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7431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具备将卷筒状介质向输送部进行放卷的放卷部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具备将卷筒状介质向输送部进行放卷的放卷部的印刷装置。专利文献1的印刷装置的放卷部具备用于向对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传递驱动部的驱动力的传递部。传递部具备通过两个齿轮进行啮合而构成的驱动力的传递机构。驱动部的驱动力在根据啮合的齿轮的齿数而减速之后,使介质支承部旋转而将介质向输送部进行放卷。印刷装置的控制部通过对驱动部进行控制而在介质支承部与输送部之间对介质的张力进行调节以适当地实施对介质的印刷。

然而,在包括由齿轮构成的传递机构的传递部中,会因齿轮的齿隙而产生振动,从而经由介质支承部而使介质发生振动。因此,介质的张力会发生变动,进而产生不当地实施对介质的印刷的担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59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鉴于这样的事实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介质的张力的变动减少的印刷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以及其的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一种印刷装置,具备:放卷部,其包括对卷筒状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使所述介质支承部旋转的驱动部以及将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向所述介质支承部进行传递的传递部;输送部,其对通过所述放卷部而被放卷的介质进行输送;控制部,其通过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的所述介质的张力进行调节,所述传递部具备多个传递机构,所述多个传递机构包括通过带而对所述驱动力进行传递的带传递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传递部所包括的带传递机构不会产生齿隙,因此,与递部所包括的传递机构均由齿轮构成的情况相比,因传递部而产生的介质的振动较小。因此,能够减少介质的张力的变动。

此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在所述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中,所述多个传递机构中的最下游侧的所述传递机构为所述带传递机构。

根据上述印刷装置,由于在介质支承部附近易于使介质振动的最下游侧的传递机构为带传递机构,因此与最下游侧的传递机构由齿轮而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介质的振动。

此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所述多个传递机构中的减速比最大的所述传递机构为所述带传递机构。

在通过齿轮而对驱动力进行传递的传递机构中,有减速比越大的传递机构齿隙越容易变大的倾向。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减速比最大的传递机构为带传递机构,因此与减速比最大的传递机构由齿轮而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介质的振动。

此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所述多个传递机构包括齿轮传递机构,所述齿轮传递机构通过齿轮而对所述驱动力进行传递。

在带传递机构中,存在传递机构大型化的倾向。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多个传递机构中的带传递机构以外的至少一个机构为齿轮传递机构,因此能够对印刷装置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此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所述放卷部具备张力调节机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用于对所述带的张力进行调节。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张力调节机构而对带的张力进行调节,因此在印刷装置的组装后,能够针对每个印刷装置而简便地调节带的张力。

此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所述带传递机构具备被卷挂有所述带的第一滑轮以及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被配置在所述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上与所述第二滑轮相比靠上游侧,所述张力调节机构具备对所述驱动部以及所述第一滑轮进行支承的上游侧支承部、和用于使所述上游侧支承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滑轮而进行移动的移动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通过移动机构而使驱动部与第一滑轮一体移动,因此与使驱动部和第一滑轮分别移动而对带的张力进行调节的情况相比,能够简便地调节带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简易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3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的俯视图。

图4为第一放卷单元的立体图。

图5为拆卸了壳体的状态的第一放卷单元的立体图。

图6为拆卸了壳体的状态的第一放卷单元的正视图。

图7为拆卸了壳体的状态的第一放卷单元的侧视图。

图8为拆卸了壳体的状态的第一放卷单元的后视图。

图9为第一放卷单元的调节部的立体图。

图10为比较例的第一放卷单元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为,对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筒状介质进行保持并且使该卷筒状介质旋转,从而能够对被卷绕的卷筒状介质进行解开的装置。此外,印刷装置为在被解开的介质上实施印刷的大尺寸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壳体20,其呈箱状;壳体支承部30,其对壳体20进行支承。此外,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1还具备:放卷部40,其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而对被卷绕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放卷;支承部50,其对介质m进行支承;输送部60,其对介质m进行输送;印刷部70,其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收卷部80,其将介质m收卷为卷筒状。而且,印刷装置11还具备:操作部180,其由用户来操作;控制部190,其对装置进行统一控制。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被放卷部40支承的卷绕成卷筒状的介质m设为卷筒状介质ra。此外,将通过收卷部80而收卷并成为卷筒状的介质m设为卷筒状介质rb。卷筒状介质ra、rb通过在圆筒状的芯材料(省略图示)上卷叠介质m而构成。另外,芯材料并不需要与介质m分体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将介质m卷叠成圆筒状并利用粘合剂等而使该内周侧的介质m固化从而形成芯材料。

