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补充容器以及墨水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985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墨水补充容器以及墨水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墨水补充容器以及墨水罐。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墨水喷射装置的一例,公开有一种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用纸等的记录介质吐出墨水从而可以在记录介质上利用墨水进行印刷的喷墨式打印机。在这样的喷墨式打印机中,设有使用者可以向用于储存供给记录头的墨水的墨水罐补充墨水的补充用的瓶子(墨水补充容器)。

作为墨水补充容器,使用有例如小袋或吹塑成形的薄壁的瓶子。在补充墨水时,以墨水补充容器的浇注口位于墨水罐口部上的方式把持墨水补充容器,逐渐加大墨水补充容器的倾斜度,从而将墨水转移到墨水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实现从补充容器吐出内容物的稳定化的方法,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补充容器的浇注口设置了空气交换通道的技术。

另一方面,在打开墨水补充容器的吐出口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吐出适量的墨水之后,有时墨水补充容器内还残留墨水,还想再次关闭墨水补充容器的吐出口。为此,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为了重新密封补充容器的吐出口,在小袋设置前端被关闭的圆筒形喷嘴,折断分离圆筒形喷嘴的前端部,从而可以打开圆筒形喷嘴吐出内容物,而且将分离出的前端部用作圆筒形喷嘴的塞子的技术。

并且,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补充容器,作为补充内容物的补充容器,在不具备浇注喷嘴等的浇注部的被补充容器上具有安装于补充容器的口部且形成有浇注口的安装筒、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安装筒的操作部件以及配置在安装筒内的推压体,通过被补充容器的口部使操作部件滑动,从而推压体推压浇注口的密封部的密封体以打开浇注口。

并且,作为适合向墨水罐注入墨水的瓶子(墨水补充容器),公开有专利文献4示出的瓶子。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4的瓶子通过在墨水收容容量不同的瓶子设置具有共同形状的外套,从而实现了瓶子的多样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89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许第4462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012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882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墨水补充容器是小袋时,墨水补充容器本身没有张力,随着吐出墨水其外形发生变化,所以为了防止从小袋吐出的墨水从墨水罐的口部偏离,把持小袋时需要非常注意,较为麻烦。并且,由于构成小袋的薄膜重合,存在无意间关闭浇注口的问题。瓶子与小袋相比在补充时容易把持容器,但是,由于不能顺利地进行空气交换,所以有时墨水以颤动方式吐出,从而,带来引起墨水不必要的起泡等问题。

由此,在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补充墨水时,期望稳定墨水吐出状态,并且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补充作业。

在专利文献2示出的圆筒形喷嘴中,未能解决墨水颤动吐出的吐出状态的问题。

由此,在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补充墨水时,期望防止或抑制墨水从吐出口颤动吐出,而且可以重新密封墨水补充容器的吐出口。

自立袋由具有丰富的柔软性和弹性的软包装材料形成,在进行补充作业时,容器变形后容易变成不稳定状态。并且,自立袋一般是通过手或剪刀切掉密封部的一部分从而打开浇注口,与空的补充容器分开扔掉其切掉片,所以费力。拉环式开封方式的容器中,同样存在处理拉环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补充容器中,当打开浇注口时,从补充容器流入被补充容器的液体流过安装筒内的大致整个区域,所以随着液体流入被补充容器内,无法充分地进行内部空气的排放,所以存在补充消耗时间、或者出现附在被补充容器的口部附近的液体被从被补充容器排出的空气推回去后从容器之间的缝隙泄漏等问题。

由此,期望研究出补充后丢弃时不费事而且只是推向被补充容器(墨水罐)的口部即可容易且顺利地进行墨水补充作业的墨水补充容器。并且,期望研究出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补充墨水时,能够高效率地进行随着向墨水罐内流入墨水而出现的内部空气的排放,防止墨水溢出,并且可以顺利地补充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墨水补充容器以及墨水罐,在向墨水罐注入(补充)墨水时,能够稳定墨水吐出状态,并且能够顺利地补充墨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或者应用例的方式实现。

[应用例1]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中补充墨水,所述墨水罐具备具有朝上的口部且内部收容墨水的墨水罐主体以及开关自由地关闭所述口部的盖部,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墨水补充容器是在补充容器主体的顶部具有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的自立性容器,在将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浇注喷嘴插入所述墨水罐主体的所述口部、且将所述补充容器主体倒立在所述墨水罐主体上的状态下使其自立。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通过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从墨水补充容器主体向墨水罐主体补充墨水,所以补充时抑制墨水颤动吐出,能够稳定在顺畅的吐出状态。从而,能够抑制补充时的墨水起泡。并且,在将墨水补充容器的浇注喷嘴插入墨水罐主体的口部,且将墨水补充容器主体倒立在墨水罐主体上的状态下使其自立,所以在使其自立之后,即使不把持墨水补充容器,也能够结束补充作业。从而,补充作业变为非常简单。

[应用例2]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中,自立性的补充容器主体的顶部具有筒状体的前端部被易开封部封闭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易开封部具有以斜切前端部的方式形成在筒状体的环形折断部以及比环形折断部更靠近地连接在筒状体的前端部一侧的环形挂指部。

[应用例3]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中,挂指部设在筒状体的侧面部一侧。

[应用例4]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中,筒状体从补充容器主体的外套立起,挂指部的下端部以可切开的方式与外套连接。

[应用例5]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中,筒状体从补充容器主体的外套立起,挂指部以可切开的方式与筒状体的侧面连接。

[应用例6]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根据上述应用例1的墨水补充容器中,自立性的补充容器主体具有筒状体的前端部被易开封部封闭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易开封部具有以斜切前端部的方式形成在筒状体壁的环形折断部以及由在被环形折断部围住的筒状体的前端部侧的端面立起的板状部件形成的把手部。

[应用例7]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中,把手部的板状部件的横截面具有S字形状。

[应用例8]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根据上述应用例1的墨水补充容器中,自立性的补充容器主体的顶部具有筒状体的前端部被易开封部封闭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易开封部具有以斜切前端部的方式形成在筒状体壁的环形折断部以及从被环形折断部围住的筒状体的前端部侧的端面延伸的开封片。

根据上述的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能够简单地开启易开封部,从而,变成具有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的墨水补充容器,所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充容器变为有用。

[应用例9]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罐的特征在于,在根据上述应用例1的墨水补充容器中,具备:具有朝上的口部且内部收容墨水的墨水罐主体以及开关自由地关闭口部的盖部,盖部具有:装卸自由地拧接于墨水罐主体的口部以用于覆盖口部的中盖以及从中盖的外侧拧接于墨水罐主体的口部的外盖。

[应用例10]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罐的特征在于,在根据上述应用例1的墨水补充容器中,具备:具有朝上的口部且内部收容墨水的墨水罐主体以及开关自由地关闭口部的盖部,盖部具有:安装于墨水罐主体的口部的环形部件、通过合页连接于环形部件且开关自由地覆盖墨水罐主体的口部的中盖以及在中盖覆盖墨水罐主体的口部的状态下从中盖的外侧拧接于墨水罐主体的口部的外盖。

根据上述的本应用例的墨水罐,能够简单地从墨水罐的口部拆卸中盖,所以在补充时,能够从墨水罐的口部迅速地取下中盖来加大口部,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补充方法,在结束补充后,迅速地将中盖返回至口部上,可以将墨水罐用作例如针对记录头的墨水供给装置。

[应用例11]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带塞子浇注喷嘴,其具有:筒状的浇注喷嘴以及装卸自由地安装于浇注喷嘴的塞子,浇注喷嘴是前端开口面相对于浇注喷嘴的中心轴倾斜的倾斜浇注喷嘴,塞子具有插入倾斜浇注喷嘴的筒状部内的柱状部,柱状部的表面具有在与倾斜浇注喷嘴的筒状部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液封部的环形凸部。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浇注喷嘴是前端开口面相对于浇注喷嘴的中心轴倾斜的倾斜浇注喷嘴,所以补充时,抑制墨水颤动吐出,可以得到顺畅地吐出的状态。并且,具有装卸自由地安装于倾斜浇注喷嘴的塞子,该塞子的柱状部插入倾斜浇注喷嘴的筒状部内,与倾斜浇注喷嘴的筒状部的内侧面形成液封部,所以即使浇注喷嘴是倾斜浇注喷嘴,也可以很好地实现再次密封。

