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017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可拆除地安装多个处理盒,该多个处理盒具有用来保护电子照相感光鼓的鼓形光闸(drumshutter)。
背景技术
这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指借助于电子照相成像方法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例子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例如,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等)、传真机、文字处理器、及以上设备的两种或多种的组合(多功能打印机等)。
处理盒是指可拆除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中的盒,并且在该盒中,集成放置有作为处理装置的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及清洁装置的最少一个和电子照相感光鼓,使得它们能可拆除地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
作为按照现有技术用来打开或关闭鼓形光闸的机构之一,有一种使用光闸臂把鼓形光闸70牵引到在处理盒7与前门101之间的有限空间中的机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3-241620)。
有另一种类型的用来打开或关闭鼓形光闸的机构,该机构采用连接到鼓形光闸70上的光闸臂,并且通过运动光闸臂,使光闸70的所有元件同时都运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2-148910)。
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领域中,在最近几年对较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有强烈需要,产生了难以为鼓形光闸分配较大空间的问题。
另外,在直列式(inline type)的电子照相全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多个显影不同颜色成分的处理盒必须放置在有限量的空间中,这又使得必须在处理盒的之上和之下分别放置记录介质输送部分和定影站,加剧了对必须将鼓形光闸牵引到其中的空间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尺寸基本上比按照现有技术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记录介质输送路径基本上比按照现有技术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多个处理盒沿一条基本上竖直的线可拆除地安装到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处理盒的每一个具有一个电子照相感光鼓、可作用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一个可旋转地支撑在盒架上的鼓形光闸,该鼓形光闸用来在一个用来覆盖曝光部分从而不会通过所述盒架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曝光的第一位置,与一个从所述第一位置牵引用来打开曝光部分以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曝光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设备包括安装部分,用来可拆除地安装所述处理盒;开口,用来允许所述处理盒进入所述成像设备中;覆盖部件,用来覆盖所述开口,该覆盖部件可在一个用来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与一个从所述关闭位置牵引用来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运动;按压部件,用来紧靠着所述鼓形光闸运动,以便当所述覆盖部件从打开位置运动到关闭位置时把所述鼓形光闸运动到其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处理盒中占据最底部位置的所述处理盒之一中所述鼓形光闸通过所述按压部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转动的角度,大于在所述处理盒的另一个中所述鼓形光闸通过所述按压部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转动的角度。
考虑结合附图所作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如下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表示其整体结构。
图2是可拆除地安装在按照本发明的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处理盒的立体图,图3(a)和图3(b)分别表示从右前方斜向上和从左前方斜向上看到的处理盒。
图4是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和处理盒的立体图,表示在处理盒、主组件的前门及记录介质输送带单元间的关系。
图5是处理盒的立体图,该处理盒的鼓形光闸处于关闭位置。
图6是处理盒的立体图,该处理盒的鼓形光闸处于打开位置。
图7是立体图,用来描述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处理盒、主组件的前门及记录介质输送带单元间的关系。
图8是立体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的运动。
图9是透视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和机构的运动。
图10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表示其整体结构。
图11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表示其整体结构。
图12是透视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和机构的运动。
图13是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表示其整个结构。
图14是透视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和机构的运动。
图15是透视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和机构的运动。
图16是透视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和机构的运动。
图17是透视图,用来描述用于打开或关闭处理盒鼓形光闸的光闸起动器和机构的运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图1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首先,参照图1,将描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参照图1,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主组件100,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成像站Pa、Pb、Pc及Pd,这些成像站平行地竖直叠置。站Pa、Pb、Pc及Pd的每个具有盒隔室8(8a、8b、8c及8d),在盒隔室8中可拆除地安装处理盒7(7a、7b、7c及7d)(下文将称作“盒”)。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站Pa、Pb、Pc及Pd平行地竖直叠置,但它们可以在相对于真正的竖直方向而稍微倾斜的方向上平行地叠置。
