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745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81645,国际申请日为2013年11月25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380039895.3,名称为“墨带盒、墨带支座、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卷绕墨带的供给辊和卷绕辊的墨带支座以及具有该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墨带支座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上的主体部的印刷装置,且涉及一种具有墨带支座和该墨带支座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上的框体的印刷装置。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墨带支座和该墨带支座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上的框体的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对在卡片搬送路上搬送的卡片转印被加热的墨带的油墨而进行打印的热敏打印式的打印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打印装置具有墨带支座和主体部,其中,墨带支座包括供给墨带的供给辊以及卷绕墨带的卷绕辊,墨带支座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部上。在该打印装置中,墨带支座不具有覆盖卷绕辊的外罩,在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的墨带支座中,卷绕在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露出到外部。并且,该主体部具有由配置在上侧的第一框体和配置在下侧的第二框体构成的框体。第一框体可转动地保持在安装于第二框体的固定轴上,且第一框体相对于第二框体能够旋转。

在该打印装置中,主体部具有加热墨带然后将墨带的油墨转印到卡片上的热敏头、将墨带从供给辊送向卷绕辊的带搬送辊以及驱动带搬送辊的马达。马达也与卷绕辊连接,卷绕辊通过马达的动力而旋转。即,在该打印装置中,若马达旋转,则带搬送辊以及卷绕辊旋转,从而墨带被从供给辊送向卷绕辊。

并且,在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打印装置一样的热敏打印式的印刷装置中,由于与印刷在卡片上的的图像的形状相同的油墨从墨带剥离,因此在印刷后的墨带(使用完毕的墨带)上会留下与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的形状相同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因此,若观察该剥离痕迹,则能够容易地知道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在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的墨带支座中,优选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不向外部露出。因此,曾有一种具有支座主体的墨带支座,即使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该支座主体也以使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收纳墨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并且,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即使使用完毕的墨带不向外部露出,若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能够容易地被从支座本体抽出,则也能够容易地知道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因此,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墨带支座构成为即使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也不能够容易地从支座主体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

具体地说,在该墨带支座中,在呈圆筒状形成的卷绕辊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肋,且在肋的卷绕辊轴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向朝向卷绕辊的旋转方向的一方倾斜的倾斜部。并且,该墨带支座具有在卷绕辊沿轴心相对于盒主体可相对移动的防逆转部件、以及对防逆转部件向卷绕辊施力的施力部件。在防逆转部件形成有向与形成在卷绕辊的肋的倾斜部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对置倾斜部。

在该墨带支座中,在没有将墨带支座安装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时,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卷绕辊的倾斜部与防逆转部件的对置倾斜部相卡合,因而卷绕辊只能向卷绕墨带的方向旋转。并且,在该墨带支座中,若将墨带支座安装于印刷机的主体部,则能够通过构成主体部的旋转轴的末端部按压防逆转部件来解除卷绕辊的倾斜部与防逆转部件的对置倾斜部间的卡合状态,使卷绕辊能够向两个方向旋转。

如此,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墨带支座中,若不用旋转轴的末端部按压防逆转部件使卷绕辊的倾斜部与防逆转部件的对置倾斜部间的卡合状态解除,则不能使卷绕辊向从卷绕辊抽出墨带的方向旋转,因此,即使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被卸下的状态下,也不能够容易地从支座主体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

并且,在该打印装置中,若覆盖第二框体的上侧的第一框体向一个方向旋转,则能够从框体朝向上侧卸下墨带支座。并且,在该打印装置中,在使覆盖第二框体的上侧的第一框体向一个方向旋转且从上侧将墨带支座安装于第二框体之后,若使第一框体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且从上侧覆盖墨带支座,则可将墨带支座安装在框体中。

如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打印装置中,能够从打印装置的上侧相对于主体部装卸墨带支座。因此,在该打印装置中,即使以在打印装置的侧方与该打印装置相邻的方式配置其他装置,也能够容易地装卸墨带支座。因此,例如在该打印装置被装设在上位装置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打印装置在该上位装置处的布局的自由度。另外,在该打印装置中,墨带支座不具有覆盖卷绕辊的外罩,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向外部露出。

另一方面,在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打印装置那样的热敏打印式的印刷装置中,由于与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的形状相同的油墨从墨带上剥离,因此在印刷后的墨带(使用完毕的墨带)上残留有与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的形状相同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因此,若观察该剥离痕迹,则能够容易地知道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优选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不向外部露出。因此,曾有一种具有支座主体的墨带支座,即使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该支座主体也以使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收纳墨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052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2437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装置中,驱动带搬送辊的马达与卷绕辊连接,但不与供给辊连接。因此,在该打印装置中,能够将墨带从供给辊送向卷绕辊,但是不能将墨带从卷绕辊送向供给辊。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课题为提供一种墨带支座以及具有该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所述墨带支座能够简化所安装的印刷装置的结构,且在该印刷装置中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恰当地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并且,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能够简化结构,且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恰当地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

并且,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墨带支座中,若通过规定的部件代替旋转轴按压防逆转部件,来解除卷绕辊的倾斜部与防逆转部件的对置倾斜部间的卡合状态,则在从主体部拆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从支座主体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因此,不能说该墨带支座的安全性高。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课题为提供一种墨带盒,该墨带盒在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比以往不易从覆盖卷绕于卷绕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卷绕侧外罩部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并且,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具有该墨带盒的墨带支座以及具有该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

并且,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装置中使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墨带支座,则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装置中,即使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容易地从支座主体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

但是,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墨带支座能够从卷绕辊的轴向相对于主体部进行装卸。即,该墨带支座能够从打印装置的侧方相对于主体部进行装卸。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装置中使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墨带支座的情况下,在装设有该打印装置的上位装置中,需要在打印装置的侧方设置用于更换墨带支座的空间,因而打印装置的布局的自由度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第三课题为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在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墨带盒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覆盖卷绕于卷绕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外罩部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且能够在所装设的上位装置中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并且,若将专利文献2记载的墨带支座用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装置中,则即使是在墨带支座被从框体卸下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剥离痕迹容易地取得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但是,在该打印装置中,墨带支座有可能在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剥离痕迹配置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的状态下(即,没有将残留在使用完毕的墨带的剥离痕迹收纳在支座主体的状态下)被从框体卸下。此时,由于残留在使用完毕的墨带的剥离痕迹露出到支座主体的外部,因此能够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卡片上的图像。

因此,本发明的第四课题为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在墨带支座从印刷装置的框体卸下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并且,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在墨带支座从印刷装置的框体卸下的状态下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于印刷介质的图像。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一课题,本发明的墨带支座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卷绕墨带的供给辊、卷绕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的卷绕辊、以及将驱动源的动力传递给供给辊以及卷绕辊的动力传递机构,将卷绕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卷绕方向,将供给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回卷方向,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的卷绕侧单向离合器、以及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的供给侧单向离合器。

本发明的墨带支座具有将驱动源的动力向供给辊以及卷绕辊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安装有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只具有一个驱动源,也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简化安装有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的结构,且在该印刷装置中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两个方向运送墨带。

并且,在本发明中,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的卷绕侧单向离合器、以及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供给辊传递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的供给侧单向离合器。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卷绕辊卷绕墨带时,能够隔断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且使供给辊随着卷绕辊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在供给辊卷绕墨带时,能够隔断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且使卷绕辊随着供给辊的旋转而旋转。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时,能够防止墨带过度张紧或过度松弛。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恰当地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

在本发明中,优选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在从驱动源到卷绕辊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卷绕侧单向离合器与卷绕辊之间的卷绕侧扭矩限制器、以及在从驱动源到供给辊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供给侧单向离合器与供给辊之间的供给侧扭矩限制器。如此构成时,例如在安装有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印装置一样具有与驱动源连接的带搬送辊的情况下,即使供给辊以及卷绕辊卷绕墨带的卷绕速度比带搬送辊运送墨带的运送速度快,也能够通过卷绕侧扭矩限制器和供给侧扭矩限制器调整供给辊以及卷绕辊卷绕墨带的卷绕速度和带搬送辊运送墨带的运送速度之间的差。因此,能够防止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运送的墨带的松弛,且能够防止墨带的过度张紧。

在本发明中,优选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供给辊连接的供给侧连接部、通过供给侧扭矩限制器与供给侧连接部连接的供给侧旋转轴、能够相对旋转地保持于供给侧旋转轴的旋转部件、用于对旋转部件以供给侧旋转轴为中心向带回卷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限制旋转部件的旋转范围的旋转限制机构、以及配置在供给侧旋转轴与旋转部件之间的向旋转部件传递供给侧旋转轴的带卷绕方向的旋转力且隔断向旋转部件传递供给侧旋转轴的带回卷方向的旋转力的第二供给侧单向离合器。

如此构成时,通过施力部件和旋转部件能够防止卷绕辊卷绕墨带时的供给辊处的墨带的松弛。并且,如此构成时,即使在从印刷装置卸下墨带支座时产生墨带松弛的状况,也能够通过施力部件和旋转部件消除墨带的松弛。因此,能够抑制墨带的损伤等,并且能够容易地使用墨带支座。并且,如此构成时,由于在第二供给侧单向离合器的作用下供给侧旋转轴的带回卷方向的旋转力不传递到旋转部件,因此在供给辊卷绕墨带时施力部件不会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例如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固定在供给侧旋转轴的第一带轮、通过供给侧单向离合器相互连接的第二带轮以及供给侧齿轮、以及架设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轮带。并且,在本发明中,例如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通过卷绕侧单向离合器相互连接的卷绕侧旋转轴以及卷绕侧齿轮、以及与卷绕辊连接的卷绕侧连接部,卷绕侧旋转轴与卷绕侧连接部通过卷绕侧扭矩限制器连接。

