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轮、履带式行驶装置及磨损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8870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惰轮、履带式行驶装置及磨损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磨损板组件(42)包括相互邻接的第一磨损板(200P)和第二磨损板(200Q)。第一磨损板(200P)和第二磨损板(200Q)分别具有接触于履带(50)的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第一磨损板(200P)在俯视下包括作为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的第二磨损板(200Q)侧的端边的第一外端部(301)和作为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的第一磨损板(200P)侧的端边的第一内端部(302)。第一外端部(301)相对于轴向倾斜。
【专利说明】
惰轮、履带式行驶装置及磨损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惰轮、履带式行驶装置及磨损板。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具有卷绕于惰轮与驱动轮上的履带的履带式行驶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推土机等作业机械上。
[0003]在此,提出过一种利用圆弧状的多个磨损板将圆盘状的惰轮本体围绕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I)。磨损板通过配置于磨损板上的固定部件而固定。磨损板具有设于固定部件的两侧的履带接触面,固定部件以履带的踏面抵接于履带接触面上的方式形成为凸缘状。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1-2788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然而,由于履带与磨损板在平面状的踏面与圆弧状的履带接触面处抵接,因此两者的抵接部位是在大概与轴平行的具有微小宽度的区域中发生面接触。可以认为,这样的抵接部位在履带接触面上沿周向移动,在该抵接部位处,磨损板受到磨损。
[0009]在此,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履带接触面的端边与轴向是平行的,因此当抵接部位在履带接触面上移动而到达端边时,履带与磨损板的接触面积变小,使抵接部位接近线接触的状态。因此,施加于端边附近的负荷压急剧地变高,局部地促进了端边附近的磨损。
[00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磨损板的局部磨损的惰轮、履带式行驶装置及磨损板。
[0011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2]第一形态的惰轮是卷绕履带的惰轮。惰轮具有:具有旋转中心轴的圆盘状的惰轮本体;以围绕惰轮本体的周面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磨损板组件。多个磨损板组件包括相互邻接的第一磨损板和第二磨损板。第一磨损板和第二磨损板各自包括第一履带接触面和第二履带接触面。第一磨损板在俯视下包括规定第一履带接触面的第二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一端部和规定第二履带接触面的第二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
[0013]根据第一形态的惰轮,与第一端部平行于轴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履带与第一履带接触面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第一端部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端部附近的局部磨损。
[0014]第二形态的惰轮与第一形态相关,第二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
[0015]根据第二形态的惰轮,与第二端部平行于轴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履带与第二履带接触面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第二端部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端部附近的局部磨损。
[0016]第三形态的惰轮与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相关,第二磨损板在俯视下包括规定第一履带接触面的第一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三端部和规定第二履带接触面的第一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四端部。第三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
[0017]根据第三形态的惰轮,与第三端部平行于轴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履带与第一履带接触面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第三端部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三端部附近的局部磨损。
[0018]第四形态的惰轮与第三形态相关,第四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
[0019]根据第四形态的惰轮,与第四端部平行于轴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履带与第二履带接触面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第四端部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四端部附近的局部磨损。
