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液晶器件、液晶显示器、和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016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液晶器件、液晶显示器、和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液晶器件、液晶显示器、和投影系统,所述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使得两个衬底以其向的预定间距互相粘接并驱动密封在衬底之间的液晶。
背景技术
在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中,例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4-333986中,用于使两个衬底互相粘接的粘接剂被分为两种类型,即,具有UV可固化成分和热可固化成分两者的类型(UV/热可固化类型)和仅具可UV可固化成分的类型(UV可固化类型)。
在使用前一种类型时,用于固化粘接剂的热处理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在使用后一种类型时,不必须进行热处理,但是热处理保证了更可靠的固化。如果未固化的成分留在粘接剂中,则未固化的成分可能混合到液晶材料中,从而劣化液晶的配向状态或损害液晶材料自身的可靠性。换言之,在使用粘接剂用于粘接液晶显示器件的衬底时,加热步骤是为了最小化未固化的成分并为了防止损害器件可靠性。因此,所期望的是根据构成粘接剂的化学成分,以固化反应的进行所需的温度处理粘接剂,该温度通常为100到120℃。

发明内容
在另一方面,所有液晶显示器件都具有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空气的水分通过液晶送给端口或在两个衬底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器件中导致的器件长期可靠性受损的问题。当该器件被放置在热湿条件下以加速模式评估此现象时,发现由于水分渗入的影响导致器件的液晶配向发生变化。此外,由于作为杂质的水被混合到液晶中,出现显示的不均匀等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需要水蒸气渗透性较低的粘接剂材料作为粘接剂,但是这并未成功解决该问题。即渗入到器件中的水分不仅通过粘接剂材料自身,且必须将其他途径考虑在其中。而且,在液晶送给端口附近的现象并不特别明显,且基本在整个区域上观察到液晶质量的类似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造液晶器件的方法,其使得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以其间预定的间距互相粘接,且密封在所述衬底之间的液晶被驱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UV可固化粘接剂施加到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中至少一个的相对表面或表面的外周部分以使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互相粘接;和用UV射线辐射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以固化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并此后以高于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固化用于使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互相粘接的UV可固化粘接剂时,通过用UV射线辐射来固化,之后跟着以高于UV可固化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的步骤,使得通过以高于其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来使UV辐射固化的粘接剂自身软化,从而增强在粘接剂与衬底之间界面处的粘接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器件,其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以其间预定的间距互相粘接,且密封在所述衬底之间的液晶被驱动,其中所述液晶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的相对表面的外周部分上的UV可固化粘接剂,用于将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互相粘接;且通过用UV射线辐射来固化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并之后以高于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玻璃态转换点的温度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提供了液晶显示器和投影系统,其通过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液晶器件的使用来构造。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和其他实施例中,用于将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互相粘接的UV可固化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被固化,并被以高于其玻璃态转换点的温度加热,从而增强在粘接剂与衬底之间的粘接力,并可以增强液晶内部的密封质量。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通过UV可固化粘接剂将用于构成液晶器件的第一和第二衬底粘接时,可以减少经由粘接剂与衬底之间的界面渗入到器件内部的水分量,可以长期维持显示质量,并可以延长有关面板对比度的产品寿命。


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器件的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示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特性;且图3A和3B示出了当改变粘接剂的宽度时在无电场下的反射比值。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在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图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器件的基本结构的剖视示意图。液晶器件1由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构成,其中玻璃衬底(第一衬底)10和驱动衬底(第二衬底)20以其间预定的间隙互相粘接,液晶L密封在该间隙中并被驱动。
液晶器件1包括驱动衬底20、和玻璃衬底10,以及密封在这两个衬底之间的液晶L,驱动衬底20由具有像素结构的设置有光反射电极21的硅(Si)等单晶半导体衬底组成,玻璃衬底10是设置有透明电极11且与驱动衬底20相对的透明衬底。竖直配向等的液晶L由分别形成在玻璃衬底10和驱动衬底20的相对表面上的配向膜12和22配向。
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由晶体管(每个由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N沟道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组成)和电容组成的驱动电路形成在单晶硅衬底中以构成驱动衬底20,且通过Al(铝)、Ag(银)等的金属膜的使用将光反射电极21形成在其上以构成像素结构。光反射电极21既充当光反射膜又充当将电压施加到液晶的电极。
附带地,电介质多层膜可以形成在金属膜上,用于增大反射比或作为对金属表面的保护膜。
通过粘接剂30的使用,两个衬底互相粘接并固定,间隔体S混合在其中用于使粘接剂30的厚度保持恒定。间隔体S是球形的,并以约0.5到5wt%的比例混合在粘接剂30中。在实际器件中,间隔体S离散地存在于粘接剂30中。换言之,考虑该器件的剖视结构,在大部分区域中,在器件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边界由粘接剂30本身组成。