本发明的墨带支座能够用于具有墨带支座可装卸地安装于其上的主体部的印刷装置。在该印刷装置中,例如主体部具有搬送印刷介质的介质搬送路、加热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且在通过介质搬送路的印刷介质上转印墨带的油墨来进行印刷的热敏头、驱动源、以及通过驱动源的动力旋转且运送墨带的带运送辊。在该印刷装置中,能够简化装置的结构,并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恰当地运送墨带。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搬送印刷介质的介质搬送路、在加热墨带且在通过介质搬送路的印刷介质上转印墨带的油墨来进行印刷的热敏头、卷绕向热敏头供给的墨带的供给辊、卷绕通过热敏头在印刷介质上转印油墨之后的墨带的卷绕辊、用于使供给辊以及卷绕辊旋转的驱动源、以及将驱动源的动力向供给辊以及卷绕辊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将卷绕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卷绕方向,将供给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回卷方向,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的卷绕侧单向离合器、以及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的供给侧单向离合器。

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有将驱动源的动力向供给辊以及卷绕辊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只有一个驱动源,也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简化印刷装置的结构,且能够在供给辊以及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

并且,在本发明中,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的卷绕侧单向离合器、以及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回卷方向的驱动力且隔断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带卷绕方向的驱动力的供给侧单向离合器。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卷绕辊卷绕墨带时,能够隔断向供给辊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且使供给辊随着卷绕辊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在供给辊卷绕墨带时,能够隔断向卷绕辊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且使卷绕辊随着供给辊的旋转而旋转。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时,能够防止墨带过度张紧或过度松弛。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恰当地运送墨带。

在本发明中,优选印刷装置具有通过驱动源的动力旋转且运送墨带的带运送辊,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在从驱动源到卷绕辊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卷绕侧单向离合器与卷绕辊之间的卷绕侧扭矩限制器、以及在从驱动源到供给辊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供给侧单向离合器与供给辊之间的供给侧扭矩限制器。如此构成时,即使供给辊以及卷绕辊卷绕墨带的卷绕速度比带运送辊运送墨带的搬送速度快,也能够通过卷绕侧扭矩限制器和供给侧扭转限制器调整供给辊以及卷绕辊卷绕墨带的卷绕速度与带运送辊运送墨带的运送速度之间的差。因此,能够防止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运送的墨带的松弛,且能够防止墨带的过度张紧。

在本发明中,驱动源例如为带运送用马达,当带运送用马达向一个方向旋转时,墨带被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当带运送用马达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墨带被向带回卷方向运送。

并且,为解决上述的第二课题,本发明的墨带盒具有卷绕墨带的供给辊、卷绕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的卷绕辊、以及具有覆盖卷绕于卷绕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卷绕侧外罩部且容纳卷绕辊的壳体,将卷绕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卷绕方向,将供给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回卷方向,具有设置在卷绕辊的轴向的一端侧且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旋转防止机构、设置在卷绕辊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且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旋转防止机构、以及对卷绕辊向其轴向的一端侧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第一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辊侧的第一辊侧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壳体侧且与第一辊侧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壳体侧卡合部,第二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辊侧的第二辊侧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壳体侧且与第二辊侧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壳体侧卡合部,将第一辊侧卡合部与第一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一卡合状态,将第一辊侧卡合部与第一壳体侧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一卡合解除状态,将第二辊侧卡合部与第二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二卡合状态,将第二辊侧卡合部与第二壳体侧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二卡合解除状态,通过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维持第一卡合状态以及第二卡合解除状态,从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若卷绕辊抵抗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向卷绕辊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移动,则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是指呈第一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二卡合解除状态而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状态,第二状态是指呈第一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二卡合状态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墨带盒中,设置在卷绕辊的轴向的一端侧的第一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辊侧的第一辊侧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壳体侧且与第一辊侧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壳体侧卡合部,设置在卷绕辊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辊侧的第二辊侧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壳体侧且与第二辊侧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壳体侧卡合部。并且,在本发明的墨带盒中,通过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能够维持第一辊侧卡合部与第一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第一卡合状态,且能够维持第二辊侧卡合部与第二壳体侧卡合部间的卡合解除的第二卡合解除状态。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安装墨带盒的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墨带盒时,通过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第一辊侧卡合部与第一壳体侧卡合部卡合,从而不能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

并且,在本发明中,若卷绕辊抵抗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向其轴向的另一端侧移动,则在呈第一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二卡合解除状态而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状态,与呈第一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二卡合状态而至少能够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墨带盒时,即使使用规定的部件使卷绕辊向其轴向的另一端侧移动,若不使卷绕辊以呈第一状态的方式移动,则不能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墨带盒的状态下,比以往不易从卷绕辊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以往能够提高安全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第一旋转防止机构为棘轮机构,在通过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维持第一卡合状态以及第二卡合解除状态时,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如此构成时,即使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墨带由于某些原因变得松弛,也能够使卷绕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来消除墨带的松弛。

在本发明中,优选墨带盒具有设置在供给辊的轴向的一端侧且至少防止供给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第三旋转防止机构、设置在供给辊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且至少防止供给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第四旋转防止机构、以及对供给辊向其轴向的一端侧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壳体具有覆盖卷绕于供给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供给侧外罩部,供给辊收纳于壳体,第三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供给辊侧的第三辊侧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壳体侧且与第三辊侧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供给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第三壳体侧卡合部,第四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供给辊侧的第四辊侧卡合部、以及设置在壳体侧且与第四辊侧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供给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第四壳体侧卡合部,将第三辊侧卡合部与第三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三卡合状态,将第三辊侧卡合部与第三壳体侧卡合部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三卡合解除状态,将第四辊侧卡合部与第四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作为第四卡合状态,将第四辊侧卡合部与第四壳体侧卡合部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四卡合解除状态,通过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维持第三卡合状态以及第四卡合解除状态,从而至少防止供给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若供给辊抵抗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向供给辊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移动,则在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之间切换,第三状态是指呈第三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四卡合解除状态而供给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状态,第四状态是指呈第三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四卡合状态而至少防止供给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状态。

如此构成时,在从安装有墨带盒的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墨带盒时,通过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第三辊侧卡合部与第三壳体侧卡合部卡合,不能从供给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供给辊的墨带。因此,能够防止从主体部卸下墨带盒时墨带松弛。并且,如此构成时,能够使墨带盒的供给辊侧的构成部件与卷绕辊侧的构成部件通用。因此,能够减少构成墨带盒的部件的种类。

本发明的墨带盒能够用于具有该墨带盒可装卸地安装在其上的支座主体部的墨带支座。在该墨带支座中,例如支座主体部具有从卷绕辊的轴向的一端侧与卷绕辊卡合且用于使卷绕辊旋转的卷绕侧卡合部,墨带盒安装于支座主体部,卷绕侧卡合部与卷绕辊卡合时,墨带盒呈第一状态。

在该墨带支座中,在从支座主体部卸下墨带盒的状态下,相比于以往不易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并且,在该墨带支座中,通过将墨带盒安装于支座主体部,能够自动地呈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状态。并且,在该墨带盒中,由于能够使用用于使卷绕辊旋转的卷绕侧卡合部而形成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状态,因此不必另外设置用于形成该第一状态的部件。因此,能够简化墨带支座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支座主体部具有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五旋转防止机构。如此构成时,即使通过将墨带盒安装于支座主体部而自动形成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状态,也能够防止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即,即使是在墨带盒被安装在支座主体部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

本发明的墨带盒能够用于具有该墨带盒可装卸地安装在其上的支座主体部的墨带支座。在该墨带支座中,例如支座主体部具有从供给辊的轴向的一端侧与供给辊卡合且用于使供给辊旋转的供给侧卡合部,若墨带盒安装于支座主体部,供给侧卡合部与供给辊卡合,则墨带盒呈第三状态。

在该墨带支座中,在从支座主体部卸下墨带盒的状态下,相比于以往不易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并且,在该墨带支座中,通过将墨带盒安装在支座主体部,能够自动形成供给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三状态。并且,在该墨带支座中,由于能够使用用于使供给辊旋转的供给侧卡合部来形成供给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三状态,因此不必另外设置用于形成该第三状态的部件。因此,能够简化墨带支座的结构。

具有本发明的墨带盒的墨带支座能够用于具有可装卸地安装墨带支座的主体部的印刷装置。在该印刷装置中,主体部具有搬送印刷介质的介质搬送路、以及加热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而将墨带的油墨转印在通过介质搬送路的印刷介质上进行印刷的热敏头。在该印刷装置中,在从支座主体部卸下墨带盒的状态下,相比于以往不易从卷绕侧外罩部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的第三课题,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包括卷绕墨带的供给辊以及卷绕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的卷绕辊的墨带支座、以及墨带支座可装卸地安装在其上的主体部,将卷绕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卷绕方向,将供给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回卷方向,墨带支座具有用于使卷绕辊旋转的卷绕侧旋转部、用于使供给辊旋转的供给侧旋转部、具有覆盖卷绕于卷绕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外罩部的壳体、以及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旋转防止机构,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侧旋转部侧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与第一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卡合部,主体部具有墨带支座从上侧装设在其上的装设部以及从上侧覆盖装设在装设部的墨带支座的盖部,在从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在装设部和盖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在主体部安装有墨带支座时,卡合解除部与第二卡合部接触而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间的卡合。

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侧旋转部侧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与第一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卡合部,在从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墨带支座从主体部卸下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壳体的外罩部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提高印刷装置的安全性。

并且,在本发明中,主体部具有墨带支座从上侧装设在其上的装设部以及从上侧覆盖装设于装设部的墨带支座的盖部,在装设部以及盖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在将墨带支座安装于主体部时,卡合解除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而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从印刷装置的上侧相对于主体部进行墨带支座的装卸,也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间的卡合。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壳体的外罩部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且能够从印刷装置的上侧相对于主体部进行墨带支座的装卸。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在从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外罩部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且能够在装设印刷装置的上位装置中提高印刷装置的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卡合解除部形成在盖部。如此构成时,若墨带支座的上侧未被盖部覆盖,则不会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间的卡合。因此,在墨带支座装设在装设部且墨带支座的上侧没有被盖部覆盖时,能够防止从外罩部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

在本发明中,优选旋转防止机构具有一个第一卡合部和多个第二卡合部。如此构成时,若不解除多个第二卡合部分别与第一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状态,则在从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不能从外罩部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因此,更不易从外罩部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

