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墨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456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供墨墨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打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用的供墨墨盒。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办公自动化设备的逐渐普及,打印机在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喷墨打印机因其能耗低、无污染、便于彩色打印受到了用户的青睐。为打印机提供印刷的油墨的墨盒是喷墨打印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墨盒的好坏直接影响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效果。现有的墨盒常出现的问题有:为对油墨产生液压,需向墨盒中输送空气,空气从油墨中通过时使得油墨混入大量空气,在打印喷射油墨时产生大量气泡,造成打印过程中出现断线,严重影响打印流畅性;在打印完毕后,抽吸泵停止工作,部分油墨会因惯性作用喷出出墨口,导致对打印机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供墨墨盒,其通过在供墨口下方设计导墨机构,可将输送入墨盒内部的油墨中的空气排出,大大减少油墨中空气的溶入量,避免在打印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泡造成打印断点,影响打印效果,同时在出墨口设置导液机构,可以将喷出出墨口的部分油墨通过防护罩底部的导液孔导流至储墨盒中,并在储墨盒中设置可吸附油墨的海绵体,将滴漏出的油墨收纳在储墨盒中,避免滴漏的油墨对打印机造成不易清洁的污染。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减少打印过程中气泡的产生,改善打印效果,且能够彻底解决油墨的滴漏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供墨墨盒,其包括:

壳体,其为封闭的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的上部设有供墨口,侧面的下部设有出墨口;

导墨盒,其为侧面与所述壳体内壁可拆卸连接,且位于所述供墨口下方,所述导墨盒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墨盒的上部设有上端与所述供墨口连通的第一管体,下部设有将所述导墨盒和所述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管体的下端伸入所述导墨盒内部,使得所述导墨盒内部与所述供墨口连通;

导墨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导墨盒内部,所述导墨机构包括自上而下排布的多个导墨杆,任一一个所述导墨杆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设置,所述导墨杆的水平投影为一竖直线,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墨杆交错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墨杆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导墨盒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下端分别与另一内壁不接触且有一定空隙;任一所述导墨杆的圆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导墨杆轴线方向排布的向下倾斜的弹性的叶片;

安装本体,其设置在所述出墨口中,所述安装本体包括外壁与所述出墨口螺纹连接的塞圈、与所述塞圈同轴设置的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的筒体以及与所述筒体的靠近所述塞圈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圆盘,所述塞圈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部,第二端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筒体的直径小于所述塞圈的直径,所述筒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塞圈部分重叠;所述圆盘与所述筒体的纵截面平行且所述圆盘的圆心在所述筒体的轴线上,所述圆盘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的直径,小于所述塞圈的直径,所述圆盘的靠近所述塞圈第一端的侧面与所述塞圈的内壁之间设有多个沿圆周排布的加强筋;

导气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塞圈中的第二管体、与所述筒体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筒体内部的第三管体以及导气管组;所述第二管体位于所述圆盘靠近所述塞圈第一端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三管体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管体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塞圈的侧面,在所述塞圈的侧面上形成一对相对设置的侧导气孔,两个所述侧导气孔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三管体贯穿所述圆盘且与所述筒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三管体靠近所述塞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管体内部连通,形成气体流通路径;

所述导气管组包括套设在所述筒体外部且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

部分的第二端连接的l形的第二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

分的第一端边缘紧贴所述圆盘的远离所述塞圈的一表面,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

述筒体的直径,小于所述圆盘的直径,所述塞圈与所述圆盘、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形成

环形的油墨流通路径;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直角边为水平设置且其端部设有与所述第

一部分的第二端连接的漏斗部件,第二直角边竖直向上设置;所述第三部分由两个球

形干燥管组成,两个球形干燥管自下而上设置,下部的所述球形干燥管的下端与所述

第二部分的第二直角边的端部连接,上端与上部的所述球形干燥管的下端连接,所述

上部的所述球形干燥管的上端向上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且其上端设有止回阀;两个

所述球形干燥管中容纳有分子筛;

