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版印刷系统中通过冷凝的润湿液沉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693785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数字平版印刷系统中通过冷凝的润湿液沉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内容涉及标记和印刷方法及系统,以及更具体来说,涉及用于准确沉积可变平版印刷标记或印刷系统中的润湿液(例如水基润版液)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胶印是常用的印刷方法。(为了便于此目的,术语“印刷”和“标记”可互换地使用)。在典型的平版印刷过程中,可以是平板、圆筒、带等的印刷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为具有疏水和亲油材料的“图像区域”以及亲水材料的“非图像区域”。图像区域对应于最终印刷品(即,目标承印物)上被诸如油墨之类的印刷或标记材料占据的区,而非图像区域是与最终印刷品上没有被所述标记材料占据的区相对应的区域。亲水区域接受水基润湿液(通常称作润版溶液,并且通常由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其它添加剂和/或表面活性剂组成)并且易于被其润湿。疏水区域排斥润湿液并且接受油墨,而在亲水区域之上形成的润湿液形成用于排斥油墨的流体“释放层”。因此,印版的亲水区域对应于最终印刷品的未印刷区或“非图像区”。油墨可直接转印到诸如纸张之类的承印物,或者可施加到诸如胶印系统中的橡皮(或胶布)滚筒之类的中间表面。橡皮滚筒覆盖有表面能够与承印物的纹理一致的适合的涂层或套筒,其中承印物可具有比成像板的表面峰谷深度略大的表面峰谷深度。充分的压力用于将图像从橡皮滚筒转印到承印物。将承印物夹于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提供这个压力。上述平版印刷技术和胶印技术利用永久图案化的板,并且因此仅当印刷诸如杂志、报纸及其类似物的相同图像的大量副本(大印数)时才是有用的。但是,它们不准许在没有移开和更换印刷滚筒和/或成像板的情况下从一页到下一页创建和印刷新图案(即,该技术不能适应其中图像逐个压印地发生变化的真正高速可变数据印刷,例如如同数字印刷系统的情况那样)。此外,永久图案化的成像板或滚筒的成本分摊于副本的数量。因此,每印刷副本的成本对于同一图像的较小印数而言比对于同一图像的较大印数要高,与来自数字印刷系统的印刷相反。部分由于所使用油墨的质量和色域,平版印刷和所谓的无水工艺提供很高质量的印刷。此外,这些油墨–通常具有极高彩色颜料含量(通常在按重量计算的20-70%的范围内)–与墨粉和许多其它类型的标记材料相比是极低成本的。但是,虽然期望将平印和胶印油墨用于印刷以便利用高质量和低成本,但是也期望逐页印刷可变数据。迄今,已经存在使用这些油墨来提供可变数据印刷的多个障碍。此外,期望对于同一图像的较小印数来降低每份的成本。理想地,期望对于中等印数(例如大约10000份)和小印数(例如大约1000份),最终降低到1份的印数长度(即,真正的可变数据印刷),引起与胶印或平版印刷的大印数(例如,超过100000份)的每份相同的低成本。所遇到的一个问题在于,胶印油墨的粘性一般太高(常常大大高于50000cps)而在基于喷嘴的喷墨系统中不可用。另外,由于其胶粘性质,胶印油墨相对于静电力具有极高的表面粘附力,并且因此几乎不可能使用静电来操控到表面上或者离开表面。(这与静电印刷系统/电传照相系统(electrographicsystem)中使用的、因其微粒形状以及定制的表面化学性质和特殊表面添加剂的使用而具有低表面粘附力的干或液体墨粉微粒相反。)在过去已经努力创建用于可变数据的平版印刷系统和胶印系统。在美国专利3800699中公开一个示例,其中诸如激光器之类的强能量源被用于逐个图案地蒸发润湿液,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到本文中。在美国专利7191705所公开的另一个示例中,将亲水涂层施加到成像带,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到本文中。激光器有选择地加热和蒸发或者分解亲水涂层的区域。然后将水基润湿液施加到这些亲水区域,从而使其是疏油的。油墨则被施加到并且有选择地转印到板上仅没有被润湿液所覆盖的区中,从而创建能够转印到承印物的上墨图案。一旦经过转印,清洁皮带,沉积新的亲水涂层和润湿液,以及重复进行图案化、上墨和印刷步骤,例如以用于印刷下一批图像。在上述平版印刷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是具有润湿液的初始层,其中润湿液的初始层具有均匀的和预期的厚度。为了实现这个方面,使包括由溶液供应所馈送的辊的触版辊夹区(nip)加湿系统接近可再成像表面。润湿液则从触版辊转印到可再成像表面。但是,这种系统依靠触版辊和可再成像表面的机械完整性、触版辊和可再成像表面的表面质量、保持触版辊与可再成像表面之间的间距的固定件(mounting)的刚性等,以得到均匀层。机械对齐误差、位置和旋转公差以及组件磨损每个都促成辊-表面间距的变化,从而引起润湿液厚度与理想的偏差。此外,辊—涂层工艺中称作肋纹不稳定性的伪像导致非均匀的润湿液层厚度。