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纳体、注入方法_5

文档序号:8931417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卡合部分。从动件75是经由连接部76与固定部件35连结的部件。从动件75通过卡合突起74卡合于心形凸轮420而与可动部件40卡合。
[0208]图43是用于对各状态的保持以及转变进行说明的图。各状态意味着上述的安放状态和安装状态。以下,将从安放状态向安装状态转变称作“安装动作”,将从安装状态向安放状态转变称作“卸下动作”。
[0209]图43示意性地示出心形凸轮420。如图43所示,心形凸轮420具备接纳部601、引导部606、连接部608、卡合部612以及出口部616。
[0210]当进行安装动作时,卡合突起74按照接纳部601、引导部606、连接部608、卡合部612的顺序移动。在安装状态下,卡合突起74在卡合部612的预定的卡合位置St处与卡合部612卡合。当进行卸下动作时,卡合突起74按照卡合部612、出口部616、接纳部601的顺序移动。
[0211]接纳部601形成开口 605,从开口 605接纳卡合突起74。接纳部601比心形凸轮420的其他的部分606、608、612、616深。该“深”意味着位于-Z轴方向。
[0212]引导部606是用于将卡合突起74向卡合位置St(形成卡合部612的位置)引导的部分。引导部606与接纳部601连接。引导部606相对于可动部件40的移动方向(-Kl轴方向)倾斜地引导卡合突起74。引导部606具有倾斜部606a。倾斜部606a随着远离接纳部601而槽变浅。在引导部606与接纳部601的边界不存在阶梯差。
[0213]连接部608将引导部606与卡合部612连接。连接部608具有突起壁615。突起壁615从形成-Kl轴方向的终点的壁向+Kl轴方向侧突出。
[0214]卡合部612与突起壁615对置。卡合部612具有卡合壁614。卡合壁614由壁部633形成。壁部633是划分形成心形凸轮420的槽的多个壁部中的一个。出口部616将卡合部612与接纳部601连接。出口部616具有倾斜部616a。在倾斜部616a中,随着接近接纳部601而槽变深。在出口部616与接纳部601的边界形成有阶梯差620。
[0215]使用图43对伴随的在心形凸轮420内的卡合突起74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3示出卡合突起74相对于可动部件40的相对移动。实际上,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沿Kl轴方向移动,卡合突起74以连接部76为中心旋转。
[0216]可动部件40借助弹簧(未图示)等弹性体的弹性力而始终接受从固定部件35向+Kl轴方向的力。连接部7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从动件75,并且对从动件75始终作用扭矩。该旋转轴是穿过连接部76的Z轴。连接部76所产生的扭矩的朝向是右螺钉向+Z轴方向行进时旋转的朝向。
[0217]当进行安装动作时,卡合突起74从接纳部601沿着阶梯差620向引导部606移动。通过克服上述的弹性力将可动部件40向安装方向(-Kl轴方向)推压,卡合突起74到达连接部608。到达了连接部608的卡合突起74借助上述的扭矩向包含-K2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移动。由此,卡合突起74与突起壁615碰撞而停止。此时,产生咔哒声。利用者借助该咔哒声便会知道无需进一步进行按压。
[0218]当利用者停止向安装方向的按压时,可动部件40借助上述的弹性力而向卸下方向(+Kl轴方向)推回。由此,解除突起壁615所进行的卡合而卡合突起74到达卡合部612。然后,借助上述的扭矩,卡合突起74与卡合壁614碰撞。因该碰撞而产生咔哒声。利用者借助该咔哒声知道安装动作已经完成。
[0219]卸下动作按照以下顺序实现。利用者将可动部件40向安装方向压入。由此,卡合突起74从卡合壁614离开。于是,借助上述的扭矩,可动部件40向-K2轴方向移动而解除卡合。与此相伴,卡合突起74与壁碰撞。因该碰撞而产生咔哒声。利用者借助该咔哒声便会知道无需进一步进行按压。
[0220]在解除卡合的状态下,当利用者停止向安装方向的按压时,借助上述的弹性力而可动部件40向卸下方向移动,卡合突起74通过出口部616到达接纳部601。结果,完成卸下动作。
[0221]液体容纳体50向拆装单元30的安装:
[0222]对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于拆装单元30的情形进行说明。图44、图46、图48是示出拆装单元30、液体容纳体50以及抵接部80的侧视图。图45、图47、图49是示出拆装单元30以及液体容纳体50的俯视图。图44、图45示出拆装单元30与液体容纳体50接触之前的状态(未接触状态)。图46、图47示出安放状态。图48、图49示出安装状态。