[0020]第五形态的惰轮与第四形态相关,第一端部与第三端部在俯视下以规定的对称中心点为基准成点对称,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在俯视下以规定的对称中心点为基准成点对称。
[0021]根据第五形态的惰轮,由于能够使第一磨损板与第二磨损板的外形相同,因此能够提高磨损板的生产性。
[0022]第六形态的履带式行驶装置具有履带架、配置于履带架的前方或后方的链轮、经由履带架配置于链轮的相反侧的第一至第五形态中的任一形态所述的惰轮和卷绕于链轮与惰轮上的履带。
[0023]第七形态的磨损板安装于具有旋转中心轴的圆盘状的惰轮本体上并抵接于履带。磨损板具有第一履带接触面和第二履带接触面。在俯视第一履带接触面时,第一履带接触面的在围绕旋转中心轴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相对于轴向倾斜。
[0024]根据第七形态的磨损板,与第一端部平行于轴向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履带与第一履带接触面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第一端部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端部附近的局部磨损。
[0025]发明效果
[0026]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磨损板的局部磨损的惰轮、履带式行驶装置及磨损板。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履带式行驶装置的侧面图。
[0028]图2是惰轮的立体图的。
[0029]图3是磨损板组件的俯视图。
[0030]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
[0031]图5是从图2的箭头X方向看的向视图。
[0032]图6是惰轮的剖面图。
[0033]图7是磨损板的俯视图。
[0034]图8是磨损板的俯视图。
[0035]图9是磨损板的俯视图。
[0036]图10是磨损板的俯视图。
[0037]图11是磨损板的俯视图。
[0038]图12是磨损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照附图对具有实施方式的惰轮的履带式行驶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是以安装有履带式行驶装置的作业机械的驾驶席上乘坐的操作员为基准的用语。另外,“内”、“外”是以安装有履带式行驶装置的作业机械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的用语。
[0040][履带式行驶装置I的结构]
[0041]图1是实施方式的履带式行驶装置I的侧面图。履带式行驶装置I具有履带架10、惰轮移动机构20、链轮30、惰轮40、履带50、两个上转轮60和六个下转轮70。
[0042]履带架10是未图示的作业机械(例如,推土机或挖掘机等)的车体的骨架。履带架10向前后方向延伸。
[0043]惰轮移动机构20安装于履带架10的前端部。惰轮移动机构20可以相对于履带架10前后移动。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行驶过程中,惰轮移动机构20通过改变惰轮30相对于链轮20的位置,来调整根据地面的形状而变动的履带50的张力。
[0044]链轮30配置于履带架10的后方。链轮30由未图示的液压马达驱动旋转。链轮30上卷绕有履带50。链轮30具有啮合于履带50的齿31。
[0045]惰轮40配置于履带架10的前方。惰轮40被惰轮移动机构20可旋转地支承。惰轮40经由支承轴40a被安装在惰轮移动机构20上。惰轮40上卷绕有履带50。关于惰轮40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0046]履带50缠绕在链轮30与惰轮40上。履带50通过链轮30的旋转驱动而进行环绕运动,由此,履带式行驶装置I进行行驶。履带50具有多个履带链节51、多个轴承部52和多个履带板53。邻接的两个履带链节51由轴承部52可摆动地连结。履带链节51具有左右一对踏面51a。左右一对踏面51a接触于后述的磨损板200的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各踏面51a形成为大致平坦的平面状。轴承部52由插通于邻接的两个履带链节51的销与嵌套于销外的衬套所构成。
[0047]两个上转轮60配置在履带架10的上侧。上转轮60从下方引导履带50。两个上转轮60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开。上转轮60与履带50接触着转动。
[0048]六个下转轮70配置在履带架10的下侧。六个下转轮70将施加在履带50上的车体重量分散。六个下转轮70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开。下转轮70与履带50接触着转动。
[0049][惰轮40的结构]
[0050]图2是惰轮40的立体图。图3是磨损板组件42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在图2中,为了说明惰轮40的结构,将一个磨损板组件42进行了分解。
[0051 ]惰轮40具有惰轮本体41和五个磨损板组件42。
[0052]惰轮本体41形成为具有旋转中心轴AX的圆盘状。惰轮本体41具有周面41a、外表面41b、内表面41 C、插通孔41d和凸部41 e。
[0053]周面41a为惰轮本体41的整个侧面。外表面41b与周面41a相连。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的情况下,外表面41b是被配置为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内表面41c与周面41a相连。内表面41c设于外表面41b的相反侧。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的情况下,内表面41c是被配置为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插通孔41d沿旋转中心轴AX形成于惰轮本体41的中央。如图4所示,插通孔41 d中插通有支承轴40a。
[0054]凸部41e形成在周面41a上。凸部41e配置于后述的磨损板200的开口部200d内。凸部41e具有支承部100、第一凸台101、第二凸台102、第一岛部103、第二岛部104和第三岛部105。