这个可变厚度表示为印刷图像中的条纹或连续线。更进一步地,虽然在每次印刷工次(pass)之后很努力地清洁辊,但是在一些系统中,当施加一层润湿液时污染物(例如来自先前工次的油墨)不可避免地余留在可再成像表面上。余留的污染物能够将其附于沉积润湿液的触版辊。此后,辊可把来自污染物的图像伪像引入后续印刷品中,从而导致不可接受的最终印刷品。另外,空化因泰勒不稳定性而可在触版辊上在转印夹区中出现(参见例如W.H.Banks的“AnOutlineofRheologyinPrinting”(杂志RheologicaActa,第272-275页(1965))),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到本文中。为了避免这些不稳定性,系统已经被设计为具有沿轴向前后移动、同时还与触版辊滚动接触地移动的多个辊,以便打破肋纹和条纹形成。但是,这种辊机构增加了润湿系统的“稳定”的延迟,因此印刷无法开始,直到润湿液层厚度在所有辊表面上稳定。另外,即时(on-the-fly)润湿液流控制是不可能的,因为润湿液层在那个点已经在触版辊上建立,并且其它润湿系统辊充当缓冲机构。相应地,已经努力研制直接在胶印版表面上–与在中间辊或触版辊上相反–沉积润湿液的系统。一种这样的系统将润湿液喷射到可再成像胶印版表面上。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6901853和美国专利号6561090。但是,由于这些润湿系统与常规(预图案化的)胶印版一起使用的事实,润湿液转印到胶印版的机构包括与胶印版滚筒滚动接触以逐个图案的方式将FS转印到板表面的‘成型辊’–因为正是触版辊与图案化的胶印版表面之间的接触滚动的夹挤作用从胶印版的疏水区域挤出润版液溶液,从而允许后续油墨转印选择性机构按预期进行工作。虽然这些喷雾润湿系统提供通过控制喷雾系统来计量润湿液的流速的优点以及根据需要即时操控润湿液层厚度的能力,但是使用润湿系统触版辊作为将润湿液转印到板表面的最终装置的要求再引入了厚度变化、辊污染、辊空化等缺点。此外,当润湿液的厚度通常小于一微米时,这类系统不能够适应这个小于一微米状况下的润湿液的比较宽的厚度范围。供进一步参考,在2011年8月5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3/204515中公开了将润湿液施加到可再成像表面的附加方法,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内容针对用于将润湿液直接施加到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的可再成像表面的系统和方法。公开提供冷凝区域的系统和方法,在该冷凝区域中以空气传播的(airborne)状态(优选地作为蒸汽)所提供的润湿液可在可再成像表面上冷凝以形成预期厚度的润湿液层。本文中公开了用于将润湿液施加到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的成像构件的可再成像表面的系统和对应方法,包括用于加热润湿液以产生其蒸汽形式(本文中称作润湿液“汽”)的子系统、用于将所述润湿液汽的流引导到可再成像表面的子系统以及用于将该汽冷凝到成像构件的可再成像表面上、由此润湿液汽在可再成像表面上直接回复到连续液体层并且由此沉积在可再成像表面上以形成具有受控的厚度和表面质量的润湿液层的子系统。多个可替换系统和方法可用于将液体的润湿液转换成汽,包括将热量直接施加到润湿液槽、将热量间接施加到润湿液槽、将辐射(例如微波辐射)施加到润湿液槽等。类似地,多个可替换系统和方法可用于将润湿液汽转换成在可再成像表面上的液体,包括将汽施加到相对较冷的可再成像表面、将汽限制到以歧管(manifold)或板的形式的冷凝流控制结构与可再成像表面之间的冷凝区域等。可提供各种反馈和控制系统,以便测量施加到可再成像表面的润湿液层的厚度,并且动态地或者以其它方式来控制汽输送和冷凝过程的方面以得到和保持预期的层厚度。为这个目的可提供光学传感器以及来自于其的用于控制润湿液汽的体积、温度、饱和度等的反馈信号。本文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提供优于已知方法的多个优点,包括但不限于:微观和宏观尺度的沉积的润湿液层的均匀性;在可再成像表面之上形成的层厚度的精度;可再成像表面之上的非常薄的润湿液层的提供,其中具有对那个层厚度的大约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微米的控制;随印刷过程速度而可调整的润湿液的可变速度沉积;从小到大的承印物尺寸以及从低到高印刷数量的可缩放性;以及节省成本的低损耗或没有损耗(浪费),从而降低环境影响,等等。