每个盒7(7a、7b、7c及7d)设置有鼓形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下文将称作“感光鼓”)1(1a、1b、1c及1d)。感光鼓1在图2中由一个驱动装置(未示出)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地驱动。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的附近,具有一个充电装置2(2a、2b、2c及2d),用来对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均匀地充电;一个扫描器单元3(3a、3b、3c及3d),用来在用成像数据调制激光束的同时把激光束投射到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以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一个显影装置4(4a、4b、4c及4d),用来通过把调色剂粘附到潜像上而把潜像显影成可见图像(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一个输送带单元5,作为静电转印设备,用来把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及一个清洁装置6(6a、6b、6c及6d),用来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之后除去剩余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这些装置按它们涉及的成像步骤的顺序列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1、充电装置(处理装置)2、显影装置(处理装置)4、及清洁装置(处理装置)6集成地放置在可拆除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中的盒中,构成处理盒7。处理盒7设置有一个鼓形光闸70(图2),用来保护要曝光的感光鼓1的区域。然而,在图1中,为了使附图更容易理解,没有示出鼓形光闸70。
接下来,参照图2,将更详细地描述处理盒7。
感光鼓1(1a、1b、1c及1d)包括例如一个铝圆柱体和一层涂敷在铝圆柱体的圆周表面上的感光物质。感光鼓1在其纵向端部由一对支撑部件可转动地支撑。对于感光鼓1的纵向端部之一,传递来自电机(未示出)的驱动力,以便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地驱动感光鼓1。
充电装置2(2a、2b、2c及2d)使用一种接触充电方法。充电装置2是一个导电辊,其圆周表面放置成与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通过向辊2施加充电偏压,来对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均匀地充电。
扫描器单元3(3a、3b、3c及3d)包括一个激光二极管(未示出)、一个高速转动的多角镜(未示出)、一个成像透镜(未示出)等。用视频信号调制的成像光束从激光二极管射出,由高速转动的多角镜偏转(反射),并且通过成像透镜聚焦在感光鼓1的充电圆周表面上。结果,感光鼓1的充电圆周表面的多点被选择性地曝光,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形成反映视频信号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4a、4b、4c及4d)具有一个调色剂容器41,在调色剂容器41中分别存储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的调色剂。显影装置通过调色剂运动机构42把在调色剂容器41中的调色剂送给调色剂供给辊43。
调色剂供给辊43以由箭头标记Z指示的方向旋转,以向显影辊40供给调色剂,并且还在感光鼓1上的潜像显影之后,从显影辊40剥离剩余在显影辊40上的调色剂。
在供给到显影辊40之后,在通过与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保持接触的显影刮刀44摩擦充电的同时,调色剂被涂敷到正在以箭头标记Y所指示的方向旋转的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上。然后,当向显影辊40施加显影偏压时,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正对着其上刚刚形成潜像的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调色剂按照潜像的图形被粘附到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潜像由调色剂显影。
输送带单元5设置有静电转印带11(下文将称作转印带11),转印带11被循环地驱动,使其向外表面保持与所有感光鼓1(1a、1b、1c及1d)相接触。使用单层树脂膜、由橡胶形成的基片层和在基片层上层叠的一层树脂膜制成的多层树脂膜作为用于静电转印带11的材料。静电转印带11绕主动辊13、从动辊14a和14b、及张力辊15缠绕并绷紧。它把记录介质S用静电保持到其向外表面(在附图中左侧的表面)上,并且被循环地驱动,以把记录介质S放置成与每个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随着静电转印带11的这种运动,记录介质S由转印带11输送到转印站,在转印站中把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在由转印带11形成的环路内,四个转印辊12(12a、12b、12c及12d)就环路而言保持与转印带11的向内表面相接触,使转印带11保持夹在四个感光鼓1(1a、1b、1c及1d)与转印辊12(12a、12b、12c及12d)之间。对于这些转印辊12,在转印过程期间施加具有正极性的偏压,并因此,把具有正极性的电荷通过转印带11施加到记录介质S上,产生一个电场。通过这个电场,在记录介质S与感光鼓1的每一个相接触的同时,把在感光鼓1上极性为负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记录介质进给站16是从其把记录介质S输送到每个成像站的站。它具有一个其中存储多张记录介质S的盒17。在成像操作期间,进给辊(半圆柱形辊)18及一对对准辊19与成像操作的进行同步地被旋转驱动,把记录介质S进给到设备主组件中,同时一张一张地分离记录介质S。当记录介质S的前边缘与对准辊19相接触时,每张记录介质S由对准辊19临时保持为等待,保持稍微向上弯曲。然后,它与转印带11的转动和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图像的前边缘同步地被释放,并且然后由该对对准辊19输送到转印带11。
定影站20是这样的站,其中将颜色不同并且刚刚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多个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定影站20包括一个旋转的加热辊21a、和一个保持压住加热辊21a以把热量和压力施加到记录介质S上的压力辊21b。更具体地说,调色剂图像刚刚从感光鼓1转印到其上的记录介质S由压力辊21b输送过定影站20,并且在记录介质S被输送过定影站20的同时,由加热辊21a向记录介质S施加热量和压力,使颜色不同的多个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S的表面上。
