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印油墨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88805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印油墨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凹印油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印刷油墨在凹印印刷过程中被不断循环使用,这导致油墨温度上升,而油墨温度的升高致使油墨中添加的溶剂等挥发加快,油墨粘度增大,进而使得油墨印刷图案残缺、断线及色相难以控制,并且也增大了油墨的消耗量;同时溶剂类物质挥发,对环境、安全也带来了危害和隐患。为了确保印刷质量,控制油墨粘度,传统的方法是频繁地添加溶剂。然而该方法致使油墨粘度存在较大波动,油墨粘度稳定性难以控制,印刷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且频繁地添加溶剂也增大了溶剂的消耗量,提高了生产成本。目前尚未检索到能够用于控制凹印印刷油墨温度的装置,如何消除温度升高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凹印油墨使用温度升尚后油墨粘度增大,油墨印刷图案残缺、断线,色相难以控制及油墨消耗量增大等问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来控制和保持油墨温度的恒定,从而保证油墨粘度的稳定,解决油墨印刷图案残缺、断线,色相难以控制等印刷质量问题;减少油墨、溶剂消耗量,节约成本,绿色安全生产。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凹印油墨的冷却装置,包括一密封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外壁上,分别设有冷却水的进水口、出水口 ;在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根油墨管;所述壳体顶端、底端分别设置一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在所述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上分别设有油墨进口、出口 ;所述油墨管上、下端分别与所述油墨进口、出口连通。
[0005]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壳体外壁的下部,所述冷却水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壳体外壁的上部。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快接封头与壳体顶端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快接封头与壳体底端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的进水口、出水口、油墨进口、油墨出口均分别连接一手动截止阀。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的端面均分别设有密封件。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快接封头与壳体底端采用卡口式螺纹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密封件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0011]优选的,所述油墨管采用不锈钢制成。
[0012]优选的,所述油墨管规则排列。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从出水口流出,并且冷却水的循环方向与油墨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在油墨循环使用过程中,循环的冷却水可以有效调节控制油墨温度。当油墨温度保持低温或恒定时,油墨中溶剂处于一种缓慢挥发状态,使油墨的粘度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处于稳定可控状态,这样可以确保油墨的印刷质量,做到绿色印刷。冷却水的进水口、出水口、油墨进口、油墨出口均分别连接一手动截止阀,可控制冷却水和油墨流速,以时时控制油墨温度。第二快接封头与壳体底端采用可拆卸式固定连接,这一设计是考虑到壳体内部油墨管中出现大的杂质需要清理时,可以快速打开冷却装置,进行清理。油墨管采用耐腐蚀耐压的不锈钢材质,可提高油墨冷却装置的使用期限,避免管路产生泄露。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结构式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在的循环结构流程图。
[0015]图中:1、壳体;2、进水口 ;3、出水口 ;4、油墨管;5、第一封头;6、第二封头;7、油墨进口 ;8、油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一种凹印油墨的印刷冷却装置,包括密封的壳体1,壳体I外壁下部设有冷却水的进水口 2,壳体I外壁上部设有冷却水的出水口 3,冷却水的进水口 2与冷却水的出水口 3分布在壳体两侧。壳体I内设有24根不锈钢油墨管4,呈圆形规则排列。壳体I顶端设置第一快接封头5,壳体I底端设置第二快接封头6,其中第一快接封头5与壳体I顶端焊接为一体,第二快接封头6与壳体I底端采用卡口式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固定。第一快接封头5与第二快接封头6的端面分别设有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密封件。在第一快接封头5、第二快接封头6上分别设有油墨进口 7和油墨出口 8,油墨进口 7与油墨管4上端连通,油墨出口 8与油墨管4下端连通(参见图1)。冷却水的进水口 2、冷却水的出水口 3、油墨进口 7、油墨出口 8均分别连接一手动截止阀,手动控制冷却水和油墨的流速。将专用快装接头插入耐腐蚀耐压橡胶管,使用锁紧夹子锁紧连接。通过连接橡胶管两端安装的快装接头,使得油墨冷却装置的冷却水的进水口、冷却水的出水口分别与印刷机附近的冷水机组的进水管路、出水管路连接;冷却装置的油墨进口接入印刷机油墨栗油墨出口,冷却装置的油墨出口接入印刷机油墨槽进墨口,保持整个管路连接密封良好无泄漏(参见图2 )。
[0017]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冷却水从油墨冷却装置壳体下部的冷却水的进水口 2进入油墨冷却装置,通过印刷机配套的油墨栗,将油墨桶内的油墨通过耐腐蚀耐压橡胶管栗入油墨冷却装置壳体顶端的油墨进口 7,油墨进入冷却装置上部后分流到各个油墨管4中,在冷却装置内、油墨管4外面的冷却水与油墨管4内部流动的较高温度的油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却水从油墨冷却装置壳体上部的冷却水的出水口 3流出,通过管路返回冷水机组,经冷水机组降温后排出,循环往复,通过冷热交换从而降低油墨温度;降温冷却后的油墨从冷却装置底端的油墨出口 8通过耐腐蚀耐压橡胶管引入油墨槽接口,进入油墨槽用于印刷使用。印刷使用中多余油墨通过油墨槽回墨管流回油墨桶,完成冷却使用循环。
[001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凹印油墨的冷却装置,包括一密封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外壁上,分别设有冷却水的进水口、出水口 ;在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根油墨管;所述壳体顶端、底端分别设置一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在所述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上分别设有油墨进口、出口 ;所述油墨管上、下端分别与所述油墨进口、出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壳体外壁的下部,所述冷却水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壳体外壁的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接封头与壳体顶端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快接封头与壳体底端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的进水口、出水口、油墨进口、油墨出口均分别连接一手动截止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的端面均分别设有密封件。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快接封头与壳体底端采用卡口式螺纹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稀。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管采用不锈钢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印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管规则排列。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凹印油墨的冷却装置,包括一密封的壳体,在所述壳体外壁上,分别设有冷却水的进水口、出水口;在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根油墨管;所述壳体顶端、底端分别设置一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在所述第一快接封头、第二快接封头上分别设有油墨进口、出口;所述油墨管上、下端分别与所述油墨进口、出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油墨循环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却水与油墨逆向对流进行热交换可有效控制和保持油墨温度的恒定,从而保证油墨粘度稳定,解决油墨印刷图案残缺、断线,色相难以控制等印刷质量问题;减少油墨、溶剂消耗量,节约成本,绿色安全生产。
【IPC分类】B41F31/02
【公开号】CN105109202
【申请号】CN201510643349
【发明人】付强, 朱建鹏, 王林
【申请人】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