[0055]支承部100以在围绕旋转中心轴AX的周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00形成为圆环状。即,支承部100在周面41a的全周上连续地形成。支承部100以在履带50对磨损板200施加了旋转中心轴AX的轴向(S卩宽度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磨损板200在轴向上不偏离的方式进行支承。
[0056]如图4所示,支承部100具有第一支承面100S和第二支承面100T。第一支承面100S设为与旋转中心轴AX的轴向垂直。第一支承面100S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第二支承面100T设为与旋转中心轴AX的轴向垂直。第二支承面100T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第一支承面100S设于第二支承面100T的相反侧。第一支承面100S与第二支承面100T由于被磨损板200抵接,因此也可以被称为“被抵接面”。
[0057]第一凸台101在支承部100上一体地形成。第一凸台101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岛部103与第二岛部104之间。第一凸台101形成为圆柱状。第一凸台101上插通有后述的第一连接件203。注意,如图4所示,插入有第一连接件203的第一连接孔1la贯通第一凸台101和支承部100并抵达惰轮本体41。第一连接孔1I a沿着以旋转中心轴AX为中心的径向形成。
[0058]第二凸台102在支承部100上一体地形成。第二凸台102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岛部103与第三岛部105之间。第二凸台102形成为圆柱状。第二凸台102上插通有后述的第二连接件204。与第一连接孔1la相同,插入有第二连接件204的第二连接孔102a贯通第二凸台102和支承部100并抵达惰轮本体41。第二连接孔102a沿着径向形成。
[0059]第一至第三岛部103?105各自分别在支承部100上一体地形成。第一至第三岛部103?105各自分别形成为梯形体状。第一岛部103在周向上配置于第一凸台101与第二凸台102之间。第二岛部104隔着第一凸台101配置于第一岛部103的相反侧。第三岛部105隔着第二凸台102配置于第一岛部103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至第三岛部103?105各自分别与磨损板组件42不抵接。
[0060]五个磨损板组件42以围住惰轮本体41的周面41a的方式顺次配置。五个磨损板组件42各自分别具有磨损板200、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部件)201、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部件)202、第一连接件203、第二连接件204、第一缓冲部件205和第二缓冲部件206。
[0061 ]磨损板200是从宽度方向上看为圆弧状的板部件。磨损板200能够由例如钢板等构成。如图2至图4所示,磨损板200具有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引导部200c、开口部200d、一对第一^^止部200e和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注意,关于磨损板200的平面形状将在后面叙述。
[0062]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是磨损板200上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周面。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是磨损板200上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周面。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各自分别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隔着引导部200c形成于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的相反侧。
[0063]如图4所示,第一及第二接触面200a、200b各自分别与履带50的履带链节51的一对踏面51a接触。因此,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容易受到磨损,因此,宜对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实施淬火处理,或利用渗碳或者氮化等硬化技术、PVD(物理气相沉积)、CVD(化学气相沉积)或离子镀膜等表面处理技术实施硬化处理。具体而言,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的硬度HRC在45以上为宜。
[0064]第一及第二接触面200a、200b是与履带50的履带链节51接触的履带接触面的一例。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作适当的变更。
[0065]引导部200c形成于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之间。引导部200c在周向上延伸。引导部200c比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4所示,引导部200c是将履带链节51引导为与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适当抵接的凸缘。
[0066]开口部200d形成于引导部200c。开口部200d在周向上延伸。开口部200d内配置有惰轮本体41的凸部41e。另外,开口部200d内配置有第一固定板201、第二固定板202、第一连接件203、第二连接件204、第一缓冲部件205及第二缓冲部件206。开口部200d具有内侧面ScL
[0067]如图4所示,内侧面Sd包括第一抵接面200S与第二抵接面200T。第一抵接面200S与第二抵接面200T是内侧面Sd上在径方向上最接近惰轮本体41的区域。第一抵接面200S设为相对于轴向垂直。第一抵接面200S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第二抵接面200T设为相对于轴向垂直。第二抵接面200T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圆弧状。第一抵接面200S设为在轴向上与第二抵接面200T相对。第一抵接面200S与支承部100的第一支承面100S抵接。第二抵接面200T与支承部100的第二支承面100T抵接。