在本发明中,优选旋转防止机构具有两个第二卡合部,且在装设部以及盖部分别形成有卡合解除部,形成于装设部的卡合解除部与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第二卡合部接触来解除一个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间的卡合,形成于盖部的卡合解除部与两个第二卡合部中的另一个第二卡合部接触来解除另一个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间的卡合。如此构成时,若墨带支座的上侧未被盖部覆盖,则不会解除第一卡合部与另一个第二卡合部间的卡合。因此,在墨带支座装设于装设部且墨带支座的上侧没有被盖部覆盖时,能够防止从外罩部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并且,如此构成时,在装设部以及盖部分别形成一个卡合解除部即可,因此易于形成卡合解除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旋转防止机构为棘轮机构,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时,卷绕辊能够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如此构成时,即使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墨带因为某些原因松弛,也能够使卷绕辊向带卷绕方向旋转来消除墨带的松弛。

在本发明中,例如第一卡合部为齿轮,第二卡合部为与齿轮卡合的爪部件,旋转防止机构具有将爪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固定轴、以及对爪部件向以固定轴为中心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施力的施力部件,爪部件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而与齿轮卡合,且在卡合解除部与爪部件接触时,能够使爪部件以固定轴为中心向转动方向的另一方侧转动,而解除齿轮与爪部件间的卡合状态。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的第四课题,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包括卷绕墨带的供给辊以及卷绕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的卷绕辊的墨带支座、墨带支座可装卸地安装在其上的框体、用于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运送墨带的带运送机构、以及加热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而在印刷介质上转印墨带的油墨进行印刷的热敏头,墨带支座具有覆盖卷绕于卷绕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外罩部的壳体,将卷绕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卷绕方向,将供给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回卷方向,在通过热敏头印刷完一张印刷介质后,带运送机构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直到墨带的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时转印在印刷介质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外罩部内,并且,在印刷下一张印刷介质时,带运送机构以印刷完前一张印刷介质后的运送量以下的运送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

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在印刷完一张印刷介质之后,带运送机构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直到墨带的在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时转印在印刷介质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壳体的外罩部中为止。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时,残留在使用完毕的墨带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外罩部中,在从框体卸下的墨带支座中,不能通过目视确认残留于墨带的剥离痕迹。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印刷下一张印刷介质时,带运送机构以前一张印刷介质的印刷结束后的运送量以下的运送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因此,能够减少墨带的使用量。即,在本发明中,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且能够减少墨带的使用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将印刷一张印刷介质所需的墨带的区域作为1画面区域时,在印刷完一张印刷介质之后,带运送机构以一个以上的1画面区域的运送量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在印刷下一张印刷介质时,带运送机构以该印刷介质的基准位置与1画面区域的基准位置对齐的方式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并且,此时,优选在印刷下一张印刷介质时,带运送机构以该印刷介质的基准位置与印刷前一张印刷介质时使用的1画面区域的下一个未使用的1画面区域的基准位置对齐的方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如此构成时,能够顺次使用沿墨带的长度方向排列的1画面区域来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因此,能够有效减少墨带的使用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墨带支座具有用于使卷绕辊旋转的卷绕侧旋转部、用于使供给辊旋转的供给侧旋转部、以及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旋转防止机构,旋转防止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绕侧旋转部侧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与第一卡合部卡合而至少防止卷绕辊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卡合部,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在框体安装墨带支座时,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间的卡合。如此构成时,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壳体的外罩部容易地抽出卷绕于卷绕辊的使用完毕的墨带。因此,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于印刷介质的图像。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是如下所述的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印刷装置包括具有卷绕墨带的供给辊以及卷绕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的卷绕辊的墨带支座、墨带支座可装卸地安装在其上的框体、用于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运送墨带的带运送机构、以及加热从供给辊供给的墨带而在印刷介质上转印墨带的油墨进行印刷的热敏头,墨带支座包括具有覆盖卷绕于供给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外罩部的壳体,所述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以下步骤:将卷绕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卷绕方向,将供给辊卷绕墨带的方向作为带回卷方向,在通过热敏头印刷完一张印刷介质之后,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直到墨带的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时转印到印刷介质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外罩部中为止的带顺送步骤;以及在印刷下一张印刷介质时,以带顺送步骤中的运送量以下的运送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的带逆送步骤。

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带顺送步骤中,在印刷完一张印刷介质之后,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直到墨带的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时转印到印刷介质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壳体的外罩部中为止。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时,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外罩部中,在从框体卸下的墨带支座中,不能目测确认残留于墨带的剥离痕迹。因此,在使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控制的印刷装置中,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于印刷介质的图像。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带逆送步骤中,在印刷下一张印刷介质时,以带顺送步骤的运送量以下的运送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因此,能够减少墨带的使用量。即,在使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控制的印刷装置中,在从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且能够减少墨带的使用量。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做的说明,在本发明的墨带支座中,能够简化安装有该墨带支座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在该印刷装置中,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恰当地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并且,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能够简化装置的结构,且能够在供给辊与卷绕辊之间向两个方向恰当地运送墨带。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或支座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比以往不易从卷绕侧外罩部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从印刷装置的主体部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覆盖卷绕于卷绕辊的墨带的大致整体的外罩部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且能够在装设印刷装置的上位装置中提高印刷装置的布局的自由度。

并且,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在从印刷装置的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并且,在使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控制的印刷装置中,在从印刷装置的框体卸下墨带支座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从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卸下墨带支座后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墨带支座的分解图。

图4为用于从侧面说明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墨带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为从另一个角度示出图3所示的墨带盒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墨带盒的分解图。

图8为图7的e部的放大图。

图9为图7的f部的放大图。

图10为图6的g-g剖面的剖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卷绕辊抵抗压缩螺旋弹簧的施力而移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用于从侧面说明图3所示的支座主体部的结构的图。

图13为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支座主体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为用于说明在图3所示的支座主体部安装了墨带盒后的卷绕辊的周边部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a)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支座装设在第二框体时的状态的图,图15(b)为图15(a)的h部的放大图。

图16(a)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支座装设在框体时的状态的图,图16(b)为图16(a)的j部的放大图。

图17(a)及图17(b)为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旋转部件以及拉伸螺旋弹簧的作用的图。

图18(a)为用于从侧面说明图5所示的墨带的检测机构的结构的图,图18(b)为从图18(a)的k-k方向示出检测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的大致结构)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立体图。图2为从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1卸下墨带支座(inkribboncartridge)6后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墨带支座6的分解图。图4为用于从侧面说明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图。图5为图4所示的墨带3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本方式的印刷装置1为用于对作为印刷介质的卡片2(参照图4)印刷文字、记号以及图形等图像的装置。具体地说,印刷装置1为使用在带状薄膜涂抹油墨而形成的墨带3,通过加热墨带3的油墨,将墨带3的油墨转印到卡片2进行印刷的热敏打印方式的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1例如装设于卡片发行装置等上位装置来使用。

如图4所示,印刷装置1包括墨带支座6(以下称作“支座6”)和主体部7,其中,支座6具有卷绕墨带3的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且可装卸地安装在主体部7上。并且,印刷装置1具有搬送卡片2的卡片搬送机构8、加热墨带3来将墨带3的油墨转印到卡片2进行印刷的热敏头9以及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运送墨带3的带运送机构10。

卡片2例如是厚度为0.7~0.8mm左右的氯乙烯制的卡片,且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在该卡片2的表面例如形成有记录磁数据的磁条。另外,也可以在卡片2的内部内置ic芯片和通信用的天线。并且,卡片2既可以是厚度为0.18~0.36mm左右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卡片,也可以是规定厚度的纸卡片等。

如图5所示,墨带3具有油墨区域3a以及外罩区域3b,其中,油墨区域3a形成有转印于卡片2的油墨的层即油墨层,外罩区域3b形成有覆盖转印于卡片2的油墨的表面的外罩材的层即外罩层。油墨区域3a与外罩区域3b在呈带状形成的墨带3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油墨区域3a在墨带3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与外罩区域3b在墨带3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并且,油墨区域3a在墨带3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以及外罩区域3b在墨带3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与卡片2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在本方式中,通过一个油墨区域3a和一个外罩区域3b来对一张卡片2进行印刷。即,在本方式中,通过一个油墨区域3a和一个外罩区域3b构成印刷一张卡片2所需的墨带3的区域即1画面区域3c。并且,本方式中的墨带3只能印刷单色(例如黑色)。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图1中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分别称作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并且,将x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y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x1方向侧作为“前”侧,将x2方向侧作为“后”侧,将y1方向侧作为“左”侧,将y2方向侧作为“右”侧,将z1方向侧作为“上”侧,将z2方向侧作为“下”侧。并且,将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作为“顺时针方向”,将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作为“逆时针方向”。在本方式中,以呈大致长方形形成的卡片2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x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且以卡片2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z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通过卡片搬送机构8,从前向后搬送卡片2。

主体部7具有由配置在上侧的第一框体13和配置在下侧的第二框体14构成的框体15。在第二框体14的前上端侧安装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的轴16(参照图2、图4)。第一框体13的前端侧能够旋转地保持于轴16,第一框体13能够以轴16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框体14从图1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使第一框体13以轴16为中心从图1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能够从框体15朝向上侧卸下支座6。并且,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若将支座6从上侧装设于第二框体14,使第一框体1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且从上侧覆盖支座6,则可将支座6装设在框体15。本方式中的第二框体14为支座6从上侧装设在其上的装设部,第一框体13为从上侧覆盖装设于作为装设部的第二框体14的支座6的盖部。

卡片搬送机构8以及热敏头9安装于框体15。即,主体部7具有卡片搬送机构8以及热敏头9。并且,在主体部7的内部形成有作为搬送卡片2的介质搬送路的卡片搬送路17。卡片搬送路17以沿前后方向贯通印刷装置1的方式呈直线状形成。