这里,可以通过测量无电场下液晶L的反射比的变化来判别在由于水分渗入到器件内部中导致的液晶配向状态的改变。液晶L处于通常黑色模式下,即,在无电场下其反射比为最低。因为当由于水分的渗入导致配向质量降低时反射比增大,所以虽然并非直接地检查,但仍可以定量地检查水分渗入。
附带地,在施加电压下的最大反射比与在无电场下的反射比的比率称作“面板对比度”(panel contrast)。在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增大导致作为面板重要性能之一的面板对比度的下降,且因此,更优选的是在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变化较小。具体地,当在无电场下固定量的反射比变化的产生所用的时间段变为两倍时,有关面板对比度的产品寿命也变为两倍。
对于水分从外部到器件内部的渗入,水蒸气通过粘接剂自身的渗透和水分通过液晶送给端口的渗入均不可忽视。但是,已经发现即使使用了具有不同水蒸气渗透率的粘接剂时,在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变化也不存在差异。这将使用示例A和B来具体描述。
(验证例A)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pretilt angle)是约2.5°。
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Three Bond Co.,Ltd.)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和4.8g/m2·24hr的水蒸气渗透率,根据JIS Z0208测量)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以150℃烘焙粘接剂1hr。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Merck & Co.,Inc.)生产的液晶(折射指数各向异性Δn=0.111,介电各向异性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2.2,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5.0。
(验证例B)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
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协立化学有限公司(Kyoritsu Chemical & Co.,Ltd.)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3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和25g/m2·24hr的水蒸气渗透率,根据JIS Z0208测量)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以140℃烘焙粘接剂1hr来完全固化粘接剂。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2.4,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5.5。
水蒸气渗透率在验证例A中是4.8g/m2·24hr,而在验证例B中是25g/m2·24hr,但是在这样水蒸气渗透率不同的粘接剂的使用没有导致在无电场下反射比变化的明显差异。因此,可见当使用不同水蒸气渗透率的粘接剂时,在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变化不存在差异。
接下来,其中与验证例A中的那些使用相同的粘接剂、相同的加热温度和相同的加热时间,而仅涂覆宽度与验证例A中的不同的示例将作为验证例C在以下示出。
(验证例C)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2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以150℃烘焙粘接剂1hr来完全固化粘接剂。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1.2,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1.8。
在验证例A和C之间的比较示出了当粘接剂的涂覆宽度变为两倍时对水分渗入所产生的强烈影响。此外,在验证例A和B之间的比较已经示出了粘接剂自身的水蒸气渗透率对水分渗入具有很小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该剧烈影响不是由粘接剂自身的涂覆宽度的增大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在粘接剂与衬底之间的界面面积的增加引起的。
这里,在通过UV可固化粘接剂的使用将衬底互相粘接时,以与验证例A相同的宽度施加相同的粘接剂但仅通过用UV射线辐射(而无加热)来固化粘接剂的情况下获得的特性将作为比较例在以下示出。
(比较例)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7.4,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28。
基于以上的验证例和比较例,本发明人已经进行了各种调查,并已经发现在粘接剂30与衬底之间的界面处的粘接力较为重要。具体地,在通过用UV射线辐射来固化UV可固化粘接剂30之后,以高于粘接剂30的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粘接剂,从而增强在粘接剂30与衬底之间的界面处的粘接力。这可以从下述实施中得到理解,即与比较例(无加热)中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相比,验证例A和B(有加热)示出了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增强。图2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示例、验证例、和比较例中的特性。
以下给出的示例是其中增加了将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维持在不低于粘接剂自身软化时温度(玻璃态转变温度)的温度的步骤,用于不改变粘接剂的宽度而增强在粘接剂与衬底之间的界面处的粘接力。
(示例1)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以150℃烘焙粘接剂12hr。由于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温度为140℃,所以粘接剂通过烘焙被软化,并从而更好地粘接到衬底。
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1.3,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2.3。
(示例2)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粘接剂被完全固化,并以170℃(比玻璃态转变温度高30℃)被烘焙1hr。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1.2,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2.5。
(示例3至7)在示例3至7的每个中,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粘接剂被完全固化,并以150到200℃(比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温度高)被烘焙1到3hr。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这些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处于1.1到1.6的范围内,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处于2.2到3.4的范围内。