[0223]利用者为了使状态从未接触状态(图44、图45)向安放状态(图46、图47)转变而使液体容纳体50沿着引导部27 (在图44?图49中未图示。参照图5。)移动。以当转变成安放状态时液体供应部53B位于相比液体容纳袋52靠+Z轴方向的位置的方式将定位部56支承于可动部件40。此处所说的“液体供应部53B位于相比液体容纳袋52靠+Z轴方向的位置”,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包括在Z轴方向上液体供应部53B进入液体容纳袋52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包括液体供应部53B的下端位于相比液体容纳袋52的上端靠-Z轴方向的位置的情况。当转变成安放状态时,如图46所示,作为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的第三薄膜523与抵接部80抵接。
[0224]抵接部80配置成不妨碍从未接触状态向安放状态的转变。假设抵接部80相比图46所示的位置向+Z轴方向大幅度偏移,则会妨碍操作部件53向作为安放状态的位置移动。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配置抵接部80。结果,抵接部80在安放状态下分担液体容纳体50的载荷的一部分。
[0225]在从安放状态向安装状态的转变过程中,抵接部80也分担液体容纳体50的载荷的一部分,因此,在该转变时加载于可动部件40的载荷变轻。结果,可动部件40的移动变得顺畅,提高可动部件40的耐久性。
[0226]图50是示出安装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和抵接部80的仰视图。如图50所示,抵接部80在安装状态下位于第三薄膜523的中央附近。换言之,如图50所示,第三薄膜523的二维重心与抵接部80的二维重心一致或者接近。二维重心是指将轮廓投影到水平面而形成的二维图形的重心。
[0227]抵接部80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三薄膜523的中央附近抵接,由此限制第三薄膜523向外方(-Z轴方向)移动。如果这样限制移动,则当因墨水剩余量减少而液体容纳袋52收缩时,第三薄膜523容易向内方移动。结果,容易减少残留墨水的量。
[0228]墨水的再注入:
[0229]图51是示出墨水再注入工序的工序图。墨水的再注入是指对因用于印刷而墨水的剩余量变少的液体容纳体50再次注入墨水。
[0230]首先,将液体容纳体50从容纳空间部26卸下(工序P905)。其次,除去残留墨水(工序P910)。接着,确保注入路径(工序P920),注入墨水(工序P930)。
[0231]工序P910?工序P930能够以各种方法实现。在实施方式I中,工序P910?工序P930全部利用液体供应管部57实现。在实施方式I的工序P910中,将工序P880所使用的注射器插入到液体供应管部57内部,抽吸残留墨水。实施方式I的工序P920、工序P930以与墨水封入工序中的工序P850、工序P860相同的方法实现。
[0232]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切割液体容纳袋52的一部分,从切割面排出残留墨水,由此实现工序P910。图52示出用于工序P910的切割面SD。在这样实施工序P910的情况下,同时实现工序P920。这是因为,切割面SD作为注入路径发挥功能的缘故。工序P930通过从该切割面注入墨水而实现。操作部件53有助于形成切割面SD。这是因为在切割时通过把持操作部件53,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的姿势稳定的缘故。
[0233]在墨水的注入后,密封注入路径(工序P940)。与工序P920的方法相应地实施工序P940。当在工序P920使用液体注入部件13的情况下,如果拔出液体注入部件13,则注入路径被密封。并且,也可以利用密封薄膜99等堵塞液体供应口 572。当在工序P920使用切割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熔敷等堵塞切割面,实现工序P940。
[0234]最后,针对每个连结部件53A更换电路基板582 (工序P950)。更换后的电路基板582存储与更换相关的信息。与更换相关的信息例如是更换的日期、再注入的次数等。连结部件53A是与跟墨水的封入相关的液体供应部53B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
[0235]效果:
[0236]根据实施方式1,至少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0237]第三薄膜523作为内裆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容纳大量的墨水。
[0238]通过在第三薄膜523设置折痕90,能够减少残留墨水的量。
[0239]通过设置流路部件70,液体容纳袋52的底部附近的墨水被抽吸,因此,能够减少残留墨水的量。