卡片搬送机构8具有与卡片2抵接来搬送卡片2的多个卡片搬送辊19和与卡片搬送辊19对置的辊垫20。卡片搬送辊19以从下侧与卡片搬送路17相对的方式配置。多个卡片搬送辊19通过由带轮和同步皮带等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21与卡片搬送用马达22连接。辊垫20从上侧与搬送辊19对置,且被向卡片搬送辊19施力。

热敏头9配置在印刷装置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且配置在卡片搬送路17的上侧。在热敏头9的下方配置压板卷轴23。压板卷轴23通过动力传递机构21与卡片搬送用马达22连接,且与卡片搬送辊19一同旋转。并且,热敏头9与使热敏头9向通过卡片搬送路17的卡片2接近的方向以及离开该卡片2的方向移动的头部件移动机构24(参照图2)连接。

卡片2以及墨带3在上下方向通过热敏头9与压板卷轴23之间。并且,热敏头9通过从头部件移动机构24传递的动力相对于卡片搬送路17(具体地说,相对于压板卷轴23)上下移动。该热敏头9通过墨带3以规定的抵接力与卡片2的上表面抵接,且在通过卡片搬送路17的卡片2的上表面进行印刷。

在热敏头9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等配置有用于在印刷装置1内引导墨带3的引导轴25。引导轴25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固定于第一框体13或第二框体14。该引导轴25配置在卡片搬送路17的上方。

支座6包括墨带盒(inkribboncassette)26和支座主体部27(参照图3),其中,墨带盒26具有上述的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支座主体部27可装卸地安装墨带盒26。该支座6配置在卡片搬送路17的上侧,且从上侧可装卸地安装于框体15。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以其轴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供给辊4配置在热敏头9的前侧,且在供给辊4卷绕朝向热敏头9供给的墨带3(未使用的墨带3)。卷绕辊5配置在热敏头9的后侧,且在卷绕辊5卷绕从供给辊4供给的并通过热敏头9在卡片2转印油墨后的墨带3(使用完毕的墨带3)。在以后叙述关于支座6的具体结构。

带运送机构10具有与墨带3抵接来运送墨带3的带运送辊28和与带运送辊28对置的辊垫。并且,带运送机构10具有与带运送辊28连接的带运送用马达30和用于将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传递给带运送辊28等的动力传递机构31(参照图4)。

带运送辊28配置在热敏头9的斜后上侧,且配置在热敏头9与卷绕辊5之间。并且,带运送辊28可旋转地保持于第一框体13。辊垫从大致后侧与带运送辊28对置,且被朝向带运送辊28施力。动力传递机构31由形成主体部7的一部分的动力传递机构32和形成支座6的一部分的动力传递机构33构成。

在本方式中,带运送机构10能够向卷绕辊5卷绕墨带3的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作“带卷绕方向”)和供给辊4卷绕墨带3的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作“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运送墨带3。在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时,带运送辊28、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时,带运送辊28、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以后叙述关于动力传递机构32、33的具体结构。

另外,若通过热敏头9对卡片2进行印刷,则能够在墨带3形成转印在卡片2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在本方式中,在印刷一张卡片2时,带运送机构10以在使用后的墨带3形成与印刷在卡片2上的图像形状相同的油墨的剥离痕迹的方式依次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

(墨带盒的结构)

图6为从另一个角度示出图3所示的墨带盒的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的墨带盒26的分解图。图8为图7的e部的放大图。图9为图7的f部的放大图。图10为图6的g-g剖面的剖视图。图11为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卷绕辊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的施力移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墨带盒26具有上述的供给辊4、卷绕辊5以及收纳供给辊4和卷绕辊5的壳体36。壳体36具有壳体主体37、固定于壳体主体37的右端侧的外罩部件38。并且,墨带盒26具有用于手动使供给辊4旋转的套筒39以及抓手40、对供给辊4向左侧施力的作为第二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41、用于手动使卷绕辊5旋转的套筒42以及抓手43、以及对卷绕辊5向左侧施力的作为第一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44。

壳体主体37具有覆盖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的大致整体的作为供给侧外罩部的外罩部37a、覆盖卷绕于卷绕辊5的墨带3的大致整体的作为卷绕侧外罩部的外罩部37b、以及连接外罩部37a与外罩部37b的连接部37c。外罩部37a以及外罩部37b呈大致圆筒状形成。呈大致圆筒状形成的外罩部37a以及外罩部37b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并且,外罩部37a与外罩部37b在前后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连接部37c连接外罩部37a的右后端与外罩部37b的右前端。在外罩部37a与外罩部37b之间,在连接部37c的左侧,墨带3露出到壳体36的外部。

如图10所示,外罩部37b具有构成呈圆环状形成的外罩部37b的左端的底部37d、从底部37d的外周端向右侧延展的大致圆筒状的筒部37e、以及从底部37d的内周端向右侧延展的圆筒状的内侧筒部37f。内侧筒部37f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即内侧筒部37f的轴向长度)比筒部37e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即筒部37e的轴向长度)短。卷绕于卷绕辊5的墨带3的外周侧被筒部37e覆盖。在筒部37e形成有用于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墨带3的狭缝。

在内侧筒部37f的右端形成有稍微向内侧筒部37f的内周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圆环部37g。在圆环部37g的右表面形成有构成后述的旋转防止机构46的楔子37h。楔子37h以从圆环部37g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楔子37h例如以180°间距形成在圆环部37g的右表面的两个位置。

外罩部37a以与外罩部37b相同的形状形成。即外罩部37a具有相当于底部37d的底部37j、相当于筒部37e的筒部37k以及相当于内侧筒部37f的内侧筒部37m。在内侧筒部37m的右端形成有相当于圆环部37g的圆环部,在该圆环部的右表面形成有相当于楔子37h的楔子。在筒部37k的下端侧固定有两个棱镜45(参照图7)。两个棱镜45在前后左右方向以相互错位的状态配置。

外罩部件38具有固定配置在筒部37e的右端的内周侧的固定部38a以及固定配置在筒部37k的右端的内周侧的固定部38b。在固定部38a呈同心状地形成有朝向左侧延展的圆筒状的筒部38c与朝向右侧延展的圆筒状的套筒保持部38d。筒部38c的内径比套筒保持部38d的内径大。在筒部38c的左端形成有构成后述的旋转防止机构47的楔子38e。楔子38e以从筒部38c的左端向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楔子38e例如以180°间距形成在筒部38c的左端的两个位置。固定部38a以外罩部37b的筒部37e与筒部38c呈同心状配置的方式固定在筒部37e的右端的内周侧。

固定部38b以与固定部38a相同的形状形成。即,在固定部38b形成有相当于筒部38c的筒部38f以及相当于套筒保持部38d的套筒保持部。并且,在筒部38f的左端形成有相当于楔子38e的楔子。固定部38b以外罩部37a的筒部37k与筒部38f呈同心状配置的方式固定在筒部37k的右端的内周侧。

套筒42形成为带凸缘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具有呈大致圆板状形成的底部42a和呈圆筒状形成的筒部42b。底部42a与筒部42b的右端相连。并且,套筒42具有从底部42a朝向右侧延展的圆筒状的筒部42c。筒部42c与筒部42b呈同心状形成。

底部42a的外周侧部分比筒部42b向外周侧扩展。在底部42a形成有稍微朝向左侧延展的圆筒状的弹簧保持部42d。弹簧保持部42d与筒部42b呈同心状形成。弹簧保持部42d的内径比筒部42b的外径大。底部42a以及筒部42b配置在外罩部件38的筒部38c的内周侧。如图8所示,在筒部42b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向筒部42b的外周侧突出的凸部42e。并且,凸部42e形成为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体状。并且,凸部42e例如以180°间距形成在两个位置。筒部42c可旋转地保持于外罩部件38的套筒保持部38d的内周侧。在筒部42c的右端固定有抓手43。抓手43以比外罩部件38的右侧面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筒部42c。

套筒39以与套筒42相同的形状形成。即,套筒39具有相当于底部42a的底部39a、相当于筒部42b的筒部39b以及相当于筒部42c的筒部39c。在底部39a形成有相当于弹簧保持部42d的弹簧保持部,在筒部39b的外周面形成有相当于凸部42e的凸部。底部39a以及筒部39b配置在外罩部件38的筒部38f的内周侧。筒部39c可旋转地保持在固定部38b的套筒保持部的内周侧。在筒部39c的右端固定有抓手40。抓手40以比外罩部件38的右侧面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筒部39c。

如图10所示,卷绕辊5呈大致有底圆筒状形成,具有呈大致圆板状形成的底部5a和呈圆筒状形成的筒部5b。底部5a与筒部5b的右端相连。并且,卷绕辊5具有配置在筒部5b的内周侧的圆筒状的第一内侧筒部5c、配置在第一内侧筒部5c的内周侧的有底圆筒状的第二内侧筒部5d以及从底部5a朝向右侧延展的圆筒状的弹簧保持筒部5e。第一内侧筒部5c、第二内侧筒部5d以及弹簧保持筒部5e与筒部5b呈同心状形成。

第一内侧筒部5c以及第二内侧筒部5d以从底部5a朝向左侧延展的方式形成。第一内侧筒部5c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即第一内侧筒部5c的轴向长度)比筒部5b的左右方向(即筒部5b的轴向长度)的长度短。第二内侧筒部5d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即第二内侧筒部5d的轴向长度)比第一内侧筒部5c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如上所述,第二内侧筒部5d呈大致有底圆筒状形成,第二内侧筒部5d的底部5f配置在第二内侧筒部5d的左端。弹簧保持筒部5e的外径比筒部5b的外径小。并且,弹簧保持筒部5e的外径比压缩螺旋弹簧44的内径小。

弹簧保持筒部5e的内径比套筒42的筒部42b的外径稍大,在弹簧保持筒部5e的内周侧配置筒部42b。在弹簧保持筒部5e的内周面以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与形成于筒部42b的凸部42e卡合的卡合凹部。因此,通过使抓手43旋转,能够使卷绕辊5与套筒42一同旋转。并且,由于凸部42e以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体状形成,因此卷绕辊5能够相对于套筒42向左右方向相对移动。