从而,根据具备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墨水补充容器,在顺畅的吐出状态下将墨水转移到墨水罐,而且,还可以将未转移到墨水罐的墨水原样密封保管在墨水补充容器内。

[应用例12]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塞子部件,固定在收容所补充的墨水的补充容器主体,塞子部件具备:具有固定于补充容器主体的固定部以及在圆周壁具有浇注口的有顶筒状的浇注筒的固定部件、以及安装在浇注筒且用于封闭浇注口的可动部件,可动部件具备封闭浇注口的浇注口封闭部、被推压在被补充容器的口部的推压部、连接浇注口封闭部和推压部的连接部、以及卡合在口部的内周面或者外周面的定位卡合部,连接部形成有通气孔,通过将可动部件推向被补充容器的口部,从而可动部件沿着浇注筒向固定部侧移动,打开浇注口。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补充后废弃时不需要费功夫,并且只是推向墨水罐的口部,即可简单且顺利地进行墨水补充作业。

[应用例13]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塞子部件,固定在收容所补充的墨水的补充容器主体,塞子部件具备:具有固定于补充容器主体的固定部以及在圆周壁具有浇注口的有顶筒状的浇注筒的固定部件、以及安装在浇注筒且用于封闭浇注口的可动部件,通过将可动部件推向被补充容器的口部,从而可动部件沿着浇注筒向固定部侧移动,打开浇注口,可动部件具备封闭浇注口的筒状的浇注口封闭部、以及分开从浇注口流出后流入被补充容器内的墨水流路和从被补充容器内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的隔开壁。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充容器,能够有效地进行墨水流入墨水罐内时的内部空气的排放,防止墨水溢出,同时可以顺利地进行墨水的补充。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墨水喷射系统的主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墨水罐的立体图。

图2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3A是示出墨水罐的开口状态的立体图。

图3B是示出墨水补充容器的开口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利用墨水罐和墨水补充容器的补充方法中开始补充时的说明图。

图5A是示出利用墨水罐和墨水补充容器的补充方法中的自立状态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利用墨水罐和墨水补充容器的补充方法中的自立状态的局部截面图。

图6A是墨水罐的盖部的说明图。

图6B是墨水罐的盖部的说明图。

图6C是墨水罐的盖部的说明图。

图7A是不同样式的墨水罐盖部的说明图。

图7B是墨水罐的盖部的说明图。

图7C是墨水罐的盖部的说明图。

图8A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8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截面图。

图8C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9是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0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0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截面图。

图11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1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12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2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12C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13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13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侧视图。

图13C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14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14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侧视图。

图14C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15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15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16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16B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截面图。

图17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8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9A是其他不同实施例的带塞子浇注喷嘴的立体图。

图19B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截面图。

图20是其他不同的带塞子浇注喷嘴的截面图。

图21A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使用方法说明图。

图21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使用方法说明图。

图22是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过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补充墨水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23A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封闭浇注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B是通过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打开浇注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A是示出塞子部件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24B是沿图24A的I-I的截面图。

图24C是沿图24A的II-II的截面图。

图25A是示出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25B是示出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25C是沿图25B的III-III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的被封闭的浇注口附近的截面图。

图27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为倒立状态、将该塞子部件设在墨水罐口颈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8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压下、打开浇注口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9是示出其他塞子部件中的可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30是说明通过安装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向墨水罐补充墨水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31A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封闭浇注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1B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打开浇注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A是示出塞子部件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32B是沿图32A的I-I的截面图。

图32C是沿图32A的II-II的截面图。

图33A是示出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33B是示出塞子部件的可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33C是沿图33B的III-III的截面图。

图33D是沿图33B的IV-IV的截面图。

图34是示出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的被封闭的浇注口附近的截面图。

图35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为倒立状态、将该塞子部件设在墨水罐口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6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压下,打开浇注口的状态的截面图,是沿浇注口开口方向的截面图。

图37是示出压下安装了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打开浇注口的状态的截面图,是沿与浇注口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图。

图38是示出其他塞子部件中的可动部件的俯视图。

图39是示出另外的塞子部件中的可动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所示出的各部件的尺寸与实际不同。

图1是简要示出根据后面的实施方式的墨水喷射系统1的主要构成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备注了相互正交的坐标轴XYZ轴,示出了将墨水喷射系统1配置在与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时的使用状态。这种情况下,X轴与托架7往返移动的方向一致,Y(Y(+))轴与输送记录介质P的方向一致,Z轴与墨水喷射系统1的高度方向一致。

如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墨水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墨水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2以及墨水供给装置3。打印机2具有控制部4以及记录部5。在打印机2中,控制部4和记录部5收容在外壳6内。记录部5对于通过输送装置(未图示)在Y轴方向输送的记录介质P利用墨水进行记录。需要说明的是,未图示的输送装置向Y(+)方向间隙性地输送记录用纸等记录介质P。记录部5构成为通过移动装置(未图示)沿X轴可以往返移动。墨水供给装置3向记录部5供给墨水。控制部4控制上述各构成的驱动。

记录部5具备托架7以及记录头8。记录头8是墨水喷射部的一例,将墨水以墨水滴的方式吐出,在记录介质P进行记录。托架7上装载有记录头8。需要说明的是,记录头8与控制部4电连接。由控制部4控制记录头8的墨水滴的吐出。

墨水供给装置3具有墨水罐9。本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装置3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四个)墨水罐9。多个墨水罐9收容在外壳10内部。由此,可以通过外壳10来保护墨水罐9。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0和外壳6可以彼此单独形成,还可以形成为一体。当外壳10和外壳6是一体时,多个墨水罐9可以与记录头8和墨水供给管12一起收容在外壳6内部。

墨水罐9内部收容(储存)墨水。墨水罐9形成有墨水注入部11。在墨水罐9,可以经由墨水注入部11从墨水罐9外部向墨水罐9内部注入(补充)墨水。需要说明的是,操作者可以从外壳10外侧接近墨水罐9的墨水注入部11。并且,墨水注入部11被盖子(未图示)封口。操作者在向墨水罐9注入(补充)墨水时,打开盖子以打开墨水注入部11后,通过后述的墨水补充容器注入(补充)墨水。

各墨水罐9连接有墨水供给管12。墨水罐9内的墨水从墨水供给装置3经由墨水供给管12被供给到记录头8。之后,供给到记录头8的墨水从朝向记录介质P侧的喷嘴(未图示)以墨水滴的方式吐出。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将打印机2和墨水供给装置3为单独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还可以将墨水供给装置3包含在打印机2的构成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供给装置3设在打印机2的X(+)侧的侧面。但是,墨水供给装置3(墨水罐9)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设在打印机2的X(-)侧的侧面或打印机2的Y(+)侧的侧面(前面侧的侧面)等。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墨水喷射系统1,向Y轴方向(Y(+)方向)输送记录介质P,而且使托架7沿X轴往返移动,同时使记录头8在预定的位置吐出墨水滴,从而在记录介质P进行记录。由控制部4控制这些动作。

