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515282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一释放杆2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打印机主体框架51的前侧框架55支承,能够绕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释放杆210的一个端部211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延伸,且在其前端形成有卡合臂部211a。在卡合臂部211a与打印机主体框架51之间,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212 (第二施力部件)。拉伸螺旋弹簧212对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朝向下进行施力。在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与卡合臂部211a并排地形成有推压臂部211b。推压臂部211b的前端向支承框架201侧(下侦D弯曲突出,并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与支承框架201重合。
[0099]如图13所示,第二释放杆220是与第一释放杆210相同的构成,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与第一释放杆210对称地配置。S卩,第二释放杆220以与第一释放杆210相同的高度,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前侧框架55支承。第二释放杆220具备形成在朝向其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延伸的端部221的卡合臂部221a和推压臂部221b。在卡合臂部221a与打印机主体框架51之间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222。拉伸螺旋弹簧222对第二释放杆220的端部221朝向下施力。
[0100]第二释放机构200B在非释放时,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向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方向转动,经由推压臂部211b、221b,对支承框架201的两侧的侧边缘朝向下施力(参照图12)。因此,支承框架201被推压臂部211b、221b向下方压下。支承框架201在非释放时,通过后述的定位结构,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在支承框架201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时,第一释放杆210转动至图12所示的转动位置。
[0101]这里,第一释放杆210的另一个端部213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其前端延伸至能够与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第一杆推压部230卡合的位置。第一杆推压部230与固定于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的第二蜗轮107 —体地形成。SP,在第二蜗轮107形成有从其径向的中央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突出的筒状部107a。第一杆推压部230是从筒状部107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
[0102]如已叙述的那样,第二蜗轮107基于设于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旋转轴101的第二蜗杆105的旋转,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构成旋转凸轮机构120的旋转凸轮121 —体地旋转。可动侧旋转轴101在向扩展压板间隙时的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杆推压部230与第二蜗轮107以及旋转凸轮121 —体地旋转。第一杆推压部230在规定旋转位置,从上方与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抵接。在此之后,若进一步使第二蜗轮107旋转,则通过第一杆推压部230压下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3。由此,第一释放杆210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12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分离位置201B侧)转动。这就是第一释放杆210的释放动作。
[0103]另一方面,第二释放杆220的另一个端部223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其前端延伸至能够与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个轴端部58b的第二杆推压部241卡合的位置。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b安装有环状部件240。第二杆推压部241从环状部件24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内侧突起242从环状部件240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内侧突起242是向第二引导轴58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肋状突起。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b的外周面形成有能够收纳内侧突起242的凹部(图示省略)。该凹部在圆周方向遍及规定旋转角度范围设置。
[0104]形成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b的凹部与内侧突起242构成使环状部件240相对于第二引导轴58在规定旋转角度范围空转的空转机构。即,第二引导轴58相对于环状部件240空转,直到内侧突起242与凹部的内侧面抵接为止。若内侧突起242碰到凹部的内侧面,则以后环状部件240与第二引导轴58—体地旋转。第二杆推压部241由于与第二引导轴58—体地旋转,而压下第二释放杆220的端部223。由此,第二释放杆220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22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这就是第二释放杆220的释放动作。
[0105]这里,安装在轴端部58b的环状部件240构成为第二杆推压部241以与设于另一个轴端部58a的第一杆推压部230相同的相位旋转。S卩,第二杆推压部241在与第一杆推压部230从上方与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抵接时相同的旋转位置,从上方与第二释放杆220的端部221抵接。S卩,第二释放机构200B构成为同步地进行第一释放杆210的释放动作和第二释放杆220的释放动作。
[0106]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通过后述的压缩螺旋弹簧207 (第一施力部件),被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方向(向下)相反的方向(向上)施力。若进行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释放动作,而推压臂部211b、221b同步地上升,则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支承框架201以保持水平的姿势的状态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支承框架201通过以下进行说明的定位结构,定位在分离位置201B(参照图11、图13)。
[0107]这里,对支承框架201向上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207 (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比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第二施力部件)的向下侧的施力力量小。因此,在非释放时即使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施加给支承框架201,由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更大,所以支承框架201也不会向推压位置201A移动。另一方面,在释放时,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离开支承框架201,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放开。其结果,支承框架201利用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能够上升到分离位置201B。