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的成像构件的可再成像表面之上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包括:润湿液贮液器,配置成向所述可再成像表面提供空气传播状态的润湿液;流导管,通信地耦合到所述贮液器,并且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在其中可从所述贮液器朝着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传播;流控制结构,用于将从所述流导管所提供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限制到冷凝区域,以便支持通过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之上冷凝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而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上形成润湿液层;以及抽取子系统,用于从所述冷凝区域抽取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上没有冷凝的多余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可再成像表面具有温度和对应的饱和的蒸汽压力,并且进一步地其中润湿液的所述空气传播状态是具有在可再成像表面的温度下比饱和的蒸汽压力大的蒸汽压力的蒸汽状态。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润湿液贮液器还配置成包含液态的润湿液,并且还包括通信地耦合到所述贮液器以用于创建所述贮液器中包含的润湿液的蒸汽状态的蒸汽发生器。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润湿液蒸汽的微粒从所述贮液器传输到所述可再成像表面的气体传输装置。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器从由下列项所述组成的组中选取:电阻加热元件、辐射源、光源、声源和热传导源。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器是配置成引起所述润湿液的沸腾以创建所述润湿液蒸汽的电阻加热元件,并且还包括设置成在所述贮液器与所述冷凝区域之间的导管中创建气流、从而将所述润湿液蒸汽从所述贮液器传输到所述可再成像表面的风扇。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润湿液贮液器还配置成包含浮质状态的润湿液,并且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流导管还将所述浮质润湿液引导到所述冷凝区域。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还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通信地耦合到所述流控制结构以用于在所述冷凝区域中将所述流控制结构保持在超过所述可再成像表面的温度的温度,使得阻止润湿液在所述流控制结构上冷凝。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流控制结构是歧管,所述歧管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至少一个喷嘴,以便将气流从所述歧管沿所述可再成像表面的方向引导至所述冷凝区域中。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还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通信地耦合到所述歧管以用于在所述冷凝区域中将所述歧管保持在超过所述可再成像表面的温度的温度,使得阻止润湿液在所述歧管上冷凝。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抽取子系统是真空抽取子系统,所述真空抽取子系统配置成从所述冷凝区域抽取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上没有冷凝的所述剩余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而没有影响在所述冷凝区域外部的所述润湿液层。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还包括贮液器,所述贮液器通信地耦合到所述抽取子系统,用于收集和再循环从所述冷凝区域所抽取的润湿液供所述润湿液子系统再使用。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还包括用于确定在所述冷凝区域之后的位置的所述润湿液层的厚度的厚度传感器。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还包括控制所述贮液器与所述冷凝区域之间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流的流控制装置,并且还包括通信地耦合到所述厚度传感器和所述流控制装置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使得可将所述厚度传感器所确定的厚度与目标厚度进行比较,以及响应所述比较,所述控制器可向所述流控制装置提供信号以调整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流,由此控制所述润湿液的冷凝程度。