关于成像操作,首先,盒7(7a、7b、7c及7d)与成像定时同步地被依次驱动(以逆时针方向),使感光鼓1(1a、1b、1c及1d)依次旋转,并且依次驱动与盒7一一对应的扫描器单元3。当感光鼓1被驱动时,充电辊2均匀地充电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并且扫描器单元3响应视频信号曝光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由此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作为显影装置4的显影辊40的每一个通过把调色剂转印到静电潜像的多点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它显影静电潜像)。
同时,对准辊19开始被转动,把记录介质S输送到转印带11,使得在最上游感光鼓1圆周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前边缘按照转印带11的运动方向通过感光鼓1的转动被带到在感光鼓1与转印带11之间的接触区域上的定时,与在记录介质S上的理论线被带到该接触区域的定时相重合,在该理论线处调色剂图像开始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当记录介质S在最上游转印辊14a与保持压住最上游转印辊14a的静电粘附辊22之间输送时,记录介质S被静电粘附到转印带11的向外表面上,同时保持夹在静电粘附辊22与转印带11之间。另外,电压施加在转印带11与辊22之间,在是介电介质的记录介质S与转印带11的介电层之间感应出电荷,把记录介质S静电粘附到转印带11的向外表面上。因此,保证记录介质S被粘附到转印带11上,并且保持粘附在其上,直到它被输送到最下游转印站。
在如上所述记录介质S被输送的同时,在感光鼓1的每一个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由感光鼓1和转印辊12形成的电场被依次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在四种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之后,记录介质S通过主动辊13的弯曲与转印带11分离,并且被输送到定影站20中,在定影站20中上述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然后,记录介质S由一对排出辊23通过记录介质出口24从设备主组件排出。
(处理盒的结构)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描述按照本发明的处理盒。
图2是包含调色剂的盒7在与盒7纵向相垂直的平面处的剖视图,并且图3(a)和3(b)是在图2中表示的盒7的立体图。分别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调色剂的盒7a、7b、7c及7d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盒7由清洁器单元50和显影单元4A组成。清洁器单元50包括感光鼓1、充电装置2及清洁装置6,而显影单元4A包括用来显影在感光鼓1圆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装置。
借助于一对轴承(未示出)的插入,向清洁器单元50的清洁装置架51上可转动地固定感光鼓1。
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的附近,放置有充电装置2,用来均匀地充电感光鼓1的感光层,即最外层;和作为清洁装置6的清洁刮刀60,用来在图像转印之后除去剩余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的显影剂(残余调色剂),它们被放置成与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在由清洁刮刀60从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除去之后,残余调色剂(除去的调色剂)被存储在除去显影剂存储室55中,该室55是清洁装置架51的组成部分。
显影单元4A具有一个其中存储调色剂的显影装置架45(由子架45a和45b组成)。显影装置子架45a和45b被接合(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形成显影剂容器单元46。
借助于一对轴承的插入,显影辊40由显影剂容器单元46支撑,从而在显影辊40与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之间存在一个微小间隙的情况下,显影辊40是可转动的(由箭头标记指示的方向)。显影装置4包括显影剂供给辊43和显影刮刀44,显影剂供给辊43和显影刮刀44放置成与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显影剂供给辊43与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相接触地转动。显影装置4也包括调色剂输送机构42,调色剂输送机构42放置在显影剂容器单元46内,以在搅拌调色剂的同时把存储的调色剂输送到供给辊43。
显影单元4A设置有一对连接孔47,连接孔47一对一地位于容器单元46的纵向端部处,而清洁器单元50的清洁装置架51设置有一对支撑孔52,支撑孔52位于清洁装置架51的纵向端部处。在保持显影单元4A和清洁器单元50使得连接孔47和支撑孔52一对一对准的同时,通过从这两个单元向外通过连接孔47和支撑孔52插入一对销49而使这两个单元彼此连接。结果,显影单元4A的整体变得可绕销49转动,由此可相对于清洁器单元50运动。
而且,显影单元4A通过一对弹簧(未示出),在绕销49转动显影单元4A的方向上保持受压,从而显影辊40保持与感光鼓1相接触。
在显影操作期间,在调色剂容器41中的调色剂由搅拌机构42输送到供给辊43,该供给辊43与转动(以由箭头标记Z指示的方向)的显影辊40相接触地转动(以由箭头标记Y指示的方向)。结果,供给辊43的圆周表面摩擦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使在供给辊43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供给(粘附)到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上。已经粘附到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40的转动,被带到显影刮刀与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相接触的位置。因而,当显影辊40被进一步转动时,在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层在厚度上由显影刮刀调节成一个厚度均匀的调色剂薄层,同时给予预定量的电荷。然后,在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薄层通过显影辊40的进一步转动,被带到显影站,在该显影站中感光鼓1与显影辊40之间的距离极小。在显影站中,来自显影辊40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薄层的调色剂,通过从电源(未示出)施加到显影辊40上的显影偏压,被粘附到在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上;换句话说,显影辊40显影潜像。对潜像的显影不做出贡献的调色剂,即在图像转印之后剩余在显影辊40上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40的进一步转动,被返回到容器单元46中,在该容器单元46中,在供给辊43和显影辊40的圆周表面彼此摩擦的区域中由供给辊43从显影辊40剥离调色剂;换句话说,残余调色剂被回收到容器单元46中。回收的调色剂由搅拌机构42混和到在容器单元46中的调色剂中。
(用来把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设备主组件中和把它从中除去的方法)接下来,参照图4,将描述用来把盒7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中和把它从中除去的方法。
