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惰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8905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惰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配件,尤其是指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上的惰轮组件。
【背景技术】
[0002]现供应商给发动机主机厂供惰轮与惰轮支架,多为分开状态供货。惰轮上装有O型圈以固定前、后防尘罩、皮带轮等组成惰轮的子部件,然后主机厂将惰轮与支架组装并安装到发动机上。这种安装方法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惰轮散架的情况,导致主机厂安装时会有缺少或装错部件的情况。同时主机厂增加了安装惰轮和惰轮支架的步骤,容易装错。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3560375U,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名称为“惰轮组件”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惰轮组件,安装于发动机的安装面,所述惰轮组件包括安装架及安装在安装架上的惰轮,所述安装架包括远离发动机安装面的外侧、相对于外侧靠近发动机安装面的内侧,其中所述惰轮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架的内侧上。不足之处在于,该惰轮与安装架之间为转动链接,连接强度不足,使用时容易脱离产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提供给发动机主机厂的惰轮与惰轮支架分开供货,导致发动机主机厂安装惰轮与惰轮支架较为困难的缺点,提供一种惰轮组件,该组件的惰轮和惰轮支架直接在供应商处安装完成,且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惰轮散架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惰轮组件,包括惰轮支架和惰轮,惰轮支架的外沿与惰轮固定连接;惰轮支架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上均设有卡接装置,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均通过卡接装置与惰轮支架卡接;惰轮支架中心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与发动机本体固定连接。惰轮与惰轮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惰轮支架与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卡接固定,保证了惰轮组件在供应商处装配完成,且运输过程中,惰轮组件不会散架,在发动机主机厂,将螺栓穿过通孔与发动机本体固定链接即可完成惰轮组件与发动机的装配过程,大大降低了主机厂的装配时间,减少了漏件、错装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惰轮组件还包括垫圈,垫圈设置在后防尘罩和发动机之间且与螺栓的螺杆套接。垫圈的作用是进一步加固惰轮组件与发动机本体之间的连接,确保了惰轮组件的牢固度。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螺栓是膨胀螺栓。膨胀螺栓的作用是使惰轮和发动机连接更为紧固。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惰轮组件的惰轮支架和惰轮之间在供应商处就能牢固地安装完成,使发动机主机厂减少了安装步骤,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0010]其中:1、惰轮支架,2、惰轮,3、前防尘罩,4、后防尘罩,5、螺栓,6、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0012]实施例:一种惰轮组件,其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惰轮支架I和惰轮2,惰轮支架的外沿与惰轮固定连接;惰轮支架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前防尘罩3和后防尘罩4,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上均设有卡接装置,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均通过卡接装置与惰轮支架卡接;惰轮支架中心设有通孔,螺栓5穿过通孔与发动机本体固定连接。惰轮组件还包括垫圈6,垫圈设置在后防尘罩和发动机之间且与螺栓的螺杆套接。螺栓是膨胀螺栓。
[0013]惰轮与惰轮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惰轮支架与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卡接固定,保证了惰轮组件在供应商处装配完成,且运输过程中,惰轮组件不会散架,在发动机主机厂,将螺栓穿过通孔与发动机本体固定链接即可完成惰轮组件与发动机的装配过程,大大降低了主机厂的装配时间,减少了漏件、错装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主权项】
1.一种惰轮组件,其特征是,包括惰轮支架和惰轮,惰轮支架的外沿与惰轮固定连接;惰轮支架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上均设有卡接装置,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均通过卡接装置与惰轮支架卡接;惰轮支架中心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与发动机本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惰轮组件,其特征是,还包括垫圈,垫圈设置在后防尘罩和发动机之间且与螺栓的螺杆套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惰轮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的螺栓是膨胀螺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惰轮组件,包括惰轮支架和惰轮,惰轮支架的外沿与惰轮固定连接;惰轮支架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上均设有卡接装置,前防尘罩和后防尘罩均通过卡接装置与惰轮支架卡接;惰轮支架中心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与发动机本体固定连接。惰轮组件的惰轮支架和惰轮之间在供应商处就能牢固地安装完成,使发动机主机厂减少了安装步骤,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IPC分类】F02B67-06, F16H7-20
【公开号】CN204387234
【申请号】CN201420781163
【发明人】高静, 徐友, 刘岩, 沈源, 由毅, 吴成明, 冯擎峰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