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38553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所述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相对壳体倾斜的光学部件的一端部相对插入在形成于壳体沿一方向延伸的凹部的一端部的第一工序,以及在保持该光学部件的一端部向该凹部的插入状态的同时,直到该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插入该凹部的另一端部为止,以该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为中心使该光学部件相对旋转的第二工序。
【专利说明】
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日本专利第529387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打印头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插入工序,将在与形成有沿一方向延伸的贯通孔的壳体的所述一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相对的所述贯通孔的内表面的间隔扩展,从而将光学部件(透镜阵列)插入该贯通孔。

【发明内容】

[0003]在此,在将光学部件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壳体的凹部的情况下,当由于凹部或光学部件的尺寸误差(制造上的尺寸偏差)或相对于光学部件的凹部的位置偏离等导致光学部件的两端部的一方的端部卡在凹部的缘部等时,会发生不能将整个光学部件插入凹部的插入不良。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将光学部件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壳体的凹部的情况相比,抑制将光学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时的插入不良。
[000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第一工序,将相对壳体倾斜的光学部件的一端部相对插入形成于壳体沿一方向延伸的凹部的一端部;以及第二工序,在保持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向所述凹部的插入状态的同时,直到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插入所述凹部的另一端部为止,以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为中心使所述光学部件相对旋转。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使用在沿所述凹部的所述一方向的边缘部的至少所述一端部形成有倒角的壳体。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上述制造方法在所述第一工序之前包括扩展工序,所述扩展工序以使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相对的所述凹部的内表面的间隔在整个所述一方向上长于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扩展所述凹部。
[0008]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上述制造方法包括按压工序,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凹部内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至少两端部接触而将所述光学部件沿其插入方向相对所述壳体定位,所述按压工序为: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将所述光学部件按压于所述定位部。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上述光学装置具备: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保持形成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凹部的壳体;以及插入机构,所述插入机构以相对所述壳体倾斜的状态支撑光学部件而将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相对插入所述凹部的一端部,并在保持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向所述凹部的插入状态的同时,以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为中心使所述光学部件相对旋转从而将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插入所述凹部的另一端部。
[0010]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上述光学装置具备扩展机构,该扩展机构以使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相对的所述凹部的内表面的间隔在整个所述一方向上长于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扩展所述凹部。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上述光学装置具备按压机构,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凹部内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至少两端部接触而将所述光学部件沿其插入方向相对所述壳体定位,所述按压机构将所述光学部件按压于所述定位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3]根据上述第一方案,与将光学部件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壳体的凹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将光学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时的插入不良。