参照图4,设备主组件100设置有一个铰链门101,用来覆盖设备主组件100的开口100A。该门101被铰接到设备主组件100上,从而它能绕门支撑轴102转动。设备主组件100还设置有一个输送带单元5(下文将简称为单元5),该单元5被固定到铰链门101上。因而,当打开或关闭铰链门101时,单元5也绕门支撑轴102转动。
换句话说,铰链门101能与单元5一起在其中它覆盖开口100A的位置与它牵引以暴露开口100A的位置之间可旋转地运动。
当打开铰链门101并因此单元5离开设备主组件100时,盒7能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中或从其中除去。盒7设置有一对把手90,使得操作者容易在盒7的安装或除去期间操纵盒7。该对把手90靠近盒的纵向端部一对一地布置,在该纵向端部处支撑感光鼓1。
设备主组件100设置有一个盒隔室(室)8,该盒隔室8通过导轨(未示出)的设置被分成四部分8a、8b、8c及8d,一个对一个成像站(图4)。借助于与盒室8的导轨咬合的盒7的导向件54(图3),将盒7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中或从其中除去,使得盒7能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精确地定位。
(鼓形光闸的打开或关闭)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将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鼓形光闸70(下文将称作光闸70)的打开或关闭。
在成像操作期间,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由单元5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因此,在成像操作期间,感光鼓1的圆周表面保持部分曝光;换句话说,存在曝光部分1A,或没有由盒架覆盖的部分,更具体地说,显影装置架45和清洁装置架51,如图2中所示。因此,盒7设置有光闸70,当盒7不在盒隔室8中时,光闸70保持感光鼓1的部分1A被覆盖。
光闸70这样构造,使得它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该第一位置光闸70完全覆盖感光鼓1的部分1A,在该第二位置光闸70牵引到其中以使感光鼓1的部分1A曝光。通常,光闸70由树脂形成。然而,用于光闸70的材料不必限于树脂。
图5示出了盒7,其光闸处于其中它覆盖感光鼓1的第一位置,而图6示出了盒7,其光闸已经牵引到其中使感光鼓1的部分1A曝光的第二位置。
参照图5和图6,光闸70由一对位于盒7的纵向端部的光闸支撑部分71和71可转动地支撑,使得能够绕光闸支撑部分71和71以由箭头标记T指示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从其中它覆盖感光鼓1的关闭位置(图5)运动到它牵引到其中的打开位置(图6)。
同样参照图5和图6,就盒7的纵向而言光闸70的一个端部设置有一个用来打开或关闭光闸70的销72。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光闸支撑部分71位于盒7的底部。换句话说,盒7这样构造,使得光闸70向下打开,如图6中所示。然而,光闸支撑部分71可以位于盒7的顶部,使得光闸70向上打开。
参照图4和图7-9,将描述作为一个装置的杠杆,当把盒7插入设备主组件100中时,该装置用来起动盒7的光闸70的打开或关闭(下文,杠杆将称作起动器30)。
图9表示铰链门101,该铰链门101被打开以允许盒7通过设备主组件100的开口100A插入到盒隔室8(8a、8b、8c及8d)中。
起动器30(30a、30b、30c及30d)设置在设备主组件侧。每个起动器30设置有一个杠杆31(31a、31b、31c及31d),该杠杆31(31a、31b、31c及31d)由固定到设备主组件100上的轴32(32a、32b、32c及32d)可转动地支撑。当铰链门101处于打开位置时,杠杆31的前部33(33a、33b、33c及33d),即在轴32的前侧上的部分,向上指,如图4和8(a)中所示,而后端34(34a、34b、34c及34d),即与前端相对的端部,向用来打开或关闭光闸70的机构120(下文将简称为光闸机构120)突出。
当关闭图4中所示状态下的铰链门101时,起动器30在顺时针方向上由位于铰链门101与起动器30之间的光闸机构120(图9)转动。结果,使起动器30向下指,如图7和8(b)中所示。
接下来,参照图9,将描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光闸机构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闸打开装置的光闸机构120设置有杆形的起动器运动部件121,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由一对轴122a和122b支撑,从而起动器运动部件121能竖直地向上或向下运动。起动器运动部件121设置有从部件121的前表面突出的四个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起动器运动部件121还设置有一个位于最底部突起123a之下的齿条部分123e齿条部分123e构成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的最底部端。
起动器30的杠杆31在沿图9中逆时针方向绕轴32转动杠杆31的方向上,保持在由一个压力产生装置(未示出)产生的压力下。因此,后端部分34(34a、34b、34c及34d)保持与对应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的顶表面相接触。
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的齿条部分123e或最底部,与一个惰轮124啮合,该惰轮124与绕旋转支撑铰链门101的轴102安装的一个齿轮125相啮合。
借助于上述结构布置的设置,当关闭铰链门101时,处于图9中所示状态下的单元5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导致齿轮125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结果,与齿轮125啮合的惰轮124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使具有与齿轮124相啮合的齿条部分123e的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由箭头标记C指示的方向上运动。
当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上述方向上被运动时,其与起动器30的杠杆31的后端部分34(34a、34b、34c及34d)相接触的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克服来自上述弹簧(未示出)的压力使起动器30的杠杆31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当处于图8(a)中所示状态下的杠杆31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时,它与上述光闸70的销72相接触,如图8(b)中所示,并且克服来自弹簧(未示出)的压力使光闸70在顺时针方向或打开方向上绕光闸支撑部分71和71转动。
接下来,参照图8(a)和图8(b),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光闸70与起动器30之间的上述关系。
图8(a)表示铰链门101被打开,杠杆31的前端部分33向上指。当铰链门101处于这种状态下时,光闸70处于其中它覆盖感光鼓1的部分1A的位置。
当关闭铰链门101时,杠杆31的前端部分33向下运动,而因此向下按压固定到光闸70的纵向端部之一上的销72。结果,光闸70离开感光鼓1,被牵引到图8(b)中所示位置中。这里应该注意,如果杠杆31的转动轴线与光闸70的转动轴线重合,则光闸70能比其它情形更平稳地打开或关闭。