导液机构,其包括与所述塞圈连接的防护罩、导液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储墨盒,所述防护罩为与所述塞圈同轴设置的中空的圆台形的筒体结构,所述防护罩的第一端面直径小于第二端面的直径,所述防护罩的内壁靠近第一端的部分壁厚小于靠近第二端的部分,将所述防护罩分为内壁具有凹面的凹槽部分,和内壁具有凸面的凸块部分,所述防护罩的凹槽部分的下部设有导液孔;所述导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液孔连通,第二端朝着靠近所述壳体内部方向延伸依次贯穿所述塞圈、伸入所述壳体内部,最终伸入所述储墨盒中,所述储墨盒与所述壳体的底部连接且位于所述导气管组下方。

优选的是,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导墨杆和所述叶片表面均涂覆有一层有机硅树脂的防粘附涂料。

优选的是,所述的供墨墨盒,任一所述导墨杆的下端与相近的所述导墨盒的一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cm。

优选的是,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塞圈、所述圆盘、所述筒体、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管体的直径比为1:0.8:0.6:0.5:0.1。

优选的是,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导液管、所述导液孔均与两个所述侧导气孔不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防护罩与所述塞圈的靠近第一端的外壁螺纹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储墨盒内部设置有海绵体。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导墨盒中设计导墨机构,可将输送入墨盒内部的油墨中的空气排出,大大减少油墨中空气的溶入量,避免在打印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泡造成打印断点,影响打印效果,同时在出墨口设置导液机构,可以将喷出出墨口的部分油墨通过防护罩底部的导液孔导流至储墨盒中,并在储墨盒中设置可吸附油墨的海绵体,将滴漏出的油墨收纳在储墨盒中,避免滴漏的油墨对打印机造成不易清洁的污染。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减少打印过程中气泡的产生,改善打印效果,且能够彻底解决油墨的滴漏问题;

2、本发明壳体的上板体可打开关闭,以方便对壳体内部进行清洗,在供墨口下方的导墨盒中设计导墨机构,当向本发明提供的供墨墨盒中注墨时,将注墨机的出墨口与本发明的供墨口连通,通过供墨口将油墨注入至导墨盒中,油墨向下流动经由多个导墨杆,导墨杆为倾斜设置对油墨的向下流动有导流的作用,同时油墨与导墨杆上这只的弹性叶片接触,带动弹性叶片摆动,可以将油墨中的空气排出,减少油墨中空气的溶入量,另外,导墨杆的导流可增大油墨向下的冲击力进一步促进油墨中的空气的排出,大大减少了油墨中的空气,从而避免在打印过程中产生气泡导致打印出现断点,影响打印的流畅性;本发明的位于上部的球形干燥管的上端设有止回阀,允许空气从侧导气孔经由导气管组进入壳体内部,防止油墨和壳体中的空气回流至导气机构中,进而从侧导气孔漏出;

3、完成油墨注入后在供墨口处焊接密封盖,使用时,将侧导气孔处的导气膜撕去,将本发明安装入打印机中,打印机的喷射口与塞圈的第一端连通,此时,侧导气孔、防护罩、喷射口在塞圈上沿塞圈的第二端朝着塞圈的第一端延伸的方向排布,使得侧导气孔不受防护罩和喷射口的影响,且防护罩不影响油墨输送入打印机中;空气通过侧导气孔依次进入第二管体、第三管体,随后进入导气管组中到达壳体内部的上部空间,墨盒中的油墨经由塞圈与第一部分之间的环形通道、相邻的两个加强筋之间的空隙到达塞圈的第一端,随后输送至打印机中,两个球形干燥管中填充的分子筛可吸收空气中的部分水分,三部分组成的导气管组延长了气路的路径,空气在经过导气管组的管壁上可除去空气中的灰尘,导气管组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空气中的灰尘沉积入油墨影响打印效果;

4、本发明设计了导气机构为空气提供单独的路径,将气路与油墨的液路分离开,常规的技术中空气从油墨中经过使得油墨中的空气量增大,导致在打印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泡,造成打印断点,影响打印效果,另有常规技术中还有将进气口设计在墨盒的上部,需要另外开设通孔,且为了避免墨盒中的油墨易从进气口漏出,在进气口需要设计防漏装置,本发明中进气口在塞圈的侧面,油墨不易从进气口中滴漏,且不需要在油墨上部额外开设通孔;