[0014]根据上述第二方案,与使用未形成有倒角的壳体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将光学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时的插入不良。
[0015]根据上述第三方案,与将光学部件插入凹部处于未被扩展状态的壳体的凹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将光学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时的插入不良。
[0016]根据上述第四方案,与在第二工序使光学部件旋转而将其按压于定位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光学部件与定位部形成非接触。
[0017]根据上述第五方案,与将光学部件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壳体的凹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将光学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时的插入不良。
[0018]根据上述第六方案,与将光学部件插入凹部处于未被扩展状态的壳体的凹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将光学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时的插入不良。
[0019]根据上述第七方案,与以插入机构使光学部件旋转而将其按压于定位部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光学部件与定位部形成非接触。
【附图说明】
[0020]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21]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2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3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头的结构的平面图;
[0024]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
[0025]图5是图3的5-5线剖面图;
[0026]图6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头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7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机构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8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持机构的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0029]图9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卡盘的结构的侧面图;
[0030]图10是示出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头的壳体扩展而插入透镜阵列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1]图11是示出使透镜阵列相对于壳体呈倾斜状态的说明图。
[0032]图12是示出将透镜阵列的纵向一端部插入壳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3]图13是示出将透镜阵列的纵向两端部插入壳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4]图14是示出将透镜阵列按压于底板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5]图15是示出对整个壳体和透镜阵列涂布粘合剂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6]图16是示出将印刷配线基板安装于壳体的基板安装工序的说明图。
[0037]图17是示出扩展机构的变形例的正面图。
[0038]图18是示出扩展机构的变形例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基于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例进行说明。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0、打印头20 (光学装置的一例)、打印头20的制造装置50以及打印头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04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X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及-Z方向为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X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及Z方向(-Z方向)相互交叉(具体而言,正交)。并且,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所以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0041]另外,图中的“〇”中记载有“ X ”的符号表示从纸面向里的箭头。图中的“〇”中记载有“.”的符号表示从纸面向外的箭头。
[0042]<图像形成装置10 >
[0043]图1中示出具有作为曝光装置的打印头20的图像形成装置10。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包括可旋转地设置的圆筒状感光体11、充电辊12、打印头20、显影器14、转印辊16以及清洁刮板18。
