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83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型教具,尤其涉及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
背景技术
酶标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抗体与酶用胶联剂结合为酶标抗原或抗体,此酶标抗体可与固相载体上或组织内相应抗原发生特异反应,并牢固地结合形成仍保持活性的免疫复合物。当加入相应底物时,底物被酶催化而呈现出相应反应颜色,颜色深浅与相应抗原含量成正比。由于此技术是建立在抗原-抗体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的基础上,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免疫学试验技术。双抗体夹心法的方法将已知抗体的抗血清吸附在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内,洗涤一次;加待测抗原,孵育,使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加酶标抗体,孵育,使形成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酶标抗体;加底物,固相上的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若见到有色酶产物产生,则说明待测的抗原与已知抗体是特异的。当老师在讲解双抗体夹心法时,一般只能够借助图片来展示试验原理,或者借用实验来说明,但由于抗体、抗原等都是微观的,实验结果只能是看到有没有变色,并不能够说明其显色原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又能够良好展示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包括开口向上的碗状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的下支撑体、设置在所述下支撑体上端的第一结合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结合体上部的上支撑体,所述下支撑体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部的两个分叉,所述第一结合体为一椭球体,所述上支撑体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下部的两个分叉,所述本体上部设置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滤纸;所述上支撑体、下支撑体的中心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体的几何中心,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结合体可拆式配合连接;设有第二结合体,所述第二结合体与上支撑体、下支撑体不构成连接关系。上述技术方案中,下支撑体代表已知抗体,上支撑体代表与已知抗体相对应的酶联抗体,容纳腔体内的滤纸上吸附有酶代表酶联抗体上的酶,第一结合体代表与已知抗体特异的抗原,第二结合体代表与已知抗体非特异的抗原。由于第一结合体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代表的抗体为特异,所以第一结合体可以连接在下支撑体上,上支撑体能连接在第一结合体上;第二结合体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代表的抗体为非特异,第二结合体的尺寸大于或者小于第一结合体,因此不能与下支撑体、上支撑体都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了方便结合所述上、下支撑体,所述第一结合体设置有两个上结合点和两个下结合点,左右两头各设置有一个结合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支撑体的分叉与所述第一结合体的上结合点相配合,所述下支撑体的分叉与所述第一结合体的下结合点相配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内底部中心设置有磁铁,所述下支撑体底部设置有铁片。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支撑体、下支撑体与所述第一结合体之间可以用卡扣连接或者磁性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I、由于本发明的结构是三维立体结构,能够使观察者清楚地了解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的过程及反应原理,更适用于教学讲解。 2、由于本发明采用拆装结构,能够增加使用者的动手能力,加深记忆,更加深入了解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


图I为实施例一的立体 图2为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体示意 图3为实施例一主视 图4为实施例二主视 图5为实施例三主视图。其中1、外壳;2、下支撑体;3、第一结合体;4、第二结合体;5、上支撑体;6、上结合点;7、下结合点;8、容纳腔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I所示。—种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包括开口向上的碗状外壳I、设置在外壳I底部的下支撑体2、设置在下支撑体2上端的第一结合体3、设置在第一结合体4上部的上支撑体5、与第一结合体3形状相同的第二结合体4,下支撑体5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支撑杆上部的两个分叉,第一结合体3为一椭球体,上支撑体2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下部的两个分叉,本体上部设置有容纳腔体8,容纳腔体8内可放置可替换滤纸,滤纸上可以吸附常用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配套的显色底物可用二苯基联苯胺;根据反应需要也可使用其他酶如碱性磷酸酶、脲酶、β -D-半乳糖苷酶等;上支撑体5、下支撑体2的中心轴分别通过第一结合体3的几何中心。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体3设置有两个上结合点6和两个下结合点7,左右两头各设置有一个结合点,上支撑体5的分叉与第一结合体3的上结合点6相配合,下支撑体2的分叉与第一结合体3的下结合点7相配合,外壳I内底部中心设置有磁铁,下支撑体2底部设置有铁片,下支撑体2吸附在外壳I内底部,上支撑体5、下支撑体2与第一结合体3之间采用卡扣连接。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体5上部有一管状贯通的容纳腔体8,并且两头凸出,在容纳腔体8内放置有吸附有酶的滤纸。本实施例中外壳I代表双抗体夹心法中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下支撑体2代表已知抗体,上支撑体5代表与已知抗体相对应的酶联抗体,容纳腔体8内的滤纸上吸附有酶代表酶联抗体上的酶,第一结合体3代表与已知抗体特异的抗原,第二结合体4代表与已知抗体非特异的抗原。由于第一结合体3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抗体为特异,所以第一结合体3可以连接在下支撑体2上,上支撑体5能连接在第一结合体3上;第二结合体4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抗体为非特异,第二结合体4的尺寸大于或者小于第一结合体,因此不能与下支撑体2、上支撑体5连接。双抗体夹心法的实验过程1、将已知抗体的抗血清吸附在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内,洗涤一次;2、加待测抗原,孵育,使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3、加酶标抗体,孵育,使形成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酶标抗体;4、加底物,固相上的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若见到有色酶产物产生,则说明待测的抗原与已知抗体是特异的,若没有显色反应,则说明待测的抗原与已知抗体是非特异的。 参照附图2、3所示,本实施例对应的实验过程1、将下支撑体2吸在外壳I内底部中间,洗涤一次;2、加第一结合体3,第一结合体3连接下支撑体1,表示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3、将上支撑体5安装在第一结合体3上,形成夹心结构,洗涤一次,上支撑体的滤纸上吸附有酶,代表酶标抗体;4、加入滤纸上酶的底物,见到有色酶产物产生,有显色反应,则说明第一结合体3代表的待测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已知抗体是特异的。