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机及其油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4029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凹版印刷机及其油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其油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凹版印刷机一般印版辊1、压印辊2、油墨槽3和刮墨刀4,印版辊1部分浸于油墨槽3的油墨中,在印刷时,印版辊1转动蘸取油墨,并通过刮墨刀刮掉印版表面多余的油墨,之后印版与承印物(如纸张)之间呈一定的压力接触,将印版辊1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

然而,在印刷过程中,纸张通过烘箱加热烘干印刷的油墨,虽然纸张从烘箱中输出时经过冷水辊降温,但是由于高速印刷,以及印刷设备导纸辊之间的摩擦,纸张还会有有一定的温度。同时,在印刷时,刮墨刀4需与印版辊1摩擦接触刮除多余的油墨,长时间的摩擦,此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高速运转的印版辊1与压印辊2之间通过纸张时,纸张与印版辊1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热量。在印刷过程中这些热量均会通过印版的传导,带入油墨中,油墨的温度逐渐升高,并引起印版温度升高,导致印版辊1上的油墨干燥过快,从而致使印刷废品多。在印刷金属油墨时,尤其明显。

因此,在凹版印刷时需要对油墨进行冷却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其油墨冷却系统,能在凹版印刷时,对油墨进行冷却处理,防止印版上的油墨干燥过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与凹版印刷机的油墨槽和冷却水箱连接,其包括冷却水管、油墨输入管、油墨输出管、油墨冷却箱、油墨搅拌组件和用于将油墨从油墨槽中导出进入油墨输出管中的油墨泵;所述油墨输入管的一端与油墨槽的油墨入口连通、油墨输入管的另一端与油墨冷却箱的油墨出口连通,油墨输出管的一端与油墨槽的油墨出口连通、油墨输出管的另一端与油墨冷却箱的油墨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管盘绕于油墨冷却箱的底部和/或侧壁上、其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所述油墨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油墨冷却箱中。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水管上设置有水量调节阀和水温表,所述水温表和水量调节阀与凹版印刷机的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油墨输出管上设置有过滤网。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还包括油墨内循环组件,所述的油墨内循环组件包括:回墨管和用于在印刷机停机时,使油墨冷却箱输出的油墨内循环流动的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装设于所述油墨输入管上,所述三通电磁阀的第一端与油墨槽的油墨入口连通、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与墨冷却箱的油墨出口连通、所述三通电磁阀的第三端与回墨管连通。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回墨管中设置有回墨过滤网。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油墨搅拌组件包括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轮,所述电机与搅拌轴的一端联接,所述搅拌轴的另一端与搅拌叶轮连接,所述搅拌叶轮位于油墨冷却箱的下部。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油墨冷却箱的内壁底面呈弧形。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油墨输入管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却油墨抽至油墨槽中的冷却油墨泵。

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油墨冷却箱位于油墨槽的外侧。

一种凹版印刷机,包括:油墨槽和冷却水箱,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墨冷却系统,所述油墨冷却系统与凹版印刷机的油墨槽和冷却水箱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凹版印刷机及其油墨冷却系统,其油墨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管、油墨输入管、油墨输出管、油墨冷却箱、油墨搅拌组件和用于将油墨从油墨槽中导出进入油墨输出管中的油墨泵;所述油墨输入管与油墨槽的油墨入口和油墨冷却箱的油墨出口连通,油墨输出管与油墨槽的油墨出口和油墨冷却箱的油墨入口连通,冷却水管盘绕于油墨冷却箱的底部和/或侧壁上、其与冷却水箱连通;油墨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油墨冷却箱中。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循环的冷却水来降低油墨温度,防止印版上的油墨干燥过快。并且,冷却水源直接采用凹版印刷机上的冷却水,不用改变凹版印刷机的结构,在增加较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油墨的冷却,大大降低了印刷废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凹版印刷机的印刷部分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及其油墨冷却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与凹版印刷机的油墨槽和冷却水箱连接,利用凹版印刷机的冷却水源冷却油墨,无需改变凹版印刷机现有的油墨循环系统,即无需对凹版印刷机的结构做大的改变,确保了印刷质量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管11、油墨输入管12、油墨输出管13、油墨冷却箱14、用于将油墨从油墨槽中导出进入油墨输出管中的油墨泵(图中未标出)和油墨搅拌组件15。所述油墨输入管12的一端与油墨槽101的油墨入口(图中未标出)连通、油墨输入管12的另一端与油墨冷却箱14的油墨出口连通,用于使经冷却的油墨冷却箱14中的油墨输送至油墨槽101中,油墨输出管13的一端与油墨槽101的油墨出口(图中未标出)连通,油墨输出管13的另一端与油墨冷却箱14的油墨入口连通,用于使油墨槽101中的油墨输送至油墨冷却箱14中进行冷却。所述凹版印刷机包括:腔式刮刀102、印版辊103和压印辊104,腔式刮刀102部分浸泡在油墨槽中,在印刷时,由油墨刮刀102刮除印版辊103上多余的油墨,使油墨重新流回油墨槽101中,实现了油墨循环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冷却水管11盘绕于油墨冷却箱14的底部和/或侧壁上、其与所述冷却水箱连通,直接采用凹版印刷机冷却水源使油墨冷却箱14中的油墨迅速降温。本实施例中,所述油墨搅拌组件15设置于所述油墨冷却箱14中,在冷却油墨的同时,搅拌油墨冷却箱14中的油墨,防止油墨沉淀,从而确保印刷质量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油墨冷却箱14位于油墨槽101的外侧,并可位于凹版印刷机的外侧,不会破坏凹版印刷机的油墨系统,并且本实用新型直接利用凹版印刷机的冷却水源,无需对凹版印刷机的结构进行大的改动,便可实现了油墨的冷却功能。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油墨的温度要求来设置油墨冷却后的温度。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水管11上设置有水量调节阀(图中未示出)和水温表(图中未示出),所述水温表和水量调节阀与凹版印刷机的控制器(如控制电脑、工控机等)电连接。所述水温表用于检测油墨冷却箱14内壁的温度,并反馈至凹版印刷机的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水量调节阀的流量大小,从而调节油墨冷却箱14的温度。