[0044]充电辊12被从电源(未示出)施加电压,通过与感光体11的电位差对感光体11的外周表面充电。打印头20基于图像信息使感光体11的外周表面曝光。由此,在感光体1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潜像。然后,显影器14利用色调剂(未示出)将潜像显影,从而在感光体1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0045]利用感光体11与转印辊16的电位差将感光体11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而且,利用定影装置(未示出)将记录纸张P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另一方面,利用清洁刮板18将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11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去除。
[0046]<打印头 20 >
[0047]如图2所示,打印头20包括作为基板的印刷配线基板24、透镜阵列26 (光学部件的一例)、以及安装有印刷配线基板24和透镜阵列26的壳体28。
[0048][印刷配线基板]
[0049]如图2所示,印刷配线基板24形成为长方形,其中,X方向设为横向,Y方向设为纵向,Z方向设为厚度方向。而且,在印刷配线基板24的Z方向侧的表面上,以交错的方式安装有多个作为发光元件的LED (发光二极管)阵列22 (发光二极管阵列)。
[0050]在LED阵列22的Z方向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以直线状配置的多个(例如128个)发光二极管(LED)。并且,在印刷配线基板24的-Z方向侧的表面上,安装有用于控制LED阵列22的发光的电子元件23 (见图4 (B))。在此,将印刷配线基板24的X方向的宽度设为L2o
[0051]另外,图中所示的LED阵列22以与实际数量不同的数量示出。
[0052][透镜阵列26]
[0053]如图2所示,透镜阵列26形成为长方体状,其中,X方向设为横向,Y方向设为纵向,Z方向设为高度方向。而且,在透镜阵列26上,从各LED阵列22的发光点(未示出)发射的光各自透射的多个棒状透镜27交错配置。由此,从LED阵列22的发光点发射而透射棒状透镜27的光成像于感光体11 (见图1)。在此,将透镜阵列26的X方向的宽度设为LI ( < L2) ο
[0054]另外,在图中所示的透镜阵列26中,以比实际数量少的数量示出棒状透镜27。并且,在图2中,为了清楚地示出棒状透镜27,相对于图3所示的棒状透镜27以减少的数量示出。
[0055][壳体]
[0056]壳体28由树脂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形成,如图2所示,设成外形沿Y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另外,在壳体28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向Y方向侧突出的长方体状的突出部35。而且,在外壳28的-Y方向端部,形成有向-Y方向侧突出的长方体状的突出部36。突出部35和突出部36用于将打印头20定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0。
[0057]在壳体28上形成有孔30 (空间),该孔30在Y方向(一方向的一例)延伸,并且在Y方向中心侧在Z方向上贯通。另外,孔30在Y方向两端部由于后述的底板部31未贯通(见图5 (A),其示出在壳体28的Y方向端部的截面)。
[0058]如图4(A)所示,该孔30具有凹部30A、凹部30C以及空间部30B,其中,凹部30A在Z方向开口,凹部30C在-Z方向开口,空间部30B在Y方向中心侧连接凹部30A和凹部30C。
[0059]如图4(B)所示,凹部30A用作供透镜阵列26插入的插入部。凹槽30C用作供印刷配线基板24插入的插入部。
[0060]另外,形成壳体28上的凹部30A的周缘的部位成为保持透镜阵列26的透镜保持部28A。此外,形成壳体28上的凹部30C的周缘的部位成为保持印刷配线基板24的基板保持部28B。
[0061]凹部30A在Y方向中心部在X方向上的间隔为Wl。S卩,在凹部30A,在X方向上相对的壳体28的孔30的内表面28C、28D在Y方向中心部的间隔为Wl。另外,间隔Wl短于透镜阵列26的X方向的宽度LI。这是因为壳体28由树脂制成,且在Y方向上长,使得壳体28在Y方向中心部内表面28C、28D接近的方向挠曲。
[0062]另外,如图2和图5所示,在凹部30A的Y方向端部和-Y方向端部上的_Z方向侦牝形成有底板部31 (定位部的一例)。底板部31与插入到凹部30A内的透镜阵列26 (见图2)的底面(-Z方向侧的表面)接触,从而将透镜阵列26在其插入方向(-Z方向)定位。另外,形成有底板部31的区域为来自LED阵列22的光照射不到的区域,或即使被来自LED阵列22的光照射到也不用作打印头20的曝光区域的区域。另外,由于壳体28的-Y方向端部与壳体28的Y方向端部为同样的结构,所以在图5中只示出壳体28的Y方向端部的截面,未示出-Y方向端部。
[0063]另外,在凹部30A的Y方向中心部上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沿X方向向内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29A(定位部的一例)。一对突出部29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为平坦,且与底板部31配置在同一平面。一对突出部29A与插入到凹部30A内的透镜阵列26(见图2)的底面(-Z方向侧的表面)接触,从而将透镜阵列26在其插入方向(-Z方向)定位。
[0064]空间部30B连续地形成在凹部30A的-Z方向侧。空间部30B的Z方向侧的一部分朝向-z方向,其X方向的内表面的间隔逐渐增大。而且,在空间部30B的-Z方向端部连续形成有凹部30C。另外,空间部30B的-Z方向侧上的壳体28的内表面的间隔为W2( >Wl) ο
[0065]凹部30C在Z方向侧在X方向的内表面的间隔为W3( >W2)。S卩,在凹部30C,在X方向相对的壳体28的内表面28E、28F的间隔为W3。另外,间隔W3比印刷配线基板24(见图2)的X方向的宽度L2稍长。并且,在凹部30C的一 Z方向侧,在壳体28的内表面形成有锥面28G,以便于插入印刷配线基板24,该内表面的间隔比间隙W3宽(长)。
[0066]在凹部30C的Z方向端部,以相当于W3 — W2的尺寸的宽度形成有阶梯部29B。阶梯部29B的一 Z方向侧形成为平坦面。由此,使插入在凹部30C内的印刷配线基板24 (见图2)与阶梯部29B接触而被定位。
[0067]如图3和图5所示,凹部30A的Y方向端部和一 Y方向侧端部(配置有底板部31的部分)在X方向上被扩宽,从而在X方向相对的内表面的间隔成为W4。间隔W4的尺寸例如大于间隔W2(见图4(A))的尺寸,且小于间隔W3(见图4(A))的尺寸。在该凹部30A的扩宽的部位填充对壳体28与透镜阵列26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剂F。密封剂F例如使用硅酮树脂。