如图10所示,筒部5b的外径比外罩部37b的筒部37e的内径小。筒部5b的内径比外罩部37b的内侧筒部37f的外径大。筒部5b在筒部5b的径向配置在筒部37e与内侧筒部37f之间。墨带3卷绕于筒部5b的外周面。并且,底部5a的右表面与第一内侧筒部5c的左端面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比内侧筒部37f的右端面与固定部38a的筒部38c的左端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短。

在第一内侧筒部5c的左端面形成有能够与形成在内侧筒部37f的右端的楔子37h卡合的齿轮5h。齿轮5h以向第一内侧筒部5c的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楔子37h以及构成齿轮5h的多个齿形成为:在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即防止卷绕辊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本方式中,通过齿轮5h与楔子37h,构成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作为第一旋转防止机构的旋转防止机构46。旋转防止机构46配置在卷绕辊5的轴向的一端侧即卷绕辊5的左端侧。并且,本方式的旋转防止机构46为只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即使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也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另外,本方式中的齿轮5h为设置在卷绕辊5侧的第一辊侧卡合部,楔子37h为设置在壳体36侧的第一壳体侧卡合部。

即,将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三卡合状态,将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三卡合解除状态,将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卡合的状态作为第四卡合状态,将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四卡合解除状态,在本方式中,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能够维持第三卡合状态以及第四卡合解除状态,且能够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此时,能够使供给辊4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并且,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使供给辊4向右侧移动,则能够在呈第三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四卡合解除状态而使供给辊4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三状态与呈第三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四卡合状态而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四状态间切换。

在底部5a的右表面的外周端侧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固定部38a的筒部38c的左端的楔子38e卡合的齿轮5g。齿轮5g以向底部5a的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楔子38e以及构成齿轮5g的多个齿以在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方式形成。

在本方式中,通过齿轮5g与楔子38e,构成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作为第二旋转防止机构的旋转防止机构47。旋转防止机构47配置在卷绕辊5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即卷绕辊5的右端侧。并且,在本方式中,楔子38e以及构成齿轮5g的多个齿以在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时也防止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方式形成。另外,本方式中的齿轮5g为设置在卷绕辊5侧的第二辊侧卡合部,楔子38e为设置在壳体36侧的第二壳体侧卡合部。

在压缩螺旋弹簧44的左端侧的内周插入有弹簧保持筒部5e,在压缩螺旋弹簧44的右端侧的内周插入有套筒42的弹簧保持部42d。卷绕辊5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被向左侧施力。卷绕辊5在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被向左侧施力时,如图10所示,筒部5b的左端与外罩部37b的底部37d的右表面抵接。并且,此时,齿轮5与楔子37h卡合。因此,此时,通过旋转防止机构46的作用,虽然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但是不能使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

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使卷绕辊5向右侧移动,则能够解除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使卷绕辊5进一步向右侧移动,则如图11所示,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旋转防止机构47的作用,不能使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以及带卷绕方向旋转。

即,将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一卡合状态,将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一卡合解除状态,将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二卡合状态,将齿轮5g与楔子38e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二卡合解除状态,在本方式中,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能够维持第一卡合状态以及第二卡合解除状态,且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此时,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并且,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使卷绕辊5向右侧移动,则在呈第一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二卡合解除状态而使卷绕辊5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一状态与呈第一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二卡合状态而防止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供给辊4以与卷绕辊5相同的形状形成。即,供给辊4具有相当于底部5a的底部、相当于筒部5b的筒部4b、相当于第一内侧筒部5c的第一内侧筒部、相当于第二内侧筒部5d的第二内侧筒部以及相当于弹簧保持筒部5e的弹簧保持筒部4e。

弹簧保持筒部4e的内径比套筒39的筒部39b的外径稍大,且筒部39b配置在弹簧保持筒部4e的内周侧。在弹簧保持筒部4e的内周面以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与形成于筒部39b的凸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因此,通过使抓手40旋转,能够使供给辊4与套筒39一同旋转。并且,由于筒部39b的凸部呈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体状形成,因此供给辊4能够相对于套筒39向左右方向相对移动。

筒部4b的外径比外罩部37a的筒部37k的内径小。筒部4b的内径比外罩部37a的内侧筒部37m的外径大。筒部4b在筒部4b的径向配置在筒部37k与内侧筒部37m之间。墨带3卷绕于筒部4b的外周面。并且,供给辊4的底部的右表面与第一内侧筒部的左端面的左右方向的距离比内侧筒部37m的右端面与固定部38b的筒部38f的左端的左右方向的距离短。

在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左端面与第一内侧筒部5c相同地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内侧筒部37m的左端的楔子卡合的齿轮。该齿轮以向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内侧筒部37m的楔子以及构成该齿轮的多个齿形成为:在该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齿轮卡合时,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即防止供给辊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本方式中,通过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构成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第三旋转防止机构。第三旋转防止机构配置在供给辊4的轴向的一端侧即供给辊4的左端侧。并且,第三旋转防止机构为只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即使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卡合,供给辊4也能够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另外,在本方式中,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为设置在供给辊4侧的第三辊侧卡合部,内侧筒部37m的楔子为设置在壳体36侧的第三壳体侧卡合部。

在供给辊4的底部的右表面的外周端侧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固定部38b的筒部38f的左端的楔子卡合的齿轮。该齿轮以向供给辊4的底部的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筒部38f的楔子以及构成该齿轮的多个齿以在该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卡合时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方式形成。

在本方式中,通过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构成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第四旋转防止机构。第四旋转防止机构配置在供给辊4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即供给辊4的右端侧。并且,在本方式中,筒部38f的楔子以及构成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的多个齿以在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卡合时也防止供给辊4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本方式中,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为设置在供给辊4侧的第四辊侧卡合部,筒部38f的楔子为设置在壳体36侧的第四壳体侧卡合部。

在压缩螺旋弹簧41的左端侧的内周插入有弹簧保持筒部4e,在压缩螺旋弹簧41的右端侧的内周插入有套筒39的弹簧保持部。供给辊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被向左侧施力。在供给辊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被向左侧施力时,筒部4b的左端与外罩部37a的底部37j的右表面抵接。并且,此时,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卡合,虽然能够使供给辊4向带回卷方向旋转,但是不能使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

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1使供给辊4向右侧移动,则能够解除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在该状态下,能够使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使供给辊4进一步向右侧移动,则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卡合,因此,在该状态下,不能使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

即,若将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卡合的状态作为第三卡合状态,将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三卡合解除状态,将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卡合的状态作为第四卡合状态,将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作为第四卡合解除状态,在本方式中,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能够维持第三卡合状态以及第四卡合解除状态,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此时,供给辊4能够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并且,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使供给辊4向右侧移动,则能够在呈第三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四卡合解除状态而使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三状态与呈第三卡合解除状态以及第四卡合状态而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四状态之间切换。

另外,在本方式中,构成墨带盒26的所有部件都由树脂形成。

(支座主体部的结构)

图12为用于从侧面说明图3所示的支座主体部27的结构的图。图13为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支座主体部27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4为用于说明在图3所示的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后的卷绕辊5的周边部分的状态的剖视图。

支座主体部27具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的多个轴51以及通过多个轴51连接的一对框架52、53。并且,支座主体部27具有形成动力传递机构31的一部分的上述动力传递机构33。

框架52构成支座主体部27的左侧面。框架53构成支座主体部27的右侧面。在本方式中,墨带盒26从右侧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且朝向支座主体部27的右侧卸下。

如图3所示,在框架53形成有用于相对于支座主体部27装卸墨带盒26的贯通孔53a。贯通孔53a以相应于墨带盒26的右端侧部分的形状的形状而形成,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则墨带盒26的右端侧部分配置在贯通孔53a中。并且,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则通过墨带盒26的右端侧部分填没贯通孔53a。并且,在框架53安装有用于锁定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的墨带盒26的锁定机构50。锁定机构50配置在贯通孔53a的前后方向的两侧。

动力传递机构33配置在框架52的右侧。该动力传递机构33具有用于从左侧与供给辊4卡合而使供给辊4旋转的供给侧卡合部54和用于从左侧与卷绕辊5卡合而使卷绕辊5旋转的卷绕侧卡合部55。供给侧卡合部54具有与供给辊4连接的连接部56以及通过扭矩限制器57与连接部56连接的旋转轴58。卷绕侧卡合部55具有与卷绕辊5连接的连接部59以及通过扭矩限制器60与连接部59连接的旋转轴61。本方式中的连接部56为供给侧连接部,扭矩限制器57为供给侧扭矩限制器,旋转轴58为供给侧旋转轴,连接部59为卷绕侧连接部,扭矩限制器60为卷绕侧扭矩限制器,旋转轴61为卷绕侧旋转轴。

并且,如图12、图13所示,动力传递机构33具有齿轮68、与齿轮68啮合的齿轮69、通过单向离合器62与齿轮69连接的带轮63、固定于旋转轴58的带轮64、架设于带轮63与带轮64的轮带65以及通过单向离合器66与旋转轴61连接的齿轮67。本方式中的带轮64为第一带轮,单向离合器62为供给侧单向离合器,带轮63为第二带轮,齿轮69为供给侧齿轮,单向离合器66为卷绕侧单向离合器,齿轮67为卷绕侧齿轮。

旋转轴58的左端侧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52,旋转轴58从框架52向右侧突出。扭矩限制器57安装于旋转轴58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在扭矩限制器57的外周面固定有呈带凸缘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形成的套筒70。连接部56呈带凸缘的大致圆筒状形成。该连接部56通过套筒70安装于扭矩限制器57。即,连接部56与旋转轴58通过扭矩限制器57以及套筒70相互连接。连接部56配置在旋转轴58的右端侧。旋转轴58的右端侧比连接部56的右端向右侧突出。连接部56配置在旋转轴58的右端侧。旋转轴58的右端侧比连接部56的右端向右侧突出。

在连接部56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部56a。凸部56a以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体状形成。并且,多个凸部56a在连接部56的周向以规定的间距形成。在套筒70形成有用于检测供给辊4的旋转量的狭缝部70a。狭缝部70a形成在构成套筒70的左端侧部分的圆环状的凸缘部的外周端侧。