此外,将印刷装置11的宽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将印刷装置11的前后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将印刷装置11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将介质m的输送方向设为“输送方向f”。在此,宽度方向x、前后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为互相交叉(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x为与输送方向f交叉(正交)的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壳体支承部30具有:第一脚部31,其将前后方向y设为长度方向;第二脚部32,其从第一脚部起向上方延伸设置;连结轴33,其在宽度方向x上将第二脚部32连结;延伸设置部34,其从第二脚部32起向后方延伸设置。第一脚部31以及第二脚部32以在宽度方向x上呈对的方式设置。此外,第二脚部32与第一脚部31连结的下端部的相反侧的上端部与壳体20连结。

放卷部40在壳体20的后方下侧被壳体支承部30的延伸设置部34支承。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放卷部40具备:引导轴41,其将宽度方向x作为长度方向而被架设在延伸设置部34上;放卷单元42,其使卷筒状介质r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引导轴41以在前后方向y上呈对的方式设置。

如图3所示,放卷单元42具有:第一放卷单元42a,其被设置在引导轴41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部上;放卷单元42b,其被设置在引导轴41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端部上。放卷单元42a、42b以相对于引导轴41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支承。

如图5所示,第一放卷单元42a具有:载置部43,其具备被嵌入于引导轴41(参照图3)内的安装部43a;直立部44,其从载置部43起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直立设置;介质支承部45,其从直立部44起朝向宽度方向x的内侧突出。如图4以及图5所示,放卷单元42a还具备:壳体46,其覆盖直立部44;固定螺丝47,其容许或限制第一放卷单元42a相对于引导轴41(参照图3)而朝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放卷单元42b也具备与第一放卷单元42a相同的载置部43、介质支承部45、壳体46以及固定螺丝47。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第二放卷单元42b的壳体46的内部收纳有直立部44。第一放卷单元42a以及第二放卷单元42b以各自的介质支承部45对置的方式被架设在引导轴41上。

介质支承部45为,通过被插入至卷筒状介质ra的芯材料(例如纸管)的端部内从而与该卷筒状介质ra进行一体旋转的部件。因此,介质支承部45以随着从基端朝向顶端而越来越尖的方式呈大致圆锥形。两个放卷单元42a、42b的介质支承部45分别与卷筒状介质ra的两端卡合。并且,放卷部40通过使卷筒状介质ra旋转从而对被卷叠在一个卷筒状介质ra上的介质m进行放卷。

如图5所示,第一放卷单元42a具备:放卷电机48,其在壳体46的内部被直立部44支承并使介质支承部45旋转;传递部100,其将放卷电机48的驱动力向介质支承部45进行传递;安装部150,其将放卷电机48以及传递部100安装在直立部44上。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放卷电机48相当于“使介质支承部旋转的驱动部”的一个示例。

安装部150具有:下游侧支承部151,其对传递部100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下游侧进行支承;上游侧支承部154,其对传递部100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上游侧进行支承。下游侧支承部151具备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承板152、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在与第一支承部152相比靠载置部43侧的第二支承板153(参照图8)。第一支承板152以及第二支承板153以不能移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直立部44上。

如图5以及图7所示,上游侧支承部154具备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背面支承板155、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在与背面支承板155相比靠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电机支承板156。背面支承板155以及电机支承板156以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直立部44上。电机支承板156以前后方向y的两端部朝向背面支承板155被弯曲加工的方式而在该两端部处被固定在背面支承板155上。

如图8所示,背面支承部155被安装在第二支承板153上。具体而言,通过在长孔153a与被形成在背面支承板155上孔(图示省略)内拧入有螺丝157,从而使背面支承板155被安装在第二支承板153上,所述长孔153a以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在第二支承板153上。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传递部100具备对放卷电机48的输出轴48a的旋转进行减速并进行传递的第一传递机构101、对第一传递机构101的旋转进行减速并进行传递的第二传递机构102、以及、对第二传递机构102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向第一旋转体110进行传递的第三传递机构103。即,传递部100具备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