当铰链门101被打开时,起动器30通过铰链门101的运动而被运动,通过按上述构造的光闸机构120打开或关闭光闸70。
因而,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中的多个盒7的光闸70的打开或关闭由对应起动器30的杠杆31的运动量调节。
杠杆31的运动量由光闸机构120调节。因此,对于所有成像站P(Pa、Pb、Pc及Pd),安装在成像站的盒隔室8(8a、8b、8c及8d)中的盒7的光闸70的打开或关闭运动是相同的。
在最近几年,用户对较小成像设备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使得必须把多个显影颜色不同的成像站挤压到一个有限量的空间中。因而,为了进一步减小成像设备的尺寸,必须使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与每个成像站相匹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来打开或关闭光闸70的结构布置,使得可以为每个站随意性地设定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接下来,将描述这种结构布置。
在图10中表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彩色成像设备,该设备采用装备有光闸70(70a、70b、70c及70d)的多个盒。
在图10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在结构和操作方面与参照图1描述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相同。换句话说,在图10中的盒7装备有与在图1中的那些相同的光闸。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安装在成像站Pa中的盒7的光闸70a的转动角度与分别安装在成像站Pb、Pc及Pd中的盒7的光闸70b、70c及70d的转动角度(它们从感光鼓牵引的位置)不同。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10,所有成像站在其中在成像站中的盒7的光闸70覆盖感光鼓1的位置都相同;换句话说,在成像站P中的所有光闸70在位置P1覆盖感光鼓1。然而,它们在从它们覆盖感光鼓1的位置P1牵引到的位置不同。就是说,在盒7安装在站Pa或最底部站中的情况下,光闸70牵引到位置P3,而在其它成像站Pb、Pc及Pd中的盒7的光闸70牵引到位置P4。换句话说,结构装置这样形成,使得安装在最底部成像站Pa中的盒7a的光闸70牵引到的位置,变得与在其它站Pb、Pc及Pd中的盒7b、7c及7d的光闸70牵引到的位置不同;换句话说,使安装在最底部成像站Pa中的盒7a的光闸70a转动的角度,大于安装在其它站Pb、Pc及Pd中的盒7b、7c及7d的光闸70b、70c及70d牵引的角度。
在站Pb、Pc及Pd,即除最底部站Pa之外的站中的盒7的光闸70,能从其中它们覆盖感光鼓1的位置牵引到位置P4,在该位置P4,光闸70不干涉在紧下面站中的处理盒。
就光闸70牵引到的位置而言,站Pa与站Pb、Pc及Pd的不同之处在于,站Pa不需要调节;在站Pa中的盒7的光闸70能牵引到位置P3。
使在最底部站Pa中的盒7的光闸70牵引到位置P3,能在如图10中所示在逆时针方向上绕轴102转动铰链门101和单元5时,防止与单元5接触的记录介质粘附辊22干涉在最底部站Pa中的盒7a的光闸70a。
在按照现有技术的结构布置的情况下,必须降低辊22,如由在图11中的虚线所示,以便防止辊22干涉在最底部站Pa中的盒7a的光闸70a。因此,也必须降低记录介质进给站17。这是增大成像设备主组件100的尺寸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那样构造设备主组件100,使得能随意地设定光闸70要牵引到的位置时,可以在处于设备主组件100的底部中的记录介质进给站17,与盒7a或最底部站Pa中的盒之间创建一个空间。该空间能被减小ΔH,以把设备主组件100的尺寸减小ΔH,如图11中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所有站P仅采用单个光闸机构120的同时,能使在每个站中的盒7的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不同于在其它站中的盒7的光闸70的转动角度。
参照图10,当铰链门101打开时,在每个站P中的盒7的光闸70处于覆盖感光鼓1的位置P1,或第一位置。当在该站中铰链门101关闭时,降低起动器30的杠杆31的前端部分33,因此打开在每个站P中的光闸70,如前面参照图7描述的那样。
在铰链门101的这种关闭运动期间,在所有站P中的盒7的光闸70由在图9中表示的光闸机构120从位置P1运动到位置P2,如图10中所示。
由于单个光闸机构120用来使所有光闸70运动,所以对于所有站P,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光闸机构120这样构造,使得一旦铰链门101被关闭到图7中表示的位置,铰链门101在关闭方向上的进一步转动不会向下转动起动器30。例如,它按图12中表示的那样构造。接下来,参照站Pa或最底部站,将描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光闸机构120的结构。
当单元5从图12(a)中表示的位置在关闭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时,齿轮125也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同时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与齿轮125啮合的惰轮124。结果,具有与惰轮124相啮合的齿条部分123e的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由箭头标记C指示的方向上被运动(图12(b))。
在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的这种运动期间,其与起动器30a的杠杆31a的后端部分34a相接触的突起123a,克服弹簧(未示出)的弹性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杠杆31a。
起动器30a的杠杆31a从图12(a)中表示的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同时如图12(b)中所示,保持与光闸70a的光闸销72a相接触,并因此,克服弹簧(未示出)的弹性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光闸70a。
首先,通过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图12(a)和12(b)中所示的箭头标记C的方向上的运动,起动器30a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然后,起动器30a的后端部分34a运动到在图12(b)和12(c)所示的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的向前表面上的突起123a上(图12(c))。结果,起动器30a不顾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箭头标记C的方向上的进一步运动而停止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可变。因而,为了使该转动角度(牵引角度)可变,铰链门101设置有光闸牵引调节部件61(61a、61b、61c及61d),作为用来按压光闸70的部件(下文,这些部件61将称作调节部件61)。调节部件61能使每个站P与其它站P在光闸70的转动角度上不同。
