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1528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69]在复合齿轮13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同轴地安装有圆环状的检测标志板151。检测标志板151是后述的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构成部件。基准位置检测部150在打印机1的初始动作等中,检测作为旋转部件的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基准位置。基于基准位置,驱动控制马达81,进行压板间隙调整。
[0070]复合齿轮130的间歇外齿齿轮133能够与邻接配置的扇型的外齿齿轮134啮合。扇型的外齿齿轮134是在张开规定角度的圆弧面形成了外齿的齿轮。间歇外齿齿轮133在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规定旋转角度范围与外齿齿轮134啮合。扇型的外齿齿轮134在第一引导轴57的后侧固定在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水平地延伸的转动轴135的轴端部。
[0071]如图6、图7所示,在转动轴135,沿其轴线方向,以恒定的间隔安装有转动式的辊支承板136。辊支承板136支承被输送辊17推压的从动辊18 (参照图2)。此外,在图6、图7中,省略了从动辊18的图示。若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范围向正反方向旋转,则转动轴135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向正反方向转动。由此,辊支承板136摆动,而从动辊18相对于输送辊17接近或者远离。
[0072](万向接头单元)
[0073]万向接头单元90具备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1和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1与固定侧单元80的固定侧旋转轴83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连结。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以有充足游隙的状态贯通形成在后部框架56的贯通孔,并向位于打印机前方的可动侧单元100侧突出。
[0074](可动侧单元)
[0075]可动侧单元100被侧架53、54引导,能够向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即,在侧架53、54,分别在两个位置形成有与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平行地延伸的导孔。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一个轴端部57a、58a贯通沿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参照图4)配置的第一、第二托架102、103的侧板部分,并配置在侧架53的导孔。另夕卜,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另一个轴端部57b、58b同样地配置在侧架53的导孔。
[0076]在侧架53的外侧表面53c (参照图5),在动力传递机构140上方侧的部位,固定有扭转螺旋弹簧62。扭转螺旋弹簧62两侧的弹簧端部通过侧架53的导孔,并从上侧与第一、第二托架102、103上端侧的部位锁定。因此,扭转螺旋弹簧62经由第一、第二托架102、103,总是朝向打印机下方对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一个轴端部施力(参照图7)。另外,在第二引导轴57、58的另一个轴端部和与其相比靠下侧的侧架54的部位之间分别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63、64(参照图4、图6等)。拉伸螺旋弹簧63、64总是朝向打印机下方对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另一个轴端部施力。
[0077]可动侧单元100具备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延伸的可动侧旋转轴101。可动侧旋转轴101位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中的侧架53侧的轴端部的上方,并沿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参照图4)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配置。即,可动侧旋转轴101在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正交的方向延伸。可动侧旋转轴101的两侧的轴端部101a、101b被第一托架102以及第二托架103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参照图9)。借助第一、第二托架102、103,保持可动侧旋转轴101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轴间距离(位置关系)。
[0078]可动侧旋转轴101中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101a与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连结。在可动侧旋转轴101,借助万向接头单元90,传递固定侧旋转轴83的旋转。可动侧旋转轴101通过万向接头单元90,以在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移动的方式与固定侧旋转轴83连结。另外,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也能够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在本例中,如根据图3所明确的那样,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在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稍微偏移的位置,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配置。
[0079](同步旋转机构)
[0080]如根据图8、图9所明确的那样,在可动侧旋转轴101,在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101a侧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一蜗杆104。另外,在另一个轴端部101b侧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二蜗杆105 (第二驱动侧齿轮)。第一、第二蜗杆104、105为相同的蜗杆。
[0081]第一蜗杆104与和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同轴地固定的第一蜗轮106嗤合。同样地,第二蜗杆105与和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同轴地固定的第二蜗轮107啮合。第一、第二蜗轮106、107为相同的蜗轮。可动侧旋转轴101的旋转分别借助第一、第二蜗杆104、105以及第一、第二蜗轮106、107,传递到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这样,通过可动侧旋转轴101、第一、第二蜗杆104、105、以及第一、第二蜗轮106、107,构成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同步地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
[0082](旋转凸轮机构)
[0083]接下来,如图6、图7、图10所示,在第一引导轴57两侧的轴端部57a、57b分别组装有同一构成的旋转凸轮机构110。同样地,在第二引导轴58两侧的轴端部58a、58b也组装有同一构成的旋转凸轮机构120。旋转凸轮机构110是将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转换为该第一引导轴57在作为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转换机构。同样地,旋转凸轮机构120是将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转换为该第二引导轴58在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转换机构。