详细而言,传递部100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电机支承板156支承的放卷电机48的输出轴48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电机支承板156以及背面支承板155支承的第一旋转体110以及所述第二旋转体1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下游侧支承部151支承的第三旋转体130、带140。

在放卷电机48的输出轴48a的外周形成有齿轮48b,所述齿轮48b与被形成于第一旋转体110的外周的齿轮111进行啮合。放卷电机48的输出轴48a的齿轮48b和第一旋转体110的齿轮111构成第一传递机构101。即,作为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一个机构的第一传递机构101通过齿轮48b、111而使驱动力被传递。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机构101相当于“齿轮传递机构”的一个示例。齿轮111的齿数多于齿轮48b的齿数。因此,第一传递机构101对放卷电机48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向第一旋转体110进行传递。

在第一旋转体110中的与齿轮111不同的部分上形成有齿轮112,所述齿轮112与被形成于第二旋转体120的外周的齿轮121进行啮合。第一旋转体110的齿轮112和第二旋转体120的齿轮121构成第二传递部102。即,作为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一个机构的第二传递机构102通过齿轮112、121而使驱动力被传递。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机构102相当于“齿轮传递机构”的一个示例。齿轮121的齿数多于齿轮112的齿数。因此,第二传递机构102对第一旋转体110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向第二旋转体120进行传递。此外,齿轮111的齿数与齿轮48b的齿数之差比齿轮121的齿数与齿轮112的齿数之差大。因此,第二传递机构102的减速比大于第一传递机构101的减速比。

在第二旋转体120中的与齿轮121不同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滑轮122。此外,在与放卷部40的介质支承部45一体旋转的第三旋转体130上设置有第二滑轮131。在第一滑轮122以及第二滑轮131上形成有外齿。在第一滑轮122以及第二滑轮131上卷挂有带齿的带140,并将第二旋转体120的旋转向第三旋转体130进行传递。第一滑轮122、第二滑轮131以及带40构成第三传递机构103。即,作为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一个机构的第三传递机构103通过带140而对驱动力进行传递。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传递机构103相当于“带传递机构”的一个示例。第二滑轮131的外径大于第一滑轮122的外径。因此,第三传递机构103对第二旋转体120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向第三旋转体130进行传递。第三传递机构103的减速比大于第一传递机构101的减速比以及第二传递机构102的减速比。即,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减速比最大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为带传递机构。

在第三旋转体130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滑轮131的相反侧的端部上设置有介质支承部45。因此,放卷电机48的驱动力从处于上游侧的放卷电机48起经由第一传递机构101、第二传递机构102以及第三传递机构103而被传递至下游侧的介质支承部45上。即,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中的最下游侧的传递机构103为带传递机构。

第一放卷单元42a还具备张力调节机构160,所述张力调节机构160用于对带140的张力进行调节。张力调节机构160具备:上游侧支承部154;移动机构170,其用于对上游侧支承部154的相对于下游侧支承部151的位置进行调节。移动机构170具备对载置部43与电机支承板156进行连接的脚部171以及螺丝172。脚部171被形成为u字状,并且两端部被安装在载置部43的电机支承板156侧的顶面上。螺丝172以头朝下的方式被拧入到脚部171的u字状的底部(在图6中为上侧)以及电机支承板156中。

如图9所示,在载置部43的脚部171之间形成有孔43b,所述孔43b中能够插入螺丝刀(图示省略)并使螺丝172旋转。移动机构170通过对螺丝172向电机支承板156的拧入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使上游侧支承部154相对于第二滑轮131(参照图6)进行移动。

参照图8以及图9对带140的张力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

用户拆卸壳体46(参照图4)而使第一放卷单元42a的内部露出。接下来,用户对嵌入于长孔153a内的全部的螺丝157进行拧松或拆卸。接下来,用户通过将螺丝刀(图示省略)插入孔43b内并旋转螺丝172,从而对脚部171与电机支承板156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放卷电机48、第一旋转体110以及第二旋转体120由电机支承板156以及被固定在电机支承板156上的背面支承板155支承。因此,放卷电机48、第一旋转体110以及第二旋转体120根据脚部171与电机支承板156以及背面支承板155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一体地进行移动。因此,在向使电机支承板156以及背面支承板155远离脚部171的方向旋转了螺丝172之时,带140的张力变得较大。在向使电机支承板156以及背面支承板155靠近脚部171的方向旋转了螺丝172之时,带140的张力变得较小。