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用于形成润湿液层的子系统中,其中,所述控制器通信地耦合到用于响应所述厚度和所述目标厚度的所述比较而起动从由下列项所述组成的组中选取的用于控制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冷凝程度的方面的设备的控制机构:控制流动到所述冷凝区域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温度的设备;控制冷凝区域中的润湿液的蒸汽浓度的设备;控制所述可再成像表面附近的环境的温度的设备;控制所述可再成像表面附近的环境的润湿液的蒸汽浓度的设备;控制所述可再成像表面的温度的设备;以及控制所述可再成像表面对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暴露时间的设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包括:成像构件,具有任意的可再成像表面;润湿液子系统,用于将润湿液层施加到所述可再成像表面,包括:润湿液贮液器,配置成向所述可再成像表面提供空气传播状态的润湿液;流导管,通信地耦合到所述贮液器,并且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在其中可从所述贮液器朝着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传播;流控制结构,用于将从所述流导管所提供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限制到冷凝区域,以便支持通过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之上冷凝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上形成所述润湿液层;以及抽取子系统,用于从所述冷凝区域抽取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上没有冷凝的多余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图案化子系统,用于有选择地去除所述润湿液层的部分,以使得在润湿液中产生图像;上墨子系统,用于将油墨施加在所述可再成像表面之上,使得所述油墨有选择地占据其中润湿液由所述图案化子系统去除的区域,由此形成上墨的潜像;图像转印子系统,用于将所述上墨的潜像转印到承印物;以及清洁子系统,用于从所述可再成像表面去除残留的油墨和润湿液。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其中,所述可再成像表面具有温度和对应的饱和的蒸汽压力,并且进一步地其中润湿液的所述空气传播状态是具有在可再成像表面的温度下比饱和的蒸汽压力大的蒸汽压力的蒸汽状态。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其中,所述润湿液贮液器还配置成包含液态的润湿液,并且还包括通信地耦合到所述贮液器以用于创建所述贮液器中包含的润湿液的微粒蒸汽状态的蒸汽发生器。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还包括用于确定在所述冷凝区域之后的位置的所述润湿液层的厚度的厚度传感器。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上述的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还包括控制在所述贮液器与所述冷凝区域之间的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流的流控制装置,并且还包括通信地耦合到所述厚度传感器和所述流控制装置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使得可将所述厚度传感器所确定的厚度与目标厚度进行比较,以及响应所述比较,所述控制器可向所述流控制装置提供信号以调整所述空气传播的润湿液的流,由此控制所述润湿液的冷凝程度。以上是本公开内容的多个独特方面、特征和优点的概述。但是,这个概述并不是详尽的。因此,当依照本文所提供的权利要求来考虑时,根据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本公开内容的这些和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附图说明在此所附的附图中,相似参考标号在各个附图之间表示相似元件。虽然是说明性的,但是附图没有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图1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用于可变平版印刷的系统的侧视图。