5、本发明在出墨口的塞圈第一端设计导液机构,如在不使用时油墨从出墨口漏出时,油墨从塞圈第一端露出至防护罩的第一端的凹槽中,并通过导液孔进入导液管中,经由导液管进入储墨盒中,将滴漏的油墨收纳至储墨盒中,不会有任何污染墨盒的情况发生,彻底解决油墨的滴漏问题,本发明还可以在导液管中放入可吸附油墨的纱布条或者海绵条,可将滴漏在防护罩中的油墨导流入储墨盒中。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供墨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导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供墨墨盒,其包括:

壳体1,其为封闭的长方体结构,所述壳体1的上部设有供墨口11,侧面的下部设有出墨口;

导墨盒21,其为侧面与所述壳体1内壁可拆卸连接,且位于所述供墨口11下方,所述导墨盒2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导墨盒21的上部设有上端与所述供墨口11连通的第一管体22,下部设有将所述导墨盒21和所述壳体1内部连通的通孔23,所述第一管体22的下端伸入所述导墨盒21内部,使得所述导墨盒21内部与所述供墨口11连通;

导墨机构2,其设置在所述导墨盒21内部,所述导墨机构2包括自上而下排布的多个导墨杆24,任一一个所述导墨杆24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设置,所述导墨杆24的水平投影为一竖直线,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墨杆24交错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墨杆24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导墨盒2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下端分别与另一内壁不接触且有一定空隙;任一所述导墨杆24的圆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导墨杆24轴线方向排布的向下倾斜的弹性的叶片25;

安装本体,其设置在所述出墨口中,所述安装本体包括外壁与所述出墨口螺纹连接的塞圈31、与所述塞圈31同轴设置的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的筒体33以及与所述筒体33的靠近所述塞圈3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圆盘34,所述塞圈3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壳体1外部,第二端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筒体33的直径小于所述塞圈31的直径,所述筒体33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且与所述塞圈31部分重叠;所述圆盘34与所述筒体33的纵截面平行且所述圆盘34的圆心在所述筒体33的轴线上,所述圆盘34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33的直径,小于所述塞圈31的直径,所述圆盘34的靠近所述塞圈31第一端的侧面与所述塞圈31的内壁之间设有多个沿圆周排布的加强筋35;

导气机构,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塞圈31中的第二管体32、与所述筒体33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筒体33内部的第三管体37以及导气管组;所述第二管体32位于所述圆盘34靠近所述塞圈31第一端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三管体37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管体32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塞圈31的侧面,在所述塞圈31的侧面上形成一对相对设置的侧导气孔36,两个所述侧导气孔36位于所述壳体1外部;所述第三管体37贯穿所述圆盘34且与所述筒体33同轴设置,所述第三管体37靠近所述塞圈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32的侧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管体32内部连通,形成气体流通路径;

所述导气管组包括套设在所述筒体33外部且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部分41、与所述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连接的l形的第二部分42以及与所述第二部分42连接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边缘紧贴所述圆盘34的远离所述塞圈31的一表面,所述第一部分41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33的直径,小于所述圆盘34的直径,所述塞圈31与所述圆盘34、所述第二部分42之间形成环形的油墨流通路径;所述第二部分42的第一直角边为水平设置且其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连接的漏斗部件,第二直角边竖直向上设置;所述第三部分由两个球形干燥管组成,两个球形干燥管自下而上设置,下部的所述球形干燥管43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部分42的第二直角边的端部连接,上端与上部的所述球形干燥管432的下端连接,上部的所述球形干燥管432的上端向上延伸至所述壳体1的顶部且其上端设有止回阀;两个所述球形干燥管中容纳有分子筛;