如图2所示,支承部50具有:第一支承部51,其以从壳体20的后方下侧起朝向壳体20的方式被形成;第二支承部52,其以在壳体20的内部朝向前方的方式被形成;第三支承部53,其以从壳体20起朝向该壳体20的前方下侧的方式被形成。以此方式,支承部50将从放卷部40被放卷的介质m朝向收卷部80进行引导并且对该介质m进行支承。另外,也可以在根据印刷装置11的印刷方法而需要在印刷前后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在支承部50的内部内置用于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输送部60具备:驱动辊61,其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并进行旋转;从动辊62,其与介质m的表面接触并进行旋转。并且,输送部60通过在使介质m夹持在驱动辊61以及从动辊62上的状态下使驱动辊61驱动,从而实施将从放卷部40被放卷的介质m朝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此外,在输送动作被实施时,由放卷部40实施的介质m的放卷与由收卷部80实施的介质m的收卷被同时实施。

印刷部70具备:喷出部71,其喷出油墨;滑架72,其对喷出部71进行保持;导向轴73,其将对滑架72进行支承的宽度方向x设为长度方向。并且,印刷部70通过在沿着滑架72的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移动时,从喷出部71向被支承部50支承的介质m上喷射油墨,从而实施在介质m上形成文字、图像的印刷动作。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收卷部80被支承在壳体支承部30的第一脚部31的前方。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收卷部80具备:引导轴81,其以宽度方向x为长度方向而被架设在第一脚部31上;收卷单元82,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对将介质m卷叠为圆筒状的卷筒状介质rb进行保持;载置部83,在对卷筒状介质rb进行装拆时,在载置部83上临时地放置该卷筒状介质rb。引导轴81以在前后方向y上呈对的方式被设置,载置部83以在宽度方向x上呈对的方式被设置。

收卷单元82具备被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的两个收卷单元82a、82b。收卷单元82a、82b以相对于引导轴81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支承。收卷单元82a、82b具备:介质支承部84,其通过与卷筒状介质rb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卡合而能够与该卷筒状介质rb一体旋转;固定螺丝86,其对相对于引导轴81的收卷单元82a、82b朝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进行容许或限制。此外,在收卷单元82a中内置有对介质支承部84进行旋转驱动的收卷电机85。

另外,收卷单元82a、82b的介质支承部84为,通过被插入至卷筒状介质rb的芯材料(例如纸管)的端部中而与该卷筒状介质rb一体旋转的部件。因此,收卷单元82的介质支承部84以随着从基端朝向顶端而越来越尖的方式呈大致圆锥形。

两个收卷单元82a、82b以各自的介质支承部84对置的方式而被架设在引导轴81上。两个收卷单元82的介质支承部84与卷筒状介质rb的两端卡合。并且,收卷部80通过使收卷电机85驱动而使卷筒状介质rb旋转,从而将介质m收卷在卷筒状介质rb上。

此外,如图1所示,收卷部80具备张力施加机构87,所述张力施加机构87在将介质m收卷在卷筒状介质rb上时向该介质m施加张力。张力施加机构87被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张力施力机构87具备呈圆柱状并以宽度方向x为轴向的按压部88、对按压部88的顶端进行支承的成对的臂部件89。此外,臂部件89在其基端部处插通有将壳体支承部30的第二脚部32在宽度方向x上连结的连结轴33。

以此方式,张力施加机构87被设为,能够以连结轴33为摇动中心而进行摇动。由于张力施加机构87在向介质m施加张力时,重心位于与摇动中心相比靠前方,因此由于其自身重量而以连结轴33为摇动中心向前方下侧倾倒。由此,张力施力机构87向与宽度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按压介质m,并在输送方向f上向该介质m施加张力。

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张力施加机构87向介质m施加张力,因此即使在输送动作被实施时,未同步实施由放卷部40实施的介质m的放卷与由收卷部80实施的介质m的收卷,也能够以不使介质m松弛的方式进行输送。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操作部180被设置在印刷装置11的上表面。操作部180在实施印刷装置11的各种的设定的情况下、或指示印刷装置11执行印刷的情况下,被用户操作。因此,优选为,操作部180具有例如多个按键、液晶显示器等。