[0084]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 —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10具备固定于轴端部57a的旋转凸轮111。在旋转凸轮111形成有外周凸轮面112。在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固定有从下侧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与外周凸轮面112抵接的凸轮从动件113。以外周凸轮面112与凸轮从动件113的抵接位置随着旋转凸轮111的旋转,向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方式,设定外周凸轮面112的形状。
[0085]如图10所示,外周凸轮面112设定为距离其旋转中心(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沿圆周方向在规定角度范围内递增的形状。若从图10所示的旋转相位的状态开始在图中顺时针地旋转旋转凸轮111,则外周凸轮面112与凸轮从动件113抵接。若旋转凸轮111进一步旋转,则随着旋转,外周凸轮面112被固定侧的凸轮从动件113推起。其结果,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向上方移动。
[0086]如图6、图7、图10所示,配置在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20为与上述旋转凸轮机构110相同的构成,具备旋转凸轮121、形成于该旋转凸轮121的外周凸轮面122、以及凸轮从动件123。配置在另一个轴端部58b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20也相同地构成。
[0087]旋转凸轮121以及凸轮从动件123配置为与旋转凸轮机构110的旋转凸轮111、凸轮从动件113相同的旋转相位的状态。因此,若同步地旋转驱动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则旋转凸轮机构110、120以相同的旋转相位的状态旋转,而使第一引导轴57的两侧的轴端部57a、57b、和第二引导轴58的两侧的轴端部58a、58b以相同的量在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可动侧单元100作为整体,在维持水平的同一姿势的状态下,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其结果,可动侧的打印头22相对于固定侧的压板25移动,进行压板间隙的调整。
[0088][释放机构]
[0089]本例的打印机1具备第一释放机构(图示省略),作为解除在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的释放机构,其中,第一释放机构解除在相对于打印头22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输送位置Al(参照图2)输送纸张的送纸辊对21的夹持状态。另夕卜,具备第二释放机构200B,第二释放机构200B解除在相对于打印头22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输送位置A2 (参照图2)输送纸张的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的夹持状态。
[0090]在本例中,对于第一释放机构(上游侧释放机构),由于与以下进行说明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相同地构成,所以作为代表对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构成进行说明,而对于第一释放机构省略说明以及图示。第一释放机构基于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进行释放动作,第二释放机构200B基于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进行释放动作。由于第一引导轴57和第二引导轴58通过已经说明的同步旋转机构同步地旋转,所以第一释放机构和第二释放机构200B基于同一驱动源(作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驱动源的马达81)的驱动力,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此外,虽然优选第一释放机构是基于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不经由第一引导轴57而传递马达81的驱动力的构成。
[0091]另外,本例的打印机1具备解除在纸张供给路12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输送辊17、从动辊18)的夹持状态的第三释放机构200C。第三释放机构200C的释放动作与第一释放机构以及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释放动作同步地,基于共用的驱动源(马达81)的驱动力进行。
[0092](第三释放机构)
[0093]如已经叙述的那样,第三释放机构200C具备设于作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固定侧单元80的构成部件的复合齿轮130的间歇外齿齿轮133、外齿齿轮134、转动轴135、以及辊支承板136等。复合齿轮130基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固定侧旋转轴83的旋转而旋转。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范围向正反方向旋转时,间歇外齿齿轮133在规定旋转角度范围内与外齿齿轮134啮合而使转动轴135转动。其结果,支承从动辊18的辊支承板136摆动。辊支承板136能够向从动辊18推压输送辊17的推压位置(非释放位置)、以及从动辊18远离输送辊17的释放位置移动。
[0094](第二释放机构)
[0095]接下来,参照图4、图5以及图11?图14,对解除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的夹持状态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1?13分别是局部地示出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立体图,图11、图12示出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机构部分,图13示出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个轴端部58b侧的机构部分。第二释放机构200B具备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第一释放杆210 (参照图4、图5、图
11、图12)、和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个轴端部58b侧的第二释放杆220 (参照图5、图13) ο
[0096]如图4、图5所示,在第二引导轴58的下侧,配置有支承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的从动辊23b、24b的板金制的支承框架201。支承框架201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排列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多个从动辊23b、以及多个从动辊24b。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一个端部延伸到能够被第一释放杆210推压的位置,另一个端部延伸到能够被第二释放杆220推压的位置。
[0097]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支承框架201在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非释放时,借助这些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向打印机下方侧施力,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参照图12)。在推压位置201A,被支承框架201支承的从动辊23b、24b分别推压第一、第二排纸辊23a、24a。由此,形成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夹持纸张的夹持状态。若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进行以下所说明的释放动作,则支承框架201向与推压位置201A相比靠打印机上方的分离位置201B(参照图11、图13)移动,而从动辊23b、24b远离第一、第二排纸辊23a、24a。由此,解除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的夹持状态。
[0098]如图11、图12所示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