[0068]另外,在透镜保持部28A形成有填充部34,在该填充部34中填充有将透镜阵列26固定于透镜保持部28A的粘合剂S。填充部34形成为锥状。并且,例如在透镜保持部28A的Y方向侧形成四处填充部34,在透镜保持部28A的一 Y方向侧形成四处填充部34。
[0069]如图3和图4(A)所示,在沿凹部30A的Y方向的边缘部形成有倒角37。另外,倒角37为该缘部上的间隔Wl的部分(不包括间隔W4的部分),且形成在未形成有填充部34的部分。
[0070]如图4(B)所示,在将透镜阵列26和印刷配线基板24安装在外壳28上的状态下,透镜阵列26与印刷配线基板24的LED阵列22形成为相对结构。
[0071]<打印头制造装置>
[0072]图6示出制造打印头20的打印头制造装置50 (制造装置的一例)。如图6所示,打印头制造装置50包括保持机构51和插入机构80,其中,保持机构51用于保持壳体28,插入机构80用于将打印头20插入由保持机构51保持的壳体28。
[0073]此外,打印头制造装置50包括操作按钮(未示出)和控制部(未示出),操作按钮用于操作保持机构51和插入机构80的各部。而且,控制部基于这些操作按钮的操作来控制打印头制造装置50的各部的动作。
[0074][保持机构51]
[0075]在图7中示出保持机构51的具体结构。在图7中,将保持机构51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后述的歧管58A、58B相对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后述的定位块57A、57B与可动部64A相对的方向设为Y方向。S卩,在保持机构51中,沿着保持壳体28时的壳体28的横向的方向为X方向,沿着纵向的方向为Y方向,竖直方向为Z方向。另外,在图6中,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保持机构51。
[0076]保持机构51例如包括成为基部的基座52、载置壳体28的载置台54、对壳体28进行定位的壳体定位部56、以及通过抽吸使壳体28的内表面的间隔在壳体28的横向上扩展的抽吸部58 (扩展机构的一例)。
[0077]载置台54通过螺栓固定在基座52上,在载置台54的上部,形成有与透镜保持部28A、基板保持部28B的尺寸相匹配的槽部(未示出)。由此,当将壳体28载置在载置台54上时,可将透镜保持部28A、基板保持部28B两者中任意一个放在上面。并且,在载置台54的上表面,安装有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定位销55A、55B、55C、55D,以及长方体状的定位块 57A、57B0
[0078]定位销55A、55B在载置台54上的一 Y方向侧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定位销55C、5?在载置台54上的Y方向侧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无论是定位销55A与定位销55B的间隔还是定位销55C与定位销55D的间隔都与壳体28的X方向的宽度的尺寸大致相同。
[0079]定位块57A、57B在载置台54上比定位销55A、55B更靠一 Y方向侧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定位块57A、57B的间隔与突出部36的X方向的宽度的尺寸(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在比载置台54更靠Y方向侧,设置有气缸64,在该气缸64中,形成有以Y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可动部64A,并且该气缸64可在Y方向、一 Y方向上移动。此外,在比载置台54更靠一 X方向侧,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两处按压部62。
[0080]壳体定位部56构成为包括:定位销55A、55B、55C、55D ;定位块57A、57B ;按压印刷配线基板24的按压部62 ;以及气缸64。
[0081]如图8所示,按压部62包括:支撑部72A、72B ;由支撑部72A、72B支撑的轴部74 ;可动块76 ;以及固定于可动块76的按压部件78。
[0082]支撑部72A、72B与可动块76的尺寸相匹配地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固定在基座52上。另外,在支撑部72A、72B上形成有在Y方向上贯通并供轴部74插入的贯通孔73。而且,轴部74插入贯通孔73中,并以Y方向为轴向支撑于支撑部72A、72B。
[0083]可动块76在-Y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状,该可动块76包括沿X方向延伸供轴部74连接的连接部76A和在连接部76A的X方向端部直立于Z方向的安装部76B,且连接部76A与安装部76B —体形成。而且,可动块76可以轴部74为中心,在X-Z面内呈圆弧状移动。另外,使用螺钉77将按压部件78的-X方向侧的端部固定在安装部76B的上表面。
[0084]按压部件78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的X方向侧的端部在X-Z面观察时呈被弯曲成曲柄状的形状。而且,在按压部件78的X方向侧的前端部78A向-Z方向侧按压印刷配线基板24。
[0085]如图7所示,抽吸部58 (扩展机构的一例)构成为包括:具有电磁阀(未示出)的歧管58A、58B ;从歧管58A、58B抽吸空气的抽吸栗(未示出);以及多个抽吸垫部件59。
[0086]歧管58A、58B隔着壳体28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对置。另外,歧管58A、58B被安装在自动载物台(未示出)上,且在X方向上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或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另夕卜,例如将歧管58A、58B各自的流路分为三个分支,各自的三个抽吸垫部件59分别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
[0087]抽吸垫部件59包括管状部59A和橡胶制抽吸垫59B,管状部59A分别从歧管58A、58B朝向壳体28在X方向或-X方向上突出,抽吸垫59B安装在各管状部59A的壳体28侧。另外,多个抽吸垫构件59仅配置在与壳体28的Y方向中心部分相对的位置,而不设置在与壳体28的Y方向端部和-Y方向端部相对的位置。
[0088][插入机构80]
[0089]如图6所示,插入机构80包括卡盘82、83 (夹持装置)和接触部84 (按压机构的一例),卡盘82、83分别夹持透镜阵列26上的纵向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接触部84与被卡盘82,83夹持的透镜阵列26的上表面(Z方向的面)接触。
