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674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相较于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与电浆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 会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乃是因为其较薄、较其他显示装置具有更低的驱动电压 且消耗更少的电力。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包括一液晶面板与一背光模块。液晶面板包括一薄 膜电晶体基板、 一滤光片及一液晶层,其中液晶层是介于薄膜电晶体基板与滤 光片之间。液晶层的排列会因施加至液晶层的电压而变化,由于液晶层并不产 生其自身的光源,因此液晶显示器需要背光模块。
其中,背光模块又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光式背光模块。直下式背光 模块包括一光源、 一扩散板、 一扩散膜、 一反射板、 一增亮膜及一承载容器。 其中,所述的光源发出光线并被反射板导入至扩散板,而扩散板与扩散膜则将 光源所产生的光线进行扩散,以免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区域呈现辉度不均的现 象。反射板是定位于光源的下方,光源所产生的部分光线被反射板反射后朝液 晶面板入射。增亮膜有聚光的功能,当使用者在液晶面板的正面方向观看时, 亮度会因增亮膜的缘故而增大。此外,承载容器则承载着所述的光源、扩散板、 扩散膜、反射板及增亮膜。
目前,消费者对于液晶显示器需具有"广视角、高对比、快速画面切换(Fast response time)、《氐4毛电、及画面稳、定(Image stability)"的要》jt已愈来愈 高,而画面稳定待改善的问题的一就是影像残留。影像残留现象的发生是在长 时间显示固定同一画面,当画面切换至下一个画面时,会隐约残留上一画面的 图像称为影像残留。
为了解决影像残留的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厂商推出区域点灭(local dimming)与全面点灭(Global dimming)的概念,其是通过降低局部区域或全部区域在一个周期的点亮时间来解决影像残留的问题,同时达到提高对比度的效 果。然而,所述的区域点灭的技术目前皆是被应用在直下式背光模块,尚未将 其应用到侧光式背光模块。
因此,如何让区域点灭的技术应用在侧光式背光模块,是值得本领域具有 通常知识者去考虑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此侧光式背光模块是运 用区域点灭的技术,以解决影像残留的问题。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其 包括一导光板与多个光源。其中,光源是配置在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侧,这 些光源是呈现周期性地快速被点灭的状态。
在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由多个次导光板所构成,且每一光源 对应到其中一次导光板。
在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所述的光源是配置在导光板的二相对向的入 光面侧。
在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次导光板与其相邻接的次导光板间设置有反 射片,以隔绝次导光板彼此间的光学路径。
在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所述的光源为冷阴极萤光灯管。 在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所述的光源为LED灯条。 在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中,所述的光源是周期且轮流性地被点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中,由于光源是呈 现周期性地被快速地点灭,因此使用者便较不易察觉到画面存在有影像残留。 此外,导光板被分成多个次导光板,每一个次导光板所对应的显示区域也较小, 且每一光源皆可分别地被控制,若依据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区域所显示的画面而 调整光源的点灭频率,则画面的对比度可被提升。另外,若在次导光板及与其 相邻接的次导光板间设置有反射片,便可隔绝次导光板彼此间的光学路径,而 达到精准地控制每一个次导光板所呈现的亮度,并呈现更高的对比度。


图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间的对应关系。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
附图标记说明l-背光模块;ll-导光板;lll-第一次导光板;112-第二 次导光板;113-入光面侧;12-光源;13-反射罩;14-反射片;15-扩散膜;16-增亮膜;161-菱镜单元;21、 21,-导光板;211-次导光板;214-反射片;22、 22'-光源;221' -LED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 说明。
请参照图1,图1所绘示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实施例。 背光模块1包括一导光板11、多个光源12、多个反射罩13、 一反射片14、 一 扩散膜15与一增亮膜16,其中光源12是配置在反射罩13内,反射罩13可将 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1中。导光板11的作用是将光源12所发 出的光线导向扩散膜15与增亮膜16,而反射片14的作用则是将从导光板11 的底面露出的光线再导入至导光板11中。此外,扩散膜15位于导光板11的 出光面侧,扩散膜15的功用在于扩散光源12所射出的光线,使其在液晶显示 器的显示区域(未绘示)上不会产生明暗差异的区块。增亮膜16位于扩散膜 15的出光面侧,增亮膜16上具有多个菱镜单元161,此菱镜单元161乃利用 光线折射原理来修正光线的指向性,以提高背光模块l的辉度。
请参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源与导光板间的对应 关系。其中,位于导光板11两旁的入光面侧113分别配设有光源12,此光源 12为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另外,导光板11贝'J 被切割为一第一次导光板111与第二次导光板112,第一次导光板111是对应 到位于左侧的光源12,而第二次导光板112则是对应到位于右侧的光源12。 也即,第一次导光板111的功用主要是将位于左侧的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导 向扩散膜15与增亮膜16 (如图1所示),而第二次导光板112则是将位于右 侧的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导向扩散膜15与增亮膜16。请继续参照图2,不管是位于右侧或左侧的光源12皆周期性地且快速地被 点灭,也即光源12是呈现快速地闪烁。在此,"快速"是指"让人类的肉眼 无法辨识出光源12正在进行周期性地点灭,,,而周期是指"光源被点亮后到 下次再被点亮所经过个时间"。由于光源12被快速地点灭,因此使用者便较 不易察觉到画面存在有影像残留。在此,光源12被点灭的方式可以是周期且 轮流式地被点灭,也即当左侧的光源12被点亮时,右侧的光源12则被点灭, 而当左侧的光源12被点灭时,右侧的光源12则被点亮。