图2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包括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的用于可变平版印刷的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的用于可变平版印刷的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包括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的用于可变平版印刷的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5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在其上设置有图案化的润湿液层的成像构件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6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在其上设置有上墨的图案化的润湿液层的成像构件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7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包括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以及用于创建汽化润湿液的各种设备的用于可变平版印刷的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包括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以及浮质(aerosol)润湿液源的用于可变平版印刷的系统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我们一开始指出,只是概述或者省略众所周知的原材料、处理技术、组件、设备和其它既定的细节的描述,以免不必要地模糊本发明的细节。因此,在细节是以其它方式众所周知的情况下,我们让本发明的应用来建议或规定与那些细节相关的选择。参照图1,其中示出按照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的系统10。系统10包括:成像构件12,在这个实施例中为鼓但可以同样是板、带等,由下面更详细论述的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包围;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上墨子系统18;转印子系统22,用于将上墨图像从成像构件12的表面转印到承印物24;以及最后的表面清洁子系统26。其它可选其它元件包括流变(复粘弹性模量)控制子系统20、厚度测量子系统28、控制子系统30等。还可采用许多附加可选子系统,但是它们超出了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在美国专利申请13/095714中更详细地描述这些子系统中的许多子系统以及系统整体的操作,通过引用将其结合到本文中。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的关键要求是在成像构件12上的可再成像表面层之上输送具有比较均匀和可控厚度的润湿液层。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个层在0.1μm至1.0μm的范围之内。润湿液必须具有加湿并且因而趋向于一经与可再成像表面相接触即扩展开的性质。取决于可再成像表面的表面自由能,润湿液本身可以主要由水组成,其中可选地具有所添加的少量异丙醇或乙醇,以便减小其自然表面张力以及降低后续激光图案化所需的蒸发能量。另外,可添加小重量百分比的适当的表面活性剂,这促进对可再成像表面层的高加湿量。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个表面活性剂由硅氧烷二醇共聚物家族组成,例如三硅氧烷共聚醇或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化合物,它们易于以小重量百分比添加来促进均匀扩展以及低于22达因/厘米的表面张力。其它含氟表面活性剂也是可能的表面张力减小剂。可选地,润湿液可包含辐射敏感染料,以便在图案化的过程中部分吸收激光能量。可选地,润湿液可以是非水的,由例如硅酮油、多氟代醚或氟化硅酮油组成。由于汽化-冷凝过程的性质,润湿液的成分优选地使所有配料(ingriedient)具有较低的沸点(<大约250℃)。非水润湿液选项能够易于利用本发明,因为它们通常不需要具有额外的表面活性剂来增强加湿性质。在以下的实施例描述中,将会理解,在系统10的印版上不存在预成型的亲水-疏水图案。激光器(或者其它辐射源)用于在润湿液中形成凹穴,并且因此图案化润湿液。确定最终印刷的图像的质量的凹穴的特性(例如深度和截面形状)在很大程度上是激光对润湿液具有的作用的函数。这个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激光入射点处的润湿液的厚度影响。因此,为了得到受控的和优选的凹穴形状,重要的是控制润湿液层的厚度并且使其均匀,以及在没有将不希望的伪像引入印刷图像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操作。相应地,参照图2,其中示出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的更详细视图。蒸发厚度控制子系统28设置成接近具有可再成像表面32的成像构件12。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包括包含液态的适当的润湿液的贮液器34。这个润湿液可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转换为润湿液汽,例如由加热元件36,例如电阻加热线圈、辐射源(例如微波)、光源(例如激光器)、传导源(例如由导管所携带的加热的流体)、或者其它方法,将液态流体加热成沸腾。