墨水并不限定于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水性墨水可以是具有在水性溶剂中溶解了染料等溶质的构成的墨水、具有在水性分散介质中分散了颜料等分散质的构成的墨水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油性墨水可以是具有在油性溶剂中溶解了染料等溶质的构成的墨水、具有在油性分散介质中分散了颜料等分散质的构成的墨水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墨水罐9注入墨水时采用墨水补充容器。下面,说明墨水补充容器的各种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元素。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墨水罐9的立体图。图2B是墨水补充容器15A的立体图。图3A是示出墨水罐9的开口状态的立体图。图3B是示出墨水补充容器15A的开口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利用墨水罐9和墨水补充容器15A的补充方法中开始补充时的说明图。图5A是示出利用墨水罐9和墨水补充容器15A的补充方法中的自立状态立体图。图5B是示出利用墨水罐9和墨水补充容器15A的补充方法中的自立状态的局部截面图。更加详细地,图5B是沿图5A的X-X的截面图。图6A是墨水罐9的盖部120A的说明图。图6B是墨水罐9的盖部120A的说明图。图6C是墨水罐9的盖部120A的说明图。

图7A是不同样式的墨水罐9的盖部120B的说明图。图7B是墨水罐9的盖部120B的说明图。图7C是墨水罐9的盖部120B的说明图。

图8A是墨水补充容器15A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立体图。图8B是墨水补充容器15A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截面图。更加详细地,图8B是沿图8A的X-X的截面图。图8C是墨水补充容器15A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9是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B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立体图。

图10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C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立体图。图10B是墨水补充容器15C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截面图。更加详细地,图10B是沿图10A的X-X的截面图。

图11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D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立体图。图11B是墨水补充容器15D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侧视图。

图12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E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立体图。图12B是墨水补充容器15E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侧视图。图12C是墨水补充容器15E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附近的侧视图。

图13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F的立体图。图13B是墨水补充容器15F的侧视图。图13C是墨水补充容器15F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14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G的立体图。图14B是墨水补充容器15G的侧视图。更加详细地,图14B是沿图14A的A-A的侧视图。图14C是墨水补充容器15G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图15A是其他不同样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H的立体图。图15B是墨水补充容器15H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的开启方法说明图。

如图2A、图2B示出,墨水罐9具有内部收容墨水A的墨水罐主体9A以及构成密封墨水注入部11的盖子的盖部120A。

墨水罐主体9A是有底箱子形状,朝上具有构成墨水注入部11的口部112。如图3A示出,口部112的圆周壁的外径朝上端部缩小成两段,细径的圆周壁上部113和粗径的圆周壁下部114分别形成有螺丝。

盖部120A是开关自由地关闭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部件,更加具体地,如图6A示出,由中盖121A和外盖130构成。中盖121A是大致圆盘形状,周围具有环形壁123。如图6B示出,中盖121A的环形壁123的内侧与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圆周壁上部113装卸自如地拧接。如图6C示出,在中盖121A与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圆周壁上部113拧接的状态下,外盖130从中盖121A的外侧与口部112的圆周壁下部114拧接。

根据该墨水罐9,中盖121A以通过拧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因此,在向墨水罐主体9A补充墨水A时,从口部112取下中盖121A,从口部112补充墨水A变为容易。从而,该墨水罐9适合用于墨水A的补充。

另一方面,如图2B示出,墨水补充容器15A具有有底筒状的补充容器主体141以及从补充容器主体141的顶部向补充容器主体141的中心轴L1方向外侧突出的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补充容器主体141由薄壁的吹塑形成瓶子形成,形成为不管是否有墨水,均维持一定的形状的自立性容器。

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从与该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一体成形的外套143立起,在外套143以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补充容器主体141的口部。

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形成为筒状体144的前端部被易开封部145关闭,筒状体144的中心轴L2与补充容器主体141的中心轴L1一致。并且,如图5A、图5B示出,筒状体144的根部144a的外径比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开口直径小一些,形成为可以将筒状体144几乎不摇晃地插入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大小。

并且,如图5A、图5B示出,外套143的外径比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开口直径大一些,构成为在设在外套143与根部144a之间的台阶的水平面144b,将筒状体144插入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时,通过口部112可以支撑外套143,即,在将补充容器主体141倒立在墨水罐主体9A上的状态下支撑。

如图8A、图8B示出,易开封部145具有沿着斜切筒状体144的前端部时需要折断的线形成在筒状体144的环形折断部146以及从比环形折断部146更靠近筒状体144的前端部侧的筒状体侧面连续设置的环形的挂指部147。其中,作为斜切筒状体144的前端部的倾斜度程度,优选地,被环形折断部146围住的一面的中央部与筒状体144的中心轴L2构成的角度θ(图8B)在30~60°。

作为环形折断部146的更加具体的形成方式,例如,在筒状体144形成环形槽,在该槽部分实现筒状体144的薄壁化。由此,如图8C示出,以环形折断部146的上端部为支点,向箭头方向拉起挂指部147,则环形折断部146被折断,可以简单地去除易开封部145。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环形折断部146,可以沿需要折断的线形成将筒状体144的壁厚从里外减少的薄壁部,还可以形成半切部等。并且,只要能够去除易开封部145,可以连续线性或间歇性地形成形成环形折断部146的薄壁部、半切部等。

去除易开封部145后,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变成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148。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的外套143可以与补充容器主体141分开成形。并且,在制造时向墨水补充容器15A填充墨水A的动作在将外套143安装固定在补充容器主体141的口部之前进行。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补充方法,如图2B示出,首先,从上述的墨水罐9的墨水罐主体9A取下外盖130和中盖121A,打开口部112。另一方面,将手指挂在墨水补充容器15A的挂指部147并拉起,去除易开封部145,从而得到具备浇注喷嘴148的墨水补充容器15A。

之后,如图4示出,将墨水补充容器15A的浇注喷嘴148插入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而且,如图5A、图5B示出,在将补充容器主体141倒立在墨水罐主体9A上的状态下,使得墨水补充容器15A自立来补充墨水A。

这时,筒状体144的中心轴L2和补充容器主体141的中心轴L1一致,补充容器主体141垂直立在墨水罐主体9A上。另外,筒状体144根部144a的外径形成为筒状体144在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不会晃荡的大小,并且筒状体144台阶的水平面144b得到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上端边缘支撑,所以即使不把持补充容器主体141也能够维持自立状态。从而,能够大幅省去了在补充时为防止墨水A溢出而把持墨水补充容器15A的功夫。

并且,浇注喷嘴148具有恰当的口直径,并且前端部被斜切,所以抑制墨水A颤动,从补充容器主体141顺畅地浇注到墨水罐主体9A。因此,能够抑制墨水A不必要的起泡。

本实施方式的补充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朝上的口部的各种本容器。例如,作为图6A示出的盖部120A的代替,本实用新型的补充方法还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具有图7A示出的盖部120B的本容器。

如图7A示出,该盖部120B由嵌入方式安装在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环形部件124、圆盘状的中盖121B和外盖130构成。环形部件124和中盖121B通过合页125连接。从而,中盖121B能够开关自由地覆盖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

如图7C示出,在中盖121B覆盖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状态下,外盖130从中盖121B的外侧拧接于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从而,向墨水罐主体9A补充墨水A时,打开合页125大幅打开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从口部112补充墨水A变为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该盖部120B可以是环形部件124和中盖121B和连接它们的合页125一体成形,还可以是将单独成形的环形部件124和中盖121B通过合页125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补充方法在补充容器主体的顶部具有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可以使用具有自立性的各种补充容器进行,可以使用设有用于形成这样的浇注喷嘴的易开封部的各种补充容器。

例如,图9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B是在图8A、图8B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A中,将圆筒状的筒状体144的根部144a改成了使侧边部的角度变圆的四边筒状。

由此,即使将墨水补充容器15B倒立在图5A、图5B示出的墨水罐主体9A上,以此来代替墨水补充容器15A,在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被墨水补充容器15B覆盖的状态下补充墨水A时,筒状体144的根部144a的外周面只是在该侧边部与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内壁接触,不会在整个周面与口部112的内壁接触,所以还是能够顺利地排出空气。

