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953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防伪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伪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伪结构。



背景技术:

防伪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很多商品上,其用于甄别商品是否属于假冒和仿冒产品。防伪结构能够粘贴在被标识物品表面,或者被标识物品包装上,或者被标识物品附属物,如商品挂牌、名片以及防伪证卡上,起到防伪作用。

图1为现有的防伪结构的示意图。在该防伪结构中,如图2所示,包括有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防伪层30,基层10,粘结层20和离型层40;离型层40用以保护所述粘结层20;粘结层20可以为不干胶,用以将防伪结构粘贴到被标识物品上起到防伪作用;防伪层30用以提供防伪信息60,防止所述防伪结构被复制或者仿冒。

上述防伪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上述防伪结构的粘结层20受热容易分解,造假者可以通过热作用,在不破坏基层10的情况下,使粘结层20分解,导致防伪层30与被标识物品分离,从而使得防伪结构能够被造假者转移到另外的仿冒物体上,使防伪结构被盗用,失去了其原有的防伪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防伪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伪结构粘结层受热容易分解,导致防伪层与被标识物品分离,从而使得防伪结构能够被造假者转移到另外的仿冒物体上,使防伪结构被盗用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伪结构,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防伪层、基层和粘结层,防伪结构还包括有第二防伪层,第二防伪层位于粘结层和基层之间,且与粘结层粘结。

优选地,第二防伪层包括文字和/或图案。

优选地,第二防伪层包括硅油离型层和防伪信息层,硅油离型层上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且硅油离型层的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一侧与防伪信息层粘结。

优选地,硅油离型层是透明的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脱粘层。

优选地,硅油离型层的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一侧具有着色。

优选地,第一防伪层,第一防伪层设置于基层上方,第一防伪层包括有色纤维和粘合剂,有色纤维在第一防伪层中无序分布,粘合剂用于将有色纤维固定在基层上。

优选地,有色纤维的长度范围为2.5-6mm。

优选地,防伪结构还包括有第三防伪层,第三防伪层设置于第一防伪层上方,第三防伪层包括有用于被读取的标识信息。

优选地,第一防伪层、基层、第二防伪层和粘结层上设置有分离压痕,分离压痕用于在揭起防伪结构时在外力作用下将防伪结构分解。

优选地,防伪结构还包括有离型层,离型层设置于粘结层的下方,用以保护粘结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伪结构,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防伪层、基层和粘结层,防伪结构还包括有第二防伪层,第二防伪层位于粘结层和基层之间,且与粘结层粘结。由于所述第二防伪层设置于所述粘结层和基层之间,并且与粘结层粘结在一起,当造假者通过热作用使粘结层分解,导致防伪结构与被标识物品分离时,所述第二防伪层上的防伪信息将被破坏,从而使得即使造假者将防伪结构转移到另外的仿冒物体上,只要将防伪结构揭起就能够看到第一防伪层已经被破坏,从而确定防伪结构被盗用。因此,上述防伪结构能够实现良好可靠的防伪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防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防伪结构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伪结构的剖面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二防伪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另一种第二防伪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防伪层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5的使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防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防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第三防伪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防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防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防伪结构;

10:基层;

20:粘结层;

30:防伪层;

40:离型层;

31:第一防伪层;

32:第二防伪层;

320:硅油离型层;

321:防伪信息层;

33:第三防伪层;

50:防伪信息;

51:有色纤维;

61:防伪序号码;

62:信息链接二维码;

63:企业信息或者产品主体信息;

70:分离压痕;

80:被标识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伪结构,并给出其实施方式。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伪结构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防伪结构1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防伪层31、基层10和粘结层20,防伪结构1还包括有第二防伪层32,第二防伪层32位于粘结层20和基层10之间,且与粘结层20粘结。粘结层20可以为不干胶层,用于将防伪结构1粘接在被标识物品80上;第二防伪层32用于提供防伪信息50,防止防伪结构1被造假者复制或者冒用。由于第二防伪层32设置于粘结层20和基层10之间,并且与粘结层20粘结在一起,当造假者通过热作用使粘结层20分解,导致防伪结构1与被标识物品80分离时,第二防伪层32上的防伪信息50将被破坏,从而使得即使造假者将防伪结构1转移到另外的仿冒物体上,只要将防伪结构1揭起就能够看到第二防伪层32已经被破坏,从而确定防伪结构1被盗用。因此,第二防伪层32能够提供良好且可靠的防伪效果。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伪结构的第二防伪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第二防伪层32包括文字和/或图案。第二防伪层32上可设置有防伪信息50,防伪信息50可以采用防伪文字、防伪图案或者防伪文字和防伪图案的组合。第二防伪层32上设置的防伪文字的内容,防伪图案所选用的形状、大小及图案等,均可以根据定制防伪结构1的客户的意愿设计。例如,采用防伪文字的第二防伪层32如图4所示。

