考图27A和27B将说明这种带不规则性出现的原 因,其中图27A和27B示出了在一列的区域中由组O的墨排出口 列形成的点505以及由组3的墨排出列形成的点506,并且图27A 示出递增单位区域503的带不规则性,图27B示出递增单位区域 504的带不规则性。该附图示出由组O的墨排出口列形成的点505 和由组3的墨排出口列形成的点506之间的主扫描方向距离D在 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之间有所不同。也就是说, 对于每个递增单位区域,在最初扫描中由墨排出口组所记录的 点(组O的墨排出口组)和在最后扫描中由墨排出口组所记录的点(组3的墨排出口组)之间的主扫描方向距离D有所不同。因此,利用偶^t次的多遍记录,由于倾斜移位和双向移位,在最初扫描时i己录的点和在最后扫描时i己录的点在主扫描方向 移位。因此,在递增单位区域中,在主扫描方向形成的点的范 围有所不同,/人而导致带不规则性。如上所述,利用偶数次的 多遍记录,由于带不M^则性,倾斜移位和双向移位导致记录介 质12上图像质量的劣化。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是已经应用了根据第 一实施例的倾;纤移位才交正的、能够利用偶婆t次的多遍记录和双 向记录来记录图像的配置。图28是示意性示出在存在倾斜移位 和双向移位的情况下,在进行才艮据第 一 实施例的倾斜移位4交正 已经记录了图像的情况下的点布局的图。在图28中,利用四次 的多遍记录来进行记录,并且递增单位区域503示出由从往扫描 开始的四次扫描所记录的点布局,而递增单位区域504示出由从 返扫描开始的四次扫描所记录的点布局。首先,通过利用组3的墨排出口进行往扫描记录在递增单 位区域503中形成点(图28中的(A))。接着,在由与记录头的1/4 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之后,通过利用组2的墨 排出口在递增单位区域503中并利用组3的墨排出口在递增单位 区域504中进行返扫描记录来形成点(图28中的(B))。此外,在 由与记录头的1/4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之后, 通过利用组l的墨排出口在递增单位区域503中并利用组2的墨 排出口在递增单位区域504中进行往扫描记录来形成点(图28中 的(C))。此外,在由与记录头的l/4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 记录介质12之后,通过利用组O的墨排出口在递增单位区域503 中并利用组1的墨排出口在递增单位区域504中进行返扫描记录 来形成点(图28中的(D))。最终,在由与记录头的1/4等同的量在副扫描方向输送记录介质12之后,通过利用组0的墨排出口在递增单位区域504中进行往扫描记录来形成点(图28中的(E))。因 此,在记录介质12上在副扫描方向交替4争续递增单位区域503 的点布局和递增单位区域504的点布局,其中,在递增单位区域 503的点布局中,通过利用往扫描开始的多次扫描来形成点,在 递增单位区域504的点布局中,通过利用返扫描开始的多次扫描 来形成点。图29A和29B示出利用图28中示出的记录方法在递增单位 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中记录的点的布局。利用#^居第一 实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通过设置每组的一交正值通过各记录元 件可以偏移点位置,并且仅可以偏移这种点该点位于在它们 原本应该所在的列的外部。因此,利用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 单位区域5 0 4,可以使由组0的墨排出口记录的点和由组3的墨排 出口记录的点之间的主扫描方向距离保持恒定。也就是说,对 于这两个递增单位区域,主扫描方向距离D是与双向移位量等 同的距离。因此,对于递增单位区域503和递增单位区域504, 每单位区域的覆盖率(面积因素)相同,从而可以抑制带不规则 性。因此,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将根据第一实 施例的倾斜移位校正应用于利用包括往扫描和返扫描的多次扫 描来记录图像的情况。应用该倾斜移位校正使得即使在通过多 次往返扫描记录头来记录图像时存在双向移位的情况下也能够 抑制带不规则性,从而减轻图像劣化。作为替代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打印设备的打印方法,所 述打印设备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用于将墨分配在打印介质 上的打印元件的阵列,所述打印设备用于以块为单位来驱动打 印元件,其中每个块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打印元件的组,所述方法包括;险测使得所述第 一方向从预定方向偏离的打印设 备内部打印元件的阵列的布置中的失误,并基于检测到的偏移 来对根据各打印元件所属的块的块中打印元件的打印定时进行 调整,其中,相对于基准块来确定对块进行的调整,对每个块 进行的调整基本上与沿第 一 方向该块离基准块的距离成比例。本实施例还提供 一 种包括沿第 一 方向延伸的、用于将墨分用于以块为单位来驱动所述打印元件,每个块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打印元件的组,所述打印设备包括用于检测使第一方 向从预定方向偏离的打印设备内部打印元件的阵列的布置中的 误差的检测器,以及补偿单元,基于检测到的偏移,可操作该 补偿部件以对根据每个打印元件所属的块的块中的打印元件的 打印定时进行调整,其中,相对于基准块来确定对各块的调整, 对每个块进行的调整基本上与沿第 一 方向该块离基准块的距离 成比例。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 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 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来驱动所述记录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以及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各记录元件为递增单位,来改变要提供给记录元件组的、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记录数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所述组由所述记录元件列中的各块中的连续记录元件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改 变单元改变所述记录数据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存储位 置,使得通过属于相同组的记录元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的 点将位于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相同列内。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包括 所述记录元件列一端处的记录元件的组中、被提供有改变了在 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的记录数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 与在包括所述记录元件列另 一端处的记录元件的组中、被提供 有改变了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的记录数据的记录元 件的数量不同。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从包括 所述记录元件列 一端处的记录元件的组向包^"所述记录元件列 另 一端处的记录元件的组,对于各组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被提供有改变了存储位置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增加。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记 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所述倾斜越大,纟皮提供有改 变了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的记录数据的记录元件的 数量越多。
6. —种^己录i殳备,包4舌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 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 记录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记录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 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并且读取单元,能够基于所获得的信息,读取所述存储单元中 主扫描方向存储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以大体上同时驱动属于 相同块的记录元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读 取单元用于读取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 使得通过属于相同组的记录元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的点将 分布在记录介质上的相同列内。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从包括 所述记录元件列 一 端处的记录元件的组向包括所述记录元件列 另 一端处的记录元件的组,对于各组利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 在不同存储位置读取的记录数据所驱动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增 力口 。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所述倾斜越大,利用所读取 的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不同的记录数据所驱动的记 录元件的数量越多。
10. —种记录i殳备,包才舌记录头,其具有记录元件列,其中在所述记录元件列中,设置有多个记录元件,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 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为递增单位,驱动所述记录元件; 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以及改变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得的信息,独立地针对各记录元件,来改变与进行所述时分驱动的多个记录元件相对应的记录数据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记录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 使所述记录头往返扫描偶数次来在所述记录介质的递增单位区 域中进行记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设备。该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具有设置了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元件列,并且将所述记录元件列中分散位置处的记录元件作为块;扫描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扫描;时分驱动单元,用于以块的递增单位为单位来驱动所述记录元件;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记录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与所述记录元件列相对于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倾斜有关的信息;以及改变单元,用于基于获得的信息,以各个记录元件为递增单位,改变要提供给记录元件组的、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记录数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存储位置,所述组由所述记录元件列中的各块中的连续记录元件组成。
文档编号B41J2/04GK101332702SQ200810129119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9日
发明者中野孝俊, 丸晶子, 勅使川原稔, 村山仁昭, 枝村哲也, 梅泽雅彦, 池上信介, 高桥喜一郎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