进一步地,由于凹版印刷机的冷却水系统输出的冷水一般为15℃左右,在印刷时,印刷油墨的温度一般为18℃左右,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水量调节阀控制水流量的大来,使冷却水管11中冷却的温度达到印刷要求,譬如,在印刷速度快时,可增加水量调节阀的流速,加快油墨冷却速度。

较佳地,所述油墨输入管12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却油墨抽至油墨槽中的冷却油墨泵(图中未示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油墨冷却箱14的底部,或者在油墨冷却箱14的底部和/或侧壁上和侧壁上盘绕冷却水管11,通过冷却水循环冷却的方式,使油墨冷却箱14中油墨迅速冷却,并通过冷却油墨泵将经冷却的油墨重新抽至油墨槽101中,使油墨循环使用,在实现油墨冷却的同时,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油墨搅拌组件15包括电机151、减速机、搅拌轴152和搅拌叶轮153,所述电机151与搅拌轴152的一端联接(具体实施时,电机151通过减速机与搅拌轴152的一端同轴联接),所述搅拌轴152的另一端与搅拌叶轮153连接,所述搅拌叶轮153位于油墨冷却箱14的下部,距油墨冷却箱14的底壁3-5CM,通过在油墨冷却箱14底部搅拌油墨,防止油墨沉淀。

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油墨冷却箱14的内壁底面呈弧形,所述搅拌叶轮153位于内壁底面弧形的中心处,在搅拌时,搅拌叶轮产生的涡流使搅拌油墨时无死角,从而使油墨搅拌更均匀,防止油墨沉淀,确保印刷质量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印刷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油墨输出管13上设置有过滤系统,该过滤系统采用可更换的过滤网结构(图中未示出),通过该过滤网滤除去印刷过程中产生的纸屑和废渣,避免这些纸屑和废渣再次流入油墨槽中,进一步提升了印刷质量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油墨冷却箱中设置有油墨粘度检测器,实时显示油墨冷却箱中油墨粘度,并在所测的油墨粘度超出预设值时,输出提示信息,提示工作人员调整油墨粘度。譬如,当检测油墨粘度大于预设值时,输出语音提示信息,提示工作人员添加稀释剂使油墨稀释至预设粘度;当检测油墨粘度小于预设值时,输出语音提示信息,提示工作人员添加粘稠剂使油墨增加至预设粘度。

当然,油墨粘度检测和控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动系统实现,只需使油墨粘度检测器与控制主机通讯,并增加相关的电控阀门即可实现;如,当检索检测油墨粘度大于预设值时控制主机自动控制稀释剂电控阀门开启,使油墨稀释至预设粘度时,控制稀释剂电控阀门关闭;相应地,当检索检测油墨粘度小于预设值时控制主机自动控制粘稠剂电控阀门开启,使油墨增加至预设粘度时,控制粘稠剂电控阀门关闭,通过自动化系统,使油墨粘度保持在一个设置的范围内,有处于确保印刷质量的稳定性,而且还节省了人力成本。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改变油墨配方的方式,来调整油墨干燥速度。如,可采用乙酸乙脂替代乙酸正丙酯,使印刷在纸张上的油墨快速干燥,从而可降低后续烘干功率和干燥时间,缩短了生产周期,还降低了印刷的成本。

请参阅图3,本实施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油墨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墨内循环组件(图中未标号),用于在印刷机停机时或者不需要油墨输送到油墨槽时,使油墨冷却箱输出的油墨回流形成内循环,防止油墨冷却箱中的油墨沉淀。

所述的油墨内循环组件包括:回墨管16和用于在印刷机停机时,使油墨冷却箱输出的油墨内循环流动的三通电磁阀161,所述三通电磁阀装设于所述油墨输入管上,所述三通电磁阀的第一端与油墨槽的油墨入口连通、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与墨冷却箱的油墨出口连通、所述三通电磁阀的第三端与回墨管连通;当印刷机停机时,控制主机通过三通电磁阀161的导通状态,启动油墨内循环系统工作,使三通电磁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形成油墨冷却箱的油墨内循环,保证油墨不会沉淀,当需要往油墨槽中供冷却油墨时,所述使三通电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使冷却油墨输送至油墨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冷却系统中,所述回墨管16中设置有回墨过滤网162,该回墨过滤网162可拆卸的设置于回墨管16上,用于过滤油墨冷却箱中的纸屑等杂物。

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一种凹版印刷机,包括油墨槽、冷却水箱和油墨冷却系统,所述油墨冷却系统与凹版印刷机的油墨槽和冷却水箱连接。由于上文已对油墨冷却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循环的冷却水来降低油墨温度,防止印版上的油墨干燥过快。并且,冷却水源直接采用凹版印刷机上的冷却水,不用改变凹版印刷机的结构,在增加较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油墨的冷却,大大降低了印刷废品率。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实现了油墨的循环使用,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本实用新型在冷却油墨时,还通过搅拌方式防止油墨沉淀,确保了印刷质量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