导液机构,其包括与所述塞圈31连接的防护罩、导液管54、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的储墨盒55,所述防护罩为与所述塞圈31同轴设置的中空的圆台形的筒体33结构,所述防护罩的第一端面直径小于第二端面的直径,所述防护罩的内壁靠近第一端的部分壁厚小于靠近第二端的部分,将所述防护罩分为内壁具有凹面的凹槽部分51,和内壁具有凸面的凸块部分52,所述防护罩的凹槽部分51的下部设有导液孔53;所述导液管54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液孔53连通,第二端朝着靠近所述壳体1内部方向延伸依次贯穿所述塞圈31、伸入所述壳体1内部,最终伸入所述储墨盒55中,所述储墨盒55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连接且位于所述导气管组下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供墨口11下方设计导墨机构2,可将输送入墨盒内部的油墨中的空气排出,大大减少油墨中空气的溶入量,避免在打印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泡造成打印断点,影响打印效果,同时在出墨口设置导液机构,可以将喷出出墨口的部分油墨通过防护罩底部的导液孔53导流至储墨盒55中,并在储墨盒55中设置可吸附油墨的海绵体,将滴漏出的油墨收纳在储墨盒55中,避免滴漏的油墨对打印机造成不易清洁的污染。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减少打印过程中气泡的产生,改善打印效果,且能够彻底解决油墨的滴漏问题。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导墨杆24和所述叶片25表面均涂覆有一层有机硅树脂的防粘附涂料。防粘附涂料可避免油墨粘附在导墨杆24和叶片25表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墨墨盒,任一所述导墨杆24的下端与相近的所述导墨盒21的一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cm。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塞圈31、所述圆盘34、所述筒体33、所述第一部分41和所述第三管体37的直径比为1:0.8:0.6:0.5:0.1。保证第一部分41紧密的套设在筒体33外部,圆盘34可将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封闭,且第一部分41、圆盘34与塞圈31之间能够形成环形油墨流通路径。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导液管54、所述导液孔53均与两个所述侧导气孔36不接触。将气路和液路完全分开且互不影响。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防护罩与所述塞圈31的靠近第一端的外壁螺纹连接。方便防护罩的拆卸与安装。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墨墨盒,所述储墨盒55内部设置有海绵体。海绵体能够很好的吸附油墨,防止油墨在储墨盒55中晃荡而回流至导液管54中。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本发明壳体1的上板体可打开关闭,以方便对壳体1内部进行清洗,在供墨口11下方的导墨盒21中设计导墨机构2,当需要向本发明提供的供墨墨盒中注墨时,将注墨机的出墨口与本发明的供墨口11连通,通过供墨口11将油墨注入至导墨盒21中,油墨向下流动经由多个导墨杆24,导墨杆24为倾斜设置对油墨的向下流动有导流的作用,同时油墨与导墨杆24上这只的弹性叶片25接触,带动弹性叶片25摆动,可以将油墨中的空气排出,减少油墨中空气的溶入量,另外,导墨杆24的导流可增大油墨向下的冲击力进一步促进油墨中的空气的排出,大大减少了油墨中的空气,从而避免在打印过程中产生气泡导致打印出现断点,影响打印的流畅性;

完成油墨注入后在供墨口11处焊接密封盖,使用时,将本发明安装入打印机中,打印机的喷射口与塞圈31的第一端连通,空气通过侧导气孔36依次进入第二管体32、第三管体37,随后进入导气管组中到达壳体1内部的上部空间,墨盒中的油墨经由塞圈31与第一部分41之间的环形通道、相邻的两个加强筋35之间的空隙到达塞圈31的第一端,随后输送至打印机中,两个球形干燥管中填充的分子筛可吸收空气中的部分水分,三部分组成的导气管组延长了气路的路径,空气在经过导气管组的管壁上可除去空气中的灰尘,导气管组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空气中的灰尘沉积入油墨影响打印效果;

本发明设计了导气机构为空气提供单独的路径,将气路与油墨的液路分离开,常规的技术中空气从油墨中经过使得油墨中的空气量增大,导致在打印过程中产生大量气泡,造成打印断点,影响打印效果,另有常规技术中还有将进气口设计在墨盒的上部,需要另外开设通孔23,且为了避免墨盒中的油墨易从进气口漏出,在进气口需要设计防漏装置,本发明中进气口在塞圈31的侧面,油墨不易从进气口中滴漏,且不需要在油墨上部额外开设通孔23;

本发明在出墨口的塞圈31第一端设计导液机构,如在不使用时油墨从出墨口漏出时,油墨从塞圈31第一端露出至防护罩的第一端的凹槽中,并通过导液孔53进入导液管54中,经由导液管54进入储墨盒55中,将滴漏的油墨收纳至储墨盒55中,不会有任何污染墨盒的情况发生,彻底解决油墨的滴漏问题,本发明还可以在导液管54中放入可吸附油墨的纱布条或者海绵条,可将滴漏在防护罩中的油墨导流入储墨盒55中。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