[0068]这样,由于在第一抵接面200S与第二抵接面200T处与惰轮本体41抵接,因此即使从履带50施加轴向上的力,磨损板20也不会错离。
[0069]一对第一^^止部200e形成于开口部200d的内侧面Sd上。一对第一^^止部200e在内侧面Sd上配置于第一及第二抵接面200S、200T的径向外侧。一对第一^^止部200e向开口部200d内突出。如图4所示,一对第一^^止部200e经由第一连接件203形成为对称。一对第一^止部200e分别配置于惰轮本体41的支承部100上。一对第一^^止部200e分别与惰轮本体41的第一凸台101分离。
[0070]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形成于开口部200d的内侧面上。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在周向上与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分离。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在内侧面Sd上配置于第一及第二抵接面200S、200T的径向外侧。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向开口部200d内突出。与一对第一^^止部200e—样,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经由第二连接件204形成为对称。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分别配置于惰轮本体41的支承部100上。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分别与惰轮本体41的第二凸台102分离。
[0071]第一固定板201是用于将磨损板200固定于惰轮本体41上的板状圆环部件。第一固定板201具有供第一连接件203插通的插通孔201a。第一固定板201利用第一连接件203连接于惰轮本体41上。第一连接件203插入惰轮本体41的第一连接孔101a。第一连接件203能够将第一固定板201固定于惰轮本体41上即可,不特别限定材质、形状、尺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203是螺栓。
[0072]第二固定板202是用于将磨损板200固定于惰轮本体41上的板状圆环部件。第二固定板202具有供第二连接件204插通的插通孔202a。第二固定板202利用第二连接件204连接于惰轮本体41上。第二连接件204插入惰轮本体41的第二连接孔102a。第二连接件204能够将第二固定板202固定于惰轮本体41上即可,不特别限定材质、形状、尺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204是螺栓。
[0073]第一缓冲部件205配置于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与第一固定板201之间。第一缓冲部件205能够抑制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直接接触于第一固定板201上即可,不特别限定其材质、形状、尺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一缓冲部件205使用了碟形弹簧,但是能够使用圆环状的橡胶板或通用的O形圈等替代碟形弹簧。
[0074]第二缓冲部件206配置于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与第一固定板201之间。第二缓冲部件206能够抑制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直接接触于第一固定板201上即可,不特别限定其材质、形状、尺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二缓冲部件206使用了碟形弹簧,但是能够使用圆环状的橡胶板或通用的O形圈等替代碟形弹簧。
[0075][磨损板200的平面形状]
[0076]下面,参照附图对磨损板200的平面形状进行说明。图5是从图2的箭头X方向看磨损板组件42的向视图。在图5中,图示出了邻接的两个磨损板200。以下,将邻接的两个磨损板200中的一方称为第一磨损板200P,将另一方称为第二磨损板200Q。注意,以下说明的磨损板200的平面形状为五块磨损板200全部通用的平面形状。
[0077]在俯视第一磨损板200P时,第一磨损板200P具有规定第二磨损板200Q侧的端部的第一端边300。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指的是确定某部件或某领域的轮廓的意思。第一端边300隔着规定间隙与第二磨损板200Q相对。第一端边300包括第一端部301、第二端部302和第一中央部303。
[0078]第一端部301规定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的第二磨损板200Q侧的端部。第一端部301位于第一中央部303的外侧。即,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上的情况下,第一端部301位于第一端缘300中的最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301设为直线状。第一端部301相对于轴向倾斜。第一端部301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0079]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某边R相对于轴向倾斜”,指的是在从径向外侧看边R情况下,边R相对于旋转中心轴AX成大于O度的角度的意思。即,所谓“边R相对于轴向倾斜”,指的是在从径向外侧看边R的情况下,边R与旋转中心轴AX不平行的意思。
[0080]第二端部302规定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的第二磨损板200Q侧的端部。第二端部302位于第一中央部303的内侧。即,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上的情况下,第二端部302位于第一端边300中的最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302设为直线状。第二端部302相对于轴向倾斜。第二端部302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302与第一端部301平行。