在旋转轴58的左端侧通过单向离合器71安装有呈大致圆筒状形成的旋转部件72。即,在旋转轴58与旋转部件72之间配置单向离合器71,旋转部件72能够旋转地保持于旋转轴58的左端侧。单向离合器71实现了将旋转轴58的带卷绕方向的旋转力(即旋转轴58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传递到旋转部件72且隔断旋转轴58的带回卷方向的旋转力(即旋转轴58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向旋转部件72传递的功能。本方式中的单向离合器71为第二供给侧单向离合器。

在旋转部件72的外周侧安装有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73的一端。拉伸螺旋弹簧73的另一端安装于框架52。旋转部件72通过拉伸螺旋弹簧73的施力被以旋转轴58为中心向带回卷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施力。另外,旋转部件72的旋转范围通过省略图示的旋转限制机构进行限制。并且,旋转部件72被固定于框架52的右侧面的外罩74覆盖。

带轮64固定在旋转轴58的左端侧。齿轮68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52。齿轮69固定于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52的旋转轴75的右端侧。单向离合器62安装于旋转轴75的左端侧。带轮63安装于单向离合器62。单向离合器62实现了将旋转轴75的带回卷方向的旋转力(即旋转轴75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传递到带轮63且隔断旋转轴75的带卷绕方向的旋转力(即旋转轴75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向带轮63传递的功能。

旋转轴61的左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框架52,旋转轴61从框架52向右侧突出。扭矩限制器60安装于旋转轴6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在扭矩限制器60的外周面固定有呈大致有底圆筒状形成的套筒77。连接部59呈带凸缘的大致圆筒状形成。该连接部59通过套筒77安装于扭矩限制器60。即,连接部59与旋转轴61通过扭矩限制器60以及套筒77相互连接。连接部59配置在旋转轴61的右端侧。旋转轴61的右端侧比连接部59的右端向右侧突出。在连接部59的外周面与连接部56相同地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部59a。多个凸部59a以与多个凸部56a相同的方式形成。

在旋转轴61的左端侧设置有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作为第五旋转防止机构的旋转防止机构78。旋转防止机构78具有固定于旋转轴61的左端侧的齿轮79以及与齿轮79卡合的两个爪部件80。爪部件80以及构成齿轮79的多个齿以在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方式形成。另外,本方式中的旋转防止机构78为只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即使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也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

爪部件80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固定轴82。固定轴82固定于覆盖齿轮67以及齿轮79的外罩81。两个爪部件80以分别可与齿轮79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卡合的状态配置。并且,爪部件80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83被以固定轴82为中心向与齿轮79卡合的方向(具体地说,以固定轴82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施力。另外,外罩81固定在框架52的右侧面。

单向离合器66安装在旋转轴61的左端侧。齿轮67安装于单向离合器66。单向离合器66实现了将齿轮67的带卷绕方向的旋转力(即齿轮67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传递到旋转轴61且隔断齿轮67的带回卷方向的旋转力(即齿轮67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向旋转轴61传递的功能。

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则如图14所示,在第一内侧筒部5c的内周侧插入连接部59以及旋转轴61,在连接部59的外周面形成的多个凸部59a与在第一内侧筒部5c的内周面形成的卡合凹部卡合。因此,旋转力能够在连接部59与卷绕辊5之间传递。

并且,若在第一内侧筒部5c的内周侧插入旋转轴61,则旋转轴61的右端与第二内侧筒部5d的底部5f抵接,且将卷绕辊5向右侧按压。被旋转轴61按压的卷绕辊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向右侧移动直到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解除为止,且移动到齿轮5g与楔子38e不卡合的位置。即,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且卷绕侧卡合部55与卷绕辊5卡合,则能够维持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解除且齿轮5g与楔子38e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变为上述的第一状态。但是,在墨带盒26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的状态下,在齿轮79卡合了两个爪部件80,因此,卷绕辊5虽然向带卷绕方向旋转,但是不向带回卷方向旋转。

并且,若将墨带盒26安装在支座主体部27,则连接部56以及旋转轴58插入到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内周侧,在连接部56的外周面形成的多个凸部56a与在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卡合凹部卡合。因此,旋转力能够在旋连接部56与供给辊4之间传递。

并且,若在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内周侧插入旋转轴58,则旋转轴58的右端与供给辊4的第二内侧筒部的底部抵接,且将供给辊4向右侧按压。被旋转轴58按压的供给辊4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向右侧移动直到解除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为止,且移动到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不卡合的位置。即,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供给侧卡合部54与供给辊4卡合,则能够维持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解除且供给辊4的底部的齿轮与筒部38f的楔子间的卡合解除的状态,成为第三状态。因此,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则供给辊4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另外,本方式中的供给侧卡合部54为用于使供给辊4旋转的供给侧旋转部,卷绕侧卡合部55为用于使卷绕辊5旋转的卷绕侧旋转部。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齿轮79为设置在作为卷绕侧旋转部的卷绕侧卡合部55侧的第一卡合部,爪部件80为与作为第一卡合部的齿轮79卡合而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第二卡合部。

(用于解除齿轮与爪部件间的卡合状态的结构)

图15(a)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支座6装设在第二框体14时的状态的图,图15(b)为图15(a)的h部的放大图。图16(a)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支座6安装在框体15时的状态的图,图16(b)为图16(a)的j部的放大图。

在第二框体14形成有用于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中的与齿轮79的下端侧卡合的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的卡合解除部14a。如图15所示,若支座6装设于第二框体14,则卡合解除部14a与卡合在齿轮79的下端侧的爪部件80接触,该爪部件80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以固定轴8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若爪部件8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能够解除该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

并且,在第一框体13形成有用于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中的与齿轮79的上端侧卡合的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的卡合解除部13a。如图16所示,若装设于第二框体14的支座6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而安装于框体15,则卡合解除部13a与卡合在齿轮79的上端侧的爪部件80接触,该爪部件80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以固定轴82为中心顺时针旋转。若该爪部件80顺时针旋转,则能够解除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

如此,若支座6装设于第二框体14,且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而安装于框体15,则能够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因此,若支座6安装于框体15(即若支座6安装于主体部7),则卷绕辊5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另外,在装设于第二框体14的支座6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的过程中,热敏头9等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与露出到壳体36的外部的墨带3的上表面抵接。在本方式中,如上所述,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则供给辊4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因此,在装设于第二框体14的支座6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的过程中,能够从供给辊4抽出墨带3。

如图15、图16所示,在第二框体14形成有用于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中的与齿轮79的下端侧卡合的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的卡合解除部14a。并且,在第一框体13形成有用于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中的与齿轮79的上端侧卡合的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的卡合解除部13a。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时,通过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如图12所示,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卡合。

若支座6装设在第二框体14,则如图15所示,卡合解除部14a与卡合在齿轮79的下端侧的爪部件80接触。若卡合解除部14a与该爪部件80接触,则该爪部件80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以固定轴82为中心顺时针旋转,解除该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

并且,如图16所示,若装设在第二框体14的支座6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而安装于框体15,则卡合解除部13a与卡合在齿轮79的上端侧的爪部件80接触。若卡合解除部13a与该爪部件80接触,则该爪部件80抵抗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以固定轴82为中心顺时针旋转,解除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

如此,若支座6装设于第二框体14,且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而安装于框体15,则能够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因此,若支座6安装于框体15(即支座6安装于主体部7),则卷绕辊5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另外,在装设于第二框体14的支座6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的过程中,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热敏头9等与露出到壳体36的外部的墨带3的上表面抵接。在本方式中,如上所述,若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则供给辊4能够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因此,在装设于第二框体14的支座6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的过程中,能够从供给辊4抽出墨带3。

(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和带运送机构的动作)

图17为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旋转部件72以及拉伸螺旋弹簧73的作用的图。

如上所述,带运送机构10具有构成主体部7的一部分的动力传递机构32。动力传递机构32具有固定于带运送用马达30的输出轴的带轮87、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二框体14的带轮88、架设于带轮87与带轮88的轮带89、与带轮88同轴配置且与带轮88一同旋转的齿轮90、与齿轮90啮合的齿轮91、与齿轮91啮合的齿轮92以及与齿轮92啮合的齿轮93。齿轮91、9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二框体14。齿轮9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一框体13。并且,齿轮93与带运送辊28同轴配置,且与带运送辊28一同旋转。

若支座6安装于主体部7,则支座6侧的齿轮68与主体部7侧的齿轮93啮合。并且,若支座6安装于主体部7,则支座6侧的齿轮67与主体部7侧的齿轮90啮合。

在支座6安装于主体部7的状态下,若带运送用马达30顺时针旋转,则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传递到卷绕辊5以及带运送辊28,卷绕辊5以及带运送辊28逆时针旋转。即,若带运送用马达30顺时针旋转,则卷绕辊5以及带运送辊28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

在本方式中,被卷绕辊5卷绕的墨带3的卷绕速度比被带运送辊28运送的墨带3的运送速度快。因此,若带运送用马达30顺时针旋转,则能够通过扭矩限制器60作用而调整被卷绕辊5卷绕的墨带3的卷绕速度与被带运送辊28运送的墨带3的运送速度之间的差。

另一方面,若带运送用马达30顺时针旋转,则在单向离合器62的作用下能够隔断向供给辊4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即,旋转轴75相对于带轮63空转,而遮断向供给辊4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

在此,若带运送用马达3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墨带3通过卷绕辊5以及带运送辊28被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因此,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若供给辊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连接部56、旋转轴58、带轮63、64也与供给辊4一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本方式中,供给辊4的筒部4b的外径比带运送辊28的外径大,与供给辊4一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带轮63的旋转速度比通过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旋转的旋转轴75的旋转速度慢。因此,在带轮63与旋转轴75之间不产生驱动力的干涉。