[0090]另外,插入机构80包括圆柱体86、第一固定部91、以及第二固定部92,接触部84经由杆86B固定在圆柱体86上,圆柱体86和卡盘82、83固定在第一固定部91上,第一固定部91固定在第二固定部92上。
[0091]另外,插入机构80还包括支撑体94、移动机构96、以及升降装置98,支撑体94可移动地支撑第二固定部92,移动机构96使第二固定部92相对于支撑体94移动,升降装置98使支撑体94在上下方向上升降。
[0092]第I固定部91形成为板状,在Y方向上具有长度,并且在Z方向上具有厚度。第二固定部分92也形成为板状,在X方向上具有厚度。该第2固定部92在第I固定部91的X方向侧被固定在第I固定部91上。
[0093]如图9所示,卡盘82、83各自具有主体部82A、从主体部82A向下方(-Z方向)突出的一对可动部件82B、以及固定在可动部件82B上的爪部82C。另外,由于卡盘82和卡盘83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在图9中仅示出了卡盘82,未示出卡盘83。
[0094]如图6所示,卡盘82的主体部82A的上端部(Z方向端部)固定在第一固定部91的-Y方向端部。卡盘83的主体部82A的上端部(Z方向端部)固定在第一固定部91的Y方向端部。
[0095]如图9所示,卡盘82、83的一对可动部件82B在X方向上并排配置。该一对可动部件82B通过主体部82A的驱动部(未示出)的驱动,在X方向上打开和关闭。即,一对可动部件82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及相互离开的方向(见箭头A方向)移动。
[0096]爪部82C固定于各可动部件82B。卡盘82、83通过可动部件82B的关闭操作,用爪部82C分别夹持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和另一端部(-Y方向端部)。
[0097]接触部84形成为板状,在Y方向上具有长度,并且在X方向上具有厚度。接触部分84具有形成为平面的接触面84A,该接触面84A与透镜阵列26的上表面(Z方向侧的表面)接触。通过使透镜阵列26的上表面与接触面84A接触,使透镜阵列26以预定的姿态定位于接触部84。
[0098]接触部84的X方向的厚度小于透镜阵列26的X方向宽度。由此,当卡盘82、83用爪部82C夹持透镜阵列26时,爪部82C与接触部84不会干扰。另外,在比卡盘82、83夹持透镜阵列26的部分更靠纵向中心侧,接触部84的X方向厚度也可以大于透镜阵列26的X方向宽度。
[0099]圆柱体86由空气压力等驱动,且如图6所示,具有主体部86A和杆86B。圆柱体86的主体部86A的上端部(Z方向端部)固定在第一固定部91的Y方向中心部(纵向中心部)。杆86B固定在接触部84的上部。通过该杆86B进行伸缩,可在上下方向(_Z,Z方向)上独立地移动接触部84。S卩,通过杆86B的伸缩,接触部84可在上下方向(_Z,Z方向)上与卡盘82、83的爪部82C分开地移动。
[0100]支撑体94形成为板状,在X方向上具有厚度。支撑94具有引导件94A (引导部),该引导件94A以卡盘82的爪部82C为中心,在使卡盘83的爪部82C在预定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方向上对第二固定部92进行引导。支撑体94经由引导件94A可移动支撑第二固定部92。引导件94A例如由沿旋转方向形成的一对长孔构成,通过将形成于第二固定部92的销92A分别插入该一对长孔来使第二固定部92支撑于支撑体94。另外,引导件94A也可为其他结构。
[0101]移动机构96通过驱动部(未示出)的驱动力,沿引导件94A移动第二固定部92。具体而言,移动机构96使第二固定部92从销92A抵接引导件94A的上侧的缘部的倾斜位置(以双点划线示出的销92A的位置)移动到销92A抵接引导件94A的下侧的缘部的水平位置(以实线示出的销92A的位置)。
[0102]在第二固定部92位于倾斜位置的状态下,透镜阵列26相对于壳体28呈倾斜状态(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呈透镜阵列26的-Y方向端部相对于Y方向端部降低的状态。
[0103]另外,在第二固定部92位于水平位置的状态下,透镜阵列26呈水平状态(纵向沿水平方向的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另外,在倾斜位置和水平位置,透镜阵列26的-Y方向端部的高度(Z方向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0104]支撑体94经由可动部98A固定于升降装置98,通过升降装置98进行升降。
[0105]<打印头20的制造方法>
[0106]打印头20的制造方法包括将透镜阵列26安装在壳体28的透镜安装工序和将印刷配线基板24安装在壳体28的基板安装工序。
[0107][透镜安装工序]
[0108]透镜安装工序包括定位工序、扩展工序、透镜插入工序、以及透镜粘接工序。
[0109](定位工序)
[0110]在定位工序中,如图7所示,将壳体28载置于保持机构51的载置台54上。具体而言,将壳体28插入定位销55A和定位销55B之间,以及定位销55C和定位销5?之间。由此,将壳体28在X方向上定位。另外,在图7中,将壳体28的基板保持部28B侧示为Z方向侧,但在此,设定为透镜保持部28A配置于Z方向侧。另外,壳体28的Z方向的定位通过操作者将壳体28按压至载置台54来进行。
[0111]接着,在载置台54上,将壳体28的突出部36插入定位块57A和定位块57B之间。并且,使可动部64A向-Y方向移动而与突出部35接触。由此,壳体28的不含突出部36的-Y方向端面按压至定位块57A、57B的Y方向侧的侧面,从而使壳体28在Y方向上被定位。另外,当将透镜保持部28A配置在Z方向侧时,不使用按压部62。
[0112]在此,如上所述,壳体28在Y方向中心部内表面28C、28D接近的方向挠曲(见图1O (A))。S卩,在壳体28中,Y方向的中心部上的X方向侧的部位与-X方向侧的部位向孔30的内侧靠近。由此,在壳体28中,Y方向的中心部上的孔30的X方向的宽度(间隔)比透镜阵列26 (见图2)的X方向的宽度窄。
[0113](扩展工序)
[0114]如图10(A)所示,在扩展工序中,使歧管58A、58B (见图7)靠近壳体28,并将多个抽吸垫59B按压至壳体28上的透镜保持部28A或其附近的X方向的两个侧面。然后,当操作者按下抽吸开始按钮(未示出)时,控制部(未示出)使抽吸栗(未示出)操作,从而开始经由抽吸垫59B的抽吸。另外,控制部使歧管58A、58B各自向分离的方向移动。
[0115]由此,如图10⑶所示,壳体28的凹部30A在整个Y方向上被扩展。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具体而言,至少在凹部30A中的设为间隔Wl的部分(不包括底板部31所形成的部分)被扩展。由此,在X方向上相对的内表面28C、28D的Y方向的中心部的间隔在孔30的一方开口端侧(透镜保持部28A侧)被扩展至间隔W5。