调节部件61这样定位,使得它按压光闸70的纵向端部的一个或两个。换句话说,它在由输送带11输送记录介质S的路径的一侧或两侧。更具体地说,它是设置有调节部件61的铰链门101的一个或两个侧壁。调节部件61可以形成为单元5架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铰链门101的组成部分。
参照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铰链门101设置有四个调节部件61作为第一调节部件的调节部件61a;和作为第二调节部件的调节部件61b、61c及61d。第一调节部件61a是一个这样成形的矩形突起,使得它向安装在设备主组件100的站Pa或最底部站的盒隔室8a中的盒7a的光闸70a突起,而第二调节部件61b、61c及61d是这样成形的矩形突起,使得它们分别向安装在其它站或站Pb、Pc及Pd的盒隔室8b、8c及8d中的盒7b、7c及7d突起。
第一调节部件61a向鼓形光闸70突出的量与第二调节部件61b、61c及61d向鼓形光闸70突出的量不同。因此,第一调节部件在它转动(牵引)鼓形光闸70的角度方面与第二调节部件不同。
换句话说,处于图10中所示打开状态下的铰链门101被运动到图7中表示的位置,并且然后,一直从该位置到完全关闭位置被关闭。当铰链门101按上述那样被运动时,在每个站P中的盒7的光闸70由调节部件61按压,进一步从位置P2牵引。如上所述,能使站P在调节部件61向对应光闸70突出的距离方面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部件61a向光闸70突出的距离大于第二调节部件61b、61c及61d向光闸70突出的距离。第二调节部件61b、61c及61d向光闸70突出的距离大致相同。
换句话说,在最底部站P中的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大于在其它站P中的盒7的光闸70的转动角度。
参照图10,第一调节部件61a按压最底部站Pa中的盒7a的光闸70a,使光闸70a从位置P2运动到位置P3。与之相比,在站Pb、Pc及Pd中的盒7b、7c及7d的光闸70b、70c及70d由第二调节部件61b、61c及61d按压,由此分别从位置P2运动到位置P4。
如上所述,光闸70由第一调节部件61a和第二调节部件61b、61c及61d按压。借助于调节部件61的这些作用,光闸70被精确地定位,以保证记录介质S的通道。
上述结构布置使得可以随意地设定在每个站P中盒7的光闸70的转动角度(牵引角度),而不需要使每个站的光闸机构与其它站的光闸机构不同。因此,不仅可以减小成像设备的尺寸,而且可以把调节部件61与铰链门101集成,因此使得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顺便提一句,在上文中,假定铰链门101与用来输送记录介质S并把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单元5一起被打开或关闭,描述了本实施方式。然而,本实施方式也与采用中间转印部件的成像设备相兼容,即可应用于该设备,其中调色剂图像被临时从感光鼓1转印到该中间转印部件上,并且被转印的图像从该中间转印部件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这样一种应用的效果与以上描述的相同。换句话说,所有必需的是,铰链门101要与包括中间转印部件及其箱(壳体)的中间转印单元成为整体,并且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要与中间转印单元成为整体。
实施方式2图13是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在结构上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彩色成像设备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站Pa、Pb、Pc及Pd在与真正竖直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上平行叠置。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像设备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那些相同的元件、部件、部分等,给予与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所给出的相同的标号,从而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借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
因而,将描述从根本上特征化该设备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方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遵循与由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备所遵循的相同的成像顺序,在每个站中的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换句话说,记录介质S一张一张地从盒6送出。如果每张记录介质S被歪斜地送出,则在其前边缘接触对准辊对19时,它被校正姿态。然后,以预定定时被释放,以送到输送带11。
在由对准辊19释放并且送到输送带11之后,记录介质S在粘附点A处被粘附到输送带11上,并且进一步由输送带11输送。粘附点A是与两个对准辊19的圆周表面相切的直线与输送带11的表面的交点。
当预定偏压被施加到转印辊12(12a、12b、12c及12d)上时,该转印辊12(12a、12b、12c及12d)定位成其圆周表面分别相对着感光鼓1(1a、1b、1c及1d)的圆周表面,在粘附到输送带11上的记录介质S被输送的同时,感光鼓1(1a、1b、1c及1d)上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
在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之后,记录介质S被输送到一对定影辊21a和21b,并且在它通过在定影辊21a和21b之间的辊隙被输送的同时,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定影辊21a和21b施加的热量和压力结合在记录介质S上,转化成永久彩色图像。在定影辊21a和21b之间运动之后,记录介质S由一对排出辊23排出到输送托盘24中,被层叠在其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盒7(7a、7b、7c及7d)设置有用来保护感光鼓1(1a、1b、1c及1d)的部分1A的光闸70(70a、70b、70c及70d)。
参照图14,当盒安装开口被完全暴露时,即在单元5与铰链门101一起一直被转动离开设备主组件100之后,光闸70被关闭,覆盖感光鼓1以保护它们。然而,当单元5被转动回设备主组件100上时,如图11中所示,光闸70被打开,以防止它们与输送带11相接触,并且也允许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换句话说,光闸70牵引到其中它们使感光鼓1的部分1A曝光的位置。这种结构布置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在这时,将描述光闸70被打开的角度。
参照图4,在盒7已经被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中并且铰链门101已经被完全关闭时,每个盒7的光闸70保持在其边缘不与其它站中的盒7相干涉的位置(在一个角度下),即保持稍微离开输送带11,如图13中所示。
上述光闸70(70a、70b、70c及70d)的打开和关闭运动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就是说,它们由作为光闸打开装置的光闸机构120打开或关闭,该光闸机构120通过铰链门101和单元5的组合绕轴102的转动而被运动。
