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187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特别涉及具有使从收容介质的介质收容部送出的介质弯曲翻转的翻转辊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复印机、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中,有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采用如下结构的记录装置:将进行记录后的纸张退回,利用直径较大的翻转辊(专利文献1中为中间辊24)使纸张翻转,再次朝向记录头近前的运送构件(专利文献1中为由运送驱动辊26和运送从动辊27构成的辊对)进行运送。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记录装置中,翻转辊等翻转路径的构成部件被单元化而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专利文献1中为双面单元12)。通过将该双面单元从装置主体卸下而使装置内部的纸张运送路径露出,在发生了卡纸的情况下,能够将阻塞的纸张取出。

此外,专利文献1的双面单元具有纸张支承件,该纸张支承件能够采取收纳于双面单元的状态和从双面单元中被拉出的状态。纸张支承件构成为在被拉出的状态下处于倾斜姿势,并在纸张支承件的倾斜姿势下支承被手动供给的纸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8428号公报

为了进行卡纸处理需要将双面单元卸下,然而,在双面单元,形成纸张运送路径的路径形成部件露出,该路径形成部件多强度较低,因此,为了抑制由于落下等而造成的破损,不希望双面单元被轻松地卸下。特别是,优选的是,尽量避免除使用记录装置的用户以外的人、即对装置的处理不熟悉的人轻松地卸下双面单元。

可是,如果设置用于避免这样的问题的专用的构件,则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单元体的结构中,在抑制成本增加的同时抑制单元体的轻易卸下,其中,该单元体具有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辊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记录装置主体进行拆装。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装置主体,在该装置主体的内部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构件;支承托盘,其能够在从所述装置主体拉出的拉出状态和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拉出状态下支承朝向所述记录构件输送的介质;以及单元体,其具有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辊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拆装,所述支承托盘具有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支承托盘具有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因此,当所述支承托盘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即,在装置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支承托盘会妨碍所述单元体的卸下。由此,能够抑制单元体的轻易卸下。

此外,由于是所述支承托盘抑制所述单元体的轻易卸下的结构,因此,与设置用于抑制所述单元体的意外卸下的专用的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托盘的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在所述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下的所述单元体的背面,并与所述装置主体一起构成装置外观。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支承托盘的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在所述收纳状态下位于组装状态下的所述单元体的背面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所述单元体的轻易卸下。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2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托盘的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在所述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下的所述单元体的背面,并与所述装置主体一起构成装置外观。

根据本方式,所述支承托盘的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在所述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下的所述单元体的背面,并与所述装置主体一起构成装置外观,即,所述支承托盘作为构成装置外观的部件发挥功能,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第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单元体具有解除所述单元体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组装的锁定的操作部,所述支承托盘的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在所述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的所述单元体的所述操作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单元体具有解除所述单元体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组装的锁定的操作部,所述支承托盘的插进所述单元体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在所述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的所述单元体的所述操作部,因此,当所述支承托盘处于收纳状态时无法进行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所述单元体的轻易卸下。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第4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记录装置具有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在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了所述单元体的状态下保持所述支承托盘的所述拉出状态。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在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了所述单元体的状态下保持所述支承托盘的所述拉出状态,因此,在组装所述单元体时,所述支承托盘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组装所述单元体。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5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止挡件,该止挡件能够与所述单元体卡合并且被朝下述方向施力,该方向是所述止挡件进入所述支承托盘的从所述拉出状态向所述收纳状态转移的转移路径的方向,在所述单元体被组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状态下,所述止挡件与所述单元体卡合并从所述转移路径退避开,当将所述单元体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时,所述止挡件进入所述转移路径。

根据本方式,通过利用所述止挡件构成所述保持构件,能够使所述保持构件结构简单且能够低成本地构成所述保持构件。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5或第6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托盘在所述拉出状态下,能够在支承介质时的姿势即倾斜姿势和进行向所述收纳状态的转移的姿势即立起姿势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倾斜姿势下,所述支承托盘能够与所述保持构件的状态无关地维持所述拉出状态。