[0081 ] 第一中央部303设于第一端部301与第二端部302之间并与二者相连。第一中央部303位于第一端边300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央部303设为直线状。第一中央部303与轴向平行。第一中央部303沿轴向延伸。因此,第一中央部303相对于第一端部301及第二端部302分别倾斜。
[0082]在俯视第二磨损板200Q时,第二磨损板200Q具有规定第一磨损板200P侧的端部的第二端边400。第二端边400包括第三端部401、第四端部402及第二中央部403。
[0083]第三端部401规定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的第一磨损板200P侧的端部。第三端部401位于第二中央部403的外侧。即,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上的情况下,第三端部401位于第二端边400中的最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端部401设为直线状。第三端部401相对于轴向倾斜。第三端部401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0084]第四端部402规定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的第一磨损板200P侧的端部。第四端部402位于第二中央部403的内侧。即,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上的情况下,第四端部402位于第二端边400中的最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端部402设为直线状。第四端部402相对于轴向倾斜。第四端部402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端部402与第三端部401平行。
[0085]第二中央部403设于第三端部401与第四端部402之间并与二者相连。第二中央部403位于第二端边400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中央部403设为直线状。第二中央部403与轴向平行。第二中央部403沿轴向延伸。因此,第二中央部403相对于第三端部401及第四端部402分别倾斜。
[0086]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边400是沿着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的。具体而言,第一端边300的第一端部301平行于第二端边400的第三端部401。第一端边300的第二端部302平行于第二端边400的第四端部402。第一端边300的第一中央部303平行于第二端边400的第二中央部403。
[0087]因此,第一端边300与第二端边400以对称中心CP为基准成点对称。对称中心CP位于第一磨损板200P与第二磨损板200Q的间隙200R的大致中央。第一端边300的第一端部301与第二端边400的第三端部401以对称中心CP为基准成点对称,第一端边300的第二端部302与第二端边400的第四端部402以对称中心CP为基准成点对称。
[0088]另外,由于第一端边300与第二端边400是点对称,因此间隙200R的平面形状也以对称中心CP为基准成点对称。虽然没有图示,但在间隙200R的内部,惰轮本体41的周面41a和支承部100露出。
[0089][作用及效果]
[0090](I)实施方式的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包括第一端部301与第二端部302。第一端部301相对于轴向倾斜。
[0091]然而,由于履带50与第一磨损板200P在平面状的一对踏面51a与圆弧状的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处抵接,因此两者的抵接部位在大概与轴AX平行的具有微小宽度的区域中发生面接触。可以认为,这样的抵接部位在第一及第二履带接触面200a、200b上沿周向移动,在该抵接部位处,第一磨损板200P受到磨损。
[0092]在此,如果使第一端边300中的第一端部301与轴向平行,那么当抵接部位在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上移动而到达第一端部301时,履带50与第一磨损板200P的接触面积变小,使抵接部位接近线接触的状态。因此,施加在第一端部301附近的负荷压急剧地增高,局部地促进了在第一端部301附近的磨损。
[0093]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端部301相对于轴向倾斜。由此,能够抑制履带50与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在第一端部301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端部301附近的局部磨损。
[0094]通过使第二端部302相对于轴向倾斜也能够得到该效果。
[0095](2)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边400包括第三端部401与第四端部402。第三端部401相对于轴向倾斜。
[0096]因此,能够抑制履带50与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的线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在第一端部301附近的负荷压,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端部301附近的局部磨损。
[0097]通过使第二端部402相对于轴向倾斜也能够得到该效果。
[0098](3)第二端边400沿着第一端边300。第一端边300与第二端边400以对称中心CP为基准成点对称
[0099]因此,能够使第一磨损板200P与第二磨损板200Q的外形相同,因此能够提高磨损板200的生产性。
[0100][其他的实施方式]
[0101]以上虽然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作各种变更。
[0102](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链轮30配置于履带架10的后方,但是也可以配置于履带架10的前方。由于惰轮40经由履带架10配置于链轮30的相反侧即可,因此在该情况下惰轮40配置于履带架10的后方。