[0108]另外,推压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端部213、223旋转的驱动力(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力矩)设定为比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大的力。由此,能够基于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进行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释放动作。
[0109](支承框架的定位结构)
[0110]图14是表示第二释放机构200B中的支承框架201的定位结构的立体图。此外,虽然在图14示出了第一释放杆210侧的支承框架201的定位结构,但在第二释放杆220侦牝也设有相同的定位结构。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以能够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状态与从底座52向上方立起的一对内部框架202、203的上端部分卡合。
[0111]如图14所示,在内部框架202上端的打印机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弯曲并水平地延伸的弯曲片204。弯曲片204具备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延伸突出尺寸较小的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和与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相比延伸突出尺寸较大的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另一方面,在支承框架201,在第一释放杆210侧的侧边缘的打印机后方侧的角部,并排地形成有向下弯曲并延伸的卡合片205、以及向下突出的凸部206。在卡合片205的前端(下端)形成有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弯曲并延伸的卡合臂部205a。
[0112]另外,在支承框架201的一个侧边缘与内部框架202的上端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207。压缩螺旋弹簧207的下端与内部框架202卡合,压缩螺旋弹簧207的上端从下侧与支承框架201的侧边缘抵接。压缩螺旋弹簧207对支承框架201的侧边缘向上方施力。
[0113]在支承框架201的另一个侧边缘与其下侧的内部框架203的上端部形成有相同的结构(弯曲片204、卡合片205、以及凸部206),并同样地配置压缩螺旋弹簧207。S卩,支承框架201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被一对压缩螺旋弹簧207向上方施力。另外,在支承框架201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设有一对卡合片205。在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一对卡合臂部205a分别与形成在内部框架202、203的上端的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的下侧卡合。支承框架201在释放时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而上升,但由于卡合臂部205a从下侧与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抵接,所以被定位在分离位置201B。
[0114]支承框架201在分离位置201B,在凸部206与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之间打开缝隙(参照图14)。因此,支承框架201能够向下侧移动该缝隙的尺寸。第二释放机构200B从释放状态返回到非释放状态时,借助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支承框架20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向下推压移动。支承框架20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而下降,直到凸部206与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抵接为止。然后,凸部206从上侧与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抵接,从而被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
[0115]如以上那样,第二释放机构200B具备两个位置的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作为在推压位置201A与支承框架201抵接并定位的抵接部。另外,具备两个位置的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作为在分离位置201B与支承框架201抵接并定位的定位部。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第一定位部)以向与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方向(向上)相反的方向(向下)的方式与支承框架201抵接。另外,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 (第二定位部)以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方向(向下)相反的方向(向上)的方式与支承框架201抵接。这样,在推压位置201A与分离位置201B的任意一个位置,均使多个抵接部与支承框架201抵接进行定位,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定位。
[0116]另外,在本例中,虽然省略图示以及说明,但不仅在上述的两个位置,在其他位置也另外设有用于反抗拉伸螺旋弹簧212、222、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对支承框架201进行定位的抵接部。即,设置在推压位置201A从下侧对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前方侧的边缘抵接的抵接部、以及在分离位置201B从下侧进行抵接的抵接部。这样,优选用于定位的抵接部至少设置三个位置,如果可能,则设置四个位置以上。
[0117][基准位置检测部]
[0118]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5?图17,对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5是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包含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旋转机构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的说明图。
[0119]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用于检测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成为控制的基准的旋转角度位置亦即基准位置。如根据图15所明确的那样,复合齿轮130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架设于固定侧单元80的单元外壳88的外壳主体板88a以及外壳罩88b的支轴89支承。在复合齿轮130中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圆筒部131a。在圆筒部131a的圆形外周面,以能够向正反方向旋转的状态同轴地安装有检测标志板15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图16以箭头CW示出的旋转方向作为“第一旋转方向CW”,将以箭头CCW示出的旋转方向作为“第二旋转方向CCW”。
[0120]检测标志板151具备圆环状主体部152、形成于其圆形外周面的抵接用突起153以及作为检测用突起的标志154。抵接用突起153是从圆环状主体部152的圆形外周面向外侧突出为梯形形状的恒定厚度的板状突起。标志154是从圆环状主体部152的圆形外周面向外侧以大致恒定宽度突出的恒定厚度的板状部件。标志154相对于抵接用突起153,配置在圆环状主体部152的直径方向的大致相反的一侧的部位。
[0121]标志154的第一旋转方向CW侧的边缘155是向圆环状主体部152的径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边缘。在检测用标志板151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弹簧挂孔156。在弹簧挂孔156卡合有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160的一端。拉伸螺旋弹簧160的另一端与单元外壳88中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部位(未图示)卡合。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160,检测标志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