根据本方式,所述支承托盘在所述倾斜姿势、即支承介质的姿势下,能够与所述保持构件的状态无关地维持所述拉出状态,因此,能够与所述保持构件的状态无关地始终适当地支承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中将支承托盘收纳于装置主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中将支承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的介质运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4是从装置主体背面侧观察将支承托盘收纳于装置主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装置主体背面侧观察将支承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将支承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而处于能够支承介质的状态下的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装置主体背面侧的支承托盘的第1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与支承托盘卡合并将支承托盘支承成倾斜状态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支承托盘的侧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支承托盘上能够与装置主体的卡合部卡合的凸起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支承托盘处于收纳状态时的装置主体的第1引导件与凸起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支承托盘被从装置主体拉出的状态下的卡合部与凸起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支承托盘被从装置主体拉出而处于能够支承介质的状态下的卡合部与凸起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利用单元体将止挡件推入装置主体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将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止挡件进入第1引导件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止挡件进入第1引导件内的状态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12:装置主体;14:排出口;16:支承托盘;16a:介质支承部;16b:侧部;16c:背面;18:介质运送路径;20:放置口;22:输送辊;24:运送辊对;26:记录部;28:排出辊对;30:滑架;32:记录头;34:介质引导部件;36:翻转辊;38a、38b、38c:从动辊;40:单元体;40a:背面侧端部;42:第1引导件;42a、48a:上端部;42b、48b:下端部;42c:卡合面;44:突起;46:卡合部;46a:卡合面;48:第2引导件;48c:侧部;50:凸起;52:保持构件;54:操作部;56:止挡件;58: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在之后的实施例中省略该结构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打印机中将支承托盘收纳于装置主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打印机中将支承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打印机中的介质运送路径的侧剖视图,图4是从装置主体背面侧观察将支承托盘收纳于装置主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装置主体背面侧观察将支承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将支承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而处于能够支承介质的状态下的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装置主体背面侧的支承托盘的第1引导件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在装置主体背面侧与支承托盘卡合并将支承托盘支承成倾斜状态的卡合部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支承托盘的侧部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在支承托盘上能够与装置主体的卡合部卡合的凸起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支承托盘处于收纳状态时的装置主体的第1引导件与凸起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支承托盘被从装置主体拉出的状态下的卡合部与凸起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支承托盘被从装置主体拉出而处于能够支承介质的状态下的卡合部与凸起的关系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利用单元体将止挡件推入装置主体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将单元体从装置主体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止挡件进入第1引导件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止挡件进入第1引导件内的状态的后视图。

此外,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示出滑架的主扫描方向(移动方向)、即记录装置的宽度方向,y方向示出介质运送方向、即装置的进深方向,z方向示出装置高度方向。另外,在各图中,将+x方向侧作为装置左侧,-x方向侧作为装置右侧,-y方向作为装置前面侧,+y方向侧作为装置背面侧,+z轴方向侧作为装置上方侧,-z轴方向侧作为装置下方侧。

<<<打印机的概要>>>

参照图1至图3,对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0的概要进行说明。打印机10具有装置主体12。排出口14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开口。此外,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设有支承托盘16。

支承托盘16构成为,能够在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收纳状态(参照图1)和从装置主体拉出而能够支承介质的拉出状态(参照图2)之间进行切换。另外,关于支承托盘16的收纳状态和拉出状态的切换,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参照图3,对打印机10中的介质运送路径18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标有标号p的较粗的实线示出打印机10中被运送的介质的运送路径。在图3中,支承托盘16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进深方向上向背面侧倾斜,处于能够支承介质的姿势。

当支承托盘16处于相对于装置主体12被拉出的状态时,成为放置口20在装置主体12的装置进深方向上敞开的状态。并且,将介质放置在支承托盘16上,能够经由放置口20将介质插入装置主体12。

在介质运送路径18上的支承托盘16的下游侧,沿着介质的运送方向设有输送辊22、运送辊对24、记录部26和排出辊对28。记录部26具有滑架30、作为“记录构件”的记录头32和介质引导部件34。

滑架30构成为能够沿装置宽度方向来回移动。此外,记录头32设置在滑架30的下部,构成为能够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喷出墨水。

此外,在滑架30的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设有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介质引导部件34。并且,被配置成能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的滑架30的移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与记录头32对置。