[0116]间隔W5长于在凹部30A的Y方向的中心部的间隔Wl (见图4 (A))和透镜阵列26 (见图2)的X方向的宽度LI。另外,使用限制歧管58A、58B的移动的止动件(未示出)来对间隔W5进行管理,例如相对于宽度LI (见图2),分别向X方向和-X方向每隔0.5 [毫米]进行加宽。
[0117](透镜插入工序)
[0118]透镜插入工序是将在扩展工序中向处于被扩展状态中的凹部30A中插入透镜阵列26的工序。具体而言,透镜插入工序包括夹持工序、一端部插入工序、另一端部插入工序、以及按压工序。
[0119](夹持工序)
[0120]如图6所示,在夹持工序中,使接触部84的接触面84A与透镜阵列26的上表面接触,在该状态下,用卡盘82、83的爪部82C分别夹持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和另一端部(-Y方向端)。此时,第二固定部92位于水平位置,且透镜阵列26处于水平状态(纵向呈沿水平方向的状态)。
[0121](—端部插入工序)
[0122]在一端部插入工序中,移动机构96使第二固定部92向倾斜位置移动,如图11 (A)(B)所示,使透镜阵列26相对于壳体28倾斜。具体而言,呈透镜阵列26的-Y方向端部相对于Y方向端部降低的状态。
[0123]接着,通过升降装置98使支撑体94下降。由此,如图12(A)、12 (B)所示,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插入形成于壳体28的凹部30A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
[0124](另一端部插入工序)
[0125]在另一端插入工序中,移动机构96将第二固定部92从倾斜位置移动至水平位置。由此,如图13(A)所示,在保持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被插入凹部30A的插入状态的同时,直到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的另一端部(Y方向端部)插入凹部30A的另一端部为止,使透镜阵列26以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为中心相对旋转。
[0126]在另一端插入工序中,在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的另一端部(Y方向端部)插入凹部30A的另一端部后,当操作者按下抽吸结束按钮(未示出)时,控制部(未示出)停止抽吸栗(未示出)的工作,从而结束经由抽吸垫59B的抽吸。然后,歧管58A、58B(见图7)离开壳体28。由此,如图13 (B)所示,透镜阵列26被透镜保持部28A夹持。
[0127]然后,卡盘82、83经由爪部82c对透镜阵列26的夹持被解除。
[0128](按压工序)
[0129]在按压工序中,拉长圆柱体86的杆86B。由此,如图14⑷、14(B)所示,接触部84向下方(-Z方向)移动,从而将透镜阵列26按压至壳体28的一对突出部29A和底板部31。由此,透镜阵列26在其插入方向定位。
[0130](透镜粘接工序)
[0131]如图15所示,在透镜粘接工序中,通过操作者将粘合剂S填入填充部34 (见图3),对整个壳体28和透镜阵列26涂布粘合剂S。另外,粘合剂S例如是受紫外线照射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丙烯酸类粘合剂。
[0132]接着,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未示出)对涂布于整个壳体28和透镜阵列26的粘合剂S进行紫外线照射,固化粘合剂S,从而使壳体28与透镜阵列26粘接。
[0133]粘合剂S固化后,通过以覆盖粘合剂S并遍及整个透镜阵列26和壳体28的方式将密封剂F(见图3和图5(B))涂布在透镜阵列26的周围(沿周边部),对透镜阵列26与壳体28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0134]另外,在结束透镜粘接工序之后,在如图7所示的保持机构51中,使可动部64A向Y方向移动,从而从载置台54上取出壳体28。
[0135][基板安装工序]
[0136]基板安装工序与透镜安装工序同样,包括定位工序、扩展工序、基板插入工序、以及基板粘接工序。
[0137](定位工序)
[0138]如图7所示,在定位工序中,将壳体28的基板保持部28B作为上侧(使壳体28上下颠倒),并将壳体28载置在载置台54上。壳体28由定位销55A、55B、55C、5?在X方向上被定位。然后,通过使可动部64A向-Y方向移动,在Y方向上定位壳体28。另外,壳体28的Z方向的定位通过操作者将壳体28按压至载置台54来进行。
[0139](扩展工序)
[0140]在扩展工序中,使歧管58A、58B靠近壳体28,并将多个抽吸垫59B按压至透镜保持部28A的X方向的两个侧面。然后,当操作者按下抽吸开始按钮(未示出)时,控制部(未示出)使抽吸栗(未示出)工作,从而开始经由抽吸垫59B的抽吸。
[0141]由此,如图16(A)所示,壳体28的在X方向上相对的内表面28E、28F的间隔在孔30的另一开口端侧(基板保持部28B侧)被扩展。
[0142](基板插入工序)
[0143]如图16㈧所示,在基板插入工序中,以使透镜阵列26与LED阵列22相对的方式,将印刷配线基板24从另一开口端侧(基板保持部28B侧)插入孔30。
[0144]此后,如图8所示,当使可动块76倒向X方向侧(跟前侧)时,按压部件78的前端部78A按压印刷配线基板24的上表面(Y方向上的两端部)。由此,可抑制印刷配线基板24向Z方向翘曲和在Z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从而在Z方向上定位印刷配线基板24。
[0145]接着,在打印头制造装置50中,当操作者按下抽吸结束按钮(未示出)时,控制部(未示出)停止抽吸栗(未示出)的工作,从而结束经由抽吸垫59B的抽吸。然后,歧管58A、58B离开壳体28。由此,如图16 (B)所示,印刷配线基板24被基板保持部28B夹持。
[0146](透镜粘接工序)
[0147]在透镜粘接工序中,操作者对整个壳体28和印刷配线基板24局部地(以预定的间隔)涂布粘合剂S。
[0148]接着,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未示出)对涂布于整个壳体28和印刷配线基板24的粘合剂S进行紫外线照射,固化粘合剂S,从而使壳体28与印刷配线基板24粘接。另外,粘合剂S固化后,通过以覆盖粘合剂S并遍及整个印刷配线基板24和壳体28的方式将密封剂F(见图3)涂布在印刷配线基板24的周围(沿周边部),对印刷配线基板24与壳体28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0149]另外,在结束基板粘接工序之后,在打印头制造装置50中,将可动部64A向Y方向移动,从而从载置台54上取出壳体28。通过实施以上工序,制造出打印头20。另外,在制造出的打印头20中,孔30由透镜阵列26和印刷配线基板24封闭,且壳体28内部由密封剂F形成封闭空间。如上所述,制造出打印头20。