并且,若供给辊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旋转部件72与供给辊4、连接部56以及旋转轴58一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旋转部件72的旋转范围被旋转限制机构(省略图示)限制,因此若旋转部件7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的角度,则旋转部件72以及旋转轴58停止。即使旋转部件72以及旋转轴58停止,在扭矩限制器57的作用下,供给辊4也会与连接部56一同继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若旋转部件7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如图17(a)所示,拉伸螺旋弹簧73伸展,旋转部件72被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因此,在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时,若供给辊4侧的墨带3松弛,则通过拉伸螺旋弹簧73的施力,供给辊4与旋转部件72、旋转轴58以及连接部56一同向顺时针方向(即带卷绕方向)旋转,来消除墨带3的松弛。并且,在旋转部件72向顺时针方向被施力的状态下,若将支座6从主体部7卸下,则通过拉伸螺旋弹簧73的施力,供给辊4与旋转部件72、旋转轴58以及连接部56一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的过程中,能够消除可能在支座6产生的墨带3的松弛,如图17(b)所示,即使在卸下支座6后,也不会在支座6产生墨带3的松弛。

并且,在将支座6安装于主体部7的状态下,若带运送用马达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传递到供给辊4以及带运送辊28,使供给辊4以及带运送辊28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若带运送用马达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供给辊4以及带运送辊28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

在本方式中,被供给辊4卷绕的墨带3的卷绕速度比被带运送辊28运送的墨带3的运送速度快。因此,若带运送用马达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能够通过扭矩限制器57作用来调整被供给辊4卷绕的墨带3的卷绕速度与被带运送辊28运送的墨带3的运送速度之间的差。另外,即使旋转轴58通过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单向离合器71的作用下,旋转部件72也不旋转。但是,通过拉伸螺旋弹簧73的施力,在旋转部件72被向顺时针方向施力的情况下,旋转部件72顺时针旋转到被旋转限制机构所限制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若带运送用马达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在单向离合器66的作用下能够隔断向卷绕辊5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即,齿轮67相对于旋转轴61空转,且隔断向卷绕辊5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

在此,若带运送用马达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墨带3被供给辊4以及带运送辊28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因此,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卷绕辊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连接部59以及旋转轴61也与卷绕辊5一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本方式中,由于卷绕辊5的筒部5b的外径比带运送辊28的外径大,因此与卷绕辊5一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轴61的旋转速度比通过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旋转的齿轮67的旋转速度慢。因此,在齿轮67与旋转轴61之间不产生驱动力的干涉。

本方式中的带运送用马达30为用于使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旋转的驱动源。并且,在本方式中,扭矩限制器57在从带运送用马达30到供给辊4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单向离合器62与供给辊4之间,扭矩限制器60在从带运送用马达30到卷绕辊5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单向离合器66与卷绕辊5之间。

(墨带的检测机构的结构)

图18(a)为用于从侧面说明图5所示的墨带3的检测机构96的结构的图,图18(b)为从图18(a)的k-k方向示出检测机构96的图。

印刷装置1具有用于检测墨带3的检测机构96。检测机构96具有固定于构成墨带盒26的壳体主体37的外罩部37a的两个棱镜45以及安装于主体部7的两个传感器97。传感器97为具有发光部97a以及接受从发光部97a射出的被棱镜45反射的光的受光部97b的光学传感器。发光部97a和受光部97b以在左右方向相邻的方式配置。

传感器97在支座6安装在主体部7的状态下配置在棱镜45的下侧。若支座6安装在主体部7,则从供给辊4抽出的墨带3在上下方向夹在棱镜45与传感器97之间。在本方式中,基于受光部97b的受光量检测墨带3。

(带运送机构的控制方法)

带运送机构10在通过热敏头9印刷一张卡片2之后,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直到印刷该卡片2时形成于墨带3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墨带盒26的外罩部37b中为止(带顺送步骤)。并且,带运送机构10在印刷下一张卡片2时,以前一张卡片2的印刷结束后的运送量(即带顺送步骤的运送量)以下的运送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

在本方式中,使用一个1画面区域3c对一张卡片2进行印刷时,带运送机构10在印刷一张卡片2之后,以一个以上的1画面区域3c的运送量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例如,带运送机构10在印刷完一张卡片2之后,以一个或两个的1画面区域3c的运送量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并且,带运送机构10在印刷下一张卡片2时,以该卡片2的基准位置与1画面区域3c的基准位置对齐的方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具体地说,带运送机构10在印刷下一张卡片2时,以该卡片2的基准位置与印刷前一张卡片2时使用的1画面区域3c的下一个未使用的1画面区域3c的基准位置对齐的方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

另外,通过带运送机构10运送墨带3的运送控制由省略了图示的控制部进行。该控制部与带运送用马达30、传感器97以及具有以夹着狭缝70a的方式对置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传感器(省略图示)等连接。并且,该控制部存储墨带3在带顺送步骤中的运送量,在带逆送步骤,基于被存储的带顺送步骤中的运送量将墨带3向带回卷方向运送。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的说明,在本方式中,能够通过动力传递机构32、33,将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传递给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使用一台带运送用马达30,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3。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简化印刷装置1的结构,且能够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3。

在本方式中,齿轮69与带轮63通过单向离合器62而连接,齿轮67与旋转轴61通过单向离合器66而连接。并且,在卷绕辊5卷绕墨带3时,隔断向供给辊4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供给辊4随着带运送辊28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在供给辊4卷绕墨带3时,隔断向卷绕辊5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卷绕辊5随着带运送辊28的旋转而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向两个方向运送墨带3时,能够防止墨带3过度地张紧或过度地松弛。其结果是,在本方式中,能够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向两个方向恰当地运送墨带3。

在本方式中,连接部56与旋转轴58通过扭矩限制器57而连接,连接部59与旋转轴61通过扭矩限制器60而连接。因此,在本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带运送用马达3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在扭矩限制器60的作用下,能够调整被卷绕辊5卷绕的墨带3的卷绕速度与被带运送辊28运送的墨带3的运送速度之间的差,在带运送用马达3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在扭矩限制器57的作用下,能够调整被供给辊4卷绕的墨带3的卷绕速度与被带运送辊28运送的墨带3的运送速度之间的差。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将通过供给辊4和卷绕辊5卷绕墨带3的卷绕速度设定成比通过带运送辊28运送墨带3的运送速度快,来防止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运送的墨带3的松弛,也能够防止墨带3的过度张紧。即,在本方式中,能够防止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运送的墨带3的松弛,且能够防止墨带3的过度张紧。

在本方式中,若旋转部件7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如上所述,拉伸螺旋弹簧73伸长,而旋转部件72被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因此,在本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将墨带3向带卷绕方向运送时,即使墨带3在供给辊4侧松弛,也可以消除该墨带3的松弛。并且,在本方式中,在旋转部件72被向顺时针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若将支座6从主体部7卸下,则拉伸螺旋弹簧73的施力会使供给辊4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如上所述,在将支座6从主体部7卸下的过程中,能够消除在支座6产生的墨带3的松弛。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抑制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时的墨带3的损伤等,并且,也容易使用支座6。并且,在本方式中,旋转轴58与旋转部件72通过单向离合器71连接,因此,在供给辊4卷绕墨带3时,即使旋转轴58通过带运送用马达30的动力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单向离合器71的作用下,旋转部件72也不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供给辊4卷绕墨带3时拉伸螺旋弹簧73不会成为障碍。

并且,在本方式中,在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墨带盒26的状态下,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4的作用力,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卷绕辊5不能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墨带盒26时,不能从外罩部37b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即形成有油墨的剥离痕迹的墨带3)。

在本方式中,若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4的作用力,使卷绕辊5向右侧移动,则能够解除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状态,且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以及带回卷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但若使卷绕辊5进一步向右侧移动,则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不能使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以及带卷绕方向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将墨带盒26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时,即使使用规定的部件使卷绕辊5向右侧移动,若不是以齿轮5g与楔子38e不卡合的方式使卷绕辊5移动,则也不能从外罩部37b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墨带盒26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的状态下,相比于以往不易从外罩部37b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其结果是,相比于以往,本方式能够提高安全性。

在本方式中,在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墨带盒26的状态下,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使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卡合,不能使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即,在本方式中,在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墨带盒26的状态下,若使用规定的部件不使供给辊4向右侧只移动规定量,则不能抽出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防止将墨带盒26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时的墨带3的松弛。

在本方式中,通过齿轮5h和楔子37h构成的旋转防止机构46为棘轮机构,即使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4的施力使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卷绕辊5也能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并且,在本方式中,通过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和内侧筒部37m的楔子构成的第三旋转防止机构为棘轮机构,即使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1的施力使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卡合,供给辊4也能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支座主体部27卸下墨带盒26的状态下,即便在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的墨带3松弛,也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或使供给辊4向带回卷方向旋转,从而消除墨带3的松弛。

在本方式中,若将墨带盒26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且卷绕侧卡合部55与卷绕辊5卡合,则能够解除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即,在本方式中,若将墨带盒26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则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能够自动解除。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容易地解除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并且,在本方式中,若将墨带盒26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且供给侧卡合部54与供给辊4卡合,则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能够自动解除。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容易地解除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

在本方式中,由于能够使用用于使卷绕辊5旋转的卷绕侧卡合部55解除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因此不必另外设置用于解除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的部件。并且,由于能够使用用于使卷绕辊4旋转的供给侧卡合部54解除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因此不必另外设置用于解除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间的卡合的部件。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简化支座6的结构。

在本方式中,在支座主体部27设置有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旋转防止机构78。因此,在本方式中,通过在支座主体部27安装墨带盒26,即使齿轮5h与楔子37h间的卡合自动解除,也能够防止从外罩部37b中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即,在本方式中,即使在墨带盒26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从外罩部37b中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3。

并且,在本方式中,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时,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通过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而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特别是在本方式中,由于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卡合,因此若不解除两个爪部件80分别与齿轮79的卡合状态,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则不能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因此,在本方式中,不易从外罩部37b抽出使用完毕的墨带3。其结果是,在本方式中,能够提高印刷装置1的安全性。