控制部190为,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等的所谓的微型计算机。控制部190例如通过根据相对于印刷装置11而被投入的印刷工作而对各个结构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使输送动作与喷出动作交替实施,并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持续进行介质m的输送,从而当被放卷部40保持的卷筒状介质ra的外径变得较小时,使该卷筒状介质ra旋转一周时的介质m的放卷量会变得较少。一方面,通过持续进行介质m的输送,从而当被收卷部80保持的卷筒状介质rb的外径变得较大时,使该卷筒状介质rb旋转一周时的介质m的收卷量会变得较多。因此,控制部190随着持续进行介质m的输送,从而使放卷部40的放卷电机48的转速增高,并且使收卷部80的收卷电机85的转速减低。即,控制部190通过对放卷电机48进行控制从而对介质支承部45与输送部60之间的介质m的张力进行调节。此外,在放卷电机48上设置有未图示的旋转角度传感器。控制部190根据旋转角度传感器的输出而对放卷电机48的转速进行控制。

接下来,对以上述的方式而构成的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0表示具备传递部200的比较例的放卷单元240。

传递部200包括通过齿轮而对驱动力进行传递的第三传递机构203。通过被形成于第二旋转体200的外周的齿轮222与被形成于第三旋转体230的外周的齿轮231进行啮合而构成第三传递机构203。

在传递部200中,由于第一传递机构101、第二传递机构102以及第三传递机构203均作为齿轮传递机构而构成,因此驱动力以包括各自所产生的齿隙的方式而被传递至介质支承部45上。

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100中,由于第三传递机构103作为带传递机构而被构成,因此仅第一传递机构101以及第二传递机构102所产生的齿隙被传递至介质支承部45上。而且,由于第三传递机构103被配置在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最下游侧、即靠近于介质支承部45的一侧,因此能够缩小第一传递机构101以及第二传递机构102所产生的齿隙对于介质m的影响。

而且,图10所示的比较例的第三传递机构203在多个传递机构101、102、203中减速比最大。因此,第三传递机构203的齿隙大于第一传递机构101以及第二传递机构10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减速比最大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作为带传递机构而被构成,因此能够有效地缩小传递部100的整体的齿隙。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1)在印刷装置11中,由于在传递部100内包括有作为带传递机构的第三传递机构103,因此与传递部100所包括的传递机构均由齿轮而构成的情况相比,介质m的振动较小。因此,能够使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减少。此外,能够减少由齿隙而产生的异音。此外,在使用通过错开齿轮的啮合而使齿隙减少的所谓的无齿隙齿轮以作为传递机构的情况下,有可能因齿轮的啮合的偏差而使介质m的张力的控制性恶化以及异音变得较大。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在传递部100上具备传递机构,因此能够使齿隙减小并且抑制控制性的恶化。

(2)在印刷装置11中,由于靠近介质支承部45的容易对介质m造成影响的最下游侧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为带传递机构,因此与最下游侧的传递机构由齿轮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小介质m的振动。

(3)在印刷装置11中,由于减速比最大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为带传递机构,因此与减速比最大的传递机构由齿轮构成的情况相比而能够缩小介质m的振动。

(4)在印刷装置11中,由于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作为带传递机构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以外的至少一个传递机构为齿轮传递机构,因为能够对印刷装置11的小型化作出贡献。此外,由于齿轮传递机构与带传递机构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与将多个传递部100的传递机构101、102、103均设为带传递机构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对部件数量的削减作出贡献。

(5)在印刷装置11中,由于放卷部40具备对带140的张力进行调节的张力调节机构160,因此在印刷装置11的组装后,能够针对每个印刷装置11而简便地调节带140的张力。

(6)在印刷装置11中,由于能够通过移动机构而使放卷电机48与第一滑轮122一体地进行移动,因此与使放卷电机48和第一滑轮122分别地移动来对带140的张力进行调节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便地调节带140的张力。

(7)在印刷装置11中,与传递部100中的第一滑轮122相比靠上游侧的部件均由上游侧支承部154支承。因此,在利用移动机构对带140的张力进行调节时,也能够节省出分别对与放卷电机48以外的第二滑轮131相比靠下游侧的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的功夫。

(8)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90根据放卷电机48的旋转角度而对放卷电机48进行控制,因此难以检测出因作为与放卷电机48相比靠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下游侧的传递部100的齿隙而产生的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因此,有可能造成控制部190(参照图2)对介质m的张力的调节的控制性降低。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100与比较例的传递部200相比能够减小齿隙,因此即使为根据放卷电机48的旋转角度而对放卷电机48进行控制的结构,也能够抑制介质m的张力的调节的控制性降低的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方式。