被放置在支承托盘16上的介质经由输送辊22、运送辊对24被输送到与记录部26的记录头32对置的区域。被输送到与记录头32对置的区域的介质的背面由介质引导部件34支承。然后,从记录头32的喷嘴孔向与记录头32对置的介质的记录面(正面)喷出墨水而进行记录。执行记录后,介质被排出辊对28输送至排出口14并向打印机10的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被排出。

此外,在装置主体12内,在相对于运送辊对24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设有翻转辊36以及配置在翻转辊36周围的从动辊38a、38b、38c。翻转辊36和从动辊38a、38b、38c被设置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拆装的单元体40。另外,对于单元体40,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记录部26中,当在介质的正面执行记录之后,使运送辊对24和排出辊对28反转时,介质在装置进深方向上朝向位于运送辊对24的背面侧的翻转辊36被输送。然后,介质依次被翻转辊36和从动辊38a、38b、38c夹着而再次朝向记录部26输送。此时,利用翻转辊36对介质的正面和背面进行翻转。然后,在记录部26执行介质的背面的记录,利用排出辊对28将介质经由排出口14向打印机10的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排出。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4至图17对支承托盘16的结构和姿势切换进行说明。另外,如图4所示,支承托盘16构成为: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能够在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和从收纳于装置主体12中的状态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滑动而被拉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支承托盘16在从装置主体12被拉出后的拉出状态下,能够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立起的立起姿势和相对于装置主体12倾斜并能够支承介质的倾斜姿势之间进行切换。

参照图7、图8,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端部设有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引导件42。在第1引导件42,装置高度方向上端侧的走向朝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改变并延伸。此外,在第1引导件42的上端部42a形成有突起44。而且,在上端部42a还设有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的卡合面42c。

此外,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在第1引导件42的上端部42a的上方设有卡合部46。卡合部46上设有卡合面46a,该卡合面46a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延伸且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倾斜地延伸。另外,第1引导件42作为切换支承托盘16的收纳状态和拉出状态的转移路径发挥功能。

另外,在图7、图8中,以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端部的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的第1引导件42和卡合部4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端部的装置宽度方向右侧也设有相同的结构。

<<<关于支承托盘>>>

参照图9和图10对支承托盘16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和图10中,关于支承托盘16的姿势,以被收纳在装置主体12中的状态下的姿势为前提进行说明。支承托盘16构成为平板状的部件,具有作为“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部位”的支承介质的介质支承部16a、侧部16b和背面16c(图4~图6)。如图4所示,在支承托盘16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背面16c和装置主体12一起构成装置外观的一部分。

在支承托盘16的侧部16b设有图9中的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第2引导件48。第2引导件48在侧部16b形成为凹部。此外,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在第2引导件48的下方还设有从侧部16b向装置宽度方向突出的凸起50。另外,在图9中,以设置于支承托盘16的装置宽度方向左侧的侧部16b的第2引导件48和凸起5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装置宽度方向右侧的侧部16b也设有相同的结构。

在此,在支承托盘16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参照图11)下,支承托盘16的凸起50以能够相对于第1引导件42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第1引导件42内。另一方面,装置主体12侧的卡合部46以能够相对于支承托盘16的侧部16b设置的第2引导件48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第2引导件内。如图11所示,在支承托盘16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凸起50位于第1引导件42的下端部42b。另一方面,装置主体12的卡合部46位于第2引导件48的上端部48a。另外,在图11至图13中,省略支承托盘16的图示而用双点划线仅图示出第2引导件48和凸起50。

当将支承托盘16从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参照图4)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上拉而处于立起姿势(参照图5)时,凸起50在第1引导件42内从下端部42b向上端部42a移动。另一方面,卡合部46从第2引导件48的上端部48a向下端部48b移动(参照图12)。

当使支承托盘16从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立起姿势(参照图5)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转动时,支承托盘16如图13所示地以凸起50为转动支点转动。此时,凸起50在第1引导件42的上端部42a处爬上突起44并转动。然后,凸起50与上端部42a的卡合面42c卡合。由此,限制了支承托盘16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的进一步的转动。此外,凸起50通过爬上突起44而将支承托盘16锁定在倾斜姿势。通过使支承托盘16从倾斜姿势向装置进深方向前方侧转动而解除突起44相对于凸起50的锁定状态。

