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候车展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1524发布日期:2019-08-13 20:4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候车展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候车展示系统。



背景技术:

乘客在地铁站内候车时,如果想了解后续车辆进站倒计时或其他来源于地铁运营后台的信息时,目前主要是通过吊装于地铁候车大厅天花板处的显示器获知相关信息。但是,一方面,显示器的数量通常有限,且出于安全等因素,对显示器尺寸也有一定的限制,导致乘客观看显示器时,可能无法准确获知其上显示的特定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显示器通常高于乘客,乘客在抬头观看显示器时,可能无法兼顾目光以下的情况,进而导致碰撞或被盗等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候车展示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候车展示系统,包括处理装置、投射装置和透明成像膜,所述处理装置与所述投射装置电连接,所述投射装置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侧壁,所述透明成像膜贴设于地铁屏蔽门,所述投射装置投射的影像成像于所述透明成像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铁候车展示系统的有益效果是,地铁站通常分为地铁进站停靠区域和乘客候车区域,二者由主要采用玻璃材质的地铁屏蔽门隔离。在乘客候车时,处理装置可生成包括后续进站车辆倒计时等信息,并由投射装置投影至透明成像膜。投射装置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侧壁,例如该区域现有的广告牌附近,投影成像于贴设于地铁屏蔽门的透明成像膜上,也就是说,相当于投影成像于正对乘客的地铁屏蔽门区域。当候车乘客需要了解后续进站车辆倒计时等信息时,可直接通过面前屏蔽门处的投影成像获知相关信息,不仅视觉面积大,观看更清楚,而且相关信息呈现于乘客正前方,使乘客观看更方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该系统还包括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红外检测装置与所述处理装置电连接,所述红外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一端边缘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红外检测装置可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一端边缘处,例如地铁进站停靠区域与隧道的接合处。红外检测装置检测是否有车辆进站,如果检测到有车辆进站,由于投影可能将被车辆车身遮挡或影响乘客正常上下车,此时可暂停投射装置进行投影,直至车辆驶离地铁进站停靠区域,以节约一定电能。

进一步,该系统还包括计时装置,所述计时装置与所述处理装置电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地铁进站停靠时间通常是固定的,可在通过红外检测装置确定车辆进站后,通过计时装置确定是否已达到停靠时间,如果已达到,说明车辆已驶离,可以恢复投射装置进行投影,方便下一批候车乘客观看相关信息。

进一步,该系统包括两组所述红外检测装置,两组所述红外检测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两端边缘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设置两组红外检测装置,分别设置在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两端边缘处,例如地铁进站停靠区域与隧道的前后两个接合处,一组用于检测车辆是否驶入,另一组用于检测车辆是否驶离,并相应地确定是否暂停投射装置进行投影。

进一步,所述地铁屏蔽门包括固定设置的屏蔽门和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所述透明成像膜贴设于所述固定设置的屏蔽门和/或所述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据地铁站的实际需求将透明成像膜仅贴设于固定设置的屏蔽门上,或者仅贴设于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上,或者同时贴设于二者之上,以尽量增大投射范围,使乘客候车区域站台上的每位乘客都可清楚、准确地获知相关信息。

进一步,所述透明成像膜贴设于所述地铁屏蔽门面向所述地铁进站停靠区域的一侧,或者所述地铁屏蔽门面向乘客候车区域的一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地铁屏蔽门主要为玻璃材质,将透明成像膜贴设于地铁屏蔽门面向车辆或乘客的任意一侧基本均不会影响成像效果,从而使设置更为灵活。

进一步,所述透明成像膜为3D透明成像膜,所述3D透明成像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PET薄膜层、胶粘层和透明支持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3D透明成像效果更加显著,通过PET薄膜层中的纳米粒子瑞利散射成像能直接显示3D影像,无需3D眼镜。贴设于玻璃材质的地铁屏蔽门上时,候车乘客可以在屏蔽门前方任何位置看到射入透明成像膜的3D影像。同时纳米粒子在透光的情况下能够吸收紫外线,可有效避免紫外线漫反射到人体身上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铁候车展示系统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铁候车展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铁候车展示系统的俯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铁屏蔽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透明成像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铁候车展示系统包括处理装置、投射装置1和透明成像膜2,所述处理装置与投射装置1电连接,投射装置1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侧壁,透明成像膜2贴设于地铁屏蔽门20,投射装置1投射的影像成像于透明成像膜2。

所述处理装置用于:生成投射信息,并将所述投射信息发送至所述投射装置1。

在本实施例中,地铁站通常分为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和乘客候车区域30,二者由主要采用玻璃材质的地铁屏蔽门20隔离。在乘客候车时,处理装置可生成包括后续进站车辆倒计时等信息,并由投射装置1投影至透明成像膜2。投射装置1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侧壁,例如该区域现有的广告牌附近,投影成像于贴设于地铁屏蔽门20的透明成像膜2上,也就是说,相当于投影成像于正对乘客的地铁屏蔽门区域。当候车乘客需要了解后续进站车辆倒计时等信息时,可直接通过面前屏蔽门处的投影成像获知相关信息,不仅视觉面积大,观看更清楚,而且相关信息呈现于乘客正前方,使乘客观看更方便。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红外检测装置3,红外检测装置3与所述处理装置电连接,红外检测装置3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一端边缘处。