然而,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盒7a的光闸70a打开更大的角度,并且被保持在该角度下,如图15中所示,以便防止其边缘与从对准辊19送出的记录介质S相干涉。
接下来,参照图14和图15,将描述特征化本实施方式的光闸机构120。图14和图15没有示出铰链门101;这些已经被简化,以使图容易理解。
图14表示被打开的单元5和被关闭的光闸70,而图15表示被关闭(已经转动回设备主组件上)的单元5和被打开的光闸70。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光闸机构120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描述的光闸机构120相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和功能相同的元件、部件、部分等,给予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给出的相同的标号。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光闸机构120也设置有起动器运动部件121,该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由轴122a和122b支撑,从而它能向上或向下运动。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中的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与其中站P(Pa、Pb、Pc及Pd)平行叠置的方向相对于真正竖直方向的角度相同的角度下,相对于真正竖直方向稍微倾斜。
起动器运动部件121设置有多个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和一个齿条部分123e。突起123从部件121的向前表面突出。齿条部分123e是部件121的底端的部分,由此位于突起123a或最底部突起之下。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与最底部起动器30a相对应的突起123a比其它突起123b、123c及123d长。以后将更详细地描述这种特征。
起动器30的杠杆31在图14的逆时针方向上绕轴32转动起动器32的方向上,保持由一个压力施加装置(未示出)按压。每个起动器30的杠杆31的后端部分34(34a、34b、34c及34d)与对应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的顶表面相接触。
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的齿条部分123e或最底部分与一个惰轮124相啮合,该惰轮124与一个齿轮125相啮合,该齿轮125固定到旋转支撑铰链门101的轴102上。旋转支撑齿轮125的轴102从单元5通过设备主组件100的侧板向外伸出。
当其上保持单元5的铰链门101被关闭时,处于图14中所示状态下的单元5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使齿轮125在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结果,与齿轮125啮合的惰轮124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使具有与齿轮124相啮合的齿条部分123e的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由箭头标记C指示的方向上运动。
当起动器运动部件121在上述方向上被运动时,其与起动器30的杠杆31的后端部分34(34a、34b、34c及34d)相接触的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克服来自上述弹簧(未示出)的压力使起动器30的杠杆31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当处于图14中所示状态下的起动器30的杠杆31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时,它与光闸70的上述销72(72a、72b、72c及72d)相接触,如图15中所示,并且克服来自弹簧(未示出)的弹性使光闸70(70a、70b、70c及70d)在顺时针方向或打开方向上转动。
参照图15,当单元5被关闭时,起动器30按压光闸70的光闸销72,由此转动光闸70,直到在光闸70与单元5之间实现预定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23a比其它突起123b、123c及123d长。因此,起动器30a的杠杆31a通过突起123a转动的角度比其它起动器30的杠杆被转动的角度大。因此,盒7a的光闸70a被打开得比其它光闸70宽。换句话说,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的功能由光闸打开装置执行。
在另一方面,当处于图15中所示状态下的单元5在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时,即当单元5被打开时,起动器运动部件121由通过齿轮125和惰轮124传递到其上的转动力而在由箭头标记D指示的方向上运动。因此,起动器30通过弹簧(未示出)的弹性在逆时针方向上绕轴32(32a、32b、32c及32d)转动,同时保持与突起123(123a、123b、123c及123d)相接触。结果,光闸70(70a、70b、70c及70d)的销72(72a、72b、72c及72d)由起动器30的前端部分33(33a、33b、33c及33d)按压。因此,光闸70在逆时针方向上绕光闸支撑部分71被转动;光闸由弹簧(未示出)的弹性关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而言,最上游光闸70a由光闸机构120打开得比其余的宽。因此,鼓形光闸70a的端部不会与记录介质S相干涉。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结构布置的采用使得可以把记录介质粘附点A布置在鼓形光闸70a的末端的下游侧,而不用加宽在相邻两个处理盒之间的间隔。因此,使得可以减小输送带11的长度,因此使得可以减小设备主组件的尺寸以及成本。
实施方式3接下来,将描述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彩色成像设备相同。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设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成像设备的那些相同的元件、部件、部分等,给予与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描述所给出的相同的标号,并且关于其结构、操作等不再描述。
下文,参照图16和图17,将描述从根本上特征化本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光闸机构120的方面。图16表示被打开的单元5和被关闭的光闸70(70a、70b、70c及70d),而图17表示被关闭(已经转动回设备主组件上)的单元5和被打开的光闸70(70a、70b、70c及70d)。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按压部件的突起61(61a、61b、61c及61d)被固定到单元5的架上。显然,它们可以被固定到铰链门101上。
当处于图16中所示状态下的单元5在逆时针方向(关闭方向)上被转动时,起动器30的杠杆31通过光闸机构120绕轴32转动,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并且杠杆31的前部33向下按压光闸70的销72(72a、72b、72c及72d)。