汽态的润湿液可由泵38和导管40从贮液器34传输到可再成像表面32附近的冷凝区域42。成歧管44的形式的流控制结构设置在冷凝区域42中在可再成像表面32附近。歧管44可具有一个或多个狭槽或喷嘴46,它们被设置成使得加压的气体沿可再成像表面32的方向或者可替换地还沿成像构件12的行进方向从其中离开。因此,润湿液汽可随着成像构件12的旋转而一起行进或者被引导到可再成像表面32上或者它们两者。润湿液汽的这个方向的选择和控制将对冷凝程度以及最终对在可再成像表面32之上沉积的润湿液层的厚度具有直接影响。方向的选择将取决于特定应用,但是考虑因素包括对下游层厚度以及位于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下游的其它子系统和元件的可能影响。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区域42中的润湿液汽的传输通过该汽离开导管40的压力和方向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成像构件12的旋转来提供,但是本文中考虑这种传输的许多其它实施例。参照图3,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传输气体源50以及朝着在可再成像表面32与采取板48的形式的流控制结构(代替图2的歧管44)之间的冷凝区域42引导气流的关联控制52。离开导管40的汽由离开源50的气体(例如空气)传输到冷凝区域42中。在任一种情况下(并且返回到图2),润湿液在可再成像表面32上从其汽态沉淀为液态,从而形成润湿液层54。汽态的多余润湿液可通过真空抽取子系统56回收。在某些实施例中,所抽取的润湿液可以被再循环、储存在贮液器58中并且被再使用以生成附加的润湿液汽。按照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可通过在润湿液沉积期间在可再成像表面32的温度下以比饱和蒸汽压力明显要高的蒸汽压力将润湿液汽提供给冷凝区42,来得到有效的蒸汽冷凝。这能够通过在贮液器34中以升高的温度生成润湿液汽来实现。此外,为了帮助防止润湿液汽在歧管44(或者图3的流控制板48)上冷凝,其温度在润湿液沉积期间可上升到高于可再成像表面32的温度,并且可能高于润湿液汽本身的温度。示范润湿液包括水、Novec7600(1,1,1,2,3,3-六氟代-4-(1,1,2,3,3,3-六氟丙氧基)戊烷,并且具有CAS#870778-34-0.)和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例如集中于D4,这个材料在室温下具有~1mmHg的蒸汽压力、在60℃具有~10mmHg的蒸汽压力以及在172℃(沸点)具有760mmHg的蒸汽压力。如果60℃的饱和润湿液汽完全冷凝到25℃的可再成像表面32上,则相当9mmHg的汽将转变(冷凝)为液相。冷凝量确定层32的厚度,并且由许多因素来确定和控制,例如通过导管40的润湿液汽的流速、离开导管40的汽的温度、可再成像表面32和歧管44(板48)的温度、润湿液暴露于可再成像表面32以及在冷凝区域42之中和周围的空气的时间长度(例如歧管44或板48的长度)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液体润湿液层54的目标厚度为0.1–0.4μm,是通过上述结构和方法完全可实现的。因此,在给定本公开内容的应用的情况下,将层厚度控制成一阶可基于上述条件以及可能的其它条件来确定。对层厚度的高阶(更准确)控制可通过下面进一步论述的反馈机制来提供。本公开内容的一个目标是提供用于形成准确的润湿液层厚度供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来精确进行图案化的系统和方法。在这点上,重要的是,润湿液汽沿成像构件12的行进方向没有停留在层54的在冷凝区域42之后的表面上。还重要的是,润湿液汽和/或离开导管40(或者图3的传输气体源50)的传输气体没有进一步干扰层54的在冷凝区域42之后的表面。因此,除了真空抽取子系统56之外,阻挡结构62还可设置在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与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之间。按照本公开内容的某些实施例,层54的厚度通过适当方法和系统、例如图4所示的光学厚度测量装置70来确定。层54的测量厚度可用于确认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正在正确操作。它还可用于手动或自动调整基于冷凝的润湿液子系统14的操作或者印刷系统的其它元件的属性,以便得到层54的目标厚度。在后一种情况下,将光学厚度测量装置70的输出提供给控制装置72。控制装置72把来自装置70的厚度测量与目标厚度进行比较,并且在需要时将适当的反馈信号发送给流控制装置、例如阀74(例如伺服操作阀)、风扇速度控制器(未示出)等,以便增加或减小润湿液汽的流以得到层54的适当厚度。作为向控制阀74提供反馈信号的替代或补充,可将反馈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76,用于控制可再成像表面32(例如光学加热元件)的温度;控制装置78,用于控制歧管44(或者板48)的温度;控制装置80,用于控制加热贮液器34中的润湿液的加热元件36以生成润湿液汽(并且由此控制这样生成的润湿液汽的温度)。