并且,通过使筒状体144根部144a的侧边部抵接或靠近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内壁,能够在墨水罐主体9A上一定程度固定墨水补充容器15B。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筒状体144的根部144a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甚至形成为角度更多的多边形,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图8A、图8B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A中,可以将补充容器主体141和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2和外套143一体形成。这时,在补充容器主体141的底部另行设置开口部,从该底部的开口部向补充容器主体填充墨水,填充之后,通过热密封等密封底部的开口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中,如图10A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C,易开封部145由以斜切筒状体144的前端部的方式形成在筒状体144的环形折断部146、在被环形折断部146围住的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立起的环形的挂指部147形成。如图10B中箭头所示,该墨水补充容器15C通过向上方拉起挂指部147,从而折断环形折断部146,如虚线所示,去除易开封部145。

如图11A、图11B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D,在易开封部145中,可以连接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的上端部和挂指部147,以使环形的挂指部147在被环形折断部146围住的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的上方大致水平支撑。如图11B中箭头所示,该墨水补充容器15D向斜下方牵引挂指部147,从而折断环形折断部146,如虚线所示,去除易开封部145。

如图12A~图12C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E,在易开封部145中,在筒状体144的侧面部侧与该筒状体144的立起方向平行设置环形的挂指部147的环形面,通过带状连接部150连接被环形折断部146围住的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的上端部和挂指部147的上端部。

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用手简单地分开环形的挂指部147的下端部和外套143的上面,优选地,例如利用细枝状的维系部151a系住。由此,可以防止在输送过程中因为挂指部147弯曲等而挂在周围或意外打开。需要说明的是,系住挂指部147的位置不限定于外套143的上面,还可以例如如图12C示出,在筒状体144的根部144a设置维系部151b。

作为该墨水补充容器15E的使用方法,如图12B或者图12C示出,首先,撕掉挂指部147与外套143上面之间的维系部151a或者151b,以带状连接部150为中心,将挂指部147翻转方式沿虚线拉起(箭头a),而且将挂指部147向当初的挂指部147的设置位置相反侧拉下(箭头b)。由此,折断环形折断部146,沿两点虚线去除易开封部145。这样,将环形部翻转后拉起,则在这过程中环形折断部146的上端部施加有杠杆的力量,因此产生裂缝,从该裂缝扩展折断,因此变得容易。

如图13A、图13B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F,易开封部145可以由以斜切筒状体144的前端部的方式形成在筒状体144的环形折断部146、从被环形折断部146围住的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延伸的开封片153形成。根据该墨水补充容器15F,如图13C示出,通过向上方拉起开封片153,可以施加使易开封部145以与开封片153相对的环形折断部146的最下点为支点转动的力,可以简单地去除易开封部145。

而且,如图14A、图14B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G,易开封部145可以由以斜切筒状体144的前端部的方式形成在筒状体144的环形折断部146、在被环形折断部146围住的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立起的半圆盘状的弯曲的板状部件形成的把手部152形成。

如图14B示出,把手部152的沿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的横截面弯曲成倒S字形状。从而,在去除易开封部145时,将手指贴在该把手部152的弯曲部分,如图14C示出,以筒状体前端部侧端面149的中心轴L3为扭转中心,扭转把手部152,可以去除易开封部145。

图15A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H是在图14A、图14B示出的墨水补充容器15G中,以波纹板部件形成了把手部152。如图15B示出,该墨水补充容器15H也可以扭转把手部152来去除易开封部145。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148从墨水A的补充容器主体141向墨水罐主体9A补充墨水A,所以在补充时,抑制墨水A颤动吐出,能够稳定顺畅的吐出状态。从而,可以抑制补充时墨水A起泡。并且,在将墨水补充容器15A~15H的浇注喷嘴148插入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并且将墨水A的补充容器主体141倒立在墨水罐主体9A上的状态下使其自立,所以在使其自立之后,即使不把持墨水补充容器15A~15H,也可以完成补充作业。从而,补充作业变得非常简单。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A~15H,容易开启易开封部145,由此变成具有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148的墨水补充容器,所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充容器有用。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罐9,中盖121A能够简单地装卸于墨水罐9的口部112,所以在补充时,可以迅速地从墨水罐9的口部112取下中盖121A,大幅打开口部112,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补充方法,并且,在结束补充后,可以迅速地将中盖121A返回到口部112上,将墨水罐9用作对于记录头8的墨水供给装置3。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A~15H,通过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148从墨水A的补充容器主体141向墨水罐主体9A补充墨水A,所以在补充时,可以抑制墨水A颤动吐出。因此,在将墨水A注入(补充)墨水罐9时,可以抑制空气混入(卷入)墨水A中。由此,通过抑制气泡混入墨水罐9内的墨水A,从而在墨水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从记录头8吐出墨水A时,能够防止喷嘴内进入气泡从而变成空吐出的所谓的喷嘴脱落。

(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A~15H,在补充时,能够抑制墨水A颤动吐出,所以能够抑制补充的墨水A中混入(卷入)空气。由此,能够防止向墨水罐9注入墨水A时墨水罐9内出现气泡的现象或者因该气泡体积增加从而墨水A从墨水注入部11溢出的现象等。并且,通过防止气泡的产生,关于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A的补充量,可以将墨水A补充到瞄准的位置。

(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A~15H,在补充时,通过将被斜切的浇注喷嘴148插入到墨水注入部11的口部112深处,从而能够防止在补充时墨水A溢出到墨水罐9外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墨水罐和墨水补充容器中,可以将上述的变形方式进行各种组合。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补充方法的墨水补充容器的易开封部并不是一定要与浇注喷嘴一体成形。还可以是例如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的该前端部通过熔接薄膜来密封,使用时剥下该薄膜。并且,作为补充时安装于补充容器主体的口部的补充专用外套,还可以具备与流通时覆盖补充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外套不同的、带有前端部被斜切的浇注喷嘴的外套。

在向墨水罐9注入墨水A时,为了告知操作者倾斜墨水补充容器15A~15H以使浇注喷嘴148的被斜切的部分朝向上方,作为标志可以在成为被斜切的下侧的筒状体144的外面设置箭头或记号或文字等。由此,在倾斜墨水补充容器15A~15H时可以防止墨水A溢出。并且,以使得浇注喷嘴148的被斜切的部分在倾斜时朝向上方的方式在墨水补充容器15A~15H的补充容器主体141设置把手(手柄)等,将把手用作标志,也是有效的。

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15A~15H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墨水罐9之外,向其他墨水补充容器改装墨水时,也可以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A~15H按照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由此,例如,在向墨水罐补充的容器切换成新的墨水补充容器,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A~15H无法向墨水罐补充时等情况下,通过将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15A~15H改装到新的墨水补充容器,从而可以使用墨水补充容器15A~15H的墨水,不会浪费。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元素。

图16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的墨水补充容器15I的立体图。图16B是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的截面图。更加详细地,图16B是沿图16A的X-X的截面图。图17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8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9A是其他不同实施例的带塞子浇注喷嘴的立体图。图19B是带塞子浇注喷嘴的截面图。更加详细地,图19B是沿图19A的X-X的截面图。图20是其他不同的带塞子浇注喷嘴的截面图。图21A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图21B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I的补充容器主体202由有底筒状的吹塑成形的瓶子构成。补充容器主体202的上部的口部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

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具备拧接于补充容器主体202的口部的外套主体211以及从外套主体211的顶面立起的倾斜浇注喷嘴212。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前端开口面213相对于浇注喷嘴的中心轴L0倾斜。作为该前端开口面213的倾斜度,从抑制浇注液的颤动的观点出发,如图16B示出,优选地,前端开口面213的中央部与浇注喷嘴的中心轴L0构成的角度θ在30~60°。

并且,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内侧面的下端部突出有凸条215,用于防止塞子220A过度插入倾斜浇注喷嘴212内。

倾斜浇注喷嘴212上装卸自由地安装有塞子220A。该塞子220A具有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前端开口面213插入根部侧的筒状部214中的柱状部221以及从柱状部221的上面延伸设置的牵引部224。