此外,当支承托盘16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转动时,支承托盘16的第2引导件48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卡合部46转动。然后,当凸起50与卡合面42c卡合时,第2引导件48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的侧部48c与卡合部46的卡合面46a抵接。并且,卡合部46支承倾斜着的支承托盘16。由此,将支承托盘16从立起姿势(参照图5)切换成倾斜姿势(参照图6)。

<<<关于单元体与保持构件的关系>>>

接着,参照图14至图17,对单元体40与保持构件52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关于单元体40,在单元体40的前方侧具有翻转辊36和从动辊38a、38b、38c,在单元体40的背面侧具有背面侧端部40a。并且,单元体40构成为能够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拆装。

在单元体40的背面侧端部40a设有一对操作部54。并且,在装置主体12或单元体40上设有用于维持单元体40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组装状态的未图示的锁定构件。当在单元体40被组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朝向使一对操作部54互相接近的方向、即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方向按压一对操作部54时,基于未图示的锁定构件的锁定被解除,从而单元体40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由此能够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

如图4所示,当支承托盘16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收纳状态时,单元体40安装在装置主体12,背面侧端部40a被支承托盘16覆盖。即,在该状态下,支承托盘16相对于单元体40的背面侧端部40a位于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并且,由于设置于背面侧端部40a的操作部54也被支承托盘16覆盖,因此,限制了对操作部54的操作。

并且,如图5和图15所示,当将支承托盘16相对于装置主体12沿装置高度方向上拉时,单元体40的背面侧端部40a露出。由此能够对操作部54进行操作。

然后,操作操作部54而解除单元体40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锁定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由于在装置进深方向上支承托盘16已从单元体40的背面侧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退避开,因此,能够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拉出。

接着,参照图7和图14,对保持构件52进行说明。保持构件52具有止挡件56和未图示的施力构件。此外,在装置主体12上设有槽58,该槽58沿着装置进深方向延伸且与第1引导件42交叉。槽58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在第1引导件42的上端部42a的下方侧。并且,止挡件56构成为能够沿着与第1引导件42交叉的槽58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进退。并且,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对止挡件56朝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即止挡件56向作为支承托盘16的转移路径的第1引导件42突出的方向施力。

在单元体40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止挡件56与单元体40的背面侧端部40a抵接。并且,止挡件56克服施力构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被背面侧端部40a朝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按压,成为被推入装置主体12内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止挡件5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被单元体40推入到从第1引导件42退避开的位置,因此,止挡件56不会妨碍支承托盘16的凸起50在第1引导件42内的相对移动。即,支承托盘16能够在装置主体12上在单元体40的背面侧沿装置高度方向移位。

如图15至图17所示,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时,止挡件56由于施力构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移动,进入第1引导件42内。并且,止挡件56限制凸起50在第1引导件42内的移动。

此外,如图17所示,止挡件56在进入了第1引导件42的状态(参照图16)下,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与支承托盘1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当支承托盘16从倾斜姿势(参照图15)向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转动而切换至立起姿势(参照图5)时,支承托盘16欲沿着第1引导件42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移位时,止挡件56与支承托盘16接触而限制支承托盘16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的移位并支承支承托盘16。由此,能够防止在从装置主体12卸下了单元体40的状态下支承托盘16从被拉出的状态向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切换。

并且,通过将单元体40安装于装置主体12而使止挡件56从第1引导件42退避开,因此,能够将支承托盘16从被从装置主体12拉出的状态切换成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

总结上述说明,在使支承托盘16为倾斜姿势并在支承托盘16上支承有介质的状态下,即使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支承托盘16也维持被从装置主体12拉出的状态,因此,能够使被放置在支承托盘16上的介质保持放置着的状态。此外,在未使用支承托盘16的状态、即支承托盘16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支承托盘16的介质支承部16a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单元体40的背面侧端部40a的背面方向并覆盖单元体40的操作部54,因此,能够防止将单元体40被意外卸下的情况。

并且,能够限制由于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而对装置主体12内部的操作(access),能够抑制装置主体12内部的部件的破损。此外,能够抑制由于从装置主体12卸下的单元体40的落下等而导致的破损。