(示例8)如下制造竖直配向的液晶器件。其上设置有透明电极的玻璃衬底和设置有铝电极的Si驱动电路衬底被清洁并接着被引入汽相沉积装置中,并通过以45到60°范围内的汽相沉积角的倾斜汽相沉积将作为液晶配向膜的SiO2膜形成在衬底上。汽相沉积被控制为使得液晶配向膜为50nm厚且液晶的预倾角是约2.5°。此后,设置有各自的液晶配向膜的两个衬底通过包含有混合在其中的玻璃珠的粘接剂(由三键有限公司生产的UV可固化粘接剂,其具有140℃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使用来互相粘接使得在衬底之间的间距是1.9μm。粘接剂的宽度设定为1mm。在粘接剂通过用UV射线辐射被固化之后,以160℃烘焙粘接剂1hr以完全固化粘接剂。160℃和1hr的条件是用于完全固化粘接剂的温度和时间。此后,由默克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Δn=0.111,Δε=-7)被密封在衬底之间的间隙中,以产生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该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被放置在设定为60℃的温度和90%的相对湿度的热湿箱中预定的时间段,并测量无电场下的反射比。放置300hr之后的无电场下反射比的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1.7,且放置500hr之后的该值与放置之前的该值的比率是3.5。
(具有不同涂覆宽度的示例)虽然在以上的全部示例1至8中粘接剂的宽度都是1mm,但是在图3A和3B所示的示例中,示出了当改变UV可固化粘接剂的涂覆宽度时在无电场下的反射比,其在与示例1至8相同的UV可固化粘接剂的UV固化之后具有150℃的加热温度和1hr的加热时间。
具体地,此处在分别设定为0.7mm、0.9mm、1.0mm、1.2mm、1.5mm、和2.0mm的粘接剂涂覆宽度的情况下,测量了在无电场下300hr和500hr之后的反射比的值。图3A是示出在各个涂层宽度的情况下反射比值的表格,且图3B是示出在各个涂层宽度下反射比值的图。
附带地,在图3B所示的图中,在横坐标轴上取ΔT·t·d的值,其ΔT(单位℃)是在加热UV可固化粘接剂时的加热温度与该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度差,t(单位hr)是加热粘接剂时的加热时间,且d(单位mm)是粘接剂的涂覆宽度,而在纵坐标轴上所取的是在无电场下的反射比。
此处,大体上对于液晶器件1的质量,所期望的是在无电场下300hr之后的反射比不大于2(对比度的减小不大于初始值的一半),且因此,示例1至8满足此条件。此外,可见在具有如图3A和3B所示改变的粘接剂涂覆宽度的示例中,当ΔT·t·d的值不小于12时满足该条件。附带地,在全部示例1至8中,ΔT·t·d的值不小于20,其全部满足不小于12的条件。
因此,在液晶器件1中通过UV可固化粘接剂的使用来粘接衬底时,所期望的是在UV固化之后以高于该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温度的温度进行加热使得ΔT·t·d的值不小于12。
此外,作为更有利的条件,所期望的是在无电场下500hr之后的反射比不大于2.5;因此,有利的是ΔT·t·d的值不小于20且ΔT不小于30℃,并且即使当ΔT小于30℃时ΔT·t·d不小于20且d不小于2mm。
在应用了如上所述示例的液晶器件1中,通常聚酰亚胺可以用于形成配向膜12和22,但无机膜(例如,SiO2膜)可以用作配向膜12和22中的至少一个。由无机膜构成的配向膜在水分吸收性上较高,且因此易于对液晶产生不良影响。考虑到此,通过应用上述示例,即使当使用由无机膜构成的配向膜时,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水分混合到液晶中,且即使当使用由无机膜构成的配向膜时,也可以避免对液晶的不良影响。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液晶器件1可应用于与属于上述示例的反射型不同的透射型。而且,根据本发明,液晶器件1可应用于使用液晶器件1作为像素形成元件的液晶显示器和具有布置在放大光学系统的光路上的液晶器件1的投影系统。具体地,在投影系统中,液晶器件1显示的不均匀度被放大,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能够抑制显示不均匀度的液晶器件的使用,其可以设计来增强显示质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取决于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造。
本发明包含在2005年2月3日递交于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5-027365,其整个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制造液晶器件的方法,其使得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以其间预定的间距互相粘接,且密封在所述衬底之间的液晶被驱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UV可固化粘接剂施加到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中至少一个的相对表面或表面的外周部分以使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互相粘接;和用UV射线辐射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以固化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并此后以高于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液晶器件的方法,其中满足ΔT·t·d≥12的条件,其中单位是℃的ΔT是在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时的加热温度与所述玻璃态转变点之间的温度差,单位是小时的t是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加热时间,且单位是mm的d是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施加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液晶器件的方法,其中ΔT不小于30℃。
4.一种液晶器件,其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以其间预定的间距互相粘接,且密封在所述衬底之间的液晶被驱动,其中所述液晶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的相对表面的外周部分上的UV可固化粘接剂,用于将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衬底互相粘接;且通过用UV射线辐射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已被固化,并之后以高于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器件,其中满足ΔT·t·d≥12的条件,其中单位是℃的ΔT是在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时的加热温度与所述玻璃态转变点之间的温度差,单位是小时的t是加热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加热时间,且单位是mm的d是所述UV可固化粘接剂的施加宽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器件,其中ΔT不小于30℃。
7.一种液晶显示器,其中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器件被用作图像形成器件。
8.一种投影系统,其中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器件被布置在光路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造液晶器件的方法,其使得作为第一衬底的玻璃衬底和作为第二衬底的驱动衬底以其间预定的间距互相粘接,且密封在衬底之间的液晶被驱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UV可固化粘接剂施加到玻璃衬底和驱动衬底中至少一个的相对表面的外周部分以使玻璃衬底与驱动衬底互相粘接;和用UV射线辐射UV可固化粘接剂以固化该粘接剂,并此后以高于该粘接剂的玻璃态转变点的温度加热该粘接剂。
文档编号G02F1/133GK1815317SQ20061000334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3日
发明者磯崎忠昭, 桥本俊一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