柱状部221具有环形凸部222a、222b,在该柱状部221插入到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筒状部214的状态下,环形凸部222a、222b在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筒状部21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液封部Sa、Sb。该环形凸部222a、222b形成为它们之间设有缩径部223。缩径部223形成为在柱状部221的圆周方向形成有截面为V字形的槽。

如上所述,通过在柱状部221夹着缩径部223设置环形凸部222a、222b,从而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筒状部214在上下两个节通过液封部Sa、Sb密封。因此,当将塞子220A从安装在倾斜浇注喷嘴212从而密闭内部的状态拔出时,阶段性地解除液体封闭,所以可以防止增强了施加于塞子220A的牵引力时或者那时刻塞子220A被快速拔出,能够流畅地拔出塞子220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A中,两点虚线是被拔出的塞子220A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装卸塞子220A时环形凸部222a、222b在筒状部214内顺利地移动,作为环形凸部222a、222b,优选地,从缩径部223的最小直径部分平滑地加大柱状部221的直径。从而,作为位于环形凸部222a、222b之间的缩径部223,不限定于上述的截面为V字形的槽,还可以是例如图17示出的带塞子浇注喷嘴210B的塞子220B,在柱状部221的圆周方向形成了截面为U字形的槽的塞子。

并且,设在塞子220A的柱状部221的环形凸部不限定于上下两节,可以只设置一节,还可以设置三节以上,但是,从顺利地拔出塞子220A的观点出发,优选地,设置为多节。

还可以是例如如图18示出的带塞子浇注喷嘴210C的塞子220C,通过在柱状部221设置两节沿柱状部22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截面为U字形的槽223a、223b,从而形成三节的环形凸部222a、222b、222c,通过这些三节的环形凸部222a、222b、222c,形成三重的液封部Sa、Sb、Sc。

牵引部224由能够挂上手指的环部225和连接该环部225和柱状部221的上面的连接部226构成。优选地,环部225的上端面的位置在将塞子220A安装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状态下位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前端部以下。

由此,即使安装有塞子220A的墨水补充容器15I落下后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前端部侧与地面冲撞,也能够防止塞子220A的牵引部224受损或者塞子220A过度压入倾斜浇注喷嘴212内从而破坏液封。

并且,优选地,塞子220A由如下材料形成:在将塞子220A安装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状态下通过液封部Sa、Sb确切地密封液体,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安装塞子220A时的压入和取下时的拔出。

如图21A、图21B示出,具备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的图16A的墨水补充容器15I在补充墨水时使用。在图21A中,除了进行墨水补充作业时之外,从墨水补充容器15I补充墨水的墨水罐9(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上均安装有外套(未图示)。并且,墨水补充容器15I中填充有向墨水罐主体9A补充的墨水。

在补充墨水时,首先,将手指挂在墨水补充容器15I的塞子220A的环部225,从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拉起塞子220A,打开倾斜浇注喷嘴212。接着,如图21A示出,将倾斜浇注喷嘴212靠近墨水罐9的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而且,如图21B示出,将倾斜浇注喷嘴212插入口部112,使墨水补充容器15I倒立,使墨水补充容器15I自立在墨水罐9的墨水罐主体9A上。

如果墨水补充容器15I是可以自立在墨水罐主体9A的口部112的圆柱形容器,则在这样的补充作业期间无需特别把持墨水补充容器15I,能够大幅减少补充作业劳动。而且,墨水补充容器15I的吐出口是倾斜浇注喷嘴212,所以浇注时顺利地进行空气交换。因此,能够抑制浇注时墨水颤动,从墨水补充容器15I向墨水罐9的墨水罐主体9A流畅地补充墨水。从而,能够抑制墨水溢出或者在墨水罐9的墨水罐主体9A内出现无用的起泡。

本实施方式的带塞子浇注喷嘴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

还可以是例如,图19A、图19B示出的带塞子浇注喷嘴210D在塞子220D的柱状部221具有两节凸条状的环形凸部222a、222b,通过该两节凸条状的环形凸部222a、222b和带塞子浇注喷嘴210D的筒状部214形成液封部Sa、Sb。

两节环形凸部222a、222b之间没有设置如上述塞子220A的缩径部223(图16B),整体构成为大致圆柱形。并且,塞子220D具有有底筒状的外筒部227,从外筒部227的顶板部228向外筒部227内向下垂直设有柱状部221。

根据该塞子220D,将倾斜浇注喷嘴212嵌入外筒部227与柱状部221之间的环形槽部,压入外筒部227的顶板部228,从而能够简单地将塞子220D安装于倾斜浇注喷嘴212,关闭倾斜浇注喷嘴212。并且,通过把持外筒部227拉起,能够简单地从倾斜浇注喷嘴212取下塞子220D。

如图20示出,其他不同的带塞子浇注喷嘴210E是外筒部227的内侧面和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外侧面装卸自由地拧接。并且,塞子220E的柱状部221设有一节的环形凸部222,由该环形凸部222和浇注喷嘴210E的筒状部214形成液封部S。

本实施方式的设有带塞子浇注喷嘴的墨水补充容器不限定于瓶子容器,还可以是小袋。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抑制从倾斜浇注喷嘴吐出墨水时的颤动的效果和插入倾斜浇注喷嘴内的塞子带来的重新密封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I,浇注喷嘴是前端开口面213相对于浇注喷嘴的中心轴L0倾斜的倾斜浇注喷嘴212,所以补充时,抑制墨水颤动吐出,可以得到顺畅的吐出状态。并且,具备装卸自由地安装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塞子220A~220E,该塞子220A~220E的柱状部221插入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筒状部214内,与倾斜浇注喷嘴212的筒状部214的内侧面形成液封部(例如,液封部Sa、Sb),所以即使浇注喷嘴是倾斜浇注喷嘴212也能够很好地实现重新密封。

从而,根据具备带塞子浇注喷嘴210A~210E的墨水补充容器15I,能够在顺畅的吐出状态下将墨水转移到墨水罐9,而且将未能转移到墨水罐9的墨水原样密封保管在墨水补充容器15I内。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I,通过倾斜浇注喷嘴212从墨水补充容器15I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所以能够抑制补充时墨水颤动吐出。因此,在将墨水注入(补充)墨水罐9时,能够抑制空气混入(卷入)墨水中。由此,能够抑制气泡混入墨水罐9内的墨水中,从而在墨水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从记录头8吐出墨水时,能够防止喷嘴内进入气泡从而变成空吐出的所谓的喷嘴脱落。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I,能够抑制补充时墨水颤动吐出,所以能够抑制补充的墨水中混入(卷入)空气。由此,能够防止向墨水罐9注入墨水时墨水罐9内出现气泡的现象或者因该气泡体积增加从而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1溢出的现象等。并且,通过防止气泡的产生,关于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的补充量,可以将墨水补充到瞄准的位置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I,通过补充时将倾斜浇注喷嘴212插入到墨水注入部11的口部112深处,从而能够防止补充时墨水溢出到墨水罐9的外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15I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墨水罐9之外,向其他墨水补充容器改装墨水时,也可以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I按照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由此,例如,在向墨水罐补充的容器切换成新的墨水补充容器,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I无法向墨水罐补充时等情况下,通过将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15I改装到新的墨水补充容器,从而可以使用墨水补充容器15I的墨水,不会浪费。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元素。

图22是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过安装了塞子部件3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J,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的状况的立体图。图23A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320的可动部件331封闭浇注口32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B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320的可动部件331打开浇注口322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A是示出塞子部件320的固定部件321的立体图。图24B是沿图24A的I-I的截面图。图24C是沿图24A的II-II的截面图。图25A是示出塞子部件320的可动部件331的立体图。图25B是示出塞子部件320的可动部件331的俯视图。图25C是沿图25B的III-III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安装了塞子部件3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J的被封闭的浇注口322附近的截面图。图27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3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J为倒立状态、将该塞子部件320设在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8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3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J压下、打开浇注口322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9是示出其他塞子部件320A中的可动部件331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J形成为包含具备自立装载部的底部314、具备浇注墨水的流出口313的口颈部312、以及底部314与口颈部312之间的壁厚为例如50~150μm左右的躯干部315。