[0150]<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用>
[015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先插入形成于壳体28的凹部30A,再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的另一端部(Y方向端部)插入(参照一端部插入工序、另一端插入工序)。
[0152]因此,与将透镜阵列26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凹部30A中的情况不同,插入透镜阵列26的一侧的一端部只要相对于凹部30A未发生位置偏离,即可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中。即,与将透镜阵列26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凹部30A中的情况不同,可不必使透镜阵列26的两端部与凹部30A对准位置。
[0153]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与将透镜阵列26的两端部同时插入凹部30A中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中时的插入不良。
[0154]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A)所示,在沿凹部30A的Y方向的边缘部形成有倒角37。因此,当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时,即使透镜阵列26相对于凹部30A向_X、X方向的任一方向发生偏离,透镜阵列26也会被倒角37引导至凹部30A。另外,透镜阵列26的纵向端部不容易钩挂到凹部30A的边缘部分。
[0155]由此,与使用未形成有倒角37的壳体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中时的插入不良。另外,由于透镜阵列26不容易卡在凹部30A的边缘,所以可抑制透镜阵列26刮到壳体28而产生尘埃。
[0156]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凹部30A处于被扩展的状态下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因此,与在凹部30A处于未被扩展的状态下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中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中时的插入不良。另外,由于透镜阵列26不容易碰到凹部30A的边缘部分,所以可抑制透镜阵列26刮到壳体28而产生尘埃。
[0157]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接触部84将被插入凹部30A的透镜阵列26按压至壳体28的底板部31 (参照按压工序)。由此,透镜阵列26在其插入方向被定位。这样,在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的两端部插入凹部30A中后,在插入工序之外按压透镜阵列26。因此,与在另一端部的插入工序中使透镜阵列26旋转而按压至底板部31的情况相比,透镜阵列26相对于底板31不会成为非接触状态。因此,可抑制透镜阵列26在其插入方向上相对于壳体28发生位置偏离。
[0158]<扩展机构的变形例>
[0159]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使凹部30A向X方向扩展的扩展机构,使用了抽吸部58,但不限于此。作为扩展机构,例如也可以为如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扩展部200。
[0160]如图17所示,扩展部200例如配置在形成于载置台54的空间部54A。该扩展部200包括圆柱体210和一对爪部220。圆柱体210包括主体部212和从主体部212向侧方(-Y方向)突出的一对可动部件214。如图18所示,一对可动部件214在X方向上并排配置。该一对可动部件214通过主体部212的驱动部(未示出)的驱动,在X方向上打开和关闭。即,一对可动部件21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或相互离开的方向(见箭头B的方向)移动。
[0161]爪部220以从各可动部件214向上方(Z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可动部件214。 具体而言,爪部220配置在载置于载置台54状态下的壳体28的内表面28E、28F之间。而且,在扩展部200中,通过可动部件214的打开操作,利用爪部220将壳体28的内表面28E、 28F分别向-X方向和X方向按压来进行扩展。
[0162]〈其他变形例〉
[016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透镜阵列26相对于处于由保持机构51保持的状态下的壳体28移动,从而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保持透镜阵列 26的状态下移动壳体28从而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因此,只要将透镜阵列26的一端部相对地插入壳体28,并且以透镜阵列26的一端部为中心使透镜阵列26相对地旋转,从而将透镜阵列26的另一端部插入壳体28即可。
[0164]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插入形成于壳体28的凹部30A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一端部插入工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插入凹部30A的纵向中心部后,再将透镜阵列26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移动至凹部30A的纵向一端部(-Y方向端部)。
[0165]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凹部30A处于被扩展的状态下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 30A,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凹部30A处于未被扩展的状态下将透镜阵列26插入凹部30A。