[0103](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00在周面41a的全周上连续地形成,但是也可以在周向上断续地形成。
[0104](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磨损板组件42设为具有第一缓冲部件205与第二缓冲部件206,但是没有这些也可以。
[0105](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抵接面200S与第二抵接面200T分别是开口部200d的内侧面Sd的一部分,第一抵接面200S与第二抵接面200T分别抵接于惰轮本体41的凸部100上,但不限于此。第一抵接面200S与第二抵接面200T分别与轴向垂直并互相相对即可。
[0106]因此,如图6所示,磨损板200也可以具有在惰轮本体41的外表面41b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0和在惰轮本体41的内表面41c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20。该情况下,第一延伸部210中抵接于外表面41b的区域为第一抵接面,第二延伸部220中抵接于内表面41c的区域为第二抵接面200T。并且,外表面41b与内表面41 c是被抵接面。
[0107]这样,在使磨损板200的一部在惰轮本体41上延伸的情况下,能够对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的尺寸和形状自由地设计,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磨损板200的错离。
[0108](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磨损板200被设为具有左右分离的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但是不限于此。如图7所示,也可以通过将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左右连接而形成一个第一卡止部200e。同样,也可以通过将一对第一^^止部200f左右连接而形成一个第二卡止部200f。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磨损板组件42具有通过一个第一连接件208连接的一个固定部件207即可。
[0109](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磨损板200被设为具有一对第一卡止部200e与一对第二卡止部200f,但是不限于此。如图8所示,磨损板200也可以具有一个卡止部200g。该情况下,磨损板组件42具有通过第一及第二连接件203、204连接的一个固定部件209S卩可。
[0110](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磨损板200在从径向看惰轮本体41的情况下为在中央具有开口部200d的大致矩形的形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磨损板200也可以是如图7及图8所示地在从径向观察时为H字状,也可以是如图9所示地为U字状等。
[0111](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第一固定部件的一例的第一固定板201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203将磨损板200间接地固定于惰轮41上即可,第一固定部件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因此,第一固定部件也可是板状之外的圆棒状、方棒状、立方体状。该情况对于作为第二固定部件的一例说明的第二固定板202也是同样的。
[0112](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被设为具有第一中央部303,但是如图7及图8所示,也可以没有第一中央部303。该情况对于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边400也是同样的。
[0113](J)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中的第一端部301、第二端部302及第一中央部303分别形成为直线状,但是不限于此。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一端部301及第二端部302也可以是曲线状。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第一中央部303也可以是曲线状。该情况对于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边400也是同样的。
[0114](K)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中的第二端部302被设为平行于第一端部301,但是不限于此。如图12所示,第二端部302也可以不平行于第一端部301。可以对第一端部301及第二端部302各自的延伸方向作适当的变更。该情况对于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边400也是同样的。
[0115](L)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中的第一端部301及第二端部302被设为各自相对于轴向倾斜,但也可以是仅第一端部301及第二端部302中的一方相对于轴向倾斜。该情况对于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缘400也是同样的。
[0116]注意,在履带式行驶装置I安装于作业机械上并行驶的情况下,在比第二履带接触面200b更位于外侧的第一履带接触面200a上,从履带50受到的负荷压容易变高。因此,在仅使第一端部301及第二端部302中的一方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情况下,优选地,使比第二端部302更位于外侧的第一端部301倾斜。
[0117](M)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磨损板200P的第一端边300中的第一中央部303设为相对于轴向平行,但是不限于此。第一中央部303也可以相对于轴向倾斜。在该情况下,第一端部301、第一中央部303及第二端部302也可以连成一直线状。该情况对于第二磨损板200Q的第二端边400也是同样的。