并且,墨水补充容器15J构成为躯干部315具有弹性,从而在将口颈部312朝下的倒立状态下,在不进行经由流出口313的空气交换的情况下,一边收缩变形躯干部315本身,一边将填充收容在内部的墨水浇注到某种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2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320在作为墨水补充容器15J的例如薄壁的瓶子形状的容器的口颈部312,安装成覆盖口颈部312的前端的流出口313(参照图26)。

如图22示出,墨水补充容器15J是用于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的容器。需要说明的是,墨水罐9在补充墨水之后,可以将盖体(未图示)拧接于设在墨水罐主体9A的上端的口部112。

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320具备将具有浇注口322的浇注筒323插入墨水罐9的口部112后,使得收容在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墨水高效率地流入到墨水罐9内部的功能。并且,塞子部件320具备打开通过可动部件331封闭的流出口313,顺利且简单地进行连通墨水补充容器15J和墨水罐9内部的操作的功能。

如图22以及图26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320以覆盖形成在口颈部312的端部的流出口313的方式安装于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口颈部312。如图23A、图23B示出,塞子部件320由固定部件321和可动部件331构成。

如图26示出,固定部件321在墨水补充容器15J覆盖其流出口313的方式固定,并且,如图24A~图24C示出,具备周面具有浇注口322的有顶筒状的浇注筒323。固定部件321具有用于固定于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围裙部324,通过将围裙部324拧接、嵌入、热熔接、粘贴剂等任意的方法结合于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口颈部312的外周部,从而可以固定在墨水补充容器15J。围裙部32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321的固定部。

围裙部324与浇注筒323之间形成有与流出口313的开口面大致平行的环形的底座部325。如图24B、图24C示出,浇注筒323的与其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的一端被顶面部326封闭。并且,浇注筒323在圆周壁327的顶面部326附近形成有连通浇注筒323的内外的浇注口322。

浇注口322在浇注筒323的圆周壁327中的彼此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一对。并且,在浇注筒323的圆周方向的一个浇注口322与另一个浇注口322之间形成为未形成开口部的非开口区域328。从调整从浇注口322浇注的墨水的流量,顺利地排出墨水罐9内空气的观点出发,优选地,非开口区域328的浇注筒323圆周方向的长度在浇注筒323的整周长度的25~75%。

浇注筒323中的浇注口322、322的上下分别形成有用于提高与可动部件331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的两条环形凸部329。并且,在非开口区域328中的各环形凸部329附近,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有用于提高可动部件331的保持性的保持用凸部330。

环形凸部329以及保持用凸部330一体形成在浇注筒323的外面,形成为从浇注筒323的圆周壁327的外表面突出0.1~1m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凸部329以及保持用凸部330起到将可动部件331保持在封闭浇注口322的初始位置上的稳定保持手段的功能。

如图25A~图25C示出,可动部件331具有筒状的浇注口封闭部332、推压至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推压部335、连接浇注口封闭部332和推压部335的连接部333以及与口部112的内周面卡合的定位卡合部334。

连接部333从浇注口封闭部332的外周面向外侧环形突出。定位卡合部334向连接部333的一面侧环形突出。推压部335环形形成在定位卡合部334的外侧。

如图23A以及图26示出,通过浇注筒323的外侧与浇注口封闭部332配合,以覆盖浇注筒323的浇注口322整体的方式配置浇注口封闭部332,从而可动部件331不透液地密封浇注口322。

连接部333连接浇注口封闭部332和推压部335使其一体移位。并且,连接部333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通气孔336。

如图27示出,定位卡合部334将可动部件331推压到墨水罐9的口部112之后,与口部112的开口部的内面侧抵接,从而稳定地维持推压部335与口部112的开口周边部抵接的状态。并且,与此同时定位卡合部334使浇注筒323插入从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内周面分离的适当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320中,组合固定部件321和可动部件331,使得变成可动部件331的浇注口封闭部332封闭一对浇注口322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安装于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口颈部312。

塞子部件320中的可动部件331在封闭浇注口322的初始状态下,只要不对可动部件331施加力,就能稳定地维持该封闭状态。因此,例如,如图26示出,将填充有墨水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15J设为流出口313朝下方式的倒立状态,也不会出现液体泄漏。

之后,从墨水补充容器15J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时,如图27示出,将固定有塞子部件3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J以可动部件331封闭浇注口322的状态设为倒立状态,将该塞子部件320设置为可动部件331的推压部335与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开口部的周边部接触。之后,如图28示出,用手压下该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15J。

由此,可动部件331沿浇注筒323从封闭浇注口322的位置移动到碰到底座部325为止。与此同时,浇注筒323的浇注口322被打开,如箭头α示出,墨水补充容器15J内的墨水从浇注口322注入到墨水罐9的内部。并且,随着墨水的流入,如箭头β示出,墨水罐9内的空气通过通气孔336排放到外部。

从防止墨水从墨水罐9的开口部溢出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塞子部件320构成为能够将浇注筒323插入到浇注口322的中间位置P1到达比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高度T的一半位置P2更深处。其中,如图28示出,口部112的高度T是指从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开口部位置P3起到口部112的下端部位置P4的距离。

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塞子部件320的可动部件331构成为从密封浇注口322的初始位置向底座部325方向的最大移动距离在6mm以上,更加优选地,在10mm以上。所述最大移动距离没有上限,但是,优选地,在30mm以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补充容器15J是利用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等合成树脂拉伸吹塑成形的。并且,墨水补充容器15J具备从躯干部315的上方连续且构成墨水补充容器15J的上端部分的肩部319。另外,圆筒形状的口颈部312从肩部319的上端中央部分向上方突出且一体设置。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口颈部312形成为厚壁形状,从而具备仅靠手的力量难以变形的程度的形状保持刚性,口颈部312的端部形成为流出口313。

优选地,塞子部件320的固定部件321以及可动部件331均由合成树脂制成,优选是例如利用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的模具成形品。固定部件321以及可动部件331还可以将分别通过射出成形等单独形成的成形品通过热熔接、粘贴等公知的方法实现一体化。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J,具备上述的塞子部件320,从而只是压在墨水罐9的口部112,即可打开浇注口322,将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墨水补充到墨水罐9,可以简单且顺利地进行墨水的补充作业。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J,具备上述的塞子部件320,从而在固定于墨水补充容器15J的状态进行墨水补充之后,不会变成可动部件331和固定部件321分离的状态。因此,将塞子部件320和墨水补充容器15J一体废弃即可,废弃也变为容易。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J,通过压下墨水补充容器15J的操作,浇注筒323的浇注口322向墨水罐9的内部方向移动,所以不容易发生因为逆流的空气墨水从墨水罐9的开口部溢出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或改进等。下面说明变形例。

(1)定位卡合部可以与口部的外周面卡合。并且,如图29示出的可动部件331A,作为定位卡合部,还可以具有与口部的内周面卡合的定位卡合部334以及与口部的外周面卡合的定位卡合部334B。

(2)定位卡合部334可以与口部的圆周方向的局部抵接。例如,可以在连接部333的一侧外周部沿圆周方向断断续续地设置多个突起,将这些突起用作定位卡合部。

(3)浇注筒的与中心轴C正交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圆形,该截面形状还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

(4)浇注筒的浇注口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还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以上,即使在浇注口的数量是两个时,其位置也可以不是彼此相对的位置。

(5)安装有塞子部件的墨水补充容器可以不是薄壁的瓶子形状的容器,在其它各种补充容器上安装本实用新型的塞子部件来使用。例如,可以在自立袋上安装覆盖由合成树脂射出成形品构成的部件后形成的流出口的塞子部件320A来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15J进行对于墨水罐9的墨水补充,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墨水罐9之外,在向其它墨水补充容器改装墨水时,也可以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J,按照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由此,例如,在向墨水罐补充的容器切换成新的墨水补充容器,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J无法向墨水罐补充时等情况下,通过将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15J改装到新的墨水补充容器,从而可以使用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墨水,不会浪费。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元素。