结果,光闸70(70a、70b、70c及70d)被打开。然而,在光闸70(70a、70b、70c及70d)被打开到预定位置之前,就打开方向而言其前边缘与突起61(61a、61b、61c及61d)相接触。此后,光闸70(70a、70b、70c及70d)由突起61(61a、61b、61c及61d)克服弹簧(未示出)的弹性打开到预定位置,并且保持在那里。
由于突起61a比其它突起61b、61c及61d长,所以盒7a的光闸70a被打开得比其它盒7的光闸70宽。此外,杠杆31的转动角度稍小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杠杆31的转动角度。在光闸70(70a、70b、70c及70d)被打开预定角度(到预定位置)时,光闸销72不与杠杆31相接触,如图17中所示。
本实施方式不仅提供了与由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相同的效果,而且光闸被打开的角度由突起61调节,具有输送带11的单元5的架设置有这些突起61。因此,可以以较高精度级设定在光闸70与输送带11之间的距离,并且保持该距离,使得可以防止在记录介质S与光闸70之间归因于元件测量的偏差、振动等的干涉,由此在记录介质输送方面改进成像设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减小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尺寸,而且能减小记录介质输送路径的距离。
尽管参照这里公开的结构已经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叙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意在覆盖在改进目的或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这种修改或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多个处理盒沿一条基本上竖直的线可拆除地安装到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上,所述处理盒的每一个具有一个电子照相感光鼓、可作用在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一个可旋转地支撑在盒架上的鼓形光闸,该鼓形光闸用来在一个用来覆盖曝光部分从而不会通过所述盒架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曝光的第一位置,与从所述第一位置牵引用来打开曝光部分以使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曝光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设备包括安装部分,用来可拆除地安装所述处理盒;开口,用来允许所述处理盒进入所述成像设备中;覆盖部件,用来覆盖所述开口,该覆盖部件可在一个用来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与一个从所述关闭位置牵引用来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运动;按压部件,用来紧靠着所述鼓形光闸运动,以便当所述覆盖部件从所述打开位置运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把所述鼓形光闸运动到其所述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处理盒中占据最底部位置的所述处理盒之一中所述鼓形光闸通过所述按压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转动的角度,大于在所述处理盒的另一个中所述鼓形光闸通过所述按压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转动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按压部件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当所述处理盒设定在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鼓形光闸基本上被向下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光闸释放装置,当所述处理盒被安装在所述安装装置上时,用来与所述覆盖部件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运动相关联地把所述鼓形光闸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三位置,该第三位置离开所述第一位置一个预定角度,其中所述按压部件把所述鼓形光闸从所述第三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在除最底部处理盒之外的所述处理盒中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相应第二位置转动的所述角度基本上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按压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件内部的多个突起,其中所述突起与相应处理盒相对应地布置,并且用于所述最底部处理盒的从所述覆盖部件的突起高度大于用于其它所述处理盒的突起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其它所述处理盒的突起的所述高度基本上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记录材料容纳在一个盒中,该盒布置在所述最底部处理盒之下,并且通过进给装置基本上向上地进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覆盖部件包括用来进给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带,其中所述按压部件相应于与所述记录材料的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布置成插入所述进给带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每一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当所述处理盒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时,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覆盖部件从所述打开位置到所述关闭位置的运动相关联地把所述鼓形光闸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多个处理盒可拆除地安装到该设备上,该处理盒的每一个具有电子照相感光鼓、处理装置、在覆盖曝光部分的第一位置与从第一位置牵引打开曝光部分的第二位置间运动的鼓形光闸,所述设备包括可拆除地安装处理盒的安装部分;允许处理盒进入该设备的开口;覆盖开口的覆盖部件,可在关闭开口的关闭位置与从关闭位置牵引打开开口的打开位置间运动;紧靠着鼓形光闸运动的按压部件,当覆盖部件从打开位置运动到关闭位置时把光闸运动到其第二位置,其中在处理盒中占据最底部位置的处理盒之一中光闸通过按压部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转动的角度大于在处理盒的另一个中光闸通过按压部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转动的角度。
文档编号G03G15/01GK1690887SQ200510066598
公开日2005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8日
发明者佐藤昌明, 宫部滋夫, 高塚英树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