此外,在单元体40被从装置主体12卸下的状态下,保持构件52的止挡件56支承支承托盘16,因此,能够防止支承托盘16变成被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由此,能够省去发生下述情况时的时间和劳力:在单元体40被卸下的状态下,支承托盘16从被拉出的状态移动至收纳状态,当在将单元体40安装于装置主体12时,还要再次拉出支承托盘16、或者还要再次在支承托盘16上放置介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将支承托盘16设置在装置主体12侧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装置主体12插拔的单元体40的尺寸的大型化,能够减轻在对装置主体12进行的单元体40的拆装操作过程中的用户的负担。

<<<实施例的变更例>>>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如下结构:保持构件52通过使止挡件56沿着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槽58相对于第1引导件42进退而支承支承托盘16,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来代替该结构:在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后,凸部(销等)在第1引导件42内向装置宽度方向突出而支承支承托盘16,当将单元体40安装在装置主体12上时,使凸部从第1引导件42内退避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支承托盘16的大致整个区域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支承托盘16的一部分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结构。

总结上述说明,打印机10具有:装置主体12,在该装置主体12的内部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32;支承托盘16,其能够在从装置主体12拉出的拉出状态和收纳于装置主体12的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拉出状态下能够支承朝向记录头32输送的介质;以及单元体40,其构成为具有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辊36且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进行拆装,支承托盘16具有在收纳状态下作为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部位的介质支承部16a。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支承托盘16具有在收纳状态下作为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部位的介质支承部16a,因此,当支承托盘16处于收纳状态时,即,在装置的非使用状态下,支承托盘16会妨碍单元体40的卸下。由此,能够抑制单元体40的轻易卸下。此外,由于是支承托盘16抑制单元体40的轻易卸下的结构,因此,与设置用于抑制单元体40的意外卸下的专用的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成本增加。

支承托盘16上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即介质支承部16a在收纳状态下位于组装状态下的单元体40的背面侧。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单元体40的轻易卸下。

支承托盘16上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即介质支承部16a(背面16c)在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下的单元体40的背面,与装置主体12一起构成装置外观。根据该结构,支承托盘16作为构成装置外观的部件发挥功能,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单元体40具有操作部54,该操作部54用于解除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组装的锁定,支承托盘16上插进单元体40的拆装路径的部位即介质支承部16a在收纳状态下覆盖组装状态的单元体40的操作部54。根据该结构,当支承托盘16处于收纳状态时无法进行操作部54的操作,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单元体40的轻易卸下。

具有保持构件52,该保持构件52用于在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后的状态下保持支承托盘16的拉出状态。根据该结构,在组装单元体40时,支承托盘16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组装单元体40。

保持构件52具有止挡件56,该止挡件56能够与单元体40卡合并且被朝进入第1引导件42的方向施力,该第1引导件42是支承托盘16的从拉出状态向收纳状态转移的转移路径,止挡件56在单元体40被组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与单元体40卡合而从作为转移路径的第1引导件42退避开,当将单元体40从装置主体12卸下时,止挡件56进入作为转移路径的第1引导件42。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止挡件56构成保持构件52,能够使保持构件52的结构简单且能够低成本地构成保持构件52。

支承托盘16在拉出状态下,能够在支承介质时的姿势即倾斜姿势和进行向收纳状态的转移的姿势即立起姿势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在倾斜姿势下,能够与保持构件52的状态无关地维持拉出状态。根据该结构,能够与保持构件52的状态无关地始终适当地支承介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单元体40中设有翻转辊36并能够拆装单元体4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在单元体40中设有翻转路径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不是拆装单元体的结构而是开闭单元体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发明的支承托盘16和保持构件52应用于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但是,也可以普遍地应用于其它液体喷射装置。

在此,液体喷射装置是指,不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并从该记录头喷出墨水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等记录装置,还包含如下装置:从相当于所述喷墨式记录头的液体喷射头对相当于被记录介质的被喷射介质喷射代替墨水的与其用途相对应的液体,使所述液体附着于所述被喷射介质。

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所述记录头外,可以列举出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镜(colorfilter)的制造的色材喷射头、用于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的电极材料(导电糊料)喷射头、用于生物芯片的制造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以及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喷射头等。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述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所述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于2016年5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05943的全部公开内容被以引证的方式援引于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