图30是说明通过安装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的状况的立体图。图31A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420的可动部件431封闭浇注口42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1B是示出通过塞子部件420的可动部件431打开浇注口422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A是示出塞子部件420的固定部件421的立体图。图32B是沿图32A的I-I的截面图。图32C是沿图32A的II-II的截面图。图33A是示出塞子部件420的可动部件431的立体图。图33B是示出塞子部件420的可动部件431的俯视图。图33C是沿图33B的III-III的截面图。图33D是沿图33B的IV-IV的截面图。

图34是示出安装了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的被封闭的浇注口422附近的截面图。图35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为倒立状态、将该塞子部件420设在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状态的截面图。图36是示出将安装了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压下,打开浇注口422的状态的截面图,是沿浇注口422开口方向D1的截面图。图37是示出压下安装了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打开浇注口422的状态的截面图,是沿与浇注口422开口方向D1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图。

图38是示出其他塞子部件中的可动部件431A的俯视图。图39是示出另外的塞子部件中的可动部件431B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形成为包括具备自立装载部的底部414、具备浇注墨水的流出口413的口颈部412、以及底部414与口颈部412之间的壁厚为例如50~150μm左右的躯干部415。

并且,墨水补充容器15K构成为躯干部415具有弹性,从而在将口颈部412朝下的倒立状态下,在不进行经由流出口413的空气交换的情况下,一边收缩变形躯干部415本身,一边将填充收容在内部的墨水浇注到某种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0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420在作为墨水补充容器15K的例如薄壁的瓶子形状的容器的口颈部412,安装成覆盖口颈部412的前端的流出口413(参照图34)。

如图30示出,墨水补充容器15K是用于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的容器。需要说明的是,墨水罐9在补充墨水之后,可以将盖体(未图示)拧接于设在墨水罐主体9A的上端的口部112。

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420具备将具有浇注口422的浇注筒423插入墨水罐9的口部112后,使得收容在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墨水高效率地流入到墨水罐9内部的功能。并且,塞子部件420具备打开通过可动部件431封闭的流出口413,顺利且简单地进行连通墨水补充容器15K和墨水罐9内部的操作的功能。

如图30以及图34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420以覆盖在口颈部412的端部开口的流出口313的方式安装于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口颈部412。如图31A、图31B示出,塞子部件420由固定部件421和可动部件431构成。

如图34示出,固定部件421在墨水补充容器15K覆盖其流出口413的方式固定,并且,如图32A~图32C示出,具备周面具有浇注口422的有顶筒状的浇注筒423。固定部件421具有用于固定于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围裙部424,通过将围裙部424拧接、嵌入、热熔接、粘贴剂等任意的方法结合于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口颈部412的外周部,从而可以固定在墨水补充容器15K。围裙部42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421的固定部。

围裙部424与浇注筒423之间形成有与流出口413的开口面大致平行的环形的底座部425。如图32B、图32C示出,浇注筒423的与其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的一端被顶面部426封闭。并且,浇注筒423在圆周壁427的顶面部426附近形成有连通浇注筒423的内外的浇注口422。

浇注口422在浇注筒423的圆周壁427中的彼此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一对。并且,在浇注筒423的圆周方向的一个浇注口422与另一个浇注口422之间形成为未形成开口部的非开口区域428。

浇注筒423中的浇注口422、422的上下分别形成有用于提高与可动部件431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性的两条环形凸部429。环形凸部429在浇注筒423的外面一体形成,形成为从浇注筒423的圆周壁427的外表面突出0.1~1m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形凸部429起到将可动部件431保持在封闭浇注口422的初始位置上的稳定保持手段的功能。

如图32A~图32C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421中,顶面部426设有筒状的误开启防止部426a。误开启防止部426a从顶面部426中的与围裙部424侧相反侧的面突出,具有与浇注筒423共同的中心轴C。如图31B示出,在可动部件431存在于封闭浇注口422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误开启防止部426a向可动部件431的上端431d的上方突出。

因此,如图34示出,例如将填充有墨水且流出口413被塞子部件420封闭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因失误以流出口413朝下的状态落下时,可以防止误开启防止部426a碰撞到地板或地面从而可动部件431意外移动以及意外打开浇注口422。优选地,误开启防止部426a的从可动部件431的上端431d起的突出量T(参照图34)在3mm以上,更加优选地,在5mm以上。

如图33A~图33D示出,可动部件431具备筒状的浇注口封闭部432以及从浇注口封闭部432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一对板状的上部壁433。并且,可动部件431具备从浇注口封闭部432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且按照与浇注口封闭部432相同的曲率弯曲的一对弧形壁434以及分别连续设在一对弧形壁434的两侧且从上部壁433的一面垂直上升的侧部壁435。

弧形壁434以及连续设在其两端的一对侧部壁435、435形成一张连续的复合侧部壁430。复合侧部壁430在插入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状态下与该口部112的直径方向平行延伸。

从在浇注筒423的周围更加确切地形成被分割的墨水的流路和空气的排出通道的观点出发,优选地,侧部壁435的浇注筒423的中心轴C轴长方向的高度在3mm以上,更加优选地,在5mm以上,进一步优选地,在10mm以上,并且,优选地,在25mm以下。

并且,从浇注口422从封闭状态变成被打开的初始阶段中防止墨水溢出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在可动部件431存在于封闭浇注口422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部件431安装成隔开壁、尤其是侧部壁435位于所述浇注筒423的顶面部426的上方。

这里的上方是指将浇注筒423的顶面部426侧为上方,将固定部(围裙部424)侧为下方时的上方。误开启防止部426a向可动部件431的上端431d的上方突出时的上方也相同。可动部件431安装成隔开壁、尤其是侧部壁435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浇注筒423的顶面部426的上方。

如图31A以及图34示出,通过浇注筒423的外侧与浇注口封闭部432配合,以覆盖浇注筒423的浇注口422整体的方式配置浇注口封闭部432,从而可动部件431不透液地密封浇注口422。

如图31B示出,在打开浇注口422时,上部壁433位于浇注口422的固定部侧、即围裙部424侧。另一方面,在打开浇注口422时,从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观察时,一对侧部壁435位于浇注口422的左右两侧。从而,在打开浇注口422时,各浇注口422的正面部形成由截面直角状结合的上部壁433和一对侧部壁435构成且向浇注筒423的突出方向凹陷的墨水的浇注通道。

位于各浇注口422的正面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部壁435彼此平行。弧形壁434与筒状的浇注口封闭部432一起与浇注筒423的圆周面接触,从而稳定由可动部件431封闭浇注口422的初始状态,并且提高可动部件431沿浇注筒423滑动移动时的稳定性。

如图33B示出,上部壁433在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上比一对侧部壁435的端部更加延伸,在该延伸部形成有进行补充作业时推压到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推压部436。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是与浇注筒423的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是连接该中心轴C和浇注口422的浇注筒423圆周方向的中央部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的侧部壁435具有分开从被开放的浇注口422流出后流入墨水罐9内的墨水的流路α和从墨水罐9内排出的空气的流路β的功能。并且,侧部壁435具有靠近或抵接于口部112的开口部的内面侧,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推压部436与口部112的开口周边部抵接的状态的功能。另外,侧部壁435具有使浇注筒423插入到从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内周面分开的适当位置的定位手段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塞子部件420是组合固定部件421和可动部件431,使得变成可动部件431的浇注口封闭部432封闭一对浇注口422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安装于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口颈部412。在封闭浇注口422的初始状态下,只要不向可动部件431施加力,塞子部件420中的可动部件431就稳定地维持该封闭状态。因此,如图34示出,例如即使将填充有墨水的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15K设为流出口413朝下方式倒立状态,也不会出现液体泄漏。