具体地,第二防伪层32包括硅油离型层320和防伪信息层321,所述硅油离型层320上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且所述硅油离型层320的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一侧与所述防伪信息层321粘结。硅油离型层320用于更好地在第二防伪层32上印制文字和/或图案。硅油离型层320附着在基层10下方,硅油离型层320上可设置有防伪信息50,防伪信息50可以采用防伪文字、防伪图案或者防伪文字和防伪图案的组合。硅油离型层320上设置的防伪文字的内容,防伪图案所选用的形状、大小及图案等,均可以根据定制防伪结构1的客户的意愿设计。同时,硅油离型层320的印制的文字和/或图案及防伪信息层321上的防伪信息50相交,如图5、图6所示。

进一步地,硅油离型层320是透明的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脱粘层。硅油离型层320的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一侧具有着色。在对第二防伪层32进行处理时,首先要在基层10上印刷一遍硅油离型层320,再将防伪信息50印制在硅油离型层320上,防伪信息50为文字或图案,不可为100%的色块;再在印制有防伪信息50的硅油离型层320上面覆盖一层着色,再将防伪信息层321印制有文字和/或图案的一侧与粘结层20粘接。如图7所示,当防伪结构1粘贴在被标识物体上,被造假者揭起的时候,第二防伪层32上印制的文字和/或图案,即第二防伪层32与硅油离型层的防伪信息50两部分有重叠结合的地方,将会被留在原有的被标识物品80上,导致破坏整个图案,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防伪结构1原有的结构。当造假者将防伪结构1转移到另外的仿冒物体上,只要将防伪结构1揭起就能够看到第二防伪层32已经被破坏,从而可以以此为检验该防伪机构是否被盗用的依据,因此,第二防伪层32能够提供良好且可靠的防伪效果。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防伪层31设置于基层10上方,第一防伪层31包括有色纤维51和粘合剂,有色纤维51在第一防伪层31中无序分布,粘合剂用于将有色纤维51固定在基层10上。在处理第一防伪层31时,先在基层10的上表面涂上一层粘合剂,然后将有色纤维51随机粘设到粘合剂中,使得有色纤维51呈不规则的随机分布。例如,在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喷洒等方式,将细短的有色纤维51与纸浆自然随机紧密结合,形成了有色纤维51无序排列的第一防伪层31,并可供印刷等后处理。进一步地,有色纤维51的长度范围为2.5-6mm;粘合剂可以采用白乳胶。采用此种方法设置的第一防伪层31与传统的印刷图案成像有显著的根本区别,其使得造假者不能通过图像处理而复制或者仿冒该防伪结构1,使得第一防伪层31的防伪信息50具有唯一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防伪层31除了可以采用有色纤维51作为防伪信息50外,也可以采用颗粒或碎屑等特征物随机粘设在基层10上作为防伪信息5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防伪层31可以采用有色纤维51随机分布作为防伪信息50,但除上述方式之外,其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满足将特征物随机分布在第一防伪层31中形成防伪信息50的要求的任意特征物。

进一步地,第一防伪层31可设置有不规则撕口,可以对第一防伪层31作预先处理获得不规则撕口,不规则撕口的边纹也可以作为一种防伪信息50,处理并记录不规则撕口的边纹信息,可以使得第一防伪层31的防伪信息50更加难以被复制或者仿冒。

进一步地,第一防伪层31还可以设置有更多的防伪信息50,防伪信息50可以采用防伪文字、防伪图案或者防伪文字和防伪图案的组合。第一防伪层31上设置的防伪文字的内容,防伪图案所选用的形状、大小及图案等,均可以根据定制防伪结构1的客户的意愿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防伪层31上采用的防伪信息50除了可以采用防伪文字和/或防伪图案外,还可以采用下述防伪信息50:第一防伪层31上可设置有防伪数字或者防伪文字、防伪数字、防伪图案等的任意组合。防伪数字的排序则可以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从而起到更好的防伪效果。使用上述三种防伪信息50相结合的方式设置第一防伪层31会使得第一防伪层31起到更好的防伪效果。