[0118](N)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边300与第二端边400被设为以对称中心CP为基准成点对称,但是不限于此。第二端边400以大致沿着第一端边300的方式形成即可。
[0119](O)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惰轮40通过引导部200c引导履带50,并且通过第一抵接面200S和第二抵接面200T与惰轮本体41抵接,但是惰轮40的结构不限于此。磨损板组件42中的至少一个磨损板组件42的磨损板200中的第一端部301相对于轴向倾斜即可,除此之外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因此,作为将磨损板200固定于惰轮本体41的方法,也能够利用例如日本特开平1-278890号公报或日本特开平2003-312557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
[0120]工业实用性
[012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磨损板的局部磨损的惰轮及履带式行驶装置,因此在惰轮及作业机械领域中较为有用。
[0122]附图标记说明
[0123]I履带式行驶装置I
[0124]10履带架
[0125]30 链轮
[0126]40 惰轮
[0127]41惰轮本体
[0128]41a 周面
[0129]41b外表面
[0130]41c内表面
[0131]41d插通孔
[0132]41e 凸部
[0133]42磨损板组件
[0134]50 履带
[0135]100支承部
[0136]101 第一凸台
[0137]102 第二凸台
[0138]200磨损板
[0139]200S第一抵接面
[0140]200T第二抵接面
[0141]200a第一履带接触面
[0142]200b第二履带接触面
[0143]200c 引导部
[0144]200d 开口部
[0145]200e 第一^^止部
[0146]200f 第二卡止部
[0147]201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部件)
[0148]202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部件)
[0149]203第一连接件
[0150]204第二连接件
[0151]205第一缓冲部件
[0152]206第二缓冲部件
[0153]210第一延伸部
[0154]220第二延伸部
[0155]AX旋转中心轴
【主权项】
1.一种惰轮,该惰轮卷绕有履带,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有旋转中心轴的圆盘状的惰轮本体; 以围绕所述惰轮本体的周面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磨损板组件; 所述多个磨损板组件包括相互邻接的第一磨损板和第二磨损板, 所述第一磨损板和所述第二磨损板各自包括第一履带接触面和第二履带接触面,所述第一磨损板在俯视下包括规定所述第一履带接触面的所述第二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一端部和规定所述第二履带接触面的所述第二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惰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惰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磨损板在俯视下包括规定所述第一履带接触面的所述第一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三端部和规定所述第二履带接触面的所述第一磨损板侧的端部的第四端部, 所述第三端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惰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端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惰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三端部在俯视下以规定的对称中心点为基准成点对称, 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在俯视下以所述规定的对称中心点为基准成点对称。6.一种履带式行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履带架; 配置于所述履带架的前方或后方的链轮; 经由所述履带架配置于所述链轮的相反侧的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惰轮; 卷绕于所述链轮与所述惰轮上的履带。7.—种磨损板,该磨损板安装于具有旋转中心轴的圆盘状的惰轮本体上并抵接于履带,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履带接触面; 第二履带接触面; 在俯视所述第一履带接触面时,所述第一履带接触面的在围绕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周向上的第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
【文档编号】B62D55/14GK106068222SQ201480076986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4年4月16日 公开号201480076986.9, CN 106068222 A, CN 106068222A, CN 201480076986, CN-A-106068222, CN106068222 A, CN106068222A, CN201480076986, CN201480076986.9, PCT/2014/60852, PCT/JP/14/060852, PCT/JP/14/60852, PCT/JP/2014/060852, PCT/JP/2014/60852, PCT/JP14/060852, PCT/JP14/60852, PCT/JP14060852, PCT/JP1460852, PCT/JP2014/060852, PCT/JP2014/60852, PCT/JP2014060852, PCT/JP201460852
【发明人】北直明, 片山实, 久松健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