可通过厚度测量装置70的结果来控制的其它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在其中操作印刷装置的环境的润湿液的蒸汽浓度(在润湿液为水时也称作湿度)的设备;控制在其中操作印刷装置的环境的温度的设备;以及控制成像构件12的旋转速度(控制润湿液汽的暴露时间或距离)的设备。在这些实施例中,对这些子系统、装置以及在图案化之前沉积润湿液的最终条件的每一个或多个的控制作为反馈环路进行操作。这个反馈环路可以连续地并且充分快速地进行操作,以百分之一微秒或更大精度来提供基本上实时的层厚度控制。最后,使层54经过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用于例如通过使用激光能量逐个图像地蒸发润湿液层来有选择地在润湿液中形成图像。参照图5,图5是成像构件12以及其上施加了润湿液层54的可再成像表面32的区域的放大视图,从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施加光学图案化能量(例如光束B)引起层54的一部分的选择性蒸发。这产生润湿液中的油墨接收阱86的图案。成像构件12与光学图案化子系统16之间的相对运动,例如沿箭头A的方向,准许层54的加工方向(process-direction)图案化。如图6所示,上墨子系统18则可在层54的表面之上提供油墨。由于油墨的性质、可再成像表面32、包括层54的润湿液的成分以及上墨子系统18的元件的物理布置,油墨有选择地填充油墨接收阱86(图5)。通过提供层54的准确控制的厚度,每个油墨接收阱的程度(extent)、剖面和其它属性充分地受到控制,填充每个油墨接收阱的油墨量受到控制,并且最终施加到承印物的所产生图像的质量因而得到改进并且是一致的。将会理解,虽然以上公开的实施例的每个实施例已经作为沿可再成像表面32的方向和成像构件12的运动方向排出润湿液汽的喷嘴(或者喷嘴阵列)进行操作,但是通过适当调整某些参数和元件位置,上述实施例的每个实施例可进行操作为使得真空是润湿液汽的原动力–即,由于施加真空,将润湿液汽拉到层32的表面之上以使得它可在其上冷凝。虽然以上描述已经按照纯润湿液“汽”,其中润湿液在分子级与空气均匀地混合,但是润湿液的其它形式的空气传播的状态处于本公开内容的范围之内,例如润湿液的雾状(小微滴的空气传播的形式)。通常,雾状的空气部分因流体-空气界面的更大面积而将具有更高的蒸汽压力。一般来说,用于创建润湿液的空气传播的状态的装置称作蒸汽发生器。这类蒸汽发生器可提供其自己的微粒传输、例如气流,或者可与单独的微粒传输装置一起使用。例如,可使润湿液原子化、雾化或者以其它形式成为微粒形式和空气传播的,为了通过气流将其传输到可变数据平版印刷系统中的成像构件的可再成像表面。参照图7,来自大量可能的具有传输的蒸汽发生器100的一个示例可用于创建和提供润湿液的空气传播的形式。例如,电阻加热元件102将润湿液加热到蒸汽从其表面释放的温度(电阻加热元件的可替换方案包括辐射源、光源、声源、热传导源等)。诸如风扇104、加压源106、声装置180等的气流装置可用于生成气流,以便携带来自贮液器24中的润湿液的润湿液。可替换地,润湿液最初可从适当的储存罐110以浮质(aerosol)形式提供给系统,如图8所示。可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润湿液从空气传播的状态积聚到可再成像表面上的液体层。蒸汽生成的速率可例如通过控制与润湿液贮液器关联的加热元件的温度来控制。可控制传输的流速以调整冷凝速度。也可控制相应装置以及包含蒸汽和传输区域的温度和压力。本公开内容或者其权利要求的描述中的限制不能够或者不应当看作是绝对的。权利要求的限制意在限定本公开内容的多至并且包括那些限制的界限。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个方面,术语“基本上”在本文中偶尔可与权利要求限制关联使用(但是变化和不完全性的考虑因素并不是仅局限于与那个术语一起使用的那些限制)。虽然难以像本公开内容本身的限制一样准确地进行限定,但是我们意在这个术语可被解释为“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实用”、“在技术限制之内”及类似表述。此外,虽然已经在前面的详细描述中提供了多个优选示范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存在大量变化,并且这些优选示范实施例只是典型示例,而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范围、适用性或配置。以上公开的各种及其它特征和功能或者其可替换物可理想地结合到许多其它不同的系统或应用中。其中或其上的各种当前未预见或未预计的替换、修改、变更或改进随后也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也意在由以下权利要求包含它们。因此,以上描述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用于实现本公开内容提供便利指导,并且考虑可以对所述实施例的功能和布置进行各种变化,而没有背离其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