所述的光源12被点灭的方式除了以周期式的方式被点灭外,还可以依据 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区域所显示的画面而进行调整。例如,当第一次导光板111 所对应的显示区域是呈现较暗的画面时,位于左侧的光源12在整个周期中被 点亮的时间变少。或者,当第二次导光板112所对应的显示区域是呈现较亮的 画面时,位于右侧的光源12在整个周期中被点亮的时间则增加。通过所述的 方式,便可提高画面的对比度。
由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1除了能解决影像残留的问题外,通 过控制光源12的点灭频率,可使显示区域的画面呈现较佳的对比度。此外, 由于光源12并非一直呈现在被点亮的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1所 耗费的能量较少,而且能让光源12的使用寿命增长。
所述的实施例的导光板11是由第一次导光板111与第二次导光板112所 构成,但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将导光板11设计成由更多的次导光板所构 成。请参照图3,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在图3 中,只绘示出导光板与光源,其余的元件因与图2所示相同,便不再绘示。在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1是由10个次导光板211所构成,且每5个次导光板211 构成一排,每一次导光板211皆对应到其中一光源22。
若光源22是呈现周期且轮流性地被点灭的状态时,当其中一光源22被熄 灭时,其他的9个光源22仍处于被点亮的状态。对冷阴极管而言,驱动的反 应时间是较为缓慢的,故此作法相较于全面点灭,每一光源22可有更长的点 亮时间,对于驱动冷阴极管而言是较为合适的。而且,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由 于本实施例的导光板被分成10个次导光板211,每一个次导光板211所对应的 显示区域也较小,且每一光源22皆可分别地被控制,故画面的对比度可被提 升。
请参照图4,图4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次导光板211及与其 相邻接的次导光板211间设置有反射片214,这样一来便可隔绝次导光板211 彼此间的光学路径。由于位于其中一次导光板211中的光线不会传递到其他的 次导光板211,故每一个次导光板211所呈现的亮度能精准地被其所对应的光 源22控制,而不会受到其他光源22的影响。也因此,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能 提供较高的对比度。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光源12为冷阴极萤光灯,但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 可将其置换成其他种类的光源。请参照图5,图5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 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在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次导光板211的入光面侧所配 置的光源22,为LED灯条,此LED灯条上具有多个LED灯221,。
虽然,在所述的实施例中,次导光板是分别成型后再组合成导光板,而并 非是成型出一导光板后再分割成多个次导光板,以如此方式制造的原因在于 次导光板的体积较小,故在射出成型时的模流较容易控制,其成型较为容易, 且在导光板的网点范围减少的情况下,良率也可提高。反之,若一次成型体积 较大的导光板,由于射出成型时的模流较不易控制,其成型较不容易,且在导 光板的网点范围增加下,良率也会降低。然而,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依 据情况而一次成型体积较大的导光板,且不将其分割成多个次导光板。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 其与第二实施例的最大差别在于所述导光板21'并非由多个次导光板所组成, 而是呈现一整块的板状。光源22则配置在导光板21,的二相对向的入光面侧 213',且是呈现周期性地快速被点灭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光源是配置在导光板的二相对向的入光面侧, 但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将光源都只配置在导光板的其中一侧。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及多个光源,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侧,所述多个光源是呈现周期性地快速被点灭的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由多个次导光板所构成,且所述每一光源对应到其中一次导光板。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源是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二相对向的入光面侧。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导光板与相邻接的次导光板间设置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以隔绝次导光板彼此间的光学路径。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源为冷阴极萦光灯管。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源为LED灯条。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源是周期且轮流性地被点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与多个光源。其中,光源是配置在导光板的至少一入光面侧,这些光源是呈现周期性地快速被点灭的状态。导光板例如是由多个次导光板所构成,且每一光源对应到其中一次导光板。由于光源是呈现周期性地被快速地点灭,因此使用者便较不易察觉到画面存在有影像残留。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363668SQ20092000578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1日
发明者叶旭成, 洪明泉, 邱俊昌 申请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