[0166]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沿凹部30A的Y方向的边缘部形成有倒角37,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沿凹部30A的Y方向的边缘部不形成倒角37。另外,即使在沿凹部30A的Y方向的边缘部形成有倒角37的情况下,只要在凹部30A的-Y方向端侧(透镜阵列26的-Y 方向端部最初被插入的一侧)形成倒角37即可。
[0167]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定位部的一例,在壳体28上形成有一对突出部29A和底板部31,但作为定位部的一例,也可以只形成一对突出部29A和底板部31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在仅形成一对突出部29A的情况下,也可以壳体28的纵向两端部(形成有底板部31 的部分)形成一对突出部29A。
[0168]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制造对象即光学装置的一例,使用了作为曝光装置的打印头20,但不限于此。作为光学装置的一例,例如,也可以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等读取装置。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例如具有光接收基板,该光接收基板替代安装有打印头20上的发光元件(LED阵列22)的发光基板(印刷配线基板24),并安装有多个光接收元件。另外,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与打印头20同样地包括与光接收元件相对配置的透镜阵列(光学部件的一例)以及安装有光接收基板和透镜阵列的壳体。另外,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具有向读取对象照射光的光源。
[0169]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可在不偏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对如上所述的变形例中的多个进行适当组合。
[0170]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及变形。本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熟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并做出适合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将相对壳体倾斜的光学部件的一端部相对插入形成于壳体沿一方向延伸的凹部的一端部;以及 第二工序,在保持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向所述凹部的插入状态的同时,直到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插入所述凹部的另一端部为止,以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为中心使所述光学部件相对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在沿所述凹部的所述一方向的边缘部的至少所述一端部形成有倒角的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工序之前包括扩展工序,所述扩展工序以使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相对的所述凹部的内表面的间隔在整个所述一方向上长于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扩展所述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按压工序,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凹部内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至少两端部接触而将所述光学部件沿其插入方向相对所述壳体定位,所述按压工序为: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将所述光学部件按压于所述定位部。5.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保持形成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凹部的壳体;以及 插入机构,所述插入机构以相对所述壳体倾斜的状态支撑光学部件而将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相对插入所述凹部的一端部,并在保持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向所述凹部的插入状态的同时,以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为中心使所述光学部件相对旋转从而将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插入所述凹部的另一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扩展机构,所述扩展机构以使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相对的所述凹部的内表面的间隔在整个所述一方向上长于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正交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扩展所述凹部。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按压机构,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凹部内形成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至少两端部接触而将所述光学部件沿其插入方向相对所述壳体定位,所述按压机构将所述光学部件按压于所述定位部。
【文档编号】B41J2/435GK106004076SQ20151048360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8月7日
【发明人】松林诚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