·在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也能够将第一传递机构101以及第二传递机构102中的至少一方设为通过带而对驱动力进行传递的带传递机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三传递机构103设为通过齿轮而对驱动力进行传递的齿轮传递机构。总之,只要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至少一个机构为包括带传递机构的结构,则与全部的传递机构101、102、103由齿轮传递机构构成的比较例的印刷装置相比较,能够降低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

·在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也能够省略第二传递机构102。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第一旋转体110并且使输出轴48a的齿轮48b与第二旋转体120的齿轮121啮合。此外,也能够在传递部100上具备四个以上的传递机构。

·在实施方式的传递部100中,也能够将多个传递机构101、102、103中的至少一个机构设为与所输入的转速相比输出的转速较高的增速机构、或者所输入的转速和输出的转速未产生变化的匀速的机构。

·在实施方式的传递部100中,也能够使第一传递机构101以及第二传递机构102中的至少一方的减速比大于第三传递机构103的减速比。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具有最大减速比的传递机构设为带传递机构。

·在实施方式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中,也能够将带140作为平带。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采用如下方式,从而能够对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进行适当地抑制,所述方式为,使带140与第一滑轮122以及第二滑轮131之间的摩擦增大,且带140相对于第一滑轮122以及第二滑轮131而不滑动。

·在实施方式的第三传递机构103中,也能够将带140设为链带,并将第一滑轮122以及第二滑轮131设为链轮。

·在实施方式的张力调节机构106中,也能够使长孔153a相对于上下方向z而倾斜。

·在实施方式的放卷部40中,也能够具备张力调节机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具备张紧辊。张紧辊被配置在带140的内侧,并与带140接触。用户通过使张紧辊移动从而对带140的张力进行调节。

·在实施方式的放卷部40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对介质支承部45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并且控制部190根据该旋转编码器的输出而对放卷电机48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由于与具备全部的传递机构为齿轮传递机构的传递部的放卷部相比较,能够使传递部100的齿隙缩小,因此能够抑制介质m的张力的控制性的降低。

·在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也可以变更为印刷部70不具备滑架72而具备与介质m的宽度整体相对应的长条状的被固定的印刷喷头的、所谓的整行式的印刷装置。该情况下的印刷喷头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使形成有喷嘴的多个单位喷头部并列配置,从而使印刷范围跨及介质m的宽度整体的方式,或者通过在单一的长条喷头上以跨及介质m的宽度整体的方式配置多个喷嘴,从而使印刷范围跨及介质m的宽度整体的方式。

·在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用于印刷的记录材料也可以为包括油墨以外的流体(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被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作为流体且以流动的方式能够喷射的固体)的物质。也可以采用对液状体进行喷射而实施记录的结构,所述液状体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括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色彩材料(像素材料)等的材料。

此外,印刷装置也可以是对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的流状体进行喷射的流状体喷射装置、对将碳粉等的粉体(粉粒体)作为示例的固体进行喷射的粉粒体喷射装置(例如喷粉式记录装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体”是指不包括仅由气体组成的流体的概念,在流体中包括例如液体(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粉粒体(包括粒体、粉体)等。

·印刷装置11并不限于通过对油墨等的流体进行喷射而实施记录的打印机,也可以是例如激光打印机、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打印机、热转印打印机(包括升华型打印机)等的非击打式打印机,或者也可以是点击打式打印机等的击打式打印机。此外,介质m并不限于纸张,也可以是用于塑料薄膜或印染装置等的布料上。

符号说明

ra:卷筒状介质;11:印刷装置;40:放卷部;43:载置部;42a:第一放卷单元;43a:安装部;44:直立部;45:介质支承部;47:固定螺丝;48:放卷电机(驱动部);48a:输出轴;48b:齿轮;60:输送部;100:传递部;101:第一传递机构(传递机构、齿轮传递机构);102:第二传递机构(传递机构、齿轮传递机构);103:第三传递机构(传递机构、带传递机构);110:第一旋转体;111:齿轮:112:齿轮;120:第二旋转体;121:齿轮;122:第一滑轮;130:第三旋转体;131:第二滑轮;140:带;151:下游侧支承部;153:第二支承部;155:背面支承板;156:电机支承板;160:张力调节机构;170:移动机构;171:脚部;172:螺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