另外,从墨水补充容器15K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时,如图35示出,将固定了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以可动部件431封闭浇注口422的状态设为倒立状态,将该塞子部件420设置为使可动部件431的推压部436碰到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开口部的周边部。

之后,如图36示出,用手压下该状态的墨水补充容器15K。由此,可动部件431沿浇注筒423从封闭浇注口422的位置移动到与底座部425碰撞的位置,随着这一动作,浇注筒423的浇注口422被打开。

打开浇注口422后,如箭头α示出,从浇注口422排出墨水。被排出的墨水通过位于浇注口422的正面部的左右两侧的侧部壁435、435之间,注入(补充)到墨水罐9内部。

另一方面,在浇注筒423的圆周方向上的从形成浇注口422的位置起旋转90度的位置,如图37示出,墨水罐9内的空气通过复合侧部壁430与墨水罐9的口部112的内周面之间,沿箭头β示出的流路有效地排放到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隔开壁、尤其是侧部壁435,在墨水罐9的口部112内,从浇注口422流出后流入墨水罐9内的墨水的流路α和从墨水罐9内排出的空气流路β形成为分离的状态,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随着墨水流入墨水罐9内导致的内部空气的排放。因此,顺利地进行墨水的补充,在进行补充作业时,可以防止墨水从墨水罐9的开口部溢出。并且,由于能够顺利地进行墨水的补充,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补充作业。

从防止墨水溢出和进一步促进液体和空气交换等观点出发,如本实施方式的侧部壁435、435,优选地,在插入墨水罐9的口部112内的浇注筒423的周围,隔开壁形成为沿圆周方向交替形成从开放的浇注口422流出后流入墨水罐9内的墨水流路α和从墨水罐9内排出的空气流路β。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K中,墨水补充容器15K是通过例如利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等合成树脂拉伸吹塑成形的。

墨水补充容器15K具备从躯干部415的上方连续且构成墨水补充容器15K的上端部分的肩部419。圆筒形状的口颈部412从肩部419的上端中央部分向上方突出且一体设置。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口颈部412形成为厚壁形状,从而具备仅靠手的力量难以变形的程度的形状保持刚性,口颈部412的端部形成为流出口413。

优选地,塞子部件420的固定部件421以及可动部件431均由合成树脂制成,优选是例如利用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的模具成形品。固定部件421以及可动部件431还可以将分别通过射出成形等单独形成的成形品通过热熔接、粘贴等公知的方法实现一体化。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K,通过塞子部件420(隔开壁,尤其是侧部壁435),在墨水罐9的口部112内,从浇注口422流出后流入墨水罐9内的墨水流路α和从墨水罐9内排出的空气流路β形成为被分割的状态,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随着墨水流入墨水罐9内导致的内部空气的排放。因此,顺利地进行墨水补充,在进行补充作业时,还可以防止墨水从墨水罐9的口部112溢出。并且,能够顺利地进行墨水补充,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补充作业。

(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具备上述的塞子部件420,从而只是压向墨水罐9的口部112,即可打开浇注口422,将墨水补充容器15K的墨水补充到墨水罐9,可以更加容易且顺利地进行墨水补充作业。

(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具备上述的塞子部件420,从而以固定于墨水补充容器15K的状态进行墨水补充之后,不会变成可动部件431和固定部件421分离的状态。因此,将塞子部件420和墨水补充容器15K一体废弃即可,废弃也变为容易。

(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在上述的塞子部件420中,在固定部件421的围裙部424的圆周方向上的相对的位置设有成为对齐位置用标记的突起441,该突起441使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和一对侧部壁435的延伸方向D2平行。通过设置这样的标记,能够简单地组合固定部件421和可动部件431,以使一对侧部壁435、435位于打开的浇注口422正面的左右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手动将可动部件431安装于固定部件421,还可以利用自动装置等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或改进等。下面说明变形例。

(1)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可动部件431的上部壁433以及侧部壁435的一面上条纹样子形成有凹凸,但是,可以去除这样的凹凸。

(2)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一张连续的复合侧部壁430的一对侧部壁435、435可以连续,不夹着弧形壁434,还可以中间夹着其它形状的连接壁形成复合侧部壁。

(3)如图33B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可动部件不限定于在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上较长的形状,可以是例如如图38示出的可动部件431A,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形状。图38示出的可动部件431A在由弧形壁434以及从其两端连续设置的一对侧部壁435、435构成的复合侧部壁430各自的外侧具备具有通气孔437a的平板部437。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在上部壁433以及侧部壁435不具有花纹状的凹凸以及具备具有通气孔437a的平板部437的特征之外,可动部件431A具有与上述的可动部件431相同的构成。

(4)如图39示出的可动部件431B,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可动部件在推压部436的外侧可具备卡合部438,从而当向墨水罐9的口部112推压时,卡合部438与口部112的外周部卡合或者接触,稳定可动部件相对于口颈部的安装状态。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误开启防止部426a不限定于圆筒状,可以是多面筒状,而且,还可以是实心的圆柱形、中空或者实心的锥形体或圆锥台等形状。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部壁433不限定于平板状,与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正交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向围裙部424(固定部)侧突出的圆弧形等。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齐浇注口422的开口方向D1和一对侧部壁435的延伸方向D2的对齐位置用标记,可以设置槽或由各种传感器可以检测的文件或印刷部等,以此来代替突起441。并且,对于对齐位置用突起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以设置例如从突出方向观察的形状是圆形的突起。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浇注筒423的与中心轴C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该截面形状还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33A~图33D示出的可动部件431的一对侧部壁435不一定要平行形成,在墨水罐9的口部112,可以分割墨水流路和空气流路即可。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浇注筒423的浇注口422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还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以上,即使在浇注口422的数量为两个时,它们的位置可以不是彼此相对的位置。当形成有两个以上的浇注口422时,可动部件431上形成有用于分割墨水流路和空气流路的量的侧部壁435。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装塞子部件420的墨水补充容器15K可以不是薄壁的瓶子形状的容器,可以在其它各种补充容器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补充容器用的塞子部件来使用。例如,可以在自立袋上安装覆盖由合成树脂射出成形品构成的部件后形成的流出口的塞子部件来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补充容器15K用于向墨水罐9补充墨水,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墨水罐9之外,在向其它墨水补充容器改装墨水时,也可以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K,按照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由此,例如,在向墨水罐补充的容器切换成新的墨水补充容器,利用墨水补充容器15K无法向墨水罐补充时等情况下,通过将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15K改装到新的墨水补充容器,从而可以使用墨水补充容器15J的墨水,不会浪费。

附图标记

15A~15H:墨水补充容器,1:墨水喷射系统,2:打印机,9:墨水罐,9A:墨水罐主体,11:墨水注入部,112:口部,120A、120B:盖部,121A、121B:中盖,124:环形部件,125:合页,130:外盖,141:补充容器主体,142:形成浇注喷嘴用突出部,143:外套,144:筒状体,145:易开封部,146:环形折断部,147:挂指部,148:浇注喷嘴,152把手部,153:开封片,A:墨水。

15I:墨水补充容器,210A:带塞子浇注喷嘴,212:作为浇注喷嘴的倾斜浇注喷嘴,213:前端开口面,214:筒状部,220A:塞子,221:柱状部,222a、222b:环形凸部,L0:中心轴,Sa、Sb:液封部。

15J:墨水补充容器,9:作为被补充容器的墨水罐,320:塞子部件,321:固定部件,322:浇注口,323:浇注筒,324:作为固定部的围裙部,327:圆周壁,331:可动部件,332:浇注口封闭部,333:连接部,334:定位卡合部,335:推压部,336:通气孔。

15K:墨水补充容器,9:作为被补充容器的墨水罐,420:塞子部件,421:固定部件,422:浇注口,423:浇注筒,424:作为固定部的围裙部,427:圆周壁,431:可动部件,432:浇注口封闭部,435:作为隔开壁的侧部壁,α:墨水的流路,β:空气的流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