[0240]通过以液体供应管部57的一部分与抠挖部560相接的方式设置,与不设置抠挖部56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供应管部57向-Z轴方向偏移。结果,能够在把持部54确保接纳空间部542,并且,能够抑制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Z轴方向的长度)变高。
[0241]当作为熔敷的准备而将液体供应部53B相对于液体容纳袋52定位时,只要将液体供应管部57与切口部529相接即可,因此能够简单地执行。
[0242]通过接合部549a具有突出部570,接合部549a的面积变大。结果,能够增大接合力。
[0243]通过将第一室558、第二室559以及旁通路径562设置于突出部570的里侧,能够抑制液体供应部53B在Z轴方向上变大。
[0244]通过流路部件70具有孔71,墨水的注入变得顺畅。
[0245]在墨水注入时,导出部550和旁通路径562作为注入路径发挥功能,由此注入变得顺畅。
[0246]通过设置突起665,能够抑制第二薄膜522贴在第二肋660的端面上。由此,第一室558与第二室559之间的流动变得顺畅。
[0247]芳通路径562作为墨水的注入路径发挥功能,在墨水封入工序的完成时间点芳通路径562被密封。实现这样的工序,并且不存在被熔敷两次以上的部分,因此能够降低第一以及第二薄膜521、522受到损伤或者剥离的可能性。之所以不存在被熔敷两次以上的部分是因为第二肋660的熔敷面相对于第一肋650的熔敷面不是连续面的缘故。
[0248]当拔出液体注入部件13时,液体供应管部57朝向水平方向,因此从液体注入部件13、液体供应口 572落下的墨水难以附着于液体容纳体50。
[0249]从插入液体注入部件13到拔出为止,利用夹具14对液体注入部件13和液体供应管部57进行定位,因此,能够稳定地执行墨水的注入。并且,该定位不会在液体供应部53B产生大的应力,因此,无需使得操作部件53整体都具有定位所需要的强度。
[0250]当墨水注入时,流路部件70插入液体容纳袋52内部,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薄膜521和第二薄膜522贴附在一起。如果片材彼此贴附在一起,则存在妨碍墨水注入的情况。
[0251]利用旁通路径562能够排出与墨水一起混入的气体。
[0252]通过引导部27的引导,利用者能够简单地将液体容纳体50插入容纳空间部26。
[0253]抵接部80在与第三薄膜523抵接的部分具有弯曲的凸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第三薄膜523的损伤。
[0254]液体供应管部57在安放状态下朝向水平方向并且位于高于液体容纳袋52的位置。并且,罩部件22在安放状态下上部敞开。根据这样的位置关系,利用者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液体供应管部57及液体导入部362,从而能够容易地执行安装动作。
[0255]当安放状态以及安装状态、及从这两个状态的一方向另一方转变时,抵接部80抵接于第三薄膜523,由此能够减少加载于拆装单元30的载荷。结果,能够抑制拆装单元30的损伤。并且,在状态的转变时容易使可动部件40移动。
[0256]在安装动作中,利用者能够不按压按压用部件53C便使可动部件40以及液体容纳体50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安装动作。
[0257]在安装状态下,抵接部80抵接于第三薄膜523,由此能够减少残留墨水的量。
[0258]由于在安装状态下液体供应管部57被定位,所以能够稳定地供应墨水。
[0259]通过设置流路部件70,能够容易地排出残留墨水。
[0260]通过连结部件53A的更换能够更换基板单元58,因此,无需将基板单元58从连结部件53A卸下的作业。
[0261]实施方式2:
[0262]实施方式2在液体容纳袋52内部设置过滤器单元700这一点与实施方式I不同。图53是示出墨水封入处理(图14)的工序P810的准备阶段的立体图。图54是示出工序P810完成的阶段的立体图。过滤器单元700在内部设置有流路(参照图55、图58),如图54所示那样连接于操作部件53与流路部件72之间。
[0263]图55、图56是示出分解过滤器单元700的状态的立体图。过滤器单元700具备框架710、过滤器室薄膜720、过滤器725以及脱气室薄膜730。框架710具备上侧连接部711、下侧连接部712、流路室715、通孔716以及脱气室735。
[0264]框架710通过树脂成形等而形成。过滤器725使墨水透过,而使预定以上的大小的杂质不透过。过滤器室薄膜720以及脱气室薄膜730使气体透过,而使墨水不透过。过滤器室薄膜720以及脱气室薄膜730通过相同的原材料形成。
[0265]脱气室薄膜730在脱气室735被减压的状态下密封脱气室735。该减压意味着低于大气压。因此,如果脱气室薄膜730的气氛为大气压,则从外侧碰触到脱气室薄膜730的气体透过脱气室薄膜730而被捕捉到脱气室735内。因此,当墨水的注入时混入到液体容纳袋52内的气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捕捉到脱气室735内。
[02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