在本方式中,在第一框体13形成有卡合解除部13a,在第二框体14形成有卡合解除部14a,若将支座6从上侧装设于第二框体14,且用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装设于第二框体14的支座6,则能够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从印刷装置1的上侧相对于主体部7装卸支座6,也能够解除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且能够从印刷装置1的上侧相对于主体部7装卸支座6。其结果是,在本方式中,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且能够在装设有印刷装置1的上位装置中,提高印刷装置1的布局上的自由度。

在本方式中,在第一框体13形成有卡合解除部13a,若支座6不被第一框体13从上侧覆盖,则不能解除爪部件80与齿轮79间的卡合状态。因此,在本方式中,在支座6装设在第二框体14,且支座6的上侧不被第一框体13覆盖时,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

在本方式中,旋转防止机构78为棘轮机构,即使通过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使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卷绕辊5也能够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主体部7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即便供给辊4与卷绕辊5之间的墨带3松弛,也能够使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从而消除墨带3的松弛。

并且,在本方式中,在通过热敏头9印刷完一张卡片2之后,带运送机构10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直到将印刷该卡片2时在墨带3形成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墨带盒26的外罩部37b中为止。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框体15卸下支座6时,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3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外罩部37b中,在从框体15卸下的支座6中,不能通过目视来确认残留于墨带3的剥离痕迹。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将支座6从框体15卸下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残留在使用完毕的墨带3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取得印刷于卡片2的图像。

在本方式中,在印刷下一张卡片2时,带运送机构10以该卡片2的基准位置与1画面区域3c的基准位置对齐的方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印刷完一张卡片2之后,即使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直到在印刷该卡片2时形成于墨带3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进入外罩部37b中为止,也能够减少墨带3的使用量。特别是在本方式中,在印刷下一张卡片2时,带运送机构10以该卡片2的基准位置与印刷前一张卡片2时使用的1画面区域3c的下一个未使用的1画面区域3c的基准位置对齐的方式向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因此,能够顺次使用排列于墨带3的长度方向的1画面区域3c来印刷卡片2。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有效减少墨带3的使用量。

在本方式中,在从框体15卸下支座6时,通过扭转螺旋弹簧83的施力使两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框体15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容易地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因此,在本方式中,在从框体15卸下支座6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从残留于使用完毕的墨带3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获得印刷于卡片2的图像。

(其他的实施方式)

上述的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方式中,在齿轮69与带轮63之间配置有单向离合器62。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不在齿轮69与带轮63之间配置单向离合器62,而在带轮64与旋转轴58之间配置单向离合器。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实现将带运送用马达30的带回卷方向的动力传递给供给辊4且隔断向供给辊4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带卷绕方向的动力的功能的单向离合器62设置在支座6侧,但实现该功能的单向离合器也可以设置在主体部7侧。同样,在上述的方式中,实现将带运送用马达30的带卷绕方向的动力传递给卷绕辊5且隔断向卷绕辊5传递带运送用马达30的带回卷方向的动力的功能的单向离合器66设置在支座6侧,但实现该功能的单向离合器也可以设置在主体部7侧。

在上述的方式中,在印刷卡片2时,带运送机构10以在使用后的墨带3形成与印刷于卡片2的图像相同的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的方式顺次向带卷绕方向运送墨带3。除此以外,例如在印刷卡片2时,带运送机构10也可随机向带卷绕方向和带回卷方向运送墨带3来运送墨带3,以便在使用之后的墨带3形成与印刷于卡片2的图像不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即,印刷装置1也可以进行所谓的无序印刷。

在上述的方式中,在支座6中,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被外罩部37a覆盖,卷绕于卷绕辊5的墨带3被外罩部37b覆盖。除此以外,例如在支座6中,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以及卷绕于卷绕辊5的墨带3也可以不被外罩部覆盖而露出。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具有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的墨带盒26可相对于支座主体部27进行装卸,但也可以供给辊4与卷绕辊5分别可相对于支座主体部27进行装卸的方式构成支座主体部。并且,也可以以墨带盒26能够直接相对于主体部7进行装卸的方式构成主体部。

在上述的方式中,墨带3只能进行单色印刷,但也可将墨带3做成能进行多色印刷。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墨带3具有外罩区域3b,但墨带3也可以不具有外罩区域3b。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在印刷装置1中进行印刷的印刷介质为卡片2,但在印刷装置1中进行印刷的印刷介质也可以为印刷用纸等卡片2之外的印刷介质。

在上述的方式中,旋转防止机构46为只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楔子37h以及构成齿轮5h的多个齿形成为:即使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卷绕辊5也能够向带卷绕方向旋转。除此以外,例如楔子37h以及构成齿轮5h的多个齿也可以形成为:在齿轮5h与楔子37h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

同样,在上述的方式中,通过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和内侧筒部37m的楔子构成的第三旋转防止机构为只防止供给辊4向带卷绕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形成为:即使该齿轮与该楔子卡合,供给辊4也能够向带回卷方向旋转,但供给辊4的第一内侧筒部的齿轮与内侧筒部37m的楔子也可以形成为:在该齿轮与该楔子卡合时,防止供给辊4向带回卷方向旋转。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旋转防止机构78为只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齿轮79和爪部件80形成为:即使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卷绕辊5也能够向带卷绕方向旋转,但齿轮79和爪部件80也可以形成为:在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

在上述的方式中,楔子38e以及构成旋转防止机构47的齿轮5g的多个齿形成为:在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以及带卷绕方向旋转。除此以外,例如也可采用如下结构:旋转防止机构47为棘轮机构,楔子38e以及构成齿轮5g的多个齿形成为:在齿轮5g与楔子38e卡合时,能够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但允许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

在上述的方式中,旋转防止机构78具有与齿轮79卡合的两个爪部件80。除此以外,例如,旋转防止机构78也可以具有与齿轮79卡合的三个以上的爪部件80。并且,旋转防止机构78也可以具有与齿轮79卡合的一个爪部件80。此时,既可以以一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的上端侧能够卡合的方式配置,通过第一框体13的卡合解除部13a解除齿轮79与爪部件80间的卡合状态,也可以以一个爪部件80与齿轮79的下端侧能够卡合的方式配置,通过第二框体14的卡合解除部14a解除齿轮79与爪部件80间的卡合状态。但是,在支座6装设于第二框体14且支座6的上侧不被第一框体13覆盖时,为了防止从外罩部37b抽出卷绕于卷绕辊5的使用完毕的墨带3,优选将一个爪部件80以与齿轮79的上端侧能够卡合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第一框体13的卡合解除部13a解除齿轮79与爪部件80间的卡合状态。

在上述的方式中,旋转防止机构78为只防止卷绕辊5向带回卷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齿轮79以及爪部件80形成为:即使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卷绕辊5也能够向带卷绕方向旋转。除此以外,例如,齿轮79以及爪部件80也可以形成为:在齿轮79与爪部件80卡合时,防止卷绕辊5向带卷绕方向旋转。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虽然支座6具有旋转防止机构78,但是支座6也可以不具有旋转防止机构78。

在上述的方式中,具有供给辊4以及卷绕辊5的墨带盒26可相对于支座主体部27进行装卸。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以供给辊4和卷绕辊5能够分别进行装卸的方式构成支座主体部。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被外罩部37a覆盖,但是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也可以不被外罩部37a覆盖而露出。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安装于支座主体部27的墨带盒26可相对于主体部7进行装卸,但是也可以墨带盒26直接相对于主体部7进行装卸的方式构成主体部7。

在上述的方式中,第一框体13能够以轴16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框体14转动,在装卸支座6时,能够使第一框体13相对于第二框体14转动。除此以外,例如也可采用如下结构:第一框体13可相对于第二框体14进行装卸,在装卸支座6时,相对于第二框体14装卸第一框体13。

在上述的方式中,爪部件80通过扭转螺旋弹簧83,以固定轴82为中心被向与齿轮79卡合的方向施力。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爪部件80通过拉伸螺旋弹簧或板弹簧等其他的弹簧部件,以固定轴82为中心被向与齿轮79卡合的方向施力。

在上述的方式中,通过一台带运送用马达30,使供给辊4和卷绕辊5能够旋转。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分别设置用于使供给辊4旋转的马达和使卷绕辊5旋转的马达。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被外罩部37a覆盖,但卷绕于供给辊4的墨带3也可以不被外罩部37a覆盖而露出。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

2卡片(印刷介质)

3墨带

3c1画面区域

4供给辊

5卷绕辊

5g齿轮(第二辊侧卡合部)

5h齿轮(第一辊侧卡合部)

6支座(墨带支座)

7主体部

9热敏头

10带运送机构

13第一框体(盖部)

13a卡合解除部

14第二框体(装设部)

14a卡合解除部

15框体

17卡片搬送路(介质搬送路)

26墨带盒

27支座主体部

28带运送辊

30带运送用马达(驱动源)

31动力传递机构

33动力传递机构

36壳体

37a外罩部(供给侧外罩部)

37b外罩部(卷绕侧外罩部)

37h楔子(第一壳体侧卡合部)

38e楔子(第二壳体侧卡合部)

41压缩螺旋弹簧(第二施力部件)

44压缩螺旋弹簧(第一施力部件)

46旋转防止机构(第一旋转防止机构)

47旋转防止机构(第二旋转防止机构)

54供给侧卡合部(供给侧旋转部)

55卷绕侧卡合部(卷绕侧旋转部)

56连接部(供给侧连接部)

57扭矩限制器(供给侧扭矩限制器)

58旋转轴(供给侧旋转轴)

59连接部(卷绕侧连接部)

60扭矩限制器(卷绕侧扭矩限制器)

61旋转轴(卷绕侧旋转轴)

62单向离合器(供给侧单向离合器)

63带轮(第二带轮)

64带轮(第一带轮)

65轮带

66单向离合器(卷绕侧单向离合器)

67齿轮(卷绕侧齿轮)

69齿轮(供给侧齿轮)

71单向离合器(第二供给侧单向离合器)

72旋转部件

73拉伸螺旋弹簧(施力部件)

78旋转防止机构(第五旋转防止机构)

79齿轮(第一卡合部)

80爪部件(第二卡合部)

82固定轴

83扭转螺旋弹簧(施力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