若第二步放入的是第二结合体4,由于第二结合体4不能与下支撑体2连接,上支撑体也不能连接,会在洗涤过程中从外壳内排出,因此在加入底物后不能发生显色反应。实施例二 一种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包括开口向上的碗状外壳I、设置在外壳I底部的下支撑体2、设置在下支撑体2上端的第一结合体3、设置在第一结合体3上部的上支撑体5、与第一结合体3形状相同的第二结合体4,下支撑体2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支撑杆上部的两个分叉,第一结合体3为一椭球体,上支撑体5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下部的两个分叉,本体上部设置有容纳腔体8,容纳腔体8内设置有滤纸;上支撑体5、下支撑体2的中心轴分别通过第一结合体3的几何中心。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体3设置有两个上结合点6和两个下结合点7,左右两头各设置有一个结合点,上支撑体5的分叉与第一结合体3的上结合点6相配合,下支撑体2的分叉与第一结合体3的下结合点7相配合,外壳I内底部中心设置有磁铁,下支撑体2底部设置有铁片,下支撑体2吸附在外壳I内底部,上支撑体5、下支撑体2的分叉顶端设置有磁铁,利用磁性吸附在铁质的第一结合体3上。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体5上部有一倒T型管状贯通的容纳腔体,并且三端凸出,一端在上支撑体5顶面,在容纳腔体8内放置有吸附有酶的滤纸。本实施例中外壳I代表双抗体夹心法中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下支撑体2代表已知抗体,上支撑体5代表与已知抗体相对应的酶联抗体,容纳腔体8内的滤纸上吸附有酶代表酶联抗体上的酶,第一结合体3代表与已知抗体特异的抗原,第二结合体4代表与已知抗体非特异的抗原。由于第一结合体3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抗体为特异,所以第一结合体3可以连接在下支撑体2上,上支撑体5能连接在第一结合体3上;第二结合体4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抗体为非特异,第二结合体4的尺寸大于或者小于第一结合体3,因此不能与下支撑体2、上支撑体5连接。实验演示过程中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三一种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包括开口向上的碗状外壳I、设置在外壳I底部的下支撑体2、设置在下支撑体2上端的第一结合体3、设置在第一结合体3上部的上支撑体5、与第一结合体3形状相同的第二结合体4,下支撑体2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支撑杆上部的两个分叉,第一结合体3为一椭球体,上支撑体5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下部的两个分叉,本体上部设置有容纳腔体8,容纳腔体8内设置有滤纸;上支撑体5、下支撑体2的中心轴分别通过第一结合体3的几何中心。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体3设置有两个上结合点6和两个下结合点7,左右两头各设置有一个结合点,上支撑体5的分叉与第一结合体3的上结合点6相配合,下支撑体2的分叉与第一结合体3的下结合点7相配合,外壳I内底部中心设置有磁铁,下支撑体2底部设置有铁片,下支撑体2吸附在外壳内底部,上支撑体5、下支撑体2与第一结合体3之间采用卡扣连接。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体5上部有三个突出并且中空的容纳腔体8,在容纳腔体8内放置有吸附有酶的滤纸。本实施例中外壳I代表双抗体夹心法中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下支撑体2代表已知抗体,上支撑体5代表与已知抗体相对应的酶联抗体,容纳腔体8内的滤纸上吸附有酶代表酶联抗体上的酶,第一结合体3代表与已知抗体特异的抗原,第二结合体4代表与已知抗体非特异的抗原。由于第一结合体3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抗体为特异,所以第一结合体3可以连接在下支撑体2上,上支撑体5能连接在第一结合体3上;第二结合体4代表的抗原与下支撑体2代表的抗体为非特异,第二结合体4的尺寸大于或者小于第一结合体3,因此不能与下支撑体2、上支撑体5连接。实验演示过程中实施例一相同。三维立体结构的模型教具能够使观察者清楚地了解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的原 理,更适用于教学讲解,而拆装结构更有利于使用者加深对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的认知和记忆。
权利要求
1.一种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开口向上的碗状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的下支撑体、设置在所述下支撑体上端的第一结合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结合体上部的上支撑体,所述下支撑体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部的两个分叉,所述第一结合体为一椭球体,所述上支撑体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下部的两个分叉,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滤纸;所述上支撑体、下支撑体的中心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体的几何中心,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结合体可拆式配合连接;设有第二结合体,所述第二结合体与上支撑体、下支撑体不构成连接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体设置有两个上结合点和两个下结合点,左右两头各设置有一个结合点。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体的分叉与所述第一结合体的上结合点相配合,所述下支撑体的分叉与所述第一结合体的下结合点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底部中心设置有磁铁,所述下支撑体底部设置有铁片。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体、下支撑体与所述第一结合体之间用卡扣连接或者磁性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标法-双抗体夹心法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开口向上的碗状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的下支撑体、设置在所述下支撑体上端的第一结合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结合体上部的上支撑体,所述下支撑体包括支撑杆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部的两个分叉,所述第一结合体为一椭球体,所述上支撑体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下部的两个分叉,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滤纸;所述上支撑体、下支撑体的中心轴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体的几何中心,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结合体可拆式配合连接;设有第二结合体,所述第二结合体与上支撑体、下支撑体不构成连接关系。本发明能够使观察者清楚地了解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并且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G09B23/28GK102867452SQ201210385359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
发明者朱越雄, 曹广力 申请人: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