所述处理装置还用于:当通过红外检测装置3确定有车辆4驶入地铁进站区域10时,生成用于暂停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的信号。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红外检测装置3可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一端边缘处,例如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与隧道的接合处。红外检测装置3检测是否有车辆4进站,如果检测到有车辆4进站,由于投影将可能被车辆4车身遮挡或影响乘客正常上下车,此时可暂停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直至车辆4驶离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以节约一定电能。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计时装置,所述计时装置与所述处理装置电连接。

所述处理装置还用于:当通过红外检测装置3和所述计时装置确定车辆4驶离地铁进站区域10时,生成用于继续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的信号,即,取消暂停。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由于地铁进站停靠时间通常是固定的,可在通过红外检测装置3确定车辆进站后,通过计时装置确定是否已达到停靠时间,如果已达到,说明车辆已驶离,可以恢复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方便下一批候车乘客观看相关信息。

优选地,该系统包括两组红外检测装置3,两组红外检测装置3分别设置于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两端边缘处。

所述处理装置还用于:当通过一组红外检测装置3确定有车辆4驶入地铁进站区域10时,生成用于暂停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的信号,当通过另一组红外检测装置3确定车辆4驶离地铁进站区域10时,生成用于继续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的信号,即,取消暂停。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可设置两组红外检测装置3,分别设置在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两端边缘处,例如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与隧道的前后两个接合处,一组用于检测车辆是否驶入,另一组用于检测车辆是否驶离,并相应地确定是否暂停投射装置1进行投影。

优选地,地铁屏蔽门20包括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和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透明成像膜2贴设于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和/或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

现有的地铁站内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通常由地铁屏蔽门与乘客候车区域30隔离开来,地铁屏蔽门20的一侧为乘客候车区域30,另一侧为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也就是说,地铁屏蔽门的总面积基本相当于地铁列车的侧面积。如图4所示,地铁屏蔽门包括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和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当车辆进站、乘客上下车时,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随车辆车厢门一同开闭,而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或者称之为隔断,则相当于屏风,通常情况并不能随意开闭,避免乘客落入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发生危险。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和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的主体通常都是玻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透明成像膜2可仅贴设于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或仅贴设于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或同时贴设于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和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不仅直接面向几乎所有候车乘客,并且显示面积足够大。需要注意的是,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透明成像膜2完全贴满地铁屏蔽门,或仅贴于其上部分区域。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可根据地铁站的实际需求将透明成像膜2仅贴设于固定设置的屏蔽门21上,或者仅贴设于可开闭设置的屏蔽门22上,或者同时贴设于二者之上,以尽量增大投射范围,使乘客候车区域30站台上的每位乘客都可清楚、准确地获知相关信息。

优选地,透明成像膜2贴设于地铁屏蔽门20面向地铁进站停靠区域10的一侧,或者地铁屏蔽门20面向乘客候车区域30的一侧。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由于地铁屏蔽门20主要为玻璃材质,将透明成像膜2贴设于地铁屏蔽门20面向车辆或乘客的任意一侧基本均不会影响成像效果,从而使设置更为灵活。

优选地,透明成像膜2为3D透明成像膜,如图5所示,所述3D透明成像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PET薄膜层203、胶粘层202和透明支持层201,PET薄膜层203由PET树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和纳米粒子分散液先在熔融状态下混合均匀后进行预结晶干燥,然后挤出拉伸成型,所述纳米粒子分散液由纳米粒子、分散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再经超声波分散而制成,PET薄膜层203中纳米粒子的分布密度为0.008-1.6g/mm·m2

优选地,所述纳米粒子由质量比为1-81:9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无机盐纳米粒子组成,所述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直径为20-100nm,所述无机盐纳米粒子的直径为100-300nm。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为锐钛型结晶结构和/或金红石型结晶结构,所述无机盐纳米粒子为硫酸钡、碳酸钡和碳酸钙的纳米粒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透明支持层201为透明玻璃板、透明亚克力硬化板或透明聚碳酸酯板,胶粘层202由质量比为2.5-3.5:1:2.5-3.5的丙烯酸乙酯、松香树脂和乙二醇在50-60℃下搅拌均匀后均匀涂覆而成。

优选地,透明支持层201的厚度为0.1-20mm,PET薄膜层203的厚度为0.05-5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3D透明成像膜生产成本较低,而且透明度与清晰度高,透明成像效果更加显著,通过纳米粒子瑞利(Rayleigh)散射成像能直接显示3D影像,无需3D眼镜。贴设于玻璃材质的地铁屏蔽门上时,候车乘客可以在屏蔽门前方任何位置看到射入透明成像膜的3D影像。同时纳米粒子在透光的情况下能够吸收紫外线,可有效避免紫外线漫反射到人体身上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