具体地,如图9所示,防伪结构1还包括有第三防伪层33,第三防伪层33设置于第一防伪层31上方,第三防伪层33包括有用于被读取的标识信息。第二防伪层32可以直接印制着色在第一防伪层31上,或者选用透明薄膜,再粘合在第一防伪层31上;如图9所示,标识信息可以包括有不同的防伪序号码61,信息链接二维码62,企业信息或者产品主体信息63。同一个防伪结构1中,防伪序号码61和信息链接二维码62中的防伪序号必须一致且唯一。需要提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些需要防水用途的防伪结构1,在其最上层的保护膜必须选用透明薄膜,从而使得第一防伪层31中的有色纤维51分布图直接清晰可见。在防伪结构1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将第三防伪层33的标识信息和第一防伪层31的防伪信息50采集下来,并一一对应存储并备案到互联网或电话网,通过查询计算机防伪识别系统数据库,可以为终端用户和公众提供防伪查询服务。

进一步地,第三防伪层33也可以设置有防伪信息50,防伪信息50可以采用防伪文字、防伪图案或者防伪文字和防伪图案的组合。第三防伪层33上设置的防伪文字的内容,防伪图案所选用的形状、大小及图案等,均可以根据定制防伪结构1的客户的意愿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防伪层33上采用的防伪信息50除了可以采用防伪文字和/或防伪图案外,还可以采用下述防伪信息50:第三防伪层33上可设置有防伪数字或者防伪文字、防伪数字、防伪图案等的任意组合。防伪数字的排序则可以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从而起到更好的防伪效果。使用上述三种防伪信息50相结合的方式设置第三防伪层33会使得第三防伪层33起到更好的防伪效果。

可替代地,第三防伪层33还可以包括有色纤维51和粘合剂,有色纤维51在第三防伪层33中无序分布,粘合剂用于将有色纤维51固定在第一防伪层31上。在处理第三防伪层33时,先在第一防伪层31的上表面涂上一层粘合剂,然后将有色纤维51随机粘设到粘合剂中,使得有色纤维51呈不规则的随机分布。进一步地,有色纤维51的长度范围为2.5-6mm;粘合剂可以采用白乳胶。采用上述第一防伪层31,第二防伪层32和第三防伪层33相结合的方式设置防伪结构1会使得防伪结构1起到更好的防伪效果。

具体地,如图11所示,自上而下的第一防伪层31、基层10、第二防伪层32和粘结层20上设置有分离压痕70,分离压痕70用于在揭起防伪结构1时在外力作用下将防伪结构1分解。即分离压痕70用于在揭起防伪结构1时在粘结层20与被标识物品80的粘结作用力下,将防伪结构1分解破坏撕毁。分离压痕70在整个防伪结构1上,不能完全隔断防伪结构1,分离压痕70是短的不链接的直线或者曲线,否则在使用防伪结构1时,其本身已经破坏或者隔断了整个防伪标签,无法被客户使用。相较于没有分离压痕70的防伪结构1来说,分离压痕70显著的用处是,在粘结层20的作用下,造假者企图转移防伪结构1的过程中,会沿分离压痕70线不同程度的撕毁或破坏防伪结构1标签。

在对防伪结构1进行处理时,可以对防伪结构1作冲压刀线穿透处理,使得整个防伪结构1上形成局部的分离压痕70,当造假者在转移防伪结构1,将防伪结构1揭起,导致防伪结构1与被标识物品80分离时,整体防伪结构1在外力和粘合力作用下通过分离压痕70分解,从而破坏了防伪结构1,因此使得防伪结构1能够实现良好可靠的防伪效果。

具体地,如图12所示,防伪结构1还包括有离型层40,离型层40设置于粘结层20下方,用以保护粘结层20。离型层40可以选用离型纸,离型层40的上表面涂有用于防止离型纸与粘结层20粘接的硅油,离型层40可以用于保护粘结层20。使用防伪结构1时,需要先将离型层40揭起,再将防伪结构1通过粘结层20粘接到被标识物品80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伪结构1在使用时,先将第一防伪层31,第二防伪层32和第三防伪层33上所携带的防伪信息50收录到产品防伪信息50库中,再将这些防伪信息50与标识信息配对,并一一对应存储备案到为终端用户或公众提供查询真伪服务的、接入互联网或者和电话网的计算机防伪识别系统数据库中,产品的购买者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三防伪层33上的标识信息查询被标识物品80的真伪。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伪结构1,其包括沿上下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防伪层31、基层10和粘结层20,防伪结构1还包括有第二防伪层32,第二防伪层32位于粘结层20和基层10之间,且与粘结层20粘结。由于第二防伪层32设置于粘结层20和基层10之间,并且与粘结层20粘结在一起,当造假者通过热作用使粘结层20分解,导致防伪结构1与被标识物品80分离时,第二防伪层32上的防伪信息50将被破坏,从而使得即使造假者将防伪结构1转移到另外的仿冒物体上,只要将防伪结构1揭起就能够看到第二防伪层31已经被破坏,从而确定防伪结构1被盗用。因